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造型艺术发展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西方造型艺术发展简史
学期: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生姓名:**
年级:2008级
院系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课程名称:西方美术史
****:***
完成时间: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期论文评阅表
西方造型艺术发展简史
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创造,据现有的考古证明,人类活动痕迹最早出现在250万年前左右,而人类所创造的最早的原始艺术则出现在约3.5万年前。
这也就是说,艺术的历史只占人的历史 1.5%左右的时间。
尽管艺术的历史和人的历史相比是很短暂的,但是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却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下面笔者将按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概括介绍下西方造型艺术的发展史。
一、原始艺术
(一)洞窟艺术
欧洲的洞窟壁画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品,多集中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一少部分邻近意大利,所画的主题多以动物为主,线条简洁有力、姿态生动,色彩多以黑褐色,外加简单的明暗描绘,表现出自然而粗拙的风格。
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史前壁画可以追溯到距今3.1万年前,它是几个探险者1994年12月在法国阿尔代什地区发现的,被命名为“萧维洞窟壁画”。
迄今为止在发现的欧洲众多洞窟壁画中,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是最著名的两处。
(二)原始雕刻
欧洲目前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但是也出土了一大批圆雕和浮雕女裸体雕像。
这些女性雕像的共同特征是夸张的女性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部位,体现出原始时期人们对于母性生殖的崇拜,被人们称之为“原始的维纳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至于非洲的原始木雕像,则与欧洲原始雕像有很大的不同。
在非洲原始部族中,人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转移,死者会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于是他们创造了雕像来给幽灵制造一个栖身之处。
因此它们没有正常的人体形态,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多人物的构图,而是通过非常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们的纯朴、稚拙和粗犷,这种怪诞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映。
二、西亚北非古文明
(一)苏美尔-阿卡德艺术
在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同时也对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建筑方面,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的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同时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这种装饰有点类似现在的“马赛克”。
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塔庙,建于公元前21世纪的乌鲁克神庙就是塔庙的最典型的代表,它被建在由土垒起来的大台基上,有些类似于梯形金字塔。
雕刻方面,苏美尔人的雕刻注重表现内在精神,在特勒阿斯布尔的阿布神庙的地窟里发现的13座苏美尔人雕像是其代表作。
与此不同的是阿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强的写实性,在尼尼微出土的萨尔贡王青铜头像是两河地区第一次发现的真正的帝王肖像,雕像刻画写实,神情庄重威严,个性
坚毅。
现存的苏美尔绘画代表作是在乌尔城出土的军旗。
它是在刷有沥青的木版上用贝壳、闪绿石和粉红色石灰石镶嵌成的战争和庆祝胜利的场面:画面共分三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人物、动物和器物的安排有条不紊;人物形象以侧面、正身、侧足为主,倾向于平面的描绘;色彩对比鲜明,四周和各层之间用几何形装饰,很像一幅挂毯,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二)古巴比伦艺术
巴比伦人在艺术上继承了苏美尔人—阿卡德人的传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要算是是汉漠拉比法典石碑了。
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浮雕刻画了汉漠拉比王肃立在太阳神的宝座前,听他口授法典。
太阳神的威严和汉漠拉比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使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和严肃。
(三)古亚述艺术
同巴比伦人一样,亚述人在艺术上也深受苏美尔人影响,但他们却不具有苏美尔人那种对宗教的虔诚。
他们的艺术主要为世俗生活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亚述人的建筑艺术仅见于豪华的宫殿,胡尔西巴德的萨尔贡二世宫殿是其主要代表。
亚述王宫是用大量的石板浮雕来装饰的,每一座王宫都用高达2-3米的浮雕镶嵌在宫殿内部的墙上,构成极为壮观的建筑装饰。
其中,亚述浮雕是一种最富有特色的艺术,它用长幅的画面记载了历代亚述王的军事讨伐、重大事件、宫廷生活等,既有纪念意义,又有装饰墙面的作用,并且在人物与环境关系的处理上显示出艺术家对透视原理和远近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四)古埃及艺术
古埃及艺术是人类最早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一般指公元前 332年以前的埃及艺术。
由于地理原因,古代埃及除与西亚和非洲的异族文化有一定接触外,基本上是一个封闭式的国家,文化艺术也因此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
古埃及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
他们在除制作木乃伊外,还会准备很多用以代表死者的雕像,以保证万一尸体腐烂以后能代替死者的尸体。
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因此导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
古埃及艺术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特点:建筑体量巨大,宏伟壮观,具有强烈的崇高感;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有观念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倾向;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感染力。
三、西方古典主义艺术
(一)古希腊艺术
1、古希腊艺术的前源
爱琴文化被认为是古希腊艺术的前源。
爱琴文化的发现,得益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和英国学者伊文思。
由于他们深信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英雄神话真有其事,便随史诗所描述的线索进行考古工作,从而使过去一直被认为仅仅是荷马艺术幻想的情景,突然以确凿的实物给予证实。
爱琴文化的发现,使人们了解到,早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人就从石器时代转到青铜
时代,此后1000多年间,克里特、迈锡尼,还有季克拉基斯群岛曾有过十分发达的经济与文化。
2、古希腊艺术的四个分期
荷马时期,这是古希腊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据说古希腊诗人荷马吟唱过两部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部史诗成为今天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主要文献资料,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荷马时期”。
荷马时期在文学、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神话和史诗,美术上的成就可谓黯淡无光。
自从北方来的部落统治希腊以后,希腊美术既见不到克里特那种快乐的风格,又失去了迈锡尼艺术的写实性,在几个世纪里,作品相当粗糙和简陋与原始。
从目前遗留下的艺术作品上看,大部分都是僵硬的几何形,没有对细节的描绘和刻画。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是用于敬神和陪葬的陶瓶。
这些陶瓶造型简朴,大胆地描绘的对称图案形成一种匀称的表面结构。
因此,荷马时期在美术史上又被称为“几何风格时期”。
古风时期,此时的古希腊,不仅正式确立了奴隶制的城邦国家,而且完成了它在地中海及黑海沿岸的移民过程。
在频繁的东西贸易交往中,东方文化不断传入,并对希腊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然而,希腊艺术生长的土壤毕竟与东方先进国家不一样,它不能完全照抄东方文化,而是一方面吸收东方文化的长处,另一方面尽量摆脱东方文化的影响,发展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艺术风格的变化也十分迅速,这集中反映在瓶画、雕刻和建筑等方面上不断取得的成就。
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期的希波战争,拉开了希腊古典时期的帷幕。
这场战争由于希腊各城邦之间的合作,最终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希腊人的民族优越感。
可是,战争带来的和平和安宁并不持久,它很快地又被曾在反波斯战争中扮演领导角色的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战争所取代。
此后,希腊城邦之间的不和也带来了不少的骚乱。
但是就在这一时期,希腊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进一步成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特别是在文学艺术上,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高峰。
