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甲天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泉水甲天下
天文地理2009-04-07 22:14阅读28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济南泉水甲天下
济南泉水甲天下济南素有“泉城”之称。

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当中涌出,
汇为河流、湖泊。

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绮丽风光。

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

”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
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济南泉水,具有悠久的历史。

《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

泺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八·济水二》中描述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金代,有人立一方《名泉碑》,列举了济南七十二名泉。

此后,便有济南“七十二泉”之说。

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济南名泉七十有二”。

于钦在其《齐乘》一书中,把七十二泉的名字、位置记录了下来。

明初,诗人晏璧作《济南七十二泉诗》,对济南名泉一一加以吟咏。

到了清代,记述泉水的诗词歌赋,更是数不胜数。

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在中国城市之中,可谓罕见。

清沈廷芳在《贤清园记》中说:“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

道光年间编纂的《济南府志》说“总一百五十一泉”。

乾隆时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听泉斋记》中的说法则更加符合实际:“历下之泉甲海内,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
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

”据山东省水文地质一队1964年调查,仅市区即有天然泉池1 08处。

济南市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1980年调查材料列举了119处泉池。

1983年6、7月间和1997年8月至10月,市园林局编志人员又以上述记载为基础进行调查,在老城区范围内查出有名称的泉池139处。

截至1997年10月,除湮没、填埋者外,尚有103处泉池基本完好,其中属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处。

另外,在居民院落内还有30处无名称的泉池。

这些有名、无名的泉池,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积仅 2.6平方公里的旧城区范围内。

济南泉水多如繁星,各具风采。

或如沸腾的急湍,喷突翻滚;或如倾泻的瀑布,狮吼虎啸;或如串串珍珠,灿烂晶莹;或如古韵悠扬的琴瑟,铿锵有声……使得历代文人为之倾倒。

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名人如欧阳修、曾巩、苏辙、赵孟、王守仁、李攀龙、王士祯、蒲松龄等,都留下了赞泉的诗文。

这些泉水,或以形、色、声、姓氏、传说、动植物、乐器、珍宝取名,或无名而名,各具情趣。

济南泉水还以质纯味甘著称。

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受气温影响甚微,水温比较稳定,常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无色无味,清冽甘美,为优质饮料。

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济南“普利思”矿泉水,即是直接从地下汲取而成。

经国家地矿部门鉴定,矿化度为6 50,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升含有:锂(L i)0.12毫克、锶(Sr)0.99毫克、锌(Z n)0.13毫克、镁(Mg)35.55毫克、溴(Br)0.5毫克、钙(Ca)62.68毫克、
偏硅酸(H2Si O3)76毫克。

泉水形成原因
泉水形成原因古时,人们对济南泉水成因的说法很多。

有的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河南的王屋山。

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

明代胡缵宗诗云:“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

”前人也有关于济南泉水来源的正确说法,如宋代曾巩、金代元好问等人认为,济南的泉水并非济水之出露,而是来自济南城南的山区。

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为摸清泉水来路,曾进山调查,认为南部山区的水下渗潜流至市区而出露成泉。

他在《齐州二堂记》中说:“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即锦阳川水),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疑在柏崖山处),而至于渴马之崖(在今党家庄镇东、西渴马崖村一带)。

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

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

”现代地质工整理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

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

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断块,其中千佛山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

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

岩层以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
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

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

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

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了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

