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诗歌鉴赏句子赏析第二课时题组训练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f74e298762caaedc33d42a.png)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1.D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依据诗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可知,“‘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景物描写,从内容看,描绘了大漠无边风雪的画面,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烘托了人物因离别而伤感担忧的心情。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8e46a0bed5b9f3f80f1c31.png)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508667aa00b52acec7ca3a.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宋)李新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①金丝鲙②,醉折桃花倚钓船。
【注】①斫:zhuò,用刀或斧砍。
②鲙:kuài,鲙鱼。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
【答案】(1)“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不同。
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
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1)“牵风柳带绿凝烟”写的是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
“得鱼且斫金丝鲙”写的是“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
“醉折桃花倚钓船”写的是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从这首诗的文字中,可以读出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是初中阶段学过的一首词,辛弃疾其人,便是一个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一生渴望杀敌报国的词人,联系到他所看的“剑”,再联系到这个人,便能得出“醉”所表达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⑵不同。
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
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附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b852dc02768e9950e73861.png)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1.思念家乡2.A【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附答案)
![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67bfe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69.png)
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附答案)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复习目标】1、认识并总结出诗歌赏析常见的题型、考点及答题方法。
2、通过练习来巩固做诗歌赏析题的方法,加深对课内诗歌的理解。
考点分析(第一课时)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江面碧波荡漾,白色的小鸟,掠翅江面,格外醒目,山青翠欲滴,盛开的鲜花,简直像燃烧的火焰,红艳无比。
(重点是描绘出几种景物的颜色。
2分)(内容形象)2、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答:作者通过本诗抒发了思乡盼归之情。
(思想感情2分)3、“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答:“燃”突出了花朵色彩的火红、艳丽(1分),同时与“青山A”相互映衬,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1分)(表现手法)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本诗绘形绘色,突出了景物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写桃花、柳丝、春雨等,抓住了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用“红”、“绿”、两字,使景物色彩鲜亮怡目;渲染了桃花、柳丝在春雨、水雾中的婀娜多姿,柔和可爱;诗句细致描绘,层层渲染,构成了一副浓墨重彩的美丽的图画。
(内容形象表现手法)2、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答:营造了清晨一种清幽的意境,如诗歌最后一句用“莺啼”的声音衬托了“犹眠”的静。
(或用“未扫”、“犹眠”等写出了幽静也可)(内容形象思想感情)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答:黄四娘家鲜花盛开景象的描绘。
黄四娘家的庭院花团锦簇,把人行小路都遮盖了,那千朵万朵花把枝头都压低了。
诗人用夸张手法来写花的繁盛。
后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写花香。
花香招来了蝴蝶,花香引来了黄莺,那留连忘返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那歌喉宛转的黄莺也不停地啼鸣,真是鸟语花香的世界。
备战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028c85cfc789eb172dc8b4.png)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阅读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说明。
2.尾联的“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作者在尾联借此抒发了⑴______的思想情感。
你读过的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还有:⑵______。
【答案】1.示例:我从中读出了悲壮惨烈的氛围,如“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氛围。
2.誓死报效祖国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主旨,抓住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分析即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诗人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让读者感悟到兵临城下的紧张和战争的危急氛围;“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让读者感悟到一种悲壮惨烈的氛围,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用“半卷”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读者感悟到将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般壮怀激烈的豪情,渲染了战场上紧张且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
任选一个角度来谈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识记积累。
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主旨和关键句子分析。
诗歌最后点明了主旨,“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以此引出“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主旨,意指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项【诗歌鉴赏类】考点分析与训练卷附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项【诗歌鉴赏类】考点分析与训练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ab9291ddccda38366baf7f.png)
2020 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项【诗歌鉴赏类】考点剖析与训练卷考点剖析1.对语言品尝的考察,一般会波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察要点字词的精妙。
从遣辞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推测、斟酌、理解诗词曲中要点词、要点诗句的含义。
( 2)考察诗句包含的深意。
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尝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托的深意。
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尝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 3)考察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
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包含真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2.考察对写作技巧的剖析。
一般会波及以下几个方面:( 1)剖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 2)剖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怀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
( 3)剖析诗歌的构造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
( 4)剖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照、映托衬托等。
( 5)剖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实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朗等。
3. 考察对诗歌文体知识的掌握古代诗歌包含诗、词、曲。
从诗的体式上分,诗包含古体诗和近体诗。
①古体诗,包含古诗(唐从前的诗歌)、古风、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含律诗和绝句。
从内容和表达上,诗又分为叙事诗和抒怀诗。
古诗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
古诗也有各样派别:①唐诗有山川田园诗派(如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如王昌龄、岑参);②宋词有豪迈派(如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如李清照)。
词,又称为长短句。
其特色: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一样可分为长调( 91 字以上)、中调(59-90 字)、小令( 58 字之内)。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上阙、上片,第二段叫下阙、下片。
曲,又称为词余。
元曲包含散曲和杂剧。
特色:能够在字数定分外加衬字,许多使用口语。
散曲又包含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优选1.阅读下边一首诗,按要求作答己亥杂诗龚自珍浩大离愁白天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ec0dad4a7302768e9939be.png)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阅读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宋)范成大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
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范诗和陆词都写了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解析】【分析】要求答出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两首诗都明白如话,很好理解。
如“玉雪飘零贱似泥”是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是说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自然表达的是对梅花的爱惜之情。
而陆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故答案为: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和鉴赏。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
考生要从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人的情感,从中去比较,分析不同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专题04诗歌鉴赏-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专题训练(浙江专版)(学生版)
![专题04诗歌鉴赏-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专题训练(浙江专版)(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4108f1aaea998fcd220e75.png)
