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清热凉血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药—清热凉血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苦寒或咸寒,偏入血分以清热,多归心、肝经,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
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
如温热病热入营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症见舌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脉细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邪陷心包,神昏谵语、舌謇足厥、舌质红绛;热入血分,热盛迫血,心神扰乱,症见舌色深绛、吐血、衄血、尿
血、便血、斑疹紫暗、躁扰不安、甚或昏狂。
亦可用于内伤杂病中的血热出血证。
若气血两燔者,可与清热泻火药同用,使气血两清。
清热凉血药包括: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
生地黄
Shēngdìhuáng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块根。
主产
于河南。
秋季采挖,去除芦头、须根及泥沙,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
本品
气微,味微甜。
以切面乌黑者为佳。
生用。
《神农本草经》
【药性】甘,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甘寒,入营血分,善于清热凉血,故常
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治温热病热入营分,壮热烦渴、神昏舌
绛者,多配伍玄参、连翘、黄连等药,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热
入血分,身热发斑,甚则神昏谵语,常与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同用,
如犀角地黄汤(《千金方》);若血热毒盛,发斑发疹,色紫暗者,常与
大青叶、水牛角等药同用。
【应用】
2.血热出血本品善于清解营血分之热而有凉血止血之功。
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与侧柏叶、荷叶,艾叶等同用,如四生丸(《校注妇人良方》);若治血热便血、尿血,常与地榆、槐花、小蓟等同用;若治血热崩漏或产后出血,可与茜草、苎麻根等同用。
3.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本品甘寒质润,功能清热养阴生津,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舌绛者,常配伍麦冬、沙参、玉竹等药,如益胃汤(《温病条辨》)。
治阴虚内热之消渴,可配伍山药、黄芪、葛根
等药,如滋膵饮(《医学衷中参西录》)。
4.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本品甘寒养阴清热,入肾经,能滋肾阴而降虚火,养阴津而泄伏热。
治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可与知母、麦冬、地骨皮等同用;若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可与青蒿、鳖甲、知母等药配伍,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津伤便秘本品甘寒质润,善于滋阴润燥以通便,治疗阴虚津伤,
肠燥便秘者,常与玄参、麦冬等同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低血糖、低血压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梓醇、二轻梓醇、乙酰梓醇、地黄苷、桃叶珊瑚
苷、密力特苷、单密力特苷、去羟栀子苷、筋骨草苷等环萜烯苷类及毛蕊
花糖苷等苯乙醇苷类成分。
此外,还含有β-谷甾醇、多种氨基酸和糖类
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梓醇(C15H22O10)不得少于0.20%,含毛蕊花糖苷(C29H36O15)不得少于0.020%。
2.药理作用生地黄煎剂能抑制大剂量甲状腺素所致的β-肾上腺素受
体兴奋,增强M-胆碱受体-cGMP系统功能,提高血浆cAMP含量水平,并显著拮抗地塞米松造成的肾上腺皮质萎缩及功能下降,提高血浆皮质酮水平。
地黄浸剂、醇浸膏及地黄苷均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地黄苷、地黄低
聚糖可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此外,还具有抗胃溃疡、促进造血、止血、降压、抗骨质疏松、对脑缺血、脑损伤及神经衰弱具有保护等
作用。
《神农本草经》原文“干地黄,味甘,寒。
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
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
生者尤良。
久服,轻身不老。
一名地髓。
生川泽。
”
列为上品药。
1.主折跌绝筋:治疗外伤引起的筋肉损伤。
2.主伤中:治疗脾胃损伤。
3.逐血痹,除痹:治疗痹症,尤宜于血痹。
4.填骨髓,长肌肉:治疗精血不足,眩晕耳鸣、牙齿松动、头发脱落、健忘、消瘦等。
5.除寒热:治疗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内热消渴。
6.除积聚:治疗积聚痞块。
【附注】本品的真实味道是甜中带苦。
可用鲜品,鲜地黄
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
本品有炮制品: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
熟地黄主要起补血滋
阴、益精填髓的作用,而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熟地炭则补血止血,用于虚损性出血。
用到生地黄的中成药有:天麻胶囊,天王补心丸、增液颗粒、通脉养心丸、润燥止痒胶囊、川贝清肺糖浆等。
而我们熟知的“地
黄丸”系列用的是熟地黄,金匮肾气丸除外。
生地黄现代运用于治疗重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红斑狼疮性肢痛、病毒性心肌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玄参
Xuánshēn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 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
主产
于浙江。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
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燥。
