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气血津液神)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经气血津液神)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
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
1.“夺血者无汗”所说明的生理关系是( ) (2011年第7题)
A.气与血
B.气与津
C.血与津
D.精与津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血汗之问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血与律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
血溢脉外化为津液,津液渗注于脉中,又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称为“津血同源”,因汗为津液所化,故又称为“血汗同源”,当血与汗的任何一方丢失过多,可致男一方的亏损,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家不可发汗”等理论总结。
2.“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生理基础是( )(2010年第7题)
A.气能摄津
B.气能生津
C.血能载气
D.津血同源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血汗之间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3.“夺雪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哪两者的关系( )(2009年第11题) A.气与血
B.津液与血
C.气与津液
D.津液与汗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津汗同源,属于理解型考题。
4.水符精气与清气相结合,关系到( ) (2009年第9题)
A.宗气的生成
B.卫气的生成
C.营气的生成
D.元气的生成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宗气的生成,属于识记型考题。
宗气是由水谷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成,聚汇于胸中,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全身的气血运行相关。
元气藏于肾中,为先天之气,卫气和营气都是由水谷4精微所化生.营气行于脉内,卫气行于脉外。
故选A。
5.随神往来者,谓之( )(2008年第9题)
A.志
B.魄
C.魂
D.意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内经》原文的掌握,属于识记型考题。
《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朗朗上口的一段《内经》原文,也是考试重点内容,望考生掌握。
6.治疗血虚病证,配用补气药物的生理基础是( ) (2006年第9题)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E.津血同源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气与血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生成必须依赖着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
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其化生血液均需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肾精化生血液也必须依赖气的气化作用。
故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出现气血两虚。
临床上治疗血虚时,常常配伍补气药物,这是气能生血的理论应用。
7.下列选项中,气小能固摄的物质是( )(2006年第8题)
A.血液
B.汗液
C.唾液
D.精液E.水谷
正确答案:E
解析:此题考查气的功能。
属于理解型考题。
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精液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入胃,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并经脾气运化而营养周身。
因此,水谷是流行的,通降下行的,不需要固摄的物质。
8.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的是( )(2006年第5题)
A.心气
B.宗气
C.心阴
D.心神E.心阳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心藏神主神志的内容,属于识记型考题。
原文:“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心主神志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休;心主神志功能不及,则使人悲伤。
9.《灵枢.本藏》所说:“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 ) (2003年第7题)
A.营卫和调
B.卫气和利
C.营气和利
D.宗气充盈E.元气充盛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内经》原文中关于卫气生理功能的理解,属于识记型考题。
元气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功能:①走息道以行呼吸。
②贯心脉以行气血。
③营气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④卫气功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控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故选B。
10.津液代谢与下列哪组脏腑最为密切( ) (2002年第8题)
A.脾、肾、小肠、三焦
B.脾、肝、肾、三焦
C.肺、肾、三焦、小肠
D.肺、脾、肾、三焦E.心、肾、小肠、膀胱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津液的代谢过程,属于理解型考题。
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的相互协调合作,才能够完成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上输于肺;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促进津液转化尿液和津液,三焦为津液之通道。
小肠主液,是指泌别清浊,而非代谢。
肝主疏泄有助于津液的运行,但相对肺、脾、肾、三焦而言,不能更直接作用于津液。
11.“肾为气之根”主要指( )(2002年第7题)
A.肾为五脏阳气之根本
B.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沉
C.肾主膀胱的气化开合
D.肾主水液的蒸腾气化E.指元气由肾精所化生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肾脏的功能,属于识记型考题。
肾藏精而主纳气,肺主气而司呼吸。
人体的呼吸运动只有在肾精及肾气充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
以维持呼吸的深度。
肺气的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故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12.《灵枢.本神》所言“因志而存变”谓之( )(2002年第4题)
A.志
B.智
C.虑
D.意E.思
正确答案:E
解析:此题考查《内经》原文的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13.与语言、声音、呼吸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2000年第5题;2008年第11题;2001年第3题)
A.元气
B.肺气
C.宗气
D.中气E.心气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宗气的功能,属于理解型考题。
宗气的功能:①走息道以行呼吸: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
②贯心脉以行气血:A.气血的运行;
B.肢体的寒温;
