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沁园春-长沙》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逐字稿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习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

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

②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

(难点)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重点)
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难点)
学们好,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题材。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过去我们接触过哪些写秋的诗词名句?有刘玉溪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以后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还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还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还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还有,所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等等。

那我们来看这么多写秋的诗词名句。

他们有些什么特点?俗话说自古文人多悲秋,我们以上所引的诗词名句当中,除了刘禹锡的秋词,是昂扬蓬勃向上的之外,那么其他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伤肃杀的悲秋情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

看一看他的沁园春,长沙又呈现出一派,怎样的秋季?这是我们高中所学到的第一首词。

那么首先我们有必要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词,这种文体。

(板书: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它起源于隋唐之际,兴盛于宋朝。

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他原本是配合音乐曲调的歌词。

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和音乐相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

起初,人们称她为曲子(板书:曲子)或者是杂曲子,或者是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

(板书:乐府、诗余)这些称谓都是根据词的特点来给它命名的,比如说长短句呀,诗余呀。

那么词根据他的长短字数,一般来说,又把它分为三类。

(板书: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中调,长调。

划分的标准就是依据字数,58字以内的就是小令,大于58个字小于90个字的为中调,那么90个字以上的就是长调。

每一个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这个词牌名就是这个曲词的名称,词牌就决定了这个词的字数,句数,还有它的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是后人依声或者是依韵而继续创作,那就不一定受这个的限制了。

可以附词牌的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的本意,自由的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就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词,它的词牌就是沁园春,题目是长沙。

这个沁园春是一个词牌名,相传沁园春就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妻窦宪所夺,有人就作诗永怀这个事,这个词牌就由此得名。

好,那么下面呢,我们就正式进入到这首词的内容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词最初是用来配乐朗诵的,所以学习词,绝对不可以不朗读。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只能够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才能够理解一首词的内涵,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声音,把我们所理解到的内容传达出来。

所以我说,我听大家读诗读词,我就知道,大家对这首词理解得怎么样。

那么,下面呢,老师把这首词,给大家范读一遍。

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么样的。

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e)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ceng)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ceng)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e)飞舟?
好,那么诗词的诵读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读懂词意,这是我们读好一首词的前提,同学们要借助于工具书,借助于课下注释,梳理诗词的大意。

第二就是要读出节奏,那么读出节奏里头(第一我觉得要注意语法上的停顿,你不能读破了。

第二,就是要注意领字的停顿。

好,你比如说,我们上篇的看和下篇的恰,这都是领字。

看,领起了一部分,恰也领起了一部分,那么这两个字都应该稍作停顿,以突出领字的作用。

第三点,就是要注意读出情感,在领会内容的基础上,注意情感的变化。

比如说这里,看所控制的这七句,要抑扬顿挫,要充满兴奋喜悦之感。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一个总结,要读出那种慨叹的感觉。

恰,所引导的这几句,要读的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今天这个地方,老师处理的还不够好。

那么,还有一个地方也值得注意,第四个方面,就是有时候为了入情入理,特别是在适合朗诵的时候,正式的朗诵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

你比如说毛泽东的这首词,你就不能这样的朗读,注意:肢体动作,如果这样的或者这样的,可能不自觉的那种气势你就出来了,要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想象成毛泽东,在此情此境,我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这样能够更好的体味诗歌的内容,不仅是诗歌的诵读如此,其他的各种文学作品的诵读都应该是这样的。


好,那么刚才我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词你听了以后,你觉得它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应该比较简单。

感情基调应该是怎么样?深沉而豪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节奏就要舒缓从容,要表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基调去诵读这首词。

好,下面呢,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词,它总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呢?我们能不能试着给这里的每一幅图画列一个小标题?我们首先来看上篇,上篇我们说,描写了两幅图,一幅图就是前面描写的三句,独立寒秋图(板书:独立寒秋)那么下一幅,就是湘江秋景图(板书:湘江秋景)。

下阙同样有两幅图,一幅是作者回忆的忆往昔峥嵘岁月图(板书:峥嵘岁月)一幅就是最后很有气势的浪遏飞舟,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中流击水图(板书:中流击水)。

纵观全诗,给我们描绘了这四副图画,那么首先我们来赏析第一幅图。

“独立寒秋”,这一幅图,应该是上阙的三句,也就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我们来看,这句话好像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有点不一样,要是用我们现代汉语,这一句应该怎么样啊,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我们知道诗歌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候往往会省略倒装。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想象把这种诗意组合起来。

