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
(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4.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
(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本诗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表现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在借商女表达对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封建统治者的愤慨和批判。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4)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8.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①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移家:即搬家。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精确传神,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选项与原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早春的诗。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
B.要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C.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在诗人的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2)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是不是真正否定其“无才思”?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霁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
(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13.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
(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主题思想】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1)“独坐幽篁里”的“幽”,“深林人不知”中的“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和“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
(2)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1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18.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
②估客:商贾。
③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④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19.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
(2)这首诗歌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_______的感慨。
20.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高;直、陡、险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2.(1)雨量大(多),雨势猛(急)
(2)大雨过后,桃花李花全都凋零,只有草儿依旧青翠齐盛,诗句用桃李之花与草色青青对比,衬托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雨量大(多),雨势猛(急)(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对比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的能力。
三、四句雨后两幅小景是:昔日绚丽似锦的桃李经受不住暴雨袭击的考验,已经零落殆尽,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短暂青春;而惟有一片青草,不仅未被摧毁,反而翠绿欲滴,并且长得齐齐整整,毫无零乱倒伏之状。
这暗示一条哲理:桃李虽艳丽,生命力却弱;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甚强。
本诗以暴雨并通过与“桃李花开尽”对比,烘托出青草的难以摧毁的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1)荷花(芙蓉);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诗歌赏析试题。
(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
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乱”写出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感觉,写出了采莲女的天真活泼。
故答案为:(1)荷花(芙蓉);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点评】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写作的缘由;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疏通诗歌内容;四是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做题。
4.(1)草树、杨花、榆荚
(2)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
有奇趣。
(3)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把握诗歌内容。
细读此诗可知这首诗的意象有三个:“草树知春不久归”的“草树”;“杨花榆荚无才思”中的“杨花”“榆荚”。
(2)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题目中已经给出要求:赏析拟人手法的好处。
所以本题难度不高。
赏析可知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切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结合语境而知,“杨花”“漫天作雪飞”描绘的情景是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故答案为:(1)草树、杨花、榆荚
(2)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3)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点评】在分析诗歌意象时,要知道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5.(1)幽篁:幽深的竹林。
长啸:长声呼啸。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两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主要以背诵课下注释为主,也可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来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诗词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故答案为:(1)幽篁:幽深的竹林。
长啸:长声呼啸。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两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点评】(1)诗意: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本首诗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6.B
解析:(1)B
(2)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3)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4)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解析】【分析】(1)杜牧前期颇为关心,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般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B项“伤感”的理解不恰当。
(2)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3)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故答案为:(1)B
(2)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3)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4)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点评】(1)品析诗歌,可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析。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最后对照题目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来辨析、判断、选择即可。
(2)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3)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
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4)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7.(1)夸张。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2)本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或: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3)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能力。
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平时一定要在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含义,强化记忆。
该句还考查修辞手法,从“泪不干”可看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诗人情感的感悟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读通读懂诗歌,掌握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是什么,要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深一步地了解。
这首诗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出塞任职时所做。
所以主要表达他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故答案为:(1)夸张。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2)本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或: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3)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点评】(1)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2)诗歌言志抒情,要求学生要结合诗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及作品创作的背景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本题中,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3)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解答诗句含义这类题,学生要通过阅读诗歌,参照注释,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感悟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注意不能翻译诗句。
8.(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2)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不胜留恋。
“系”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作者与湖上一草一木的难舍难分。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来分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搬家时,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⑵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9.A
解析:(1)A
(2)“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
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根据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写晚春的诗。
故选A。
(2)这道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杨花榆钱,并不因为自己没有艳丽姿色,就躲在春的背后,而是和其他花一样漫天飞舞,为“晚春”添色。
由此启示我们: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珍惜光阴,错失大好良机。
每个人要勇于展示自己,相信“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故答案为:⑴A⑵“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
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点评】⑴古诗鉴赏要注意: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⑤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
⑵鉴赏思路:①结合诗句,描述出事物形象。
②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志。
回答启示类的题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
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表述。
10.(1)凄冷、迷蒙
(2)“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