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切除直结肠粘膜下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近年来,结直肠癌及腺瘤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结直肠镜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有效地诊断结直肠相关疾病,并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方案。

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近十年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旨在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1. 年龄分布:我院回顾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的患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十年间,4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

这可能与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调整等因素有关。

2. 位置分布:结直肠癌主要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其中,最常见的是直肠癌,其次是乙状结肠癌和降结肠癌。

这种分布特点为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了可能。

3. 组织类型:结直肠癌的组织类型多样,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如粘液癌、黏液表皮癌等。

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在临床治疗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4. 分化程度:良、中、恶性程度分化不同的结直肠癌组织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

根据我院的统计数据,近十年内镜下诊断结直肠癌中,高度分化的占比逐年增长,而低度分化的比例逐年下降。

二、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1. 大小和数量:腺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有潜在的恶变风险。

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腺瘤的发现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现的直径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2. 类型和形态:腺瘤的类型主要分为息肉状腺瘤和平坦型腺瘤。

息肉状腺瘤通常较突出,表面光滑;平坦型腺瘤表面平坦、宽阔,难以察觉。

这些不同类型的腺瘤对于内镜下检查和诊断需要采取不同的注意事项。

3. 结构和发展:腺瘤的发展通常经历了不同阶段,包括腺瘤的增生、增大、增厚和继发变异等。

对于早期诊断和干预,对腺瘤的不同阶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类非常重要。

结语通过回顾分析近十年来我院内镜下结直肠癌及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发现结直肠癌的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组织类型多样、分化程度逐年提高。

直肠类癌内镜诊断及治疗38例临床分析

直肠类癌内镜诊断及治疗38例临床分析

直肠类癌内镜诊断及治疗3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直肠类癌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内镜下诊断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病理特征、切除率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38例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12例。

病理学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病变切除彻底,基底、边缘处无肿瘤累计,切除率100.0%(20/20),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病理学分析,10例切除完整,切除率83.3%(10/12)。

主要并发症为出血。

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预后良好,未出现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结论直肠类癌临床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成功率较高,且术后并发症出现可能性小,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直肠类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疗效作为源于脱羧细胞系统、直肠黏膜内胺前体的肿瘤,直肠类癌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临床治疗中,对于直径20%。

另外,术后进行肠镜随访,随访时间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随访内容以病变残留、复发等情况为主。

2 结果2. 1 病理检查情况本组患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证实为典型的直肠类癌,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缎带状、小梁状或腺管样。

肿瘤细胞形态均匀一致,细胞质中等量或丰富,核圆形或卵圆形,大小形态规则,染色质呈略粗的颗粒状,核仁一般不明显。

在瘤细胞巢周围有丰富的小血管和不等量的纤维间质围绕。

本组病例中,病理学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病变切除彻底,未见淋巴管、血管内瘤栓形成,且基底、边缘处无肿瘤累计,切除率100.0%(20/20);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病理学分析,10例切除完整,切除率83.3%(10/12),另有2例病理可见切缘或基底有癌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为类癌,切缘和基底均未见癌组织),追加外科手术。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结直肠上皮内瘤变(colorectal adenoma)是肠道最常见的肿瘤前病变之一,通常由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增生形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通过内镜检查和内镜切除进行。

我们对内镜切除前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进行病理学观察。

通常情况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表现为肠黏膜上的小肿块或息肉状病变。

镜下观察可见瘤变区域黏膜上皮的细胞增生,形成腺瘤样结构。

这些肿瘤细胞一般呈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并呈管状结构。

有时,还可见到成熟的腺管上皮。

在内镜切除后,我们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

通常情况下,切除标本可见到完整的肿瘤组织。

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组织与正常黏膜间有清晰的边界。

肿瘤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形成多个腺管结构。

腺管的形态多样,有些为扩张的管腔,有些为闭塞的腔隙。

肿瘤细胞核常呈椭圆形,染色质深染,核仁明显,细胞异型性较轻。

在对比分析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内镜切除前后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形态学变化。

内镜切除前的瘤变区域通常较小,局限于肠壁黏膜表面。

而内镜切除后,切除标本中可见到完整的肿瘤组织,说明内镜切除对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病理学观察还可以评估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恶变风险。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类型和程度与其恶变风险密切相关。