我们看开头的三句,调整就是应该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用现代汉语,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这三句话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诗意的去描绘这三句话所概括的一个画面,我们要善于把诗歌变成散文。

那么这里就可以这样写,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雄姿英发的年轻革命家,他深情的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水,凝重的目光折射出无限的遐思。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它变成第一人才,这样,这种抒情可能更浓郁一些。

那么诗歌为什么要倒装呢?这个问题我们想过没有呢?我觉得大体是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押韵的需要。

特别是尾字的时候。

那么还有一个需要,就是什么呀?强调。

你比如说独立寒秋,把这个独立提到前面去,它就是为了起到一种强调的作用。

那么这样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里的独立,我们能不能把它换成站立呢?是吧,站立在湘江。

首先我们从意思上来看,独立和站立有什么区别?独,是独自一个人。

那么站立就不能够表现这个意思了,这还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你看一下,把独立和站立气势上比一比,独立可以反映出人的那种怎么样——卓尔不群的气势,独立在哪儿;站立呢?很显然就没有这种气势,那么这里很显然毛泽东一开始就要营造出这样一种独立寒秋、卓尔不群、大气磅礴,像伟人一样伫(chu)立在那,很显然增强了这样一种气势,那么这个倒装就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其实,不仅是这个诗歌,古代的文学作品,我们现代的文学作品,有时候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考虑一下倒装,很多时候你倒装一下,可能这个意思就表达得更有余味一些。

你比如说,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多人写“中秋之夜无风”这个句子,如果我换一下“无风中秋之夜”,你再比一下,后者诗意更浓,而且更符合那个意境。

首先,我们感觉到这个环境,然后再提到那个时间。

好,那么这一句,这个独立寒秋图应该怎么读呢?刚才我们就说了,独立是表示强调的,那么,这个独立很显然应该怎么样啊——重读。

而且这里不能够读快了,读快了,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匆忙,急迫,而显示不出毛泽东的那种从容镇定,所以我们应该读的舒缓一点,要想象一下青年毛泽东他伫(zhu)立在长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着这个江水而北上,在这里要体现一种深沉。

好,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副图画。

这副图是由看字所领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够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括一下这副秋景图的特点。

其实作者已经概括了,怎么样啊,“万类霜天竞自由”黑格尔说:想象的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那么这副图画如此的美妙,同学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画面,用自己的笔把它展现出来,。

你看,层层的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火红的,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帆你追我赶,雄鹰是敏捷而矫健,鱼儿在水底似箭一般的自由往来穿梭。

这是一幅很有朝气的景象。

这副图画他的特点是什么?他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有朝气,生机蓬勃,色彩绚丽非常的壮美。

那么,这种生机勃勃的秋景,作者到底是怎么样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呢?他是怎么样去写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板书:一)第一个作者用词,作者选用了一系列的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板书:一、表现力的词)我们来找一找哪些词语很有表现力。

万,这个万,写出了山之多。

层,层写出了林之密。

红,用了什么呀?遍,红遍就写出了红之广。

尽染,染之透。

漫江说明了江水的盛大。

碧透,这个透字呀点出了水的清澈见底。

更重要的是后面这几个动词。

鹰是,击长空。

这个击突出了鹰的矫健。

鱼翔浅底,鱼,在浅底飞翔,写出了鱼游得轻快。

这里,我觉得,还不仅仅是写出了鱼游的轻快,王勃有句诗,说,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反映了秋水的怎么样呢?浩渺,啊,跟长天一色,水天相接,那么鱼儿本来是在水里游,作者说它在水底是飞翔。

我觉得这一句诗呀,还扩大了诗歌的意境,让我们感觉到江水的浩渺。

鱼儿在水底飞翔,就像在天空飞翔一样,水天相接,这扩大了诗歌的意境。

还有一个是什么呀?争,说百舸呀,争流互相竞争千帆竞发,给人以动力,还有这里的竞,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力的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这些有表现力的词语,从数量,从范围,从色彩的浓度,从运动的力度等等方面,突出了秋景的特征。

因此,同学们,这些词语,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对,重(zhong)读,以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读出来,展现出来。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我觉得就是,作者选用了一些色彩词(板书:二、色彩)色彩是什么样的?绚丽的,是鲜明的,红,绿,对吧,这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色调?我们说把颜色分成冷色调和暖色调,这都是暖色调,暖色调能够让人感觉到积极,希望,向上。

好,这里短短二十多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层次分明的画面,作者的写作顺序又有什么特点呢,概括的言之,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你看远观群山,发现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江水是碧绿清澈,然后仰视长空,雄鹰是展翅高飞,府察水底,鱼儿是轻快的畅游。

