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春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春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原文】
春夜 (1)
王安石 (2)
金炉香尽漏声残 (3) ,剪剪轻风阵阵寒 (4) 。

春色恼人眠不得 (5) ,月移花影上栏杆。

【注释】
(1)诗题一作《夜值》,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里值班留宿。

王安石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九月为翰林学士,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到京师。

此诗写于熙宁二年(1069)初春。

这首诗写入翰林院值夜班的感受。

早春的天气,轻风吹拂,晓寒微侵,最能给人以春的气息;月的清阴,花的芬芳,
令春风得意的诗人激动不已,不由得走出屋子,陶醉于宫禁中的美好春色。

作者一般认为是王安石,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则认为是王安石弟王安国。

(2)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诗多指陈现实,有感而发,如《河北民》。

咏史之作,往往寓意深刻,如《商鞅》《贾生》等。

《明妃曲》二首,立意新颖,尤负盛名。

退隐后,诗歌转为描写山光水色。

他的雄直峭劲、壮丽超逸而又深婉不迫的独特诗风,为推动宋诗革新起了积极作用。

王安石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存千余篇,词格调高峻,堪称绝唱。

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3)炉:香炉。

漏声残:天将亮。

漏是古代计时工具,用铜壶等容器盛水,使它滴入有刻度的器具中,依照器具中盛水的情况来计时。

(4)剪剪:形容春风轻微。

(5)春色恼人:春色撩人。

宋欧阳修《少年游》:“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拚醉倚西风。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

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赏析】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

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

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

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

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

首句是视觉加听觉,以动衬静。

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这是由于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

次句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夜寒意。

第三句叙事夹抒情,诗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觉。

但诗人留下问题: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

“恼”字在此处是反义正用,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杜甫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的“恼”字即是“撩”的意思,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

诗贵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

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

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

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

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