高度增生型腺瘤和背景大肠息肉病变是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恶变的危险因素。

内镜切除后的病理学评估有助于判断患者的恶变风险和预后。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的病理观察对比分析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展,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这对于临床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分析与临床治疗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分析与临床治疗
观 察患 肢 的颜色 、 温 度及 足背 动脉搏 动情 况 , 患者 的疼 痛感 、
适 经 济 ,节省 了大 量 的人力 l 。
肢 体 肿胀 程 度 及周 围 皮 肤情 况 。经 超 声 多普 勒诊 断下 肢 深静 脉 血 栓 。治 疗 2 周 后 观 察两 组 患 者是 否 发 生 D V T ,有 效 :一 侧 或双 侧
6 8 Ch J n a Co n t i nu i n q Me d i c a| Ed u c a d o n V o 1 . 7 No . 1 3
忌 症 。两 组 患 者 年 龄 、性 别 、病 情 和 卧 床 时 间 ,P> 0 . 0 5 ,差 异
不具 有统 计学 意 义 。
护理实践与研究 ,
2 0 1 1 , 8(1 5) : 4 9 — 5 0
【 4 】 徐 生根 , 徐正发 2 1例 下 肢 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栓 形 成 的 诊 治体 会 U 1 .中 国 中 医 骨 伤科 杂 志 ,2 0 0 8 ,1 6( 1 0): 3 7 — 3 8 . 【 5 1 陈 似 霞 ,莫 新 少 下肢 深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 预 防 与护 理 进 展 【 l 1 l 护
结直肠息 肉内镜下特点分析与 临床治疗
张军 姜玉珍
c o l o n o s c o p y i n t r e a t me n t o f p o l y p h a s g o o d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
Ke y wo r d s l E n d o s c o p y , Co l o n o s c o p e ,C o l o r e c t a l p o l y p s ,Cl i n i c a l 【 摘要 】 目的 讨论 并分析结 直肠息 肉内镜下的特 点与 治疗方法。方法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上的腺瘤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但长期不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病变。

对于结直肠息肉的治疗非常重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是目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两者各有优劣势。

本文将从临床效果的角度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常适用于结直肠息肉较小且无恶性变化的患者。

该术式通过内窥镜引导下,在息肉鼓起的基础上,利用电切、剜除等方式将息肉切除,同时保留正常的结肠黏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术后可能出现残余、复发的问题。

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内窥镜引导下,将圈套套在息肉基部,然后使用高频电切割除息肉。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出血少,同时对于大、扁平、广基的息肉疗效较好。

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也存在术后息肉复发、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三、临床效果比较1. 术后复发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虽然术后可能存在残余的可能,但由于其切除基部充分,并且可以同时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因此术后的复发率相对较低。

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的复发率稍高一些,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切除干净。

2. 出血风险:两种手术在出血方面都有较好的控制,但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大息肉的切除更为方便,并且减少了出血的风险。

3. 术后恢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由于是对结肠黏膜的直接剜取,术后可能存在结肠收缩等情况,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对正常的结肠黏膜损伤较小,术后患者的恢复速度相对较快。

四、结语通过以上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劣势,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针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结直肠粘液腺癌是一种罕见但较为恶性的结直肠癌亚型,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对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直肠粘液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粘液分泌活性的腺癌亚型。

在肿瘤组织学特征上,结直肠粘液腺癌通常具有大量的绒毛状腺管结构和丰富的胶原纤维。

此外,该亚型的肿瘤细胞核较为规整,胞浆中常见大量的粘液滴。

这种独特的肿瘤细胞特征使得结直肠粘液腺癌相对容易在组织学切片中进行鉴别。

此外,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结直肠粘液腺癌的鉴别也具有重要价值,一般会检测CK20、CDX2、MUC2等标志物。

从临床表现上看,结直肠粘液腺癌常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与其他结直肠癌亚型相比,结直肠粘液腺癌的发生率较低,大约占所有结直肠肿瘤的5-15%。

然而,该亚型的预后相对较差,与其他结直肠癌亚型相比,结直肠粘液腺癌具有更高的侵袭和转移倾向。

研究发现,结直肠粘液腺癌的患者常常出现晚期(III期或IV期)诊断,肿瘤已经扩散到淋巴结或远处器官。

因此,早期的确诊和治疗非常重要。

预后分析显示,结直肠粘液腺癌的预后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病理分级是评估结直肠粘液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常使用WHO和TNM(肿瘤分期分级)系统进行评估。