C.活动能力;
D.视听的感觉能力;E.心搏的强弱;F.心搏的节律。
14.“夺血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1997年第7题)
A.气与血
B.气与津液
C.津液与血
D.津液与汗E.血与精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津血之间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15.《金匮要略心典》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病机是( )(1996年第13题)
A.气不固津
B.气随液脱
C.脾胃气虚
D.津停气阻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气与津液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将涣散不定而无所归。
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
如暑病伤津耗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津液虚少无以化气,而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若因汗、吐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而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故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16.“并精而出入者”,谓之( )(1995年第7题;2003年第9题)
A.神
B.魂
C.魄
D.意E.志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内经》原文的内容,属于识记型考题。
17.治疗血瘀证,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其机理是( )(1994年第8题)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气与血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治疗血瘀证时配伍补气行血药物的机理是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
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而阴主静,所以血液的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
气的亏少则无力推动血行,或气机郁滞不通则不能推动血行,都能产生血瘀。
所以在治疗血瘀证需配以行气药补气或降气的药物。
故选B。
18.“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1991年第5题;2007年第9题)
A.气能生津
B.津能化气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E.气能行津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气和津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剧烈呕吐或腹泻会损伤正气,引起气的不足。
津液是气的载体,在剧烈呕吐
或腹泻之后会丢失大量的津液,而随着津液的大量丢失,气也会被损伤,所以“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津对气的作用,不是气对津的作用可排除选项A、C、E,B选项指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气化,化生为气,但此处并未体现。
19.下列与“气主煦之”无关的是( )(2007年第8题)
A.气郁久从阳而化热
B.体温的维持恒定
C.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正常的活动
D.血和津液的循环运行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气的生理功能,即气的温煦作用,属于理解型考题。
气主煦之有三个作用:①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②有助于备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③有助于精血津液的正常疏泄、循行和输布。
故B、C、D选项正确,而且“气主煦之”指气的生理功能方面,选项A是从病理方面的知识,故不正确。
A.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
B.气机不畅,脏腑经络功能障碍
C.气机失常,脏腑之气逆上
D.气虚升举无力,脏腑位置下移(2007年第7879题)
20.气滞的病机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B
21.气陷的病机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气的失常,属于理解型考题。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不畅,停留阻滞于局部引起的病理变化。
气陷则以气的升降失常,无力维持脏腑的位置而下移的病理变化。
A选项为气虚的病机特点;C选项为气逆的病机特点。
A.气化作用
B.防御作用
C.固摄作用
D.推动作用E.营养作用(2005年第76,77题)
22.气能防止精、血、津液滑脱的作用称( )
正确答案:C
23.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的作用称( )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气的生理功能,属于理解型考题。
气的功能:①推动作用:是指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血津液等的生理活动起着推动和激发的作用。
②温煦作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正常循环运行。
③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④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⑤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所以,气化作用的过程,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A.上出气道,下出气衔
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D.上荣于头目E.与血同行。
循脉上下,环周不休(1997年第75,76题) 24.宗气的分布是( )
正确答案:A
25.营气的分布是( )
正确答案:E
解析:此题考查气的分布,属于识记型考题。
元气的分布:通过三焦,流行全身,故“三焦者,原气之别使”;宗气的分布:“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营气的分布:与血同行,循脉上下,环周不休;卫气的分布:“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
A.生之本
B.气之本
C.罢极之本
D.封藏之本E.仓禀之本(1995年第75,76题)
26.心为( )
正确答案:A
27.肝为( )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脏腑的生理功能,属于识记型考题。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A.上走息道,下注气街
B.熏于肓膜,散于胸膜
C.通过三焦,流动全身
D.上荣头目E.与血液同行.环周不休(1994年第73,74题)
28.元气的分布是( )
正确答案:C
29.宗气的分布是( )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气的分布,属于识记型考题。
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B.熏于育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D.上荣于头目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1993年第75,76题)
30.营气的分布是( )
正确答案:E
31.元气的分布是( )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气的分布,属于识记型考题。
A.推动作用
B.营养作用
C.气化作用
D.防御作用E.固摄作用(1992年第75,76;1997年第73,74题)
