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的概念:
汪丁丁(1996)曾写道:经济学所关心的“知识”概念 首先是所有可以使生产率增长的知识,或者所有可以改 变生产的技术特性的知识。其次,经济学也必须关心那 些可以改变生产的制度特性的知识,或者“制度性知识 ”。”汪丁丁的知识概念可以说也是一个广义的知识概 念,可以说一切人类知识,无论技术知识、还是制度知 识,也无论最新的知识,还是己经被大众掌握的普通常 识,对于己经掌握它的人类来说都能够或多或少地促进 生产率提高,改善人们的生活。但是,过分广义的知识 概念将会给我们深入分析经济现象造成概念上和认识眼 界上的困难。
基 于 能 力 的 企 业 理 论
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成长并拓展的企业理论。 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是RBV的进一步发展,认为资源是组织价值链 的输入物,而“能力”(capability)表示企业开发(整合)资源的 水平,它是由企业各种资源间互相作用的一系列业务流程和路径所 构成。“能力”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以功能为基础,它归属于一个 特别功能。Constance E. Helfat(2003)认为,在传统的RBV理论 中存在三个关键的问题。首先是缺乏明晰的概念模型解释异质性资 源是如何产生的,其次是缺乏明晰的解释说明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 来自何方,第三,很难完全解释企业是如何使用资源和能力创造竞 争优势。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的诞生较好地理解和分析了这些问题 ,Prahalad and Hamel(1990)对于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的研究,以及Teece(1997)、winter(2003)和 Constance E. Helfat(2003)为代表的动态能力理论是能力理论的 主要构成观点,Teece(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所具备的整合 ,建立,重构内、外部能力与迅速变革环境相适应的能力。Collis( 1994)认为“动态能力”是与“普通能力”(操作能力)( ordinary/operational capability)相对应,它关注于变革,是对于 “普通能力”(操作能力)的变化率的管理。Constance E. Helfat 等(2003)认为动态能力是有关适应和变革,是建立、整合、或重 构其他资源和能力。
在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通 过深入分析提出了企业知识理论(the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因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并 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知识是企业竞 争优势的根源,关键源自企业自身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同时企业内部 知识的积累水平决定了企业发现机会、制定战略、 配置资源的能力。
3、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capability-based view of firm,或称能力观)
然而,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或高额利润率 的源泉,因为在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 交易获得的。由此可见,在竞争优势与对大多数企业都具有 普遍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当我们透过这些具 体的资源作进一步观察时,就可以认识到,隐藏在资源背后 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 层来源。这样一来, 在探寻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过程中,企 业资源这一层又被剥离了,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企业竞 争优势的根源便由具体的资源变成抽象的能力。由此产生了 企业能力理论,也即以能力为基础的企业观(capabilitybased view of firm)。
三、企业知识理论的相关理论基础
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
哈耶克的知识论及后续研究
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论
马奇等人的组织决策和适应论
1、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
Penrose(1959)是企业内生成长的先驱,在她的博士论文《企业成长理论 》中,她希望从企业内部寻找推动或限制企业成长速度的原因。她研究的是 赢利性企业,这种企业的经济功能是获取和组织人力与其他资源为了赢利目 的为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她把企业定义为依据一个管理框架结合在一起的 资源聚合体,该资源集合体的经济功能被设定为为了有利润地向市场提供产 品或服务而获取和组织人力和其它资源。她将资源界定为“一个企业为其自 身使用所购买、租赁、或生产制造的物理性实物和以某些条款所雇用的劳动 力,这些条款能够促使这些劳动力有效地成为企业的一部分”。Penrose强 调由企业自身资源所产生的生产性或潜在生产性服务的异质性(而非同质性 )赋予了每个企业的独特特征。这种企业通过自身的异质性资源获得独特特 征的概念,就是RBV理论的基础。企业的边界是由“管理协调范围”及“权 威沟通”决定的。按照彭罗斯的说法,管理能力变成了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 。企业现有资源是企业扩张的诱因,也为企业的扩张给定了上限。 总体说来,Penrose主张的成长理论是一种内生的、路径依赖的理论。彭罗 斯认为企业的成长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基于综合知识积累性增长的演化过程( Penrose,1959)。
2、哈耶克的知识论及后续研究
哈耶克在亚当· 斯密的“劳动分工”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分工”的观点,认为经 济学面临的不再是亚当· 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猜想,而是“知识的分工 与协调”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哈耶克 ,2002,中文版)。斯密猜想的要义是市场指引着分工中的人们的经济活动, 以达到帕累托资源配置效率。哈耶克猜想的要义是市场指引着知识分工中知识 劳动者的经济活动,以达到人类知识整体的有效运用(汪丁丁,2003)。在哈 耶克研究的基础上,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分工理论进行了研究( Becker,G. S. & Murphy,K. M. 1992;Jensen,M. C. & William,M. , 1999)。 哈耶克提出的知识分工问题可分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知识分工单元对自身掌 握的片断知识的利用和发展,二是对互补的分工知识的协调问题,由于知识的 互补性,知识分工单元要实现对其他单元片断知识的有效利用必然面对协调问 题。哈耶克认为,劳动的分工本质上是知识的分工。知识分工的主要原因来自 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劳动分工的经济性表现在由于分工使某一生产操作达到 了未分工时所不能达到的最适生产规模,意味着单位生产费用最低。贝克尔和 墨菲认为劳动分工产生的专业化收益来源于知识分工所带来的知识积累效率的 提高(Jensen,M. C. & William,M. ,1999),也就是说促成企业知识分工 的原因本质上是达到其单位成本和积累效率的经济性(Becker,G. S. & Murphy,Kevin M. ,1992)。同时,知识的分工和协调体制对企业组织有着 重要影响,德姆塞茨认为知识成本的节约,决定着企业边界(Demsetz,H. ,
方向之一。企业知识理论的地位正是在探
寻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过程中以及对主流 企业理论的反叛中逐渐确立起来的。
企业竞争优势是 由什么决定的?
