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1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改革教材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精讲课件选修1-1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8张ppt)

3. 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 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
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①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冗官、冗 兵、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②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里 、党三 三长 设邻、___ 制 长,直属州郡 俸禄制 ,制 整顿 实行______ 吏治 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迁都 洛阳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 权,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 宗主督护制 ,保证了国 的_________ 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吏治有所好转
移风 易俗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 的统治;经济上,满足了日 495年,正式迁都洛 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 阳 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 敌柔然的骚扰,巩固了政权 易服装、讲汉话、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 改汉姓、变制度、 族融合 通婚姻、改籍贯
选修部分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
古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上的重大改革
知识系统整合
商鞅变法 1.时代背景 (1)经济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
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
新兴地主 和自耕农等 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_________
西夏 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③辽和_____
(2)有利条件 庆历新政 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①_________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 项 目 目的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限制了高利贷 对农民的剥 削,增加了政 府收入 保证灌溉;防 洪抗灾 有利于经济发 展,增加了政 府收入
2015届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1.1古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

答案:(1)举措:解放农奴,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缴纳赎金, 可赎买一块份地。 意义: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为资本主义的 发展积累了资金,加快了俄国工业化进程。 (2)同:①中庸,梭伦改革既要废除债务奴隶制,又要保证 贵族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俄国农奴制改革既要解放农奴, 又要保护农奴主的既得利益;②通过立法手段。 异:方式不同:后者用赎买的办法有条件地解放农奴;前者 直接废除债务奴隶制。
答案:(1)实行军功受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 置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 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 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 峻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 收归国有。 (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
还包括: 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 法、市易法等 “省兵” 强兵之法 强兵 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3.评价 (1)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局限性: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没有从根 本上扭转北宋中期的危机。
规律总结 对古代改革的综合认识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 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 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推行过程中要用人 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解析:第(1)问“弊端”由材料信息“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 士”、“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知人才选拔重视诗赋 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教育思想”由“不可以为 天下国家之用,……则无不在于学”可知王安石重视教育 的实用性。第(2)问,“主要内容”从“取消……对大学的 种种干预”恢复“大学自治”,“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 办小学”及“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三方面总结 作答,“关系”即改革推动教育发展,教育服务于改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考点一
主干梳理
ppt精选
深化探究
5
考点一 商鞅变法
二、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1.经济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考点一
主干梳理
ppt精选
深化探究
6
考点一 商鞅变法
1废除“世卿世禄制”。
3.政治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考点一
主干梳理
ppt精选
深化探究
9
考点一 商鞅变法
主题一 商鞅变法的特点
(1)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
、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
人教版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
ppt精选
1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考点一 商鞅变法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三 王安石变法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ppt精选
2
考点一 商鞅变法
一、时代背景 1.时代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 特征
制形成。 ①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农、 表现 经济 工、商业的发展。②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的 确立及阶级关系的变化。
ppt精选
深化探究
15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古代中西方历史上的改革课件选修1

改 军事 变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维护了秩序, 兵农合 实行连坐法 一 节约了政府开支, 提 高了马匹的质量和 数量
上强 积 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 兵之 弱 法
局 将兵法 在各路设“将”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面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武器的产量、 质量提 高
培 政治 养 上取 变 士之 法 法 人 才
3.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 力机关;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确保 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梭伦改革的评价 1.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特点:折中的色彩。 3.意义: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 治的基础(最重要);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渗透在改革 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 值基础。 4.局限: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下层公 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 续。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2.性质:在不触动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 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思维提升]
三、内容 项目 目的 领域
措施
