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_2023学年山东潍坊初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青州市、诸城市、昌乐县等八县)(备课版)(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山东潍坊初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青州市、诸城市、昌乐县等八县)
一、单选题
A.生铁用于制作铁轨
B.氧气用于气焊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
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食盐
B.纯碱
C.蔗糖
D.花生油
2.
将下列家庭中常用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滴加液体
B.
二氧化碳验满
C.
过滤浊液
D.
熄灭酒精灯
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4.某海水淡化系统(如下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C.D.5.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在中国成功举办。

运动会期间运动员需要补充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含“钾、钙、镁”等无机盐的碱性饮料以防营养丢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饮料中“钾、钙、镁”指的是单质喝纯净水比喝矿泉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生理盐水中含有的微观粒子有


生理盐水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0.9:100
A.图中x的值为8
B.钛原子易形成阴离子
C.钛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
D.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g
6.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用钛合金等材料制作“避火衣”,如图是钛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7.氯乙烷(C H C1)喷剂俗称运动场上的“化学大夫”,常用于足球运动员受伤的及时治疗。

下列有关氯乙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氯乙烷由碳、氢、氯三种原子构成氯乙烷完全燃烧只生成CO 和H O
氯乙烷中碳、氢、氯元素的质量比为2:5:1氯乙烷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2522A.B.C.D.8.逻辑推理是学好化学重要的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则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则具有导电性的物质一定是金属Na 、Ca 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所以离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2+A.B.C.D.9.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分类观: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结构观:H O和H O 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变化观:在一定条件下,CO 和CO可以相互转化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222210.
A.B.C.D.汽车尾气中排放的CO严重污染空气并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科学家研究CO在低温条件下的催化氧化取得了较大进展。

CO在CuO-CeO
催化剂表面反应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uO在反应中吸附CO分子反应中CO发生了氧化反应
CuO-CeO 的质量和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低温
A.空气中物质丁的体积分数为78%
B.
上述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微粒数之比为2:3
11.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

NF 进行硅芯片蚀刻时的产物均为气体,在蚀刻物表面不留任何残留物。

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A.A B.B C.C D.D
12.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A
B
C
D
实验方

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探究燃烧条件之一需要可燃物
探究铁钉生锈时O 是否参与反应
比较Zn和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1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除杂试剂或方法不合理的是选项物质杂质除杂试剂或方法A
CO O 灼热的铜网
2
2
A.A
B.B
C.C
D.D
B CaO
CaCO 高温煅烧
C FeCl 溶液CuC1溶液加入适量锌粉,过滤D
Zn粉
Fe粉
磁铁吸引
3
22
A.
B.
C.
D.
14.将质量相等的镁粉和铁片分别投入足量的等浓度的稀硫酸中,所得H 质量与横坐标对应关系正确的是2二、多选题
A.B.C.D.1.
下图是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6%的氯化钠溶液的基本操作,叙述合理的是
错误的操作有②⑥
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④②①⑥⑤③
操作②和⑥都能使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操作⑤在倾倒液体的过程中有液体溅出,不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2.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将单质锌和单质银的混合物ag加入到一定量的Cu(NO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温度下的滤液(不饱和)和滤渣,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32
A.滤液一定是无色溶液
B.滤液中一定含有Ag 、Zn
C.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g
D.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银、单质铜和单质锌
+2+
A.B.C.D.3.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的某反应,测得反应前(t )、反应中(t )、反应后(t )不同时刻甲、乙、丙、丁四种
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该反应中,丙和丁的质量比是20:3
该反应中,甲和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12:11
t 时,乙、丙、丁所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43%和23%
0121三、科普阅读题
减少CO 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

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

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CO 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

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 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 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依
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其原理是
,则a = ,b = 。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2222光照叶绿体
(3)海水、河流都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呈现一定的酸性,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用NaOH溶液吸收CO 的反应原理与石灰水吸收CO 相同,请据此模仿写出NaOH溶液吸收CO 的化学方程式 。

(4)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 脱除效果 (填“增强”或“减弱”)。

(5)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

2222四、实验题
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必备能力。

请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字母a所表示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选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采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优点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已知常温常压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下列两种反应原理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氨气。

①浓氨水和生石灰固体混合:
②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粉末混合加热:
若选用A装置制备氨气,应选择的反应原理是 (填数字序号)。

收集氨气时气体应从装置E 的 (填“b”或“c”)端通入。


)(

五、填空题
1.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物质世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金属元素的存在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该元素在自然界中以 (填“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认识金属的性质
用粗木棍在涂有蜡的铝板上写“中”、“华”两个字,露出下面的铝板。