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十大泉群
一、趵突泉泉群(28)
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漱玉泉、马跑泉、无忧泉、石湾泉、湛露泉、满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老金线泉、浅井泉、洗钵泉、混沙泉、酒泉、东高泉、螺丝泉、尚志泉、沧泉、花墙子泉、白云泉、泉亭池、白龙
湾泉、饮虎池
二、珍珠泉泉群(21)
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濋泉、濯缨泉、玉环泉、芙蓉泉、舜泉、腾蛟泉、双忠泉、感应井泉、灰泉、知鱼泉、云楼泉、刘氏泉、朱砂泉、不匮泉、广福泉、
扇面泉、孝感泉、太极泉
三、黑虎泉泉群(16)
黑虎泉、琵琶泉、玛瑙泉、白石泉、九女泉、金虎泉、南珍珠泉、豆芽泉、五莲泉、任泉、胤嗣泉、汇波泉、对波泉、一虎泉、古鉴泉、寿康泉
四、五龙潭泉群(28)
五龙潭、古温泉、贤清泉、天镜泉、月牙泉、西蜜脂泉、官家池、回马泉、虬溪泉、玉泉、濂泉、东蜜脂泉、洗心泉、静水泉、净池泉、东流泉、北洗钵泉、泺溪泉、潭西泉、七十三泉、青泉、井泉、睛明泉、显明池、裕宏泉、聪耳泉、赤泉、
醴泉
五、白泉泉群(10)
白泉、华泉、饮马泉、花泉、灰泉、丫丫葫芦泉、草泉、冷泉、团泉、麻泉
六、涌泉泉群(48)
涌泉、苦苣泉、避暑泉、突泉、泥淤泉、大泉、圣水泉、缎华泉、醴泉、圣池泉、南泉、簸箩泉、穆家泉、西老泉、悬泉、南甘露泉、琵琶泉、柳泉、车泉、阴阳泉、凉水泉、四清泉、百花泉、拔槊泉、智公泉、枣林泉、盛泉、黄鹿泉、虎洞泉、雪花泉、藕池泉、锡杖泉、水帘洞泉、神异泉、滴水泉、丰乐泉、枪杆泉、咋呼泉、大花泉、试茶泉、卧龙池、冰冰泉、水泉、凉湾泉、鹿跑泉、苦梨泉、三龙
潭、熨斗泉
七、玉河泉泉群(16)
玉河泉、淌豆泉、玉漏泉、东流泉、老玉河泉、响呼噜泉、东泉、黄路泉、猪拱泉、虎门泉、忠泉、响泉、黄歇泉、卢井泉、义和泉、黑虎泉
八、百脉泉泉群(20)
百脉泉、东麻湾、墨泉、梅花泉、西麻湾、净明泉、漱玉泉、龙湾泉、金镜泉、灵秀泉、荷花泉、眼明泉、大龙眼泉、小龙眼泉、饭汤泉、筛子底泉、鱼乐泉、卸
甲池、盘泉、白泉
九、袈裟泉泉群(26)
袈裟泉、卓锡泉、清泠泉、檀抱泉、晓露泉、滴水泉、甘露泉、双鹤泉、白鹤泉、上方泉、朗公泉、牛鼻泉、龙居泉、双泉、王家泉、长寿泉、卧龙泉、段家泉、白虎泉、润玉泉、糠沟泉、惠泉、玉珠泉、青龙泉、胜天泉、马山泉
十、洪范池泉群(15)
洪范池、书院泉、扈泉、日月泉、姜女池、天池泉、墨池泉、天乳泉、白雁泉、拔箭泉、莲花池、丁泉、狼泉、长沟泉、白沙泉
七十二名泉
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

北魏《水经注》称“泺水”。

文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趵突泉”名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宋代熙宁六年(10 72年)曾巩撰《齐州二堂记》。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列济南七十二泉之首。

该泉泉水出露标高原为26.49米,最大涌水量16.2万立方米/日。

今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

周有观澜亭、泺源堂、来鹤桥、蓬山旧迹坊及历代名人题咏趵突泉诗文碑刻等名胜古迹。

1956年,依泉建
园称趵突泉公园。

金线泉
金线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泉水自池底两边涌出,且流势相当,在水面相交,聚成一条水纹,阳光照射,闪闪发光,泉因此而得名,是济南著名的奇泉。

今池长2米,宽1米,深 1.5米。

石砌池岸,周饰雕石栏杆,水势减弱时,金线消失,存一池清水,晶莹
碧透,见证着古泉的身世。

皇华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柳絮泉西,亦名木鱼泉。

泉池呈长方池,长 6.3米,宽 4.1米,深2米,周围绕以石雕栏杆。

水自池底沙际中涌出,澄澈晶莹。

池内北壁嵌着名
书法家魏启后先生题写的“皇华泉”石刻。

列为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柳絮泉
柳絮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与金线泉隔壁相连。

因泉沫纷飞,如柳絮飘舞而得名。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池长3.5米,宽3.2米,深1.5米。

以大理石砌垒,周饰汉白玉栏杆,池内有两个涌势相当的泉眼对涌,水面经常出现一条东南西北向的水纹,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沿袭
了古泉的金线奇观。

卧牛泉
卧牛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与皇华泉东西相对。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

因常有耕牛躺卧泉旁休息的传说而得名。

池长 6.3米,宽4.1米,深2米,水自池底沙际涌出,晶莹碧透。

北岸石栏上嵌“卧牛泉”名刻。

漱玉泉
漱玉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南侧。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泉名由“漱石枕流”一词演化而来。

相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常于此填词吟诗,掬水梳妆。

她的作品《漱玉集》即以此命题。

泉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以石砌垒,周饰雕石栏杆,北侧栏板嵌“漱玉泉”名刻。

水自池底或池壁涌出,漫石穿溪,汇入长24米,不规则形石砌水塘。

水塘中群鱼嬉游,
波纹回旋,云天倒映,景致怡人。

马跑泉
马跑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西临李清照纪念堂。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因抗金英雄关胜的战马怒啸奔腾,扒地出泉的传说而得名。

泉池长12米,宽5米,呈不规则形,池岸以自然石砌垒,水自池底涌出,泛起串串水泡,然后沿石溪折向东流,汇混沙等泉水流入护城河。

无忧泉
无忧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东南临白雪楼,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以酌饮此水能消愁解忧而得名。

