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土地整理规划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者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
依据,采取工程、生物措施。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和改造,即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可能简答)
2.土地整理的意义:
1)土地整理是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的主要依据;
2)土地整理是解决我国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现状;
3)土地整理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绿箱政策”的实施;
4)土地整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直接体现;
5)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工程:是指为实现土地整理目的而采用的各项物理性工程措施的集合。
4.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是指以批复的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按照有关技术
标准和规范规程,对土地整理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拆迁、农田防护等工程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和技术经济综合分析,阐明在既定的地点、时间和投资标准内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出作为施工依据和设计文件及图纸的全过程。
1)土地整理设计工程是对土地整理工程进行全面布局和系统设计,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全过程。
2)是组织工程施工的依据;
3)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依据;
4)是工程招标与施工监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5)是项目检查、监督和竣工验收的依据;
5.土地工程布局:是指在该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
下,通过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问题、土地适宜性和土地整理潜力的调查、分析,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和布置各类工程,一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整理工程布局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通过全面分析土地整理区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最佳土地利用方向,并落实到具体地块。
2)根据整理区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和确定的土地用途与布局,按照一定标准配置必需的土地利用工程。
6.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变更:是指在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会审中决定对原设计
进行较大的修改,或者施工前及施工中发现原设计有差错或与实际情况不符,以及施工条件变化,工程使用意图变化、用料变化等原因不能按原图纸施工时对设计文件的修改。
7.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变更的原因:
1)设计深度不够
工程的设计深度不能满足招投标和施工的需要。
2)施工条件的变化:
a.地质勘测深度不足,实际现场条件和设计提供资料不符;
b.遇到一些特大自然灾害等一些人们无法预测和抵抗的自然力作用
c.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
8.引水工程:是指水从水源引到水库或者田间,通过灌溉系统将水输送分配到田间的工程。
9.田间道:是居民点到田间的通道,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
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10.生产路:是指联系田块之间、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货物运输的作用,为人工田
间作业和收货农产品服务。
11.典型田块:为了便于用数字的方法计算土地整理区新增耕地率和挖填土方及田土坎工程
量而在规划图上截取的具有代表性,其面积为一公顷以上的田块。
12.灌排建筑物:是保证灌溉输水和分水、田间排水和交通等设计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渠首、
渠河路及排水沟等交叉位置处修建的过水建筑物。
主要包括配水建筑物(水闸)、交叉建筑物(渡槽、倒虹吸、涵洞)、便民建筑物(农桥)、连接建筑物(隧洞、跌水、陡坡)、量水建筑物(量水堰)等。
13.水闸:是灌溉、除涝、等工程中主要建筑物、在土地整理工程中应用很普遍。
它主要通
过闸门的启闭来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
14.渡槽:是输水渠道跨越河渠、道路、山冲、谷口等的架空输水建筑物,是灌排建筑物中
应用最广大的交叉建筑之一。
到较高位置运行的渠道与较低位置的道路、河流、山谷交叉时采用渡槽。
15.倒虹吸:是设置在渠道与河流、谷底、道路交叉处的压力输水建筑物。
适用条件:1)
当渠道通过山谷、溪流,因谷道深切难以修建渡槽,或需高填方、采用绕线方案困难时;
2)当渠道与河流道路相交,且渠道水位与河水或路面接近同一标高,不能采用渡槽、涵洞等交叉建筑物时。
16.涵洞:当渠道采用填方通过溪沟、谷底、道路时,为了宣泄溪沟水流、通过车辆,往往
在渠下修建涵洞;又是渠道、排水沟穿越道路时,亦布置成涵洞。
17.跌水:跌水是水流由跌水缺口流出,呈自由抛射状态跌落于消力塘的连接建筑物。
有单
级和多级两种形式。
18.沉砂池:主要布置在排水沟、排水渠进入蓄水池前2.5m处,用来拦截刚要进入蓄水池
的泥沙,同时在排水沟长>100m及水田或陡槽跌水段底部布设沉沙函,达到即沉沙又消力的作用。
19.土地复垦:是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
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20.土地开发: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
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21.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了实现农田旱涝保收,高效稳定,二修建的包括引水、蓄水、灌
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一系列农田水利设施的总称。
22.土地平整工程:是指采用机械或人工对高低不平或者有一定坡度的土地进行挖高填低,
并修筑田土坎,实现增厚土层,防治水土流失,达到改善生产条件等一系列工程的总称。
二、选择
1.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的方法:方格网法、散点法和横断面法(截面法)。
方格网:适用于地面坡度变化均匀和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
散点法:适用于非均匀变化的凹凸不平的地面和挖填分界不明显的地段。
横断面法:适用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和挖填深度较大有不规则的地区采用。
2.南方灌溉水源的来源:地表水北方灌溉水的来源:地下水
3.道路路面的结构: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
4.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程:
5.坡改梯要求的坡度
1)残垣、缓坡地区、农耕地一般坡度在5°一下。
田面宽在30m左右。
2)丘陵陡坡地区,一般坡度在10°~30°。
田面宽度不小于8m..
