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时的人如何击剑、摔跤、玩音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期时的人如何击剑、摔跤、玩音乐?
2020-08-06 17:20
华人号:历史天天看
玩是人类的天性。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

《战国策·齐策一》说在齐国都城临淄,百姓的娱乐活动有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种类繁多,至于王公贵族的娱乐活动就更加华侈与多彩。

由于项目众多,所以本文只是对这些娱乐活动进行简单划分后择要介绍。

运动类
这类项目需要人们亲自参与进去,有些运动量还很大,如狩猎、蹴鞠、投壶、击剑等。

狩猎本是人类最古老的谋生技能,后来成为重要的礼仪和娱乐活动。

《周礼》将君王在四季不同的狩猎活动分别称作春搜、夏苗、秋狝(读xin)、冬狩。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一般是在自己的苑囿中狩猎放养的麋鹿。

大国君主的苑囿往往面积广阔,如齐宣王之囿方圆四十里,而滕国的国土面积“绝长补短”才方圆五十里(《孟子·滕文公上》)。

士大夫和平民一般是到郊外的山林打猎,猎物是飞鸟和兔子。

当时有句谚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犬烹。

”弋射飞鸟和追逐狡兔是很考验狩猎者技术水平的。

与弋射飞鸟具有相同难度的是追逐“狡兔”。

狡兔善跑,《韩诗外传》记载,齐国有一只“狡兔”,一日能跑五百里,“虽良狗犹不及狡兔之尘”。

且“狡兔三窟”,颇难捕捉,所以追逐狡兔一般需要猎犬的配合,当时最有名的猎犬是“周氏之喾”、“韩氏之卢”(《说苑·善说》),“喾”和“卢”是猎犬的名字。

策士曾不无夸张地形容良犬追逐狡兔的情形:“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

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战国策·齐策三》)在这种斗智斗力中,狩猎者别有一番乐趣,所谓“强弩弋高鸟,走犬逐狡兔,此其为乐也”。

(《淮南子·原道训》)
蹴鞠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活动。

鞠是一种用皮革制作的球,里面用较柔软的东西充实;蹴就是踢的意思。

当时具体的比赛方式,由于史料缺乏,不好随意揣测,但肯定是简单且有趣的。

《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平生就喜欢斗鸡、蹴鞠这些活动。

投壶原本是贵族宴宾时的一种礼仪活动,《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中都专有《投壶篇》记载投壶的规则和礼仪。

后来演变为大众化的娱乐项目,男女都可以参与。

所谓投壶,就是把从远处把箭投到一个窄口的壶里,看谁投进去的多。

汉代的《东观汉记》说“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其传统也是从春秋战国流传下来的。

击剑则是相对小众的运动。

佩剑原本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近身战时也作为格斗的武器。

到战国时期,击剑则变成了一项兼具体育与娱乐的运动,如滕国国君滕文公就喜欢“驰马试剑”(《孟子·滕文公上》)。

当时赵、卫一带的剑客颇为有名。

《庄子·说剑》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

”赵国榆次(今山西榆次市)有剑客盖聂,邯郸有剑客鲁句践。

司马迁自述其先祖有在赵国传授剑道的,并且还著有《剑论》一书。

卫国人荆轲也是“好读书击剑”。

观赏类
这类项目参与性较低,包括滑稽表演、斗鸡、摔跤、杂技、舞蹈等。

当时王公贵族常蓄养俳(读pái)优进行说唱逗乐表演。

俳优一般是男性,特别是体型矮小的侏儒,他们更容易引人发笑。

所谓“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战国策·齐策一》)。

俳优们往往才思敏捷,风趣幽默,有些人甚至能够讽谏君王,《史记·滑稽列传》就收录有多位俳优的事迹。

如秦国有一位叫做旃(zhn)的侏儒,担任宫廷俳优,人称优旃。

秦始皇曾打算扩大苑囿,优旃假装赞同说:“善。

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

”始皇大笑,于是作罢。

四川汉代俳优俑
摔跤最初是一种军事性的礼仪和娱乐活动,叫做“角力”。

《礼记·月令》记载,在农闲时节,“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后来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秦国称之为“角抵”。

《史记·李斯列传》载,一次李斯求见秦二世,秦二世“方作觳(读hú)抵优俳之观,李斯不得见”。

“觳抵”就是“角抵”。

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木篦(读bì)上就绘有角抵图,右边二人对搏,左边一人旁观。

三人装束相同,都是束发,上身赤裸,下着短裤,腰系长带。

这应该是当时职业摔跤者的打扮。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杂技表演。

《列子·说符》记载,有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兰子曾给宋元君表演杂技,他把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一边快步走一边依次将七把剑抛到空中,接住落下的宝剑后继续往上抛,七把剑在空中形成一个绚丽的椭圆。

宋元君赞赏有加,赐以金帛。

音乐类
战国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乐器达上百种。

古人根据乐器材质和声响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

如钟的材质是青铜,属于金之音;磬是石制;埙用陶土烧制;各种鼓的材质都是皮革;琴、瑟等弦乐器属于丝之音;柷(读zhù)是木制;匏指葫芦,能发出匏之音是有竽、笙等;竹制的乐器则有箫、笛等。

《荀子·乐论》描述不同乐器发出的声响为:“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当作“肃”)和,筦籥(读gunyuè,筦同“管”)发猛,埙篪(读chí)翁博,瑟易良,琴妇好。

”就是说鼓声高亢猛烈,钟声浑厚洪亮,磬声清越明朗,竽、笙之声庄敬和谐,管、籥之声昂扬粗犷,埙、篪之声浩瀚磅礴,瑟声和悦,琴声柔美。

王公贵族府中会养有乐队,宫廷乐队则尤为庞大,如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了钟、磬、鼓、瑟、琴、笙、篪、箫共8种124件乐器。

青铜编钟、石编磬沿室内的南、西、北三面墙壁立架悬挂,鼓、瑟、笙、箫等则列于室中。

演奏时需要数十人的合作,一般是在大型宴会上进行表演,即所谓“钟鸣鼎食”。

战国曾侯乙墓编钟
在乐队中,竽的地位非常重要。

当时的音阶有五种:宫、商、角徵、羽,竽为此“五声之长”,“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韩非子·解老》)。

据说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人合奏吹竽,于是就给了南郭处士滥竽充数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