可以说,古典时期的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雕刻和建筑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大帝继承父亲的遗志,率领军队发动战争,侵略东方,进攻波斯。
他的企图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他在把东方文化带回希腊的同时又把希腊文化传到了东方。
因此,在历史上一般把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到公元前1世纪希腊历史结束这段时期,称为“希腊化时期”或“泛希腊时期”。
(二)古罗马艺术
古罗马艺术吸收了希腊艺术成就,它将美术推向实用主义,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的风格,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肖像雕刻和绘画方面。
古罗马艺术在建筑上所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其中科洛西姆竞技场是罗马建筑顶峰的代表。
古罗马的肖像雕刻一方面沿袭了前代崇拜的遗风,同时又受到希腊雕刻传统的不断冲击,从而使其逐渐走向形式的多样化、艺术性的概括和表情的生动。
古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壁画和镶嵌画。
壁画以18世纪发掘出的庞培壁画为代表,题材包括人物、花木和风景等。
其风格生动多样,具有华丽的色彩以及空间感和动感。
另外,镶嵌画多用于居宅和宫殿的装饰,题材主要是竞技、狩
猎、农耕、宴乐等场面。
这些切割成正方形的白色和彩色大理石片被巧妙地镶嵌在水泥基底上,构成精美的线条和不同的色彩层次。
他们在继承希腊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趋向形制和装饰手法的多样化,所描绘的人物也更为写实,同时对文艺复兴及18世纪的罗可克艺术有一定影响。
(三)基督教艺术
基督教艺术多被称为中世纪艺术,这是因为中世纪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受基督教禁欲主义与来世思想的影响,这种艺术排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传统,而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极力强调表现所谓的精神世界,因此往往流于概念化和公式化,缺乏真实性。
但由于地域及社会性质等的差异,也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位于东方的拜占庭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希腊艺术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并与当地民族美术相融和,而自成体系,西欧其他诸国基督教艺术,也都带有本民族原始艺术的明显烙印。
由这些各自相对独立的艺术风格共同构成的中世纪艺术,在欧洲艺术史上显示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中世纪艺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适应宗教需要的大型纪念性建筑拔地而起,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又体现出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
同时,与教堂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品等,又赋予中世纪艺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总之,作为西方文化特殊表现形式之一的中世纪艺术,是一种融合多种文化源流的宗教艺术,并且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有好一段时间,文艺复兴被认为是简单地恢复了古典文化,其实文艺复兴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文化,而是借此来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体系造舆论。
这一时期的建筑是文艺复兴所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体现。
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一般而言都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并反对哥特式建筑。
(五)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兴盛期是17世纪,到了18世纪开始逐渐衰落。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古典主义者曾经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直到后来人们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其代表建筑有罗马耶稣会教堂、圣卡罗教堂、西班牙圣地亚哥教堂等。
绘画方面,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则是巴洛克绘画的特点。
(六) 罗可克艺术
罗可克艺术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
路易十五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所以又称“路易十五式”。
罗可克艺术的典型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 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从而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
它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清代工艺美术的影响,在庭院布置、室内装饰、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表现尤为显著。
这种风格形成后不久即为全法国,以至欧洲其他国家贵族们纷纷仿效。
(七)新古典主义艺术
新古典主义艺术是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初流行于西欧的艺术样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画家大卫、安格尔等。
它力求恢复古典艺术(主要指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传统,追求古典式的宁静,重视素描,强调理性。
新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是:选材于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四、向现代艺术过渡时期的艺术
(一)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艺术是在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艺术的运动。
它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
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另外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二)现实主义艺术
现实主义艺术兴盛于19世纪中期,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艺术的真实性。
在这期间,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如库尔贝、科罗、米勒、莫奈、西斯莱等,他们的作品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们所独有的艺术魅力都来源于客观存在的自然对象和社会生活,他们都提倡客观地观察自然和社会,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并且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反对颓靡因袭的学院派风气,重视创作的社会意义,并力图表现于艺术作品之中。
(三)印象主义艺术
印象主义艺术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而是在 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
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
因此在绘画中注
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
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五、当代艺术
(一)现代主义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前,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现的,与西方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流派的总称,有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未来派、抽象派等流派。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并不是说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能够说这其中的所有作品的思想倾向都值得研究。
因此,对于现代主义艺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艺术为洪水猛兽,不让人们了解和接触则更是愚蠢和可悲的。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
后现代主义艺术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其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分水岭是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
后现代主义艺术主张打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多元与承认多中心;主张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主张艺术平民化。
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其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这也就是后现代艺术所说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总之,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的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永强:《西方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2]龚田夫、张亚莎:《原始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