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古诗词阅读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
【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牧童词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

【答案】示例1:一样。

《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2:不一样。

《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

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

《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牧童词》写道:牧童早晨赶着牛去江湾放牛,傍晚再赶着牛回到村落。

雨天里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晴天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有时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这首诗里的牧童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的悠闲,作者写牧童,其实是他自己心境的反映。

《牧童》写道:牧童骑着牛儿穿行在春天的细雨中,青翠的山色,青青的草,一支笛子,一个穿着蓑衣的牧童,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牧童早晨哼着歌去放牛,然后乘着月色回家,还有什么人能比得上牧童啊,心无牵绊,欢乐舒畅。

这首诗表达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

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示例1:一样。

《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2:不一样。

《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

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

《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人的情感溢于文字,在古诗中,诗人的感情一般总是寄托于所写事或所绘景物上,通过对这些叙述或描写的分析,即可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______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______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

(2)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烂醉;管闲事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解析】【分析】(1)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翼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

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故答案为:⑴烂醉;管闲事;
⑵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4.阅读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完成简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一个“旧”字暗指作者的什么往事?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

(2)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首先,在词中找出“旧”的位置------“尘暗旧貂裘”,位于该词上片的最后一句,这句词应该是对上片内容的总结,所以要想知道“旧”字暗指何事,我们只需找出上片所述之事,也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将这句话用白话文表述出来即可。

(2)词的首句运用“觅封侯”这一典故,以班超自喻,抒发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但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作者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去上阵杀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作者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在身与心的矛盾中煎熬,“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一句完美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祖国,但又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

⑵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词结构的组织,上下内容的关系,仔细阅读理解,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诗歌诗人的情感。

考生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词内容的分析,从诗词中的词语的感悟不难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诗歌鉴赏的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
(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据此概括即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
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⑵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

考生要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是对诗歌诗人的情感的考查。

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针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和用语进行分析,概括出诗人在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重访西湖旧游
(宋)武衍
西风吹晓凤城开,桂子香中信马来。

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

西湖感旧
(宋)陈居仁
苏公堤畔采莲船,蘸碧楼台动管弦。

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

(1)由诗中的写景内容可知,两位诗人重游西湖的季节不同,《重访西湖旧游》是________季,《西湖感旧》是________季。

(2)同是重游西湖,两位诗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案】(1)秋;夏
(2)《重访西湖旧游》中说十年没有在西湖边行走,不知道它添了几座楼台,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因而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

而《西湖感旧》中说山色湖光依旧和从前一样,自己的心情却不像十年前一样,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西湖景色依然美丽,那么诗人的心情应该不是快乐而是悲伤的。

【解析】【分析】(1)“西风吹”“桂子香”自然是秋天的景象。

“采莲”自然是夏季的活动。

(2)分析“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一句,怀着喜悦的心情充满了对西湖的变化的期待。

而“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一句说明诗人当时心中持有的是悲伤的心情。

一般诗歌的结尾都是直抒胸臆,从结尾的诗句中即可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秋;夏;
⑵《重访西湖旧游》中说十年没有在西湖边行走,不知道它添了几座楼台,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因而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

而《西湖感旧》中说山色湖光依旧和从前一样,自己的心情却不像十年前一样,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西湖景色依然美丽,那么诗人的心情应该不是快乐而是悲伤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7.古诗鉴赏
(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卧”字也作一个批注。

(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2)【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解析】【分析】(1)“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

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据此作答即可。

(2)甲诗首联“僵卧孤村不自哀”,通过“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

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行为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⑵【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
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进行解答。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 【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D
(2)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都是直抒胸臆。

【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
昂扬斗志。

【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分戈影,戈是一种横刃,下装长柄的兵器,日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剑文,刻在剑上的花纹。

句意为:野地里,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的花纹。

此联极言兵刃的锐利、精良。

⑵“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汉月,明月。

句意为:拉开弓弦,满如怀抱明月,纵马驰奔,腾起漫天的烟尘。

“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以“汉”修饰“月”,意在借用汉朝对外战争时成绩辉煌的荣光,表达从军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同时“汉字”又与“胡”字相对,充满民族的自豪感。

⑶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乙诗“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直接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

表达尾联表达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仰,突出精神气概。

故答案为:⑴D;
⑵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⑶都是直抒胸臆。

【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

【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⑶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①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

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1)从“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做简单赏析。

(2)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 “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 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案】(1)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2)D
【解析】【分析】(1)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这里用九曲表现了黄河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

万里:形容路途非常遥远,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这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从上游奔腾而下,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震人心魄。

淘:用水冲洗。

簸:摇动。

自:来自。

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ABC分析正确。

D分析错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故答案为:⑴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参考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仿佛来自天涯。

现在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找牛郎织女的家。

【参考鉴赏】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