专题04:诗歌鉴赏1.(2020·浙江省宁波中考真题)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小题。
(甲)_____望[清]周容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_____望[清]周容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小题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望 (乙)_____望小题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2.(2020·浙江省绍兴中考真题)阅读诗歌完成问题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清]汪琬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
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2020·浙江省湖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下面是杜甫的两首诗歌,一位同学想知道它们哪首先写哪首后写。
请你作出判断,并从内容、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4.(2020·浙江省金华、丽水、义乌中考真题)古诗阅读辋口①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唐〕裴迪积雨晦空曲②,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答裴迪〔唐〕王维森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①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1).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相应和。
备战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b494827375a417876f8f34.png)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
(2)诗句中加点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蒙冲斗舰乃.以千数B.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答案】(1)你,你的(2)C【解析】【详解】(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
A:就。
B:于是,就。
C:你的。
D:是。
故选C。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杜甫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
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怨恨。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含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含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c7fcc4af1ffc4fff47acaa.png)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的诗常以奇特的景物、瑰丽的想象、传神的语言创造意境。
请结合诗句,从一至两方面谈谈你阅读的体验。
2.下面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情感不相类似....一项的是()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C.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3.“云”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云”的诗句。
【答案】1.示例:这首诗首联用“黑云”作为比喻,突出敌人兵力众多,来势凶猛。
“甲光”写出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着金光,表现了战士的气宇轩昂。
颔联用满天的“角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从听觉角度把人带入到鼓角争鸣、杀声入云的场面,使我感受到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2.B3.示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解析】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意境体验。
如,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表现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战争场面。
比如首联的“黑”与“金”两相对照,黑云表现了紧张的氛围,金色的甲光则给人无比威严的感觉。
颔联的“燕脂”“紫”写出了寒夜里,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给人悲壮之感。
这些词语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表现了战斗的惨烈,给人一种奇诡的感觉。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B“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与此句意境不符。
3.写出含有“云”字的诗词即可。
备战中考语文综合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解析附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综合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解析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c8afaa90c69ec3d4bb7521.png)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1.C2.问报【解析】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C项中“少有佳句”错,“谩有”是“空有”的意思;“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徬徨忧虑的神态。
“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四 诗歌鉴赏 句子赏析第二课时题组训练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四 诗歌鉴赏 句子赏析第二课时题组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0ae2393db52acfc789ebc966.png)
古诗词鉴赏之句子赏析第二课时
训练目标:规范学生的答题语言
训练时间:15分钟训练日期: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请从哲理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分)
1。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附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附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8395b914791711cd791745.png)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以(_______)为题材的诗,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找出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案】1.边塞战争,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燕脂、夜紫,肃杀的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寒夜里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深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或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3.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解析】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专项四 古诗鉴赏-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高频考点专项训练(解析版)
![专项四 古诗鉴赏-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高频考点专项训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c24ba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2.png)
专项四古诗鉴赏➢基本训练一、(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
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2.《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
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古筝唢呐编钟二胡【答案】1.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
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描绘的是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
2.[示例一]我推荐古筝。
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示例二]我推荐编钟。
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二、(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2.杜甫的《春望》和本诗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B2.《春望》表达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解析】1.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诗句赏析。
B.有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0192e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c.png)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一)放舟蓬莱①阁下戚继光②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释】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
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因遭弹劾被罢官回归故里之时。
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先从时间上着笔,“续”字点明是故地重游,从“自悠悠”可见诗人心境悠然自得。
B.颔联中“沧波”言水之澄碧;“浩荡”言水面广阔壮大,“浮轻舸”暗合诗题“放舟”。
C.颈联慨叹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经花白,但上天依然让自己存活于世,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 颔联中“出”字精炼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 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3.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4. 这首诗情感起伏有致,撼人心扉。
请根据诗歌内容和注释,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二)客夜与故人偶集①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②翻疑:反而怀疑。
翻:义同“反”。
③寒蛩:深秋的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描写了诗人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
B.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城中),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及解析 (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及解析 (2)](https://img.taocdn.com/s3/m/18047ca28e9951e79a89274e.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人教版中考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
![人教版中考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5187a490c69ec3d4bb7588.png)
人教版中考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之句子赏析第二课时
训练目标:规范学生的答题语言
训练时间:15分钟训练日期: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请从哲理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