32.元气的主要功能是( )
正确答案:A
33.卫气的主要功能是( )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气的生理功能,属于识记型、理解型考题。
元气: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作用,激发其他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是气的推动作用的体现;卫气:防御作用、温煦全身作用和调控腠理开闽作用。
营养作用是营气的作用;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固摄液态物质防止其过度流失。
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D.上荣于头目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1991一75,76;1999年第73,74题)
34.宗气的分布是( )
正确答案:A
35.卫气的分布是( )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气的分布,属于识记型考题。
36.下列选项中,符合液的功能的有( ) (2011年第126题)
A.润养肌肉和孔窍
B.滑润关节
C.濡养脏腑和脑髓
D.充养血脉
正确答案:B,C
解析:此题考查对液的理解,属于识记型考题。
津是指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指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故选BC。
37.气对血液和津液进行的作用的( )(2011年第124题;2010年第124题) A.温煦作用
B.气化作用
C.推动作用
D.固摄作用
正确答案:A,C,D
解析:气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气的温煦作用是气是人体热量来源,液态物质得温则行;气的固撮作用是指气对血液、津液和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的作用,能防止液态物质的无故流失。
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备种变化,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问的转化。
故选ACD。
38.津的功能是( )(2010年第126题)
A.濡养脑髓
B.润养肌肤
C.润养孔窍
D.充养血脉
正确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津的生理功能,属于理解型考题。
39.卫气的生理功能是( ) (2010年第125题)
A.护卫肌表,防御邪侵
B.走息道以司呼吸
C.温养脏腑、肌表和皮毛
D.调控腠理开合,维持体温恒定
正确答案:A,C,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卫气的生理功能的掌握,属于识记型考题。
卫气的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故选ACD。
B选项是宗气的功能。
40.气对尿液,对汗液排泄的调控作用是( ) (2009年第123题;1991年第123题;1997年第121题;2001年第124题)
A.温煦作用
B.气化作用
C.推动作用
D.固摄作用
正确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气对津液的作用,属于应用型考题。
B选项体现在肾气对尿液的生产,气化津液而为汗;C选项体现在气能行津、推动尿液排泄;D选项体现在气对体内血、津液(津汗同源)、精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A选项体现在体温恒定方面,不是液的调控作用。
41.肢体筋健有力,关节屈伸转运的灵活,主要取决于( )(2007年第107题)
A.津液的濡润
B.血量的充足
C.血行的流畅
D.气机的调节
正确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属于理解型考题。
肝在体合筋,筋的功能活动依赖着血液的滋养,渗注关节之中的津液,对关节的屈伸起润滑作用。
所以肢体筋腱有力,关节屈伸运转灵活,主要取决于津液的濡润、血量的充足和血行的流畅。
故选ABC。
42.血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具体可表现在( ) (2006年第108题)
A.面色的红润
B.肌肉的丰满壮实
C.皮肤毛发的润泽有华
D.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
正确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血液的功能,属于理解型考题。
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具体体现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等。
43.“津血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2004年第116题;2005年第107题) A.津可以化血,血可以化津
B.津血源于水谷精气
C.髓能生血,津能养髓
D.津亏血燥,血燥则津枯
正确答案:A,B
解析:此题考查津血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津液和血液同为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气,均由水谷精气化生,津液和血液之间的相互资生,互相转化,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同衰,称为“津血同源”。
C选项髓能生血,血能养髓是精与血之间的关系。
D选项津亏血燥,血燥则津枯是津液与血液在病理上的相互作用。
故选AB。
44.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 )(2004年第112题;2005年第6题)
A.肺的呼吸功能
B.肾的闭藏功能
C.脾胃的运化功能
D.肝的疏泄功能
正确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气的生成方面,因此从气的生成来看与肾、脾胃、肺的关系密切,但与脾的关系密切,但与脾胃的关系最密切,属于理解型考题。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人受气于谷”。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的清气,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二是水谷精气,依赖于脾的运化;三是先天之精气,来源于肾藏精的生理功能。
(如果单选就只能选C;多选是ABC。
45.液的特性和功能是( )(1997年第122题)
A.质稠厚,流动性小
B.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C.滋养作用
D.渗注于血脉
正确答案:A,B,C
解析:此题考查液的特性和功能,属于识记型考题。
津与液同属于水液,但其性状、分布及功能均有不同。
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
液: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
养作用的,称为液。
46.属于宗气生理功能的是( )(1996年第125题)
A.调节腠理的开合
B.调节呼吸的强弱
C.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D.调节心率和心律
正确答案:B,D
解析:此题考查宗气的功能,属于识记型考题。
47.津液的输布障碍,主要是由于( )(1994年第124题;1992年第122题;1991年第124题;2000年第125题)
A.三焦的气化失常
B.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
C.肝疏泄条达功能失常
D.脾运化和散津功能失常
正确答案:A,B,C,D
解析:此题考查津液输布代谢的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肺失宦发肃降,津液不得正常布散;脾失健运,运化水液功能减退。
可致水饮不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津停;三焦水道不利,不仅直接影响津液排泄,而且影响津液的排泄,凡此均致津液输布障碍而生痰饮水湿之患。
在上述的成因中,因脾主运化,不仅对津液的输布起重要作用,而且7在津液的生产方面具主导作用,故其最重要。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说明了其重要性。
(如果是单选题选择D,多选题则选择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