其次,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对于结直肠粘液腺癌也是如此。

研究发现,广泛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粘液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此外,研究还显示,结直肠粘液腺癌的预后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等因素有关。

针对结直肠粘液腺癌的治疗策略一般采用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并辅以放疗和化疗。

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对于晚期病例,化疗和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目前,有关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粘液腺癌中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但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综上所述,结直肠粘液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一种通过内窥镜在黏膜下切除肿瘤和息肉的微创手术技术,广泛应用于治疗结直肠息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EMR在临床上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介绍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并结合临床实例分享体会。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腺瘤性肿瘤,是结直肠癌的主要前期病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一般来说,结直肠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时,其潜在的癌变风险会增加。

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结直肠息肉对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内镜下切除术、微波治疗、电切、激光治疗等,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内镜黏膜切除术通过内窥镜将切除器械送达息肉局部,通过切除术将息肉组织切除,并保留黏膜下层结构,减少对肠道结构的损伤,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通过内镜检查可以准确评估息肉的性质、大小和部位,为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准确切除息肉组织,同时保留正常黏膜组织,减少对肠道结构的破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后患者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速度快。

内镜下手术可以观察和处理同时存在的其他肠道疾病,如炎症、溃疡、出血等。

由于其微创优势,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害,从而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重复手术的风险。

我院收治了一位患者,男性,58岁,因肛门坠胀不适、便血半年余就诊。

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乙状结肠内有一直径2cm大小的息肉性病变。

根据病史和检查结果,我们初步诊断为结直肠息肉。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我们为患者安排了内镜黏膜切除术。

手术当天,我们在内镜下准确定位息肉,并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将息肉组织切除。

手术持续约30分钟,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疼痛感明显减轻。

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附33例分析)

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附33例分析)

s b c sl u r( MT) M eh d A ttlo 3 p t nsw t MT,whc a ig oe oo oc pc U n ah lgc l u muo a mo S t . to s oa f3 ai t i S e h ih w sda n sd c ln so ia y a d p tooial y,

Af rijcig a e u t de ai aie d e l no te ro fS t ne t d q ae rn l sl e py it h o to MT,te e n a n n h mas o h s ,w o h d n g t e o l t g sg s ftoe h a e ai n nii in,wa v fn s
【 b tat A src】
Obet e T i uste i i t n ehiu ,e et n ae fcl ocpc rsci fcl et jci o d cs h n c i ,t nq e f c,a d sf y o o nsoi eet n o o rc l v s d ao c f t o o o a
a ta td,s a e tr ce n r d, a d t e u sn g  ̄e ue c lcr t me I a e fs le M T, te t mo s g i e n h n c tu ig hih q n y ee to o . n 7 c s s o mal rS h u rwa rpp d. Re ul No s t s
结 果
结 肠 镜 及 病 理 学 确 诊 并 行 结 肠 镜 下 治 疗 的 结 直 肠 S 3例 , 物 大 小 0 2~2 2c 根 部 大 小 0 2~12c MT3 肿 . . m, . . m。肿 物 深 部 注 射 足 量 的 肾 上 腺 素 盐 水 后 , 非举 起 征 阴 性 者 , 准 肿 物 进 行 吸 引 并 圈 套 , 后 高 频 电 切 除 。7例 较 小 S 对 对 之 MT行 钳 取 。

经内镜切除或手术治疗后早期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析和疗效评价

经内镜切除或手术治疗后早期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析和疗效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6 年 3 月至 2018 年 6 月收治的 200 例接受内
镜切除或外科手术的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其 中 男 132 例,女 68 例,年 龄 最 大 70 岁,最 小 26 岁,平 均 年 龄 (59.43±6.74)岁。 根 据 本 院 医 学 伦 理 委 员 会 审 核 批 准,要 求 所 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 入 标 准:① 无 相 关 严 重 并 发 症;② 病 历 资 料 齐 全;③ 我 院 依 据 NCCN 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和 NCCN 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行结直 肠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确诊为早期结直肠癌者 [2]。排 除标准:①精神病患者;②意识不清醒;③不同意、不配合本次实验 者。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表 1 不同浸润深度的早期结直肠癌的病理特征
0 引言
结直肠癌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生活方式、 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其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 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临床表现。但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 逐渐出现,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 部分患者并伴有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1]。并且其可能会 发生肿瘤转移、浸润,使得累及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早期 结直肠癌是指病灶部位仅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不论病变大小和 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现象)。根据研究发现,当患者的病灶只局限 于早期阶段,其生存率可达到 90% 以上(五年之内),但若出现转 移现象,其生存率会下降至 10%。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早期结直 肠癌患者的生存率,需对其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预后效果。 本研究就是为了讨论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在内镜切除或手术后的病 理特点,并评价内镜切除的疗效,期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部分联合金属钛夹治疗结直肠腺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部分联合金属钛夹治疗结直肠腺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结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疾病,是第二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大多数结直肠癌经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研究结果证实内镜下摘除腺瘤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减少76%~90%,因此早期发现及治疗结直肠腺瘤等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疾病的早期检出成为可能,内镜下的处理也使这些局限性肿瘤可获得治愈性切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治疗此类疾病的首要方法[2],切除后创面的处理亦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既往术后多采用金属夹夹闭创面的方式预防术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效果确切。