这是作者的写作顺序,那么下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一起回忆了那么多的诗词名句。

我们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自古文人多悲秋等等。

那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却不是悲呢?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这么的蓬勃向上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么这里,给同学介绍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叫做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的时候,应该深入的去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应该了解他的经历,应该知道他的理想他的追求。

你比如说,如果我们不知道屈原的生平,不知道屈原的理想追求,不知道他的信仰,那么我们是很难的,准确的去把握离骚这部作品。

另外我们还要了解,作者身处的时代,要清楚那个时代的特征,要了解他们所生存的环境。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我们在初中学过历史。

1925年中国革命形式怎么样?发展的,尽管有困难,但是能够让人们看到希望。

就像毛泽东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的革命是蓬勃发展,有五卅运动,有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是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的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这个时候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了,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毛泽东看到了革命的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你说在这样大好的革命形式下,作者重游橘子洲头,那么他自然觉得眼前的秋景是怎么样的?
绚丽的。

为什么呢?心里高兴啊,心里有希望啊。

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你比如说我们考试,要是考好了,我们走到超场上去,我们会发现怎么样?天也蓝了草也绿了,一切都变得很广阔,很亮丽。

如果我们考的很糟糕很糟糕,这个时候走到教室外面去,会发现什么呀?天地像笼着一层轻纱的梦,一切都是灰蒙蒙的,这是一,联系背景来看。

第二个呢,我们还要注意毛泽东,毛泽东何许人也,这个我们不用说了,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他有崇高的风范,他有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的性格。

那么他当然不同于,我们以上所说的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诗言志,歌咏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尽管秋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思想境界不同,所以所选取的景物,他的着言点也不同,所宣染的情绪,所抒发的感情,自然也是不同。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写作手法上来解读,写作意图上来解读。

你看作者把,他笔下的湘江秋景,描画得非常的壮美。

这个江山越是壮美,就越加突出了什么的重要?对,我们主宰大地的重要。

山河写得越壮美,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够主宰大地的可悲,就越是感到革命的需要。

词人正是在这种不一致当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所以我们说作者笔下的秋,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放达。

心中充满了豪气,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此时面对着美丽壮观的秋景图,作者想到了什么呢?(板书:三、峥嵘岁月)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自然就想到了什么呀?祖国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来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怅,怅寥廓。

这个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所以这个怅我们要重(zhong)读,要稍作停顿。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一问,问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问出了诗人的凌云壮志,所以,我们要读出气势。

那么究竟,谁是大地的主宰?作者是不是回答了这个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阙,峥嵘岁月图和争流击水图,(板书:三、四),那么下阙我们就不详细的给大家解读了。

提一个问题,下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少年形象?这一群少年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风华正茂,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革命劲头十足。

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的像粪土一般,就是这样的一群有为青年。

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要快要有力度,声音要大。

这样才能反映出那些革命青年的昂扬的斗志,积极的精神风貌。

我们有很多同学喜欢追星,我们要追什么样的星?我们应该追这样的星,要学习他们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而不是追是谁长的帅长的酷。

应该追,追星追到本质上面去,你看这样一群青年形象,让人油然生出一股敬意。

作者最后的三句运用设问的结尾,设问要自问自答,那么这个地方的答案自然包含其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这里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谁主沉浮啊?就是这一群革命青年。

他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的投身于革命风浪之中,乘风破浪,急流涌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自己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心中的那种豪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刚才说要大气,啊要把自己想象成毛泽东,要读出那种从容豪迈。

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们的这样一种精神,不能像当下的有些青年一样,我拿青春赌明天。

我们要学习这种英雄主义的气概。

好,那么下面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词,这首词上阙写的是眼中的景想到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想到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下阙是追忆往事,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阙写景,虽然着重写景,但实际上处处都是景中寓情,下一阙抒情也是借景抒情,情景合一,那么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的情趣到人生的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好了,那么下面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首先介绍了词这种文学体裁,我们还介绍了朗诵诗歌应该注意的几点方法。

我们重点分析了作者所描绘的独立寒秋图和湘江秋景图,介绍了知人论世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简略的欣赏了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沁园春长沙的下阙。

那么在这里,要给大家出一道思考题,我们初中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同样是以沁园春为词牌名的《沁园春。

雪》,你们要求同学们比较一下,《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比较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第二个是内容,看看他们的相同的和不同点在哪儿?第二个问题《沁园春。

雪》里面有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风流人物,是不是就是《沁园春。

长沙》里头的这一群革命青年。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