本品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以切面黑色者为佳。
生用。
《神农本草经》
【功效】甘、苦、咸,微寒。
归肺、胃、肾经。
【药性】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咸寒入血分,既能清热凉血,又能
泻火解毒。
治温病热入营分,身热夜甚、心烦口渴、舌绛脉数者,
常配生地黄、丹参、连翘等药,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治
温病热陷心包,神昏谵语,可配伍连翘心、竹叶卷心、连心、麦冬
等药,如清宫汤(《温病条辨》);若治温热病,气血两燔,发斑
发疹,可与石膏、知母、升麻等药同用,如化斑汤(《温病条
辨》)。
【应用】
2.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本品甘寒质润,能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用治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常与生地黄、天冬等药配伍;治疗阴虚津伤、肠燥便秘,常与生地黄、麦冬等同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骨蒸劳嗽,可配百合、生地黄、麦冬等药,如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3.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白喉,瘰疬,痈肿疮毒本品既能泻火解毒,又可滋阴降火。
用治肝经热盛,目赤肿痛,可配羚羊角、栀子、大黄
等药;治热毒内盛,咽喉肿痛,白喉,常与黄芩、连翘、板蓝根等药同用,如普济消毒饮(《试效方》);若阴虚火旺,咽喉疼痛,可与生地黄、麦冬,川贝母等同用,如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治痈肿疮毒,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药;若用治热毒炽盛之脱疽,常与金银花、当归、甘草等同用,如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取本品咸寒,有泻火解毒、软坚散结之功,配伍浙贝母、牡蛎等,可用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如消瘰丸(《医学心悟》)。
【鉴别用药】玄参与生地黄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
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
但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瘰疬多用;生地黄凉血养阴力较大,故血热出血、阴虚内热消渴多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低血糖、低血压者不宜服用。
不宜与藜芦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哈巴苷、哈巴酯苷、哈巴俄苷、桃叶珊瑚苷、甲
氧基玄参苷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及斩龙剑苷A、安格洛苷等苯丙素苷类。
此外,还含有生物碱、植物甾醇、挥发油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哈巴苷(C15H24O10)和哈巴俄苷(C24H30O11)总量不得少于0.45%。
2.药理作用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乙型溶
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芽孢菌和星形奴卡氏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玄参对多种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一般认为抗炎活性成分为哈巴苷、哈巴酯苷。
此外,还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压、保肝、增强免疫、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神农本草经》原文“元参,味苦,微寒。
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
一名重台。
生川谷。
”
列为中品药。
1.主腹中寒热积聚:治疗腹部寒热癥瘕积聚等。
2.主女子产乳余疾:治疗妇女产后遗留病症等。
3.令人目明:治疗目暗不明等。
【附注】
本品的真实味道是甜中带苦,涩口。
用到玄参的中成药有:玄麦甘桔颗粒、清咽润喉丸、清热解毒颗粒、二母安嗽片、小儿宝泰康颗粒、铁笛丸、生脉增液通胶囊、消瘰丸等。
玄参现代运用于治疗乳糜尿、突发性耳聋、血栓性脉管炎、淋巴结肿大、乳腺增生等。
牡丹皮
Mǔdānpí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
主产于
安徽、四川、湖南、湖北、陕西。
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
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
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
本品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以皮厚、切面粉白色、粉性足、香气浓者佳。
《神农本草经》
生用或酒炙用。
【药性】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应用】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苦寒,入心肝血分,善于清
解营血分实热。
治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发斑、吐血、衄血,常与
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等同用,如犀角地黄汤(《千金方》);治温毒发
斑,可配伍栀子、大黄、黄芩等药;若用治血热吐衄,又常与大黄、大
蓟、茜草根等药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
2.温邪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本品性味苦辛寒,入
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用治温病后期,邪伏阴
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者,常配鳖甲、知母、生地黄等药,如青蒿鳖甲
汤(《温病条辨》)。
若阴虚内热,无汗骨蒸者,常与生地黄、麦冬等药
同用。
【应用】
3.血滞经闭痛经,跌扑伤痛本品辛行苦泄,有活血祛瘀之功。
治血
滞经闭、痛经,可配桃仁、川芎、桂枝等药,如桂枝茯苓丸(《金匮要
略》);治跌扑伤痛,可与红花、乳香、没药等同用。
4.痈肿疮毒本品苦寒,清热凉血之中,善于散瘀消痈。
治热毒痈肿