但大量金属夹的应用,无疑增加了医疗耗材,延长了手术时间。

如何快捷、安全、节省是临床治疗结直肠腺瘤需要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主要探讨EMR 部分联合金属钛夹治疗结直肠腺瘤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结直肠腺瘤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6±8.6)岁。

所有患者术前均活检病理证实为结肠腺瘤,患者结直肠腺瘤的特征,见表1。

方法:⑴适应证:①心肺功能及凝血机制正常;②术前病理证实为结肠腺瘤、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③黏膜下层注射时抬举征阳性,病变直径<30mm。

禁忌证同常规消化内镜禁忌证。

⑵器械及药品:PANTEX EC-3890Fi 电子结肠镜、一次性喷洒管、一次性注射针、圈套器、山东玉华高频电凝电切仪器及氩气刀、热活检钳、奥林巴斯钛夹推送器、奥林巴斯钛夹、南京微创和谐夹、三爪钳或网篮。

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山莨菪碱注射液、0.2%靛胭脂等。

⑶术前准备:术前1周停用阿司匹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剂及其他解热镇痛药物。

常规行血常规、血凝及心电图检查。

术前应用磷酸钠盐口服溶液以清洁肠道,避免使用甘露醇清洁肠道。

⑷EMR 操作:所有EMR 术均在静脉注射丙泊酚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连接电极片,给予吸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8.23.042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联合金属钛夹治疗结直肠腺瘤的临床效果。

结直肠黏膜下浸润性腺癌活检病理特征分析

结直肠黏膜下浸润性腺癌活检病理特征分析

结直肠黏膜下浸润性腺癌活检病理特征分析目的分析結直肠黏膜下浸润性腺癌的病理特征,为其临床病理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有手术标本对照的190例结直肠黏膜活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手术标本诊断为浸润性腺癌(IAC)117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73例。

观察两组活检标本的HE染色病理形态学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IAC组中明显出现腺体的筛状结构(60.7%)、锐角形腺体(33.3%)以及腺性结构消失(7.7%),HGIN组较少出现筛状结构(6.8%)、无锐角形腺体、无腺性结构消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AC组和HGIN组出现腺体分支出芽的比例分别为82.9%、7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AC组存在严重间质纤维化(84.6%),HGIN组无纤维组织增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直肠活检标本中瘤性病变出现筛状结构、锐角形腺体、腺性结构消失呈弥漫性生长、间质纤维化等特征,提示发生黏膜下IAC。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on pathological characters of biopsy specimens of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in colorectal submucosa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Methods 190 cases of colorectal mucosa biopsy specimen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mong them,117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IAC),and 73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s of HE staining in two groups of biopsy specimens was observ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lands cribriform structures (60.7%),acute angle-shaped glands (33.3%)and glandular structure disappeared (7.7%)in the IAC group,there was cribriform gland structures appeared(6.8%),while no acute angle-shaped angle-shaped or diffuse carcinoma cell proliferation were detected in the HGIN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proportion of branch sprouting glands in the IAC group was 82.9%,the proportion of branch sprouting glands in the HGIN group was 78.1%,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severe interstitial fibrosis (84.6%)in the IAC group,and there was no fibrous tissue hyperplasia in the HGIN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cribriform structures,acute angle-shaped glands,diffuse carcinoma cell proliferation,interstitial fibrosis,and neoplastic glands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thick-walled vessels suggest IAC happened.[Key words] Colorectal neoplasms;Pathology,surgery;Biopsy结直肠肿瘤浸润超过黏膜肌层即可诊断为浸润性腺癌(invasion adenocarcinoma,IAC),而黏膜肌层以上的固有层浸润则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tic,HGIN),两者病理诊断结果决定着手术方式的选择。