一、知识成为企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企业竞争优势不是由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等 外在于企业的因素外生地决定; 企业竞争优势也不是由企业所拥有的一般资源简单地内 生;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决定的; 隐藏在能力背后,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 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
企业知识理论
目录
1 2 3 知识成为企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脉络 企业知识理论的相关理论基础
4
5
企业知识理论的分析框架
研究展望:可能的应用领域
企业知识理论(the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或称以知识为基础的
企业理论)是企业理论最新的研究和发展
知识的概念:
罗素把人类知识分成直接的经验、间接的经验和内省的 经验。直接的经验是指个人通过实践活动直接所得到的 知识;间接的经验是指从他人或前人那里间接体验所得 到的知识;而内省的经验是指神学中“悟”出来的经验 。Polanyi(1962)将人类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 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未编码知识)。Machlup( 1962)在其报告中认为知识概念和知识生产是非常宽泛 的。因此,生产知识就不仅仅是向已知的知识存量加入 知识,而且是在任何人的脑海中所创造的一种认知状态 。Nonaka和Takeuchi(1995)认为知识是合理的真实 信念和实际获得的技巧。
二、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脉络
竞争优势
1、竞争优势外生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归结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等, 这就是所谓的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这突出地表现在SCP 梅森——贝 恩范式和以此为基础的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之中。波特(Porter,1980 )是该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SCP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式引进企业战 略分析中。Porter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了一个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 势的简单途径:进入一个潜在利润水平高的、有吸引力的产业,采用 某种基本竞争战略在该产业中占据有利的竞争位势,然后设置进入壁 垒和弱化市场中的各种力量,借以回避或限制各种竞争力量,通过阻 止竞争者复制与模仿其竞争位势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然而, Porter的分析方法过分关注产业层面而忽略企业内部对竞争优势影响 ,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对于同处一个战略群 组的不同企业,绩效存在差异的解释显得乏力。这也就是说,对于某 一个行业而言,该行业中所有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在 客观上是同质的。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所推导出的逻辑结果只能 是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赢利状况应该是基本一致的。然而,事实上并 非如此。
2、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RBV,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或称资源观)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组成的集合,每种资源都有多 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RBV强调影响企 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所有的特殊资源而非其所处的产业结构( Rumelt,1984;Barney,1986;Dierickx & Cool,1989);RBV将竞争优 势研究关注的焦点从产业层面转向单体企业层面,将企业的战略、资源、 优劣势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学者们在继承Penrose(1959)将企业视为资源 集合体的思想基础之上,进一步从揭示企业黑箱内部构成的角度出发,探 求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及产生机制,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几位先导性学 者的突破性研究(Wemerfelt,1984;Rumelt,1984;Barney,1986), 到后来近二十年大量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如,Amit & Schoemaker, 1993;Barney,1991,1997;Conner,1991;Dierickx & Cool,1989; Grant,1991;Peteraf,1993;Wernerfelt,1995),RBV理论建立并逐渐 成熟起来。RBV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由于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具有 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的特征,使得不同企业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性 ,并且这种差异可能长期存在。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具有有价值、稀 缺性、难以被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等特性,该资源就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 ,获得长期超额利润的源泉(Barney,1991)。RBV理论通过这种分析思 路将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的分析与企业资源密切联系起来,建立起了一整 套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并将其拓展至企业理论的分析方面。
知识的概念:
一般来说,知识是指认知主体(人或人类)的知识,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也具有认知能力,是将其知识储 存于“组织记忆”(Organizational Memory)之中, 从而拥有知识。组织记忆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的“惯 例”(Routine),即企业固有的做事方法。惯例作为 企业的知识也具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可以明晰说明的 惯例或显性的惯例,它在形式上表现为行动的指南、 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事务处理程序和决策规则。其 二是具有默会性的惯例,这部分惯例常常在起作用, 但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并没有被觉察到。
一、知识成为企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续)
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包括创新能力,难以模 仿,可持续性以及学习能力。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 根源,不仅是因为企业内在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 识难于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且还在于企业本身就是 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不过是企 业现有知识存量的排列组合,知识的存量决定了企业 的创新能力。更进一步地说,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 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 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用发挥程度上的差别都是由企 业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