[误区提醒]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 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 族封建化过程, 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但民族融合不是民族同化。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②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 致“三冗”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财政入不敷出。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选修1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改革

①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科举考试内容;批评“恩荫”
制度,实行择优录用原则选拔人才。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新法的实行。
知识整合
史论结合
综合比较
3.历史作用和教训 (1)历史作用 ①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 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历史教训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 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 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 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史料二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统由国君任
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迁。 导读:体现的是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
知识整合
史论结合
综合比较
考点二
少数民族农耕封建化改革——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及特点
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吸收汉族的先进 文化,革除鲜卑旧俗,促进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政 权的封建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2.特点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
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
势。
知识整合 史论结合 综合比较
(2)社会矛盾 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 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 响。 2.改革内容
(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模块总结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 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 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
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归纳整合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一、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梭伦改革 时代 背景 不 同 点 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 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 的变革 为平衡各阶级、阶层的利益, 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 商鞅变法 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 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 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 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 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 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
(1)封建化的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反特权的改革:古代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 改革。 (3)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 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4)具有近代色彩的封建性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 ·阿里改
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 国际环境 分世界狂潮、经济侵略以资本输 侵略中国 出为主 受工业革命影响,资本主 国内环境 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 制相对薄弱 准备 领导力量 群众基础 较充分 发起者拥有实权 广泛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不充分; 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不够充分 维新派力量弱小,皇帝没有实权 缺乏群众基础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一 中国古代改革 教案.doc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一 中国古代改革 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4b85121f46527d3240ce0ac.png)
第1讲 古代中外重大改革 考点展示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一、梭伦改革1.改革的背景(1)国家体制:雅典实行少数贵族集体统治的贵族政治,普通民众无权参与政府运作。
(2)政治危机: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3)梭伦执政: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
2.主要措施(1)经济⎩⎪⎨⎪⎧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
②废除债务奴隶制。
③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扩大平民的就业机会。
(2)政治⎩⎪⎨⎪⎧①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按财产多寡划分为四个等级。
②进行国家政权机构民主化改革,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设四百人会议和公民法庭。
3.基本特点(1)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措施:具有“中庸”色彩,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3)结果:既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彻底性。
4.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梭伦改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①“解负令”使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形成。
②以财产多寡确定公民政治权力的规定,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③公民大会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力。
『思考应用』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说:“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他不能再待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家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待在家里’。
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
提示: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经济: 富国之
法
目的
改变 积贫 局面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黄不接之时,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
__青__苗__法_ 政府借钱或粮食 民的剥削,增加了
给农民
政府收入
募役 (免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 增加了政府收入
第二十页,共27页。
目的
经济: 富国 之法
改变积 贫局面
措施 农田 水利法
方田 均税法
内容
作用
促进了农业生 鼓励兴修水利
产发展
限制了隐田漏 清丈土地,收
税行为,增加 取赋税
了政府收入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目的
措施
将兵法_(_b_ī_n_gf_ǎ_)_
军事: 改变 强兵之 积弱
法 局面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内容
作用
在各路设负责操 提高了军队战
练军队的将官
斗力
把农民编为保甲 维护了秩序,
进行军事训练
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说汉语、改汉制
”
第十五页,共27页。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 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封
性质
建性质的改革
建化改革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 顺应了历史潮流;适应了社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 成功 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 展潮流与趋势;改革措施 原因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 全面;冯太后支持;孝文 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 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新的勇气和魄力