内镜下结直肠癌的检出情况及临床分析

内镜下结直肠癌的检出情况及临床分析

内镜下结直肠癌的检出情况及临床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RC)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年轻CRC患者发病率不断上升。

经典CRC的“腺瘤-癌演变学说”:结肠息肉可以进展为结肠癌。

该学说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且为CRC的早期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一些结肠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其中上皮内瘤变被视为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并且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结直肠腺瘤癌变几率相对更高。

此外,CRC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早期发现结肠腺瘤并切除是CRC早诊早治的关键。

结肠镜是CRC筛查手段之一。

明确结肠镜筛查效果如何,近期CRC临床特征的变化及年轻CRC患者临床特点对完善CRC筛查方案及诊疗有很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进行了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本研究旨在描述CRC的临床特征和检出比例,分析这些特征在10年内的变化,和分析年轻CRC患者临床特点,为完善CRC早诊早诊的策略提供更多的依据。

研究方法对2008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南方医院本部内镜中心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和病理确诊为CRC及HGIN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我们将诊断为CRC的患者按照年份分为前后五年进行比较(前五年2008-2012,后五年2013-2017)。

我们比较了前后五年的CR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CRC及HGIN的检出情况变化趋势。

同时,我们也比较了<50岁组和≧50岁组CRC患者临床特点。

研究结果2008-2017年共130344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

3393名患者诊断为CRC。

其中,前五年共有1317例,后五年共有2076例。

十年内,男2157例(63.57%),女1236例(36.43%),男女两性发病比例为1.75:1。

年龄范围15-94岁,中位年龄59岁,50-75 岁2145例(63.22%),40-75岁2729(80.43%)。

粪便性状改变和腹痛为行结肠镜检查的主要原因。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息肉样瘢痕结节的临床分析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息肉样瘢痕结节的临床分析

山东医药2023 年第 63 卷第 35 期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息肉样瘢痕结节的临床分析罗玉梅,任牡丹,卢桂芳,殷燕,卢新兰,和水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西安710061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息肉样瘢痕结节(PNS)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择行ESD并整块切除、R0切除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348例,术后间隔3、6、12个月行结肠镜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出现PNS时需行病理活检检查,比较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基本资料。

结果 348例患者中有27例(7.76%)出现PNS,均表现为术区原位突出于肠道的息肉样隆起,组织呈红色,质地柔软,病理结果均提示为炎症增生组织,无恶性肿瘤复发或增生不良征象。

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灶直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后PNS患者原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及直肠的比例高于正常愈合患者(P均<0.05)。

27例ESD后PNS患者随访(33.26 ± 15.10)个月,其中随访时间>36个月14例(51.85%),均未发现PNS发生恶性改变。

结论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ESD后PNS发生率为7.76%,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病理倾向为良性病变。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黏膜愈合;息肉样瘢痕结节;结直肠肿瘤性病变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5.020中图分类号:R57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5-0082-0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消化内科常用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浅表肿瘤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1-3]。

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治疗中,对于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病变,ESD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4-5];即使对于病灶直径>2 cm的肿瘤,如果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仍可使用ESD 手术切除[4]。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结直肠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结直肠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结直肠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效果。

方法:本研究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住我医院及门诊治疗的70例结直肠肿瘤(肿瘤直径<2cm)患者为试验对象,在随机数字表法处理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直径、手术时间、治愈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的创面直径、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病理治愈切除率、完整切除率、瘤直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疗效显著,且手术时间较短,创口恢复情况更优,具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内镜黏膜切除术【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238-01结直肠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排便习惯发生变化、贫血、乏力、体重减轻、腹痛、腹块及出现肠梗阻等[1]。

临床上常用根治切除术或局限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效果显著[2]。

本研究选择 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住医院及门诊治疗的70例结直肠肿瘤(肿瘤直径<2cm)患者为试验对象,对结直肠肿瘤患者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 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住我院及门诊治疗的70例结直肠肿瘤(肿瘤直径<2cm)患者为试验对象,在随机数字表法处理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

