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建设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建设初探
【摘要】以服务海西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地方和企业对生物产品检验检疫
专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对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建设进行相关研究,并在人才培养的
定位、课程体系和课程群的设置、实践训练条件的配套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展开研讨。

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要紧跟生物产品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才能
培养出市场真正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生物产品检验检疫;地方经济发展;专业建设
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抢占生物经济时代制高点,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已经成为世界许
多国家、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纲要(2006-2020年)》中也明确生物产业为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随着生
物产品产业迅速崛起,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行
业岗位的需求变化。

有分析报告指出,在未来5-10年市场急需的人才中,生物产品中下
游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位列前10名,这也为高职层面发展生物产品技术专业营造了需求环境。

生物产品行业需要具有现代生物工程的生物产品生产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技术技能
型人才。

因此,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的建设就显得非常的急需和迫切。

1 明确专业定义及内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生物质能五大方向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

生物产品主要包括生物医药中的
药品、生物食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兽药、兽用生物制品和疫苗、生
物天然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等等。

其中与我校“依托海洋并服务海洋”的主体专业结构发
展方向最为密切的是生物及生物食品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尤其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
其生物制品,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随着生物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走向产业化,目前企业急需一批掌握生物产品检验检疫技
术基本理论、熟练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正好符合我们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

因此我们在已有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
设的各项基础上,进一步依托海洋、立足福建、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高技能、高职业素养的生物
产品检验检疫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2 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与岗位职责深度对接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是海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也是厦门市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
兴产业[2]。

厦门生物医药园产业园,是海西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和对台交流最活跃
的生物制品产业基地。

目前园区拥有100多家生物制品企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保健食品
及化妆品、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化学药品、生物药品四个链群为主的生物制品产业体系。

同时,厦门港全年吞吐量1038万标箱,居世界第14位,保障厦门口岸陆港安全的需要也
急需大量生物产品以及检验检疫技术技能型人才。

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设立初就明确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与厦门及海西地区
生物医药产业、食品产业和环保产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和
就业面。

因此,依据国家对生物产业的规划和实际的专业调研,根据专业服务的产业领域
特点和要求,围绕生物产品检验检疫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構建实现理论教学和
实训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合一、与岗位职责进行深度对接,同时兼顾学生的职业发
展规划。

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集多学科知识为一体,既包括生物产品生产技术,还包括生物
产品的检验等多方面的系统研究。

进一步以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培养模
式的实践,除了生物产品相关知识体系外,更要全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

在课
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根据岗位职责的实际需求,设置生物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生物
产品检验检疫、职业素质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三个平台,并合理安排相应课程,遵循“由
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强调素质提高,突出
创新意识”的实践教学原则,合理构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具备
行业或企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够满足生物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
研究开发、方法创新、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动植物检疫、产品营销等岗位的
工作要求,全面提高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学生的质量以及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3 结合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设置并整合生物产业对应课程群
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为丰富专
业的服务面向,贴近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与已合作的厦门海关技术中心、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汇盛有
限公司、金日制药有限公司、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探索开展灵活、多样
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学生、企业单位、学校共赢。

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
体系的设置过程中,聘请以上各单位的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们进行充分的调研、探讨和论证。

确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与职业能力标准,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为
前提,本着“适度够用”原则,依据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的发展方向设置并整合生物产
业对应课程群。

院校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海西生物产品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论证建议开设“生物制品
生产技术”、“功能性食品及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样品制备技术”、“基因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生物产品检验检疫技术”、“细胞检
测技术”等。

在“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开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应用”课程以及相应的综合实训环节。

此外,根据工作岗位对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人才的符合
性和创新型要求,设置专业拓展课程。

如,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生物产品法规与标准等。

课程群的建设和整合十分必要。

课程群的改革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3]。

生物产业对应课
程群的设立,可以更好地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生物制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实践是工程专业的根本” [4],也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

除实训课程外,
根据实际岗位技能需要,开设“职业素质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与素养以及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水平。

4 创建有特色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通过与生物产品相关企业的密切交流,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实
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希望我们加强对专业实践的训练,更好实
现学校培养模式与企业工作环境的对接。

在现有的校内外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规划到2020年建设新增校内外“基因检测实
训室”、“活性物质分离纯化实训室”、“微生物检测实训室”、“发酵实训室” 4个实习实训室。

校企共建4-6个深度融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例如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海关、厦门生物医药港、SGS、福建汇盛生物有限公司等,每年可承载近300人的实
习实训任务。

与企业共同创建产学融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如,我系与国家自然资源部
第三海洋研究所深度合作,共同成立福建省海洋生物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引入厦门地
区知名生物企业(厦门东和生物有限公司、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高校以及研究
所(南方海洋中心、福建省水产研究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共同合作,真正实现产
学研一条龙。

5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专业师资队伍方面,积极加强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团队建设。

目前该专业团队有
博士3名,副教授7名,同时选派相关教师到海内外交流学习。

教师在教学改革以及教学
水平提高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科研。

为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比重,加强教师与行业的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观摩学习,并鼓励教师深入合作单
位挂职锻炼并参与合作单位的技术改革,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另一方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
或创业人员走进课堂。

采取“内外双攻”的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成专职教师与兼
职教师组成教学联合体“1+1模式”,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

如,聘请国家自然资源部
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讲授《生物分離工程》课程,请厦门海关技术中心主任讲授质量
管理体系相关课程,均收到学生一致好评。

通过引进、培训、聘请等途径,到2020年建
成一支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学科配套、数量足够、充满活力的适应高职教育
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6 结语
在对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专业调研过程中,还发现生物制品产业向产
业链中高端转型升级,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要求不断的提升。

立足基因和细胞工程技术的一
些新型制造技术和检测技术正快速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市场应用,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与传
统检验有着较大的不同。

生物服务新业态发展快速,检测和诊断新兴技术及第三方机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