6.引水工程涉及到的单项工程:灌溉渠、涵洞、渡槽、倒虹吸等。
截水沟和排水沟、蓄水
池不是。
7.坡改梯涉及到的工程单项:
8.农田防护:北方的是森林防护(林带),南方的是工程防护(坡改梯)
9.排水沟布置的依据:
10.梯田最优断面的确定关键:
所谓所谓“最优最优”断面断面,就是同时达就是同时达到下述3点要求:一是要适应机耕和灌溉要求;二是要保证安全与稳定;三是要最大限度地省工。
最优断面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田面宽度和埂坎坡度。
11.工程设计图图幅规定:这个很不确定我估计不是这个答案
1)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1:2000,现状图测绘要:(1)土地利用;(2)水利、道路及现状地物;(3)地形要素(等高线、高程等);(4)其他要求测绘内容。
图幅图饰:图名、图例、坐标、指北针、编制单位、比例尺、制图日期。
2)土地整理工程布局图(规划图):备案,1:2000。
布局图绘制要素:(1)原始土地利用及地形要素;(2)布局的工程要素及标识;(3)土层管理;(4)土地利用变化面积表;
(5)工程特性表。
图幅图饰:图名、图例、坐标、指北针、编制单位、比例尺、制图日期。
3)单体工程设计图:图幅:一律采用A3图幅。
绘制和标注要求:(1)设计图纸标注齐全,每类单体建筑物应有工程量和用材量表;(2)结构尺寸、材料标注精确,要有平面、立面、剖面图等;(3)线状物要有纵断面图;(4)各建筑物设计图纸要有设计说明,施工注意事项;(5)其他要求,字体、大小、单位等。
12.梯田按修筑的横断面形式分为:台阶式梯田、波浪式梯田。
13.台阶式梯田: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
14.土地整理工程常用的材料:沙、卵石、水泥、块石、砖等。
15.引水工程涉及到的工程:
16.灌溉渠、排水沟涉及到的工程:
17.水闸选择的条件:
1)地质条件:土质均匀实密、压缩性小的天然地基上,避免人工处理基地。
2)水流条件:使进闸和出闸水流比较均匀和平顺,闸前后应尽量留有较好的顺直段。
3)施工管理条件:
18.土地整理设计采用的规范标准:
1)新增耕地率:开发不低于60%,复垦不低于40%,一般土地整理不低于10%,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不低于3%。
2)灌溉设计标准:灌溉保证率85%,抗旱天数
3)除涝设计标准:暴雨重现期5~10年,暴雨历时1~3日,排除时间1~3日
4)道路设计标准:田间道4~8m,生产路不大于2m。
19.土地平整方法:
1)根据地形纵向变化:平面法,斜面法,修改局部地形面法。
2)根据平整精度:大平、粗平、细平
3)按平整方式:结合耕作平整、大平大整、放淤平整、机械平整
20.梯田的断面要素:田块的高度、田面的宽度、田坎的坡度、田面的坡度。
21.土地整理中蓄水工程有哪些:
22.灌排建筑物工程包括哪些:
23.干、支续灌,斗、农轮灌
24.渠道设计的主要参数:渠底比降、渠床造率、流速、边坡比、渠道断面宽深比、渠道超
高和堤顶宽度
25.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图件: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土地整理工程布局图、单体工程设计图。
三、填空
1.土地平整方法:
1)根据地形纵向变化:平面法,斜面法,修改局部地形面法
2)根据平整精度:大平、粗平、细平
3)按平整方式:结合耕作平整、大平大整、放淤平整、机械平整
2.乡村道路的分法:干道、支道、田间道、生产路。
丘陵地区可分为田间道、生产大路、
生产路
3.土地整理工程需要的石料:条石、块石、卵石、嵌石
4.土地整理工程的地图:带有地形标志(等高线、高程)的现状图
5.干渠、支渠布置形式:
1)山地丘陵区的干、支渠布置干渠一般沿等高线或者岗脊布置,支渠布置在干渠两则。
2)平原区的干、支渠布置干渠一般沿等高线布置,支渠垂直等高线。
3)圩垸的干支渠布置圩垸只有干支两级,干渠多沿圩堤布置。
6.田块布局的基本要素:田块长度、宽度、规模、形状、方向、高程。
7.广义的土地整理根据利用状况可以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
8.根据整理对象: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
9.西北北方农田防护林的主要作用:防风固沙;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护坡林;东南沿
海:抵御风害;长江沿岸:抵御洪涝灾害,水土保持林、护岸护滩林。
10.我国的灌溉指标:灌溉设计保证率。
抗旱天数。
11.水闸选择的条件:
1)地质条件:土质均匀实密、压缩性小的天然地基上,避免人工处理基地。
2)水流条件:使进闸和出闸水流比较均匀和平顺,闸前后应尽量留有较好的顺直段。
3)施工管理条件:
四、简答题
1.土地工程布局:是指在该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
下,通过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问题、土地适宜性和土地整理潜力的调查、分析,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和布置各类工程,一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整理工程布局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a)通过全面分析土地整理区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最佳土地利用方向,并落
实到具体地块。
b)根据整理区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和确定的土地用途与布局,按照一定标准配置必需的
土地利用工程。
2.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是指以批复的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按照有关技术