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6~75岁,平均(53.52±10.18)岁;病灶部位包括12例升结肠,10例直肠,8例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1例盲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于结直肠腺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于结直肠腺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于结直肠腺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结直肠腺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腺瘤患者200例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118例,试验组患者82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试验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完全切除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

结果:ESD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EMR组,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P<0.05。

结论:在消化内镜下行ESD术对直径大于2cm的结直肠腺瘤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腺瘤;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209-0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癌症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其切除效果较为理想,同时还可以取得完整的病变组织,该技术主要是由早期黏膜剥离活检术所发展而来,对于确诊困难的肿瘤、病变等均可采用该项技术进行活检,在消化道腺瘤切除中得到广泛应用[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200例采用EMR、ESD两种不同微创治疗方法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结直肠腺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腺瘤患者20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以上;(2)经彻底结肠镜检查排除残留腺瘤;(3)腺瘤直径≥1cm。

排除标准:(1)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中临床征象示有转移者;(2)同时患有进展期结直肠癌者。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王慧【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结肠腺瘤患者,对结肠腺瘤患者的结肠腺瘤切除率、大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结肠腺瘤患者的病灶完全切除率为83.33%;黏膜切除直径<3 cm的患者有23例,术后4周全部愈合,黏膜切除直径≥3cm的患者有7例,术后7周愈合;术后2例患者出现出血现象,经肾上腺素盐水治疗后,止血成功,没有出现穿孔现象.结论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手术具有显著的疗效,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运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03【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结肠腺瘤【作者】王慧【作者单位】11401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结肠腺瘤是临床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1]。

从病理结构看, 有炎性增生、良性腺瘤, 区分结肠腺瘤的性质, 加强对结肠腺瘤诊断的重视对于结肠腺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2]。

为帮助患者更好地治疗, 本文特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 对本院收治的30例结肠腺瘤患者进行研究, 以供临床参考, 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集的结肠腺瘤患者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结肠腺瘤临床诊断标准。

年龄24~60岁, 平均年龄(41.25±6.26)岁, 女15例, 男15例。

其中, 绒毛状腺瘤患者有7例, 腺管状腺瘤患者有12例, 绒毛腺管状腺瘤患者有9例, 扁平腺瘤患者有2例。

1.2方法所有结肠腺瘤均采用常规肠镜进行检查, 在治疗期间维持结肠腺瘤的静脉通道, 对患者的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监护, 进镜后观察病变组织的位置及大小,采用亚甲蓝对腺瘤进行染色, 观察其周围情况, 在结肠腺瘤的底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 待病变部位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彻底分离后退镜, 然后将电圈套器放置在结肠腺瘤处, 将其收紧切除黏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切除直结肠粘膜下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作者:戈瑶陈玉
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26期
摘要:目的探讨直结肠黏膜下肿瘤的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该院143例直结肠粘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病理学类型及发病特点。

结果 143例患者中,神经内分泌肿瘤80例,占总人数的55.94%;脂肪瘤44例,占总人数的30.77;平滑肌瘤8例,占总人数的5.59;胃肠间质瘤4例,占总人数的2.80;血管瘤4例,占总人数的2.80;淋巴管瘤2例,占总人数的1.40;神经纤维瘤1例,占总人数的0.70%。

神经内分泌肿瘤所占比例最高,高发年龄为(54.09±11.24)岁,肿瘤直径在(7.46±3.26);其次为脂肪瘤,高发年龄为(62.65±11.43)岁,肿瘤直径在(13.56±7.09)。

143例直结肠SMTs中,肿瘤直径在3~48 mm之间,平均直径为(10.07±4.63)mm,其中,直径在10 mm之内者为92例,占总人数的64.34%;直径在10~20 mm之间者为48例,占总人数的33.57%;直径在20 mm及以上者为3例,占总人数的2.10%。

在直结肠SMTs中,大部分肿瘤的瘤体直径在10 mm以内。

结论直结肠SMTs中以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脂肪瘤居多,且好发于老年人,临床上遇此类患者需高度重视,避免漏诊,一经发现需积极治疗。

关键词:直结肠黏膜下肿瘤病理学特征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40-02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系消化科较为常见的一类肿瘤,因肿瘤来源于黏膜层以下而得名。

因肿瘤位于消化道内,且分型多样,包括多种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可浸润、转移,良性肿瘤不断生长可阻塞消化道,压迫临近器官、组织,严重者可发生大出血、穿孔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1]。

