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瑜伽术P23
瑜伽源于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修炼理论与技术,其中包含很多呼吸术,是古印度体育文化的独特方法与典型代表。

古印度瑜伽的练习方法主要有5种:格尔玛瑜伽、杰恩瑜伽、帕克瑜伽、哈特瑜伽、拉贾瑜伽,现代流行的瑜伽操即由哈特瑜伽发展而来。

二、古希腊奥运会P29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人为祭祀宙斯而举行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竞技运动会。

从公元前776年有文字记录的第1届奥运会到公园393年,每四年一届,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

古奥运会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兴起期(前8世纪-前6世纪)第二阶段是全盛期(前6世纪-前4世纪)第三阶段为衰弱期(前4世纪-公元4世纪)
三、骑士体育P42-43
骑士体育系指骑士为了参加战争的需要而形成的身体和技艺训练的方法手段体系。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游戏(包括下棋、球戏)和吟诗等。

骑士体育的特点是围绕军事技术和战争技能而进行体能和技艺的训练。

在欧洲中世纪体育活动极端萎缩的状态下,骑士体育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成为这一时期欧洲体育的代表。

四、近代体育在欧洲的初步形成P61
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户外运动被称为近代体育的三大基石,是近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基本手段。

五、“德意志近代体育之父”顾茨穆茨P62-63
在近代学校体育由只为极少数人服务的贵族性质转变成公共性质的大众教育过程中,顾茨穆茨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发表了许多教育、文学和体育方面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体育著作是《青年体操》。

顾茨穆茨建立了顾氏体操体系。

他从教育角度将体操方法分为固有的体操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三大类,其核心是固有的体操运动。

顾茨穆茨还对近代学校的体育教师的素质与知识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医学、生理学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体操教师必须用有这些基础知识结构。

六、射礼的兴盛于衰弱P204
西周的射礼,按等级分为四类: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七、投壶:P207
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一种投掷竞赛游戏,其方式是在一定距离内,将箭掷于特制的壶内以决胜负。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古代投壶比赛一般由两人以上进行,有严格的规则和礼仪。

春秋战国时期投壶有繁琐礼仪,秦汉以后逐渐演变成纯娱乐性的竞技游戏,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掷法比赛,如连掷3箭的参连法。

八、古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与特点P229-230(★)
隋唐以来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

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表
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杰出创造力与辉煌成就。

2、古代竞技体育运动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中展开。

成熟的竞技运动需要公众基础和相对稳定的参与群体,需要专门的公共设施与运动场地,也需要文化的传播与积累,这些都决定了它只能是城市文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竞技体育也不例外,像击鞠、蹴鞠、捶丸等运动都是随着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繁荣起来的。

3、出现了体育组织和职业运动员。

体育组织与职业运动者的出现时竞技体育高速成熟的表现。

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英略社、踏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

这些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竞技运动的最高形式与水平。

4、对抗性增强,规则成熟。

相对于汉代的蹴鞠,以唐代的击鞠为代表,古代竞技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

同时,唐代的击鞠、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捶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

这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走向成熟的标志。

5、表现出阶级与等级特征。

很多运动项目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

如唐代的击鞠运动就因其马匹、器械、设施、场地等方面的高消费特征,使一般下层大众难以参与,世纪上成为皇室贵族阶层的专利品。

6、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

唐代和元代都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时代,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九.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各举一个例子)P288-290
1.宣传西方近代体育:例如干事罗伯逊于1904-1908年间,到京津各校讲演,以“西洋体育”激发青年学生对近代体育的兴趣。

2.培养中国早期体育专业人才:如1913年,斯旺等人在浙江莫干山开办暑期体育干事训练班。

3.组织早期运动会:如1910年在南京举行了中国举行了首次全国性的运动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也就是后来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4.建设体育场馆设施:如基督教青年会于1897年在天津、1906年在上海、1910年在成都等地修建了设有各类体育项目场馆设施的会所,为近代竞技运动在这些城市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十、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P317
文章首重阐述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他指出,体育是一种有规则的“养生之道”,其目的不仅在于个人的“养生之道”,还在于“卫国”。

体育的作用,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稳重阐述了德、智、体三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指出只是和道德诚然可言贵,但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向道德之进修勇而在于收效远”。

文章还进而强调对少年儿童应特别“注意于身体之发育”,学校“宜三育并重”。

文中认为,从事体育活动首先要强调子爵,要做到“有恒”、“注全力”、“蛮拙”。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即使对于今天的体育教育,也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生平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反映了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同时也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先进的体育观。

该文的发表,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我国近代的体育理论建设,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十一、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P320-322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产生于没过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传入我国,逐渐成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来对我国近代体育教育影响最大的体育思想体系。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后,对中国的体育,尤其是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人本主义基础上,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主
张个性的自由发展,其所包含的人本主义和民主自由精神对“五
四”运动前在学校中普遍实施的“军国民主义”体育及强调服
从和纪律的兵操给予了有力的冲击,成为“五四”和新文化运
动前后许多体育界人士反对“军国民体育”和兵操的强大武器。

2、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推崇竞技运动和各类户外运动,主张在学校
体育的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应尽量采用那些“包含许多人的自
由在内”的运动形式,“多注重校内竞争游戏”。

使得学校体育
更为科学而生动,有利于儿童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
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3、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强调体育的教育意义,强调体育的功能不仅
在于发展身体及运动能力,而且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团队精
神、社交能力以及娱乐技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极
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对体育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并促使教育
工作者更加注重对体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研究,从而对我过学
校体育的理论化和体系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4、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重视体育运动的科学化,强调体育要适应人
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服从儿童及青少年身心成长和发展规律,
从而促进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和人体测量
学等体育理论学科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我国近代体育运动的
科学化发展和趋势。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主要问题为:
1、过分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而有忽视增强体质主要任务的倾向。

2、在实践中容易出现不适当地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从而削弱体育教
师的主导作用。

3、在大力提倡竞技运动的同时也一度出现了“放羊式”“选手制”
等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