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让教育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育人,让教育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2-12-26T05:45:57.7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83期作者:翟向军[导读] 兰州基地利用当地的非遗文化特色,在“创”文化的引领下,构建了“绚丽甘肃、生态兰州、创新之城、九曲不回”四大领域的“创·兰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甘肃省兰州市第62中学甘肃省兰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730000
摘要:兰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以“创·兰州”课程体系为依托,将劳动教育融入研学实践课程框架,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基地实施的路径和方法,构建“五育融合”的研学实践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研学实践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兰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于2013年7月筹建,2016年3月开始运行,2018年遴选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兰州基地利用当地的非遗文化特色,在“创”文化的引领下,构建了“绚丽甘肃、生态兰州、创新之城、九曲不回”四大领域的“创·兰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
系。
一、打造基地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兰州基地原有劳动场馆22个,2020年充分利用自身土地资源,开垦了八亩种植实践田,建设基地内劳动实践教育场地。
学生劳动,教师先行,不定期组织基地教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在教师们的细心呵护和精心培育下,各类瓜果蔬菜成功出苗。
锄地、蔬菜栽培、除草、施肥等在内的系列种植体验,为教师研发劳动教育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将劳动教育贯通于“创·兰州”课程体系
兰州基地将劳动教育的因子融入“创·兰州”课程体系,通过生活教育、文化体验、生态环境教育、科技创新等方式开展了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研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绚丽甘肃”是甘肃非遗文化体验项目,旨在让学生体味甘肃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地域自豪感,在文化传承中点燃劳动创造的热情,让劳动文化的基因接续传承。
“生态兰州”是生态环境教育项目,旨在引领学生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劳动的价值。
“九曲不同”是生命生活教育项目,旨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掌握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在劳动实践中建构生命的意义。
“创新之城”是科技创新实践项目,旨在让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与创客活动,在创造性劳动中培养科技创新思维。
这些课程的研发实施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外延。
兰州基地总结归纳基地课堂生态和实践活动课程规律,强调在劳动教育研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提炼形成了“双创”课堂模式。
三、探索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
兰州基地发挥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主导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学校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学校主动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形成共育合力。
基地教师与兰州市属中小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及社团活动课程,送教入校进课堂,一方面锻炼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承办兰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培训班,宣传“创·兰州”课程体系理念,引导教师在教学方式中注重创造性、趣味性和时代性,激发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承办兰州市综合实践基地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和课程研发的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兰州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协调引导企业、厂矿、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农业、工业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研学实践需求。
四、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兰州基地在教育评价中强调过程、运用和体验,采取多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由学生本人、小组、教师对学生项目学习过程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及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估。
学生自我评价是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手册引导学生对劳动教育过程、成果及不足进行记录,帮助学生认识活动目标,增强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将课程评价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教师可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中完成的任务或作品的分析,运用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价的改进功能。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
兰州基地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组织课程研修活动,鼓励教师研发新课程,充实完善“创·兰州”课程体系。
每周安排2~3位教师执教公开课,全体教师以学生视角参与课堂,课后执教教师说课,全体教师评课。
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及省市级研究课题,一边开展专项研究,一边进行实践探索。
目前在研课题有十余项,发表研究论文三十八篇。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培训,近距离感悟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观点、理论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快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
兰州基地通过课内课外教学贯通、校内校外劳动实践连通,推动着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活动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等方式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将德智体美四育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了“五育融合”的兰州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发展策略,让学生在劳动中与自然、社会相联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世均浅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师,2019,(8),1。
[2]张颖浅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