泉池呈塘湾形,以巧石缀岸,水自西南部弯月形泉池中的岩孔涌出,喷珠溅玉,聚为面积672平方米的池塘,然后从北岸溢出,汇入趵突泉。

池内锦鳞戏逐,闪光耀彩。

石湾泉
石湾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北临白雪楼。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

因巨石驳岸,状如水湾而得名。

原池淤塞已久,1977年修复,池长宽各1 0米,深1.5米,与湛露泉相连,以石砌垒,南依假山,池岸岩石上镌“石湾泉”名
刻。

池中置盆栽莲花。

湛露泉
湛露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东连石湾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

因泉水清湛,甘香味美而得名。

泉池填埋多年,1997年修复,池长、宽各4米,深1.5米,西部以自然石驳岸,参差曲折,半浸水中的岩石上镌“湛露泉”名刻。

满井泉
满井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南临娥英祠。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

因四季涌泉,盈溢井口而得名。

填埋多年,1997年修复,泉池呈六角形,深5米,石砌井壁,周饰雕石栏杆,栏板嵌“满井泉”名刻。

登州泉
登州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

传说因水脉通登州而得名。

池长3米,宽2米,深4米。

周围有深度、结构与之相同的
环池,建矮墙围栏,北有暗管通杜康泉。

杜康泉
杜康泉(原名北煮糠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东临泺源堂,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

传说因酒仙杜康曾于此置锅酒而得名。

水势旺盛,清冽甘美,昔为居民选用的饮用水。

今泉池长 2.4米,宽2米,自然石缀岸。

南侧连一井形泉
池,池上建彩亭,额悬“杜康泉”木匾。

望水泉
望水泉位于趵突泉公园万竹园内。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

泉池长20米,宽9.8米,深2.2米,中架3孔石桥,桥南建彩亭,北连过厅门楼,桥西侧北岸池壁嵌清末庚戊(1910年)“望水泉”石刻。

池周建筑错落,修竹成林。

珍珠泉
珍珠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

以平地涌泉,水泡升腾,如泻万斛珍珠而得名,又因城东南护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故又名北珍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泉池呈方形,面积1240平方米,雕石砌岸,周饰石栏。

泉水标高26.28米,池中泉眼遍布,依栏观赏,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与池中成群的鲤鱼吐放的水泡相融相伴,构成“鲤鱼戏珠”的胜景。

散水泉
散水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北临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巡抚院署大堂。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因泉水奋涌,涟漪旋回,聚而复散而得名。

1981年重修泉池,长、宽各1.6米,深2米,石砌池岸,加建石栏。

南岸栏板上镌“散水泉”,为省人大副主任李予昂书写。

池内水清见底,
晶莹碧透。

溪亭泉
溪亭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因附近溪流潺潺,亭阁翼然的园林景物而得名。

泉池长2米,宽 1. 8米,深2米,池岸石砌,东叠山石,石上镌王讷(字墨仙)题写的“溪亭泉”石刻。

池南侧徐北文撰《溪亭泉题记》,文中有:李清照曾作《如梦令》有“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之句,景物与此处相合。

濋泉
濋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清《七十二泉记》收录。

濋泉旁说明牌介绍了泉的来历:清康熙八年(1669年),山东巡扰刘芳躅人工挖掘而成,著名学者朱彝尊据《尔雅释水》中“水自河出为濋,济为濋”之意命名。

1951年以石砌岸,周饰石栏,北壁
和高石上嵌王讷题写的“濋泉”石刻。

濯缨泉
王府池(原名濯缨泉)位于王府池子街中段。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取名于《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之意命名。

清代又因泉由王府划出称王府池。

泉池长30米,宽19米,水自池底及西岸岩孔涌出,沿曲溪向北折向东流,穿民居,过石桥,至曲水亭,汇珍珠诸泉水,经百花洲
入大明湖。

玉环泉
玉环泉位于省府前街中段西侧。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因两泉并涌,水纹相扣如环而得名。

曾被填埋,1978年修复,池呈双井形,块石砌成,各装白色大理石雕制的巨石作岸,池周绕石柱铁链围栏。

芙蓉泉
芙蓉泉位于芙蓉街69号院内。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因原池内多植莲花而得名。

池长10米,宽5米,深3米,块石砌岸,中架石桥,东南西3面连接房屋外壁,北面装雕石栏杆,墙壁和栏板上嵌魏启后、任远等名家书写的泉名、芙蓉泉诗、修复记及居民制定的《爱泉公约》石刻。

舜泉
舜泉位于舜井衔中段西侧。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以虞舜掘井出泉的传说而得名。

池呈井形,井口直径0.5米,石砌井壁,上置块石雕凿的圆口作岸,周饰石栏,井内垂铁链,寓“舜井锁蛟”之意。

池西
墙壁挂《舜井》黑字铜匾。

腾蛟泉
腾蛟泉位于王府池子街北首东侧,清《七十二泉记》收录。

因西临腾蛟起凤坊得名。

泉池