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探索
佛山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对佛山市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对策。
文章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托自身优势,整合内外资源,坚持保护开发,加快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步伐,才能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形成了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同时商业意识浓厚,商品经济发达,清代时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文化产业发展根基扎实。
近年来,佛山立足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优势,紧扣城市发展新定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形成了一定规模,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人均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全国相应平均指标,对提升佛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起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政策引领,立足资源优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
(一)因势利导,加强规划,营造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
良好氛围。
佛山市根据佛山阶段性发展特征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明确以?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富裕家园?为城市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城市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山城市发展定位中得到重要彰显,取得了较大发展。
2009年5月,佛山市出台了《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
2020年)》,明确了佛山城市文化产业要实现?岭南文化传承重镇,创意经济集聚高地,现代产业服务中心,休闲娱乐魅力家园?的战略目标。
根据规划,佛山市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将从建设广府文化旅游之城和国际家居文化之城,以及岭南文化创新基地、科技型文化产品和用品制造基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国际贸易基地等?两城三基地?入手,力争在2020年建设成为?辐射泛珠三角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具有创新活力、优势规模、品牌集群和‘增长极’效应的文化产业特色城市?。
为营造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佛山市还出
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的重点项目包括:整合现有文化艺术创作研究资源,对佛山陶艺、剪纸、木版年画、灯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研发,发掘传统民间工艺的产业价值,发展一批既有传统特色、又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品,带动相关城市文化产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佛山陶艺、剪纸、灯色、龙狮等特色民间艺术的名家、名作的对外宣传;鼓励和支持在佛山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创新、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机构、个人和项目发展等。
目前,这些项目的实施已初见成效。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方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佛山市紧紧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领域,以点带面,整体、全方位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1.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社会文化市场一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而在传媒领域,则由分散的多家国营经营单位组成。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2005年,佛山市以转换体制、壮大实力、面向市场、自我发展为重点,将平面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佛山传媒集团,下辖佛山报业发展有限公司、佛山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和佛山珠江传媒网络有限公司。
除横向整合之外,旗下媒体佛山电台、佛山电视台还分别进行了市、区、镇(街道)三级的纵向整
合。
集团内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大扩张了市场份额,增强
了影响力和竞争力。
此后,佛山市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市电影发行放映中心和红星影剧院实行转企改制,划转并移交市国资委管理。
至此,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为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扫清了体制壁垒和障碍。
2.以地方特色提升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发展工艺美术业。
近年来,佛山市经常组织舞龙、醒狮、灯色、陶艺、龙舟等民间艺术参加对外文化交流和国内外各类展览展示活动,推动佛山文化?走出去?,增强影响力,扩大生存空间;成立了佛山市文化交流协会,成为佛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
2009年启动了?佛山工艺美术走出去?系列活动,大力推动陶艺、剪纸、灯色、龙狮等特色民间艺术名家、名作的对外交流,展示了佛山工艺美术的实力和魅力。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区位优势明显,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区和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业。
如利用祖庙、南风古灶和高灶等影响较大的国家、省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设的文化旅游项目,已引起海内外关注。
广东粤剧博物馆、黄飞鸿纪念馆、鸿胜纪念馆、叶问堂、李小龙纪念馆相继建成,不仅弘扬了粤剧和南派武术文化,也提升了佛山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目前,佛山市正在抓
紧进行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打造?岭南天地?,最终将其建设成为融合岭南民俗文化、佛山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的综合旅游基地。
三是扶持示范基地和重点园区创新发展。
佛山市采取?政府扶持和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园区发展,成效显著。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孔雀廊娱乐唱片有限公司等两家全国城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行业内占据独特优势,由民间资本运营的佛山创意产业园、1506创意城已颇具规模,对全市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此外,还着力引导各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城市文化产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区区有重点、市区联动的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如禅城区和顺德区分别依托各自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创意产业。
3.积极培育城市的各种文化消费。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客观上不仅需要一定的整体经济实力和购买力,还与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和个人文化素质关系密切。
从2003年起,在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佛山市采取政府指导与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大大激发了企业和社会参与建设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
2009年,佛山市通过财政专项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市场运作方式,全年引进了《云南的响声》、《雷雨》、《天鹅湖》等15场高雅艺术展演活动,并实行了20%半价票政策,使更多市民能够低价享受到高雅艺术,从已经上演的剧目看,上座率较高,观众反响强烈。
同时,国内外、港澳台演员来佛山举办的各类演出和现场演唱会达40余场(次),演艺业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辐射力日渐增强。
4.充分发挥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引领作用。
能够体现城市风貌精髓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公共设施,是引领市民文化生活、塑造城市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城市凝聚力、创造力和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位于佛山市东平新城的?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又称文化?Mall?)开工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新馆等悉数被纳入首期工程项目,这是佛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其他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南海区博物馆新馆建设工作正在推进;高明区启动了新城文化活动中心概念性规划工作;三水区新建的白坭文化中心、西南文化中心也相继投入使用。
早在2005年建成的世纪莲体育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近年来成为佛山重要的演艺场所。
5.大力开展各类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城市文化产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讲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
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佛山市承办和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地域文化特色得到了彰显。
2004年琼花粤剧艺术节、2005年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2006年第