标准和规范规程,对土地整理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拆迁、农田防护等工程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和技术经济综合分析,阐明在既定的地点、时间和投资标准内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提出作为施工依据和设计文件及图纸的全过程。
3.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变更:是指在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会审中决定对原设计
进行较大的修改,或者施工前及施工中发现原设计有差错或与实际情况不符,以及施工条件变化,工程使用意图变化、用料变化等原因不能按原图纸施工时对设计文件的修改。
4.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变更的原因:
1)设计深度不够
工程的设计深度不能满足招投标和施工的需要。
2)施工条件的变化:
a.地质勘测深度不足,实际现场条件和设计提供资料不符;
b.遇到一些特大自然灾害等一些人们无法预测和抵抗的自然力作用
c.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
5.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者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
依据,采取工程、生物措施。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和改造,即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可能简答)
6.土地整理的意义:
1)土地整理是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的主要依据;
2)土地整理是解决我国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现状;
3)土地整理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绿箱政策”的实施;
4)土地整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直接体现;
5)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7.土地整理工程的前期工作:
1)成立工程设计专班。
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设计专班设计专班。
2)熟悉项目可研及其批复意见
3)开展实地踏勘(很重要,初步设计后还要公示,征询意见,核实)。
设计的必须前提;保证设计合理性、可操作性
4)收集设计资料。
针对性、现势性、有效性。
5)提出工程初步布局方案。
8.基础资料的分析
1)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分析
2)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及适宜性分析。
3)水土资源分析
4)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6)公众意见分析。
9.工程布局的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因地制宜。
工程总体布局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
工程配置应工程配置应与土地利用布局紧密结合;制定工程技术措施时要考虑其适用性与经济性;尽量避免或减少土地权属调整。
10.土地整理任务:
1)在农村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a.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数量和质量)
b.改变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
c.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在城市通过对土地进行整理
a.解决城市发展用地
b.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11.土地开发的意义:
12.土地开发整理内容
1)农地整理
a.
b.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c.
d.土地平整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e.
f.农地改造
g.
h.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i.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j.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k.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
3)城镇用地整理
a.
b.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
c.
d.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
e.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13.骨干排水沟道布置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