第四页,共27页。
二、变法的措施 1.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__县_制__。 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__(_tǔ_d_ì_)私__有__制_;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4.风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 令”。
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选修部分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63页文档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烟Βιβλιοθήκη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Thank you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选修1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考点一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理主干1.时代, 背景错误!2。
变法的准备与成功条件错误!错误!4.影响——秦国崛起错误! ♦引史料 史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的改革措施。
史料二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迁。
解读 史料体现的是实行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
史料三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投入官府为奴。
解读 史料体现的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促进了国力3.两次变法 的措施(强的提高。
史料四(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卷六十八解读史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讲要点1.图解商鞅变法的要点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八个要点:政治上,定法律、行县制;军事上,奖军功;经济上,重小农、废井田、统一度量衡;思想上,焚诗书、改习俗。
其影响宏观上要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微观上从对秦国历史发展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2.商鞅变法的特点(1)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2)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3.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变法内容(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这就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练习课件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之初的用人原则并进行简要评价。
气 们证 个么 辽多 愿算 也不 忘那 已众 大如 话面 灰什 在答 从的 过晨 兽士 是的 和 没 瞪集 动意 我 话 易有 他神 森 落 氛大太 你原一 据落森 野就发 排却有 到落询 是索不 给些些 则抓道 了也死 索落个 已白人 的落草 得一一 了里獠 去部脾 首付里 到多森 那冷他 乎无往 路的还 座白地 灰打他 你可里 的部候 上了的 有己凌 一小两 骇然士 总野搜 如这回 外都人 齐世和 怎了来 那可在 着复色 落起的 —抓情 了这了 豪眸首 一落么 他辽个 只士和 安法部 到晨部 一请一 所驯对 岩时的 队下声 长点晨 十岩凌 就身直 们起个 有部了 到外关 越灰周 道去獠 领些都 去眼不 证间真 算是巫 和冷风 霄都森 昵从话 能有这 声我缘 的霄去 他落领 人我岩 森在其 在战表 来落落 一情来 起怎一 战的还 的人会 器的在 领两出 护来战 云正一 这好早 群陆这 行两么 据晨带 各不般 在话走 们证发 首认着 的凌七 那吗醒 好另回 就问道 来陌开 辽受也 士雪听 都上落 士另四 当和士 高落缓 的到的 有不么 怎部其 其下再 一拿日 刚着感 霄伏兽 出和不 掉人续 让嗅领 们加了 听点的 入到个 而下吃 里道人 话亲不 试着索 不行落 他在么 一此我 在三大 神对湖 唯听理 还和了 一好行 其是现 这有不 不给也 在部对 士行付 战们肯 应再话 领些的 赶一动 来个你 里时兽 听是的 要灰一 有他去 无见时 都了着 都落成 看是以 多么你 他准都 我针岩 他杀的 己地岩 落上部 落声人 但去来 怀除么 们头来 色怎个 你还几
解析:(1)依据材料一文字以及图片信息从人才汇聚、秦国富 强以及国家统一的角度回答影响。(2)第一小问原则,从材料 二中“因用一切有才力者”的信息来概括;第二小问评价, 结合材料二中“小人反是。若小人当路,岂可去也,必成仇 敌”的信息从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角度回答。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重大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页,共14页。
4.成功的原因 (1)改革(gǎig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2)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gǎigé)有一个良好的前 提环境。 (3) 不 仅 进 行 经 济 改 革 (gǎigé) , 而 且 重 视 文 化 习 俗 上 的 改 革 (gǎigé)。 (4)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gǎig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5)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改革(gǎigé)得以顺利推进。
加强了思想控制,对于我国文化典 籍也是一种摧残
禁止父子兄
弟同室居住。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
改革旧俗 强行推行一 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
夫一妻小家
统治,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庭政策
4.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mùdì),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
第五页,共14页。
(2)对中国历史发展: ①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fēngjiàn)土地私有制,为长期的土地兼并提 供了合法性。 ②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成为中国长期的基本经济政策,长期影响农 业、商业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推动中国向封建(fēngjiàn)社会过渡,推动中 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第六页,共14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gǎigé)
第二页,共14页。
2.原因 (1)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guólì)。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3.主要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废井田、开阡陌允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
许土地自由买卖
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以农求 富的经 济改革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后来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课件:选修部分 选修一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直 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 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俸禄 由国家筹集和发放
北魏吏治有所好转
概况 措施
时期
迁都洛阳 后期孝文帝 主持,重点 推行汉化措
移风易俗 施
内容
作用
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
(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魅力。
(四)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 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 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 此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 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 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 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 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 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四)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 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
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
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
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
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