疮毒,可配大黄、白芷、甘草等药用;若配大黄、桃仁、芒硝等药,可治
瘀热互结之肠痈初起,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者不宜使用。
孕妇慎用。
低血压者不宜大量单味服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牡丹酚(丹皮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牡丹酚新苷、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等。
还含有没食子酸、挥发油等。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丹皮酚(C9H10O3)不得少于1.2%。
2.药理作用丹皮酚对多种实验性动物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霍
乱、伤寒、副伤寒三联菌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并具有镇静作用;丹皮
总苷还具有显著的抗惊厥作用。
牡丹皮水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小
芽孢杆菌等致病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牡丹皮提取物、丹皮
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
抗血栓作用。
此外,还具有镇痛、抗过敏、抗心脑缺血、抗动脉粥样硬
化、抗心律失常、降压、调节免疫、保肝、护肾、抗肿瘤等作用。
《神农本草经》原文“牡丹,味辛,寒。
主寒热,中风,瘈疭(chi zong),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一名鹿韭,一名鼠姑。
生山谷。
”列为中品药。
1.主寒热: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温邪伤阴,阴虚发热等。
2.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治疗血滞经闭痛经,癥瘕积聚等。
3.疗痈疮:治疗痈肿疮毒等。
【附注】
本品的真实味道是味微苦,有辛辣刺激感。
本品有炮制品:酒牡丹皮、牡丹皮炭。
酒炙后活血化瘀作用
增强;炒炭后清热凉血作用减弱,具有止血凉血作用。
用到牡丹皮的中成药有:地黄丸系列、人参固本口服液、通经甘露丸、白蚀丸、丹栀逍遥丸、舒肝颗粒、耳聋左慈丸、小儿退热口服液等。
牡丹皮现代运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窦房结功能低下;丹皮酚制剂在皮肤病方面用途广泛,治疗急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胆碱能性荨麻疹等。
赤芍
Chìsháo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
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四川。
春、秋二季采挖,除
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本品气微香,味微苦、微涩。
以切面粉白色《开宝本草》
者为佳。
切厚片,生用。
【药性】苦、微寒。
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善清泻
肝火,泄血分郁热。
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斑疹紫暗
者,常与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同用,如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治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黑者,常配伍紫草、蝉蜕、甘草等药,如
紫草快斑汤(《张氏医通》);若治血热吐衄,可配伍生地黄、大黄、白
茅根等药。
2.目赤肿痛,痈肿疮疡本品苦寒,入肝经而清肝火,若配伍荆芥、
薄荷、黄芩等药,可用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眵;取本品清热凉
血、散瘀消肿之功,治热毒壅盛,痈肿疮疡,可配金银花、天花粉、乳香
等药,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或配连翘、栀子、玄参等
药,如连翘败毒散(《伤寒全生集》)。
【应用】
3.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本品苦寒,入肝经血
分,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治肝郁血滞之胁痛,可配伍柴胡、牡丹皮、郁
金等药;治血滞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常配伍当归、川芎、延胡索等药,
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与虎杖、苏
木、刘寄奴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者不宜使用。
孕妇慎用。
不宜与藜芦同用。
出血性疾病、低血压者
不宜大量单味服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羟
基芍药苷等单萜苷类及没食子酸葡萄糖、丹皮酚等多元酚类化合物。
《中
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8%,饮片含芍药苷
(C23H28O11)不得少于1.5%。
2.药理作用芍药苷对不同佐剂诱发的关节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
能改善IgE复合体诱异的过敏炎症反应;芍药苷有解热镇痛、镇静等作用;
丹皮酚等多元酚类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改善微
循环等作用。
此外,还具有保肝护肝、抗胃溃疡、调节免疫、抗氧化、抗
肿瘤、抗抑郁、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
《神农本草经》原文“芍药,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生川谷及丘陵。
”
列为中品药。
(赤芍、白芍在魏晋以前并没有区分,统称芍药。
宋代以后临床上开始区别使用二者。
)
1.除血痹:治疗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即血痹病。
2.破坚积寒热,疝瘕:治疗腹内结块明显的病症,寒热邪气,妇人疝瘕病症等。
3.止痛:治疗胁痛、腹痛、四肢挛急疼痛、头痛等疼痛病症。
4.益气:治疗血虚萎黄、自汗、盗汗等。
【附注】本品的真实味道是味苦、涩。
本品有炮制品:炒赤芍、酒赤芍。
炒赤芍活血止痛而不寒中,
用于瘀滞疼痛;酒赤芍长于活血散瘀。
用到赤芍的中成药有:再造丸、妇宁康片、复方鳖甲软肝片、柔肝顺气丸、坤宝丸、加味八珍益母膏、盆炎净颗粒等。
赤芍现代运用于治疗神经痛、变态反应性鼻炎、肝曲综合
征、小儿腹痛、急性黄疸型肝炎、带状疱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