十二届广东省运动会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2007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2009年广东省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交流会以及佛山秋色大巡游等等,各类大型活动精彩纷呈。
此外,依托?魅力佛山?文化艺术工程及?一区一品牌?的模式,整合粤剧、武术、陶瓷、民俗、民间工艺、饮食等历史文化资源,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行通济、美食节等活动,佛山市人文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获得文化享受、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得到满足和保障,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二、抓好文化开发,顺应发展趋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可靠保证
(一)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注重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
在妥善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同时,充分做好开发利用工作,既是佛山市建设?岭南文化名城?的要求,也是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陶瓷业。
陶瓷业既是佛山市重要的工业产业,也是佛山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挖掘和整合资源,发展新型创意产业,重新擦亮陶瓷文化品牌、重新焕发陶瓷产业活力,是佛山市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为核心资源建立的1506创意城,就是因应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而诞生的,目前已成为佛山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园区。
二是文化旅
游业。
早在2005年,佛山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就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理念的旅游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使旅游业成为佛山市第三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近几年佛山市文化旅游业稳步增长,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发挥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优势。
佛山市为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聚集精英人才,顺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渐多样化、分层次的趋势,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扶持各种现代艺术形态的发展,增添佛山文化的时代气息和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增强了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三)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660美元。
而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人均
GDP接近1万美元以上时,该国或地区的城市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①。
实践经验证明,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已基本具备率先发展的基础条件:首先,国家层面上的三个城市文化产业行业主管部门——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在佛山市已于2005年完成了行政资源的整合,城市文化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
其次,政府与市场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过
程中关系明确,基本不存在历史包袱和体制障碍。
再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培育市场消费的能力日益提高,公共、准公共、市场化文化产品的提供手段和渠道也相对明晰,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发育较为成熟。
这些也是佛山市近年来城市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且能奏效的根本原因。
三、抓好文化开发,顺应发展趋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可靠保证
城市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从世界看,城市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有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文化产业产值甚至占到GDP的约1/5②。
从国内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城市文化产业或已成为其支柱产业,或成为支柱产业的态势初见端倪③。
佛山市应以国内乃至国际城市文化产业为参照,紧抓经济全球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广佛同城化发展等机遇,全面实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尤其是优势、特色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的城市文化产业体系,使之成为佛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
(一)加紧实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配套政策。
在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制订出台促进城市
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鼓励产业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多元文化投入、培育文化市场、城市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等多方面,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合理安排资金投入,
用于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重大城市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重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和优秀作品创作。
建立和完善城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鼓励和引导各区加快优势城市文化产业门类集聚,壮大发展规模。
继续加强对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特色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培育,加大对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石湾美术陶瓷厂、佛山创意产业园等重点企业(园区)以及各区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
同时,大力发展属于城市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文化用品、文化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制造行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拓宽城市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完善产品流通机制,建立完整的城市文化产业链,确保产业链产值、利润的最大化。
(三)促进广佛城市文化产业同城化的发展。
通过向广佛都市圈这一大市场提供文化服务,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
如充分利用广佛轨道交通网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品
的现代物流,使佛山市成为珠三角连接全国和海内外的文化产品贸易港。
利用南海区毗邻广州的区位优势,大力促进数字化内容、工艺美术、民俗节庆、会展交易等现代文化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千灯湖金融高新服务区、桂城玉器艺术品交易市场等区域,打造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领域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和在岸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
此外,以两地城市文化产业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
(四)进一步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竞争优势。
继续深化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拓宽历史文化资源利用途径,将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探索符合佛山实际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形成城市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重点加大对陶塑、剪纸、狮头、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鼓励传承人或相关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持行业优势,争取市场份额。
(五)营造更加良好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管理、执法与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培养成熟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经营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
加强文化产品的内容监管,加大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净化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开展版权创新登记和保护工作,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在政府和相关城市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业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引导、沟通协调和交流合作,促进行业自律,搭建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完善城市文化产业链的服务平台。
注释:
①李向民,王晨等.城市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6:166.
②祁述裕.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2.
③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8年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241.
作者简介:陈云贤,佛山市委副书记,佛山市市长,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