直结肠是SMTs的好发部位,包括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

但无论何种肿瘤,早发现,早治疗都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则[2]。

该研究对143例直结肠SMTs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直结肠SMTs的分布情况及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期间来该院就诊的143例直结肠SM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入选患者均系单发肿瘤,行内下诊断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且临床资料完备。

143里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62例。

年龄在12~76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87±15.76)岁。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肿瘤切除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切除后将肿瘤立即送检,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

主要观察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等情况。

采用2010年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病变进行诊断及分级[3]。

2 结果
2.1 直结肠SMTs病理分型情况
143例患者中,神经内分泌肿瘤80例,占总人数的55.94%;脂肪瘤44例,占总人数的30.77;平滑肌瘤8例,占总人数的5.59;胃肠间质瘤4例,占总人数的2.80;血管瘤4例,占总人数的2.80;淋巴管瘤 2例,占总人数的1.40;神经纤维瘤1例,占总人数的0.70%。

神经内分泌肿瘤所占比例最高,高发年龄为(54.09±11.24)岁,肿瘤直径在(7.46±3.26);其次为脂肪瘤,高发年龄为(62.65± 11.43)岁,肿瘤直径在(13.56±7.09)。

(见表1)
2.2 直结肠SMTs直径情况
143例直结肠SMTs中,肿瘤直径在3~48 mm之间,平均直径为(10.07±4.63)mm,其中,直径在10 mm之内者为92例,占总人数的64.34%;直径在10~20 mm之间者为48例,占总人数的 33.57%;直径在20 mm及以上者为3例,占总人数的2.10%。

在直结肠SMTs 中,大部分肿瘤的瘤体直径在10 mm以内。

(见表2)
3 讨论
长期以来,SMTs存在着命名混乱,分型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临床表现不典型等问题,这无疑给早期的诊断带来了很大困难[4]。

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延误了病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由于SMTs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且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5],只能通过内镜检查发现,鉴于此,对直结肠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常见的病理类型,以指导临床。

该研究选择143例单发直结肠SMTs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43例患者中,神经内分泌肿瘤80例,占总人数的55.94%;脂肪瘤44例,占总人数的30.77;平滑肌瘤8例,占总人数的5.59;胃肠间质瘤4例,占总人数的2.80;血管瘤4例,占总人数的2.80;淋巴管瘤2例,占总人数的1.40;神经纤维瘤1例,占总人数的0.70%。

神经内分泌肿瘤所占比例最高,高发年龄为(54.09±11.24)岁,肿瘤直径在(7.46±3.26);其次为脂肪瘤,高发年龄为(62.65±11.43)岁,肿瘤直径在(13.56±7.09)。

143例直结肠SMTs中,肿瘤直径在3~48 mm之间,平均直径为(10.07±4.63)mm,其中,直径在10 mm之内者为92例,占总人数的64.34%;直径在10~20 mm之间者为48例,占总人数的33.57%;直径在20 mm及以上者为3例,占总人数的2.10%。

在直结肠SMTs中,大部分肿瘤的瘤体直径在10 mm以内。

提示临床上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行内镜检查时需高度注意直结肠SMTs的可能性,一旦在
内镜下发现隆起性病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且由于大部分肿瘤瘤体较小,因此,在行内镜检查时需格外仔细。

神经内分泌肿瘤为最常见的直结肠SMTs,好发于男性,系低度恶性肿瘤,且肿瘤直径较小,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患者一般预后较好。

脂肪瘤的发生率次之,为良性肿瘤,一般瘤体较大,为避免阻塞消化道,可手术摘除。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行内镜检查中,需高度警惕SMTs的发生,尤其对于老年患者的粘膜下不明肿块,更需仔细排查,避免漏诊。

虽然在直结肠的SMTs病变中,以良性肿瘤居多,但仍需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避免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必要时可行细胞学检查以确诊[6]。

该研究是基于该院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的调查研究,大样本数据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 李清峰,岳辉,何锋坚,等.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的价值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502-1506.
[2] 蔡世伦,钟芸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失败病例[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4(6):68-69.
[3] Bosman FT,Carneiro F,Hruban RH,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
[4] 谭玉勇,周峻锋,段天英,等.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12):1016-1019.
[5] 辛宝宝,楼文晖,李剑昂,等.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切除术后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6):537-540.
[6] 钟芸诗,齐志鹏,时强.胃肠间质瘤内镜治疗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4):378-3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