向“中”字上滴加稀盐酸,向“华”字上滴加CuSO 溶液。

“中”字上的现象是 ,“华”字上有红色物质析出,该物质是 (用符号表示)。

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反应的实质 。

(3)认识金属的制备
工业上可以采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金属铝,同时得到一种非金属单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是 (填元素符号)。

(4)认识金属的用途
将铝制易拉罐剪成条状,打磨后与纯铝片相互刻划,发现纯铝片表面有划痕,说明 (列举一条金属的性质)。

42.
如图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曲线可以判断,Na CO 和NaHCO 两种物质的溶解性属于“易溶”的是 。

请描述Na CO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关系 。

(2)将40℃时等质量的Na CO 和NaHCO 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少的是 溶液。

要使B点的Na CO 溶液(含100g水)变为A点的溶液,可以再增加溶质 g或恒温蒸发水 g。

(3)小英同学说,60℃时她配制了一瓶溶质质量分数为16.4%的NaHCO 饱和溶液,请判断小英同学的说法 (填“是”或“否”)正确。

(4)将30℃时等质量的Na CO 和NaHCO 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溶
23323233233233
液。

要提纯含有少量碳酸氢钠的碳酸钠,可以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填“蒸发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我国科研团队发现“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中含催化活性物质,它们能实现水、二氧化碳的高效转
化,该团队提出利用月壤实现月球生存的设想,据图回答问题。

(1)环节①分离出水后的气体含有CO 、O 和 (填一种)等。

(2)环节②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环节③利用月球夜间低温(约-173℃),将二氧化碳凝结分离。

为检验分离后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CO ,可将气体样品通入 (填试剂名称)。

(4)环节④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该设想有利于实现月球基地中 、 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22六、科学探究题
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探究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猜想一:CO 猜想二:CO 猜想三: 。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两支试管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称量对象
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M M △m 即(M -M )
21
2
112
试管+澄清石灰水M M △m 即(M -M )
(1)若△m =0,则猜想 成立。

(2)若猜想二正确,理论上△m 与△m 的关系是:△m △m (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称量对象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质量差试管+固体混合物69.8g 65.4g △m 试管+澄清石灰水
118.9g
122.6g
△m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 成立。

同学们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3)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应产生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原因二: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与评价】
(5)经查阅资料知道:木炭还原氧化铜直接产生CO 气体,该反应类型属于 。

(6)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对其可能原因有同学提出下列分析,其中合理的是 (填选项序号)。

A.装置不漏气
B.装置内还有CO 气体未被吸收
C.澄清石灰水吸收了空气中部分CO
D.生成的CO 部分与过量的C反应生成了CO
342432121212
222
2七、计算题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它可用来制造电器零件及日用品。

将30g稀硫酸分三次加入到10g黄铜样品粉末中(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本次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见下表。

次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
10
10本次生成氢气的质量(g)0.04m
0.02
请回答。

(1)m = 。

【答案】1.B 2.D 3.B 4.C 5.C 6.C 7.D 8.D 9.
A
10.C 11.A 12.C 13.C 14.D 1.AB 2.BC 3.BD 1.
(1) 6 6(2)碳替代(3)
(4)减弱
(5)氨基乙酸钾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低1.
(1)长颈漏斗
(2)
(3) 便于控制液体流速,使产生的气流平稳
(4) ② c 1.
(1) Al 化合物
(2)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 Cu 铝原子失掉电子成为铝离子,铜离子得到电子成为铜原子(3)
O
(4)铝合金较纯铝的硬度要高
2.
(1) 碳酸钠/ Na CO 在40℃以下,随着温度的升高,Na CO 的溶解度增大:当温度高于40℃,随着温度的升高,Na CO ,的溶解度减小
(2)黄铜样品中金属铜的质量 (只写结果即可)。

(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求解过程,结果精确到0.1)
通电
232323
11(2) 碳酸氢钠/ NaHCO 10 20
(3)否
(4) 碳酸钠/ Na CO 冷却热饱和溶液
3.(1)氮气(或N )或稀有气体
(2)
(3)氢氧化钙溶液(或澄清石灰水)
(4)
(5) 碳/ C 氢(或H)、氧(或O)
1.
CO和CO 一 = 三 置换反应 BD/ DB 1.(1)0.04
(2)6.75g
(3)解:设参加反应的1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x =1.96g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3232月壤催化剂
通电月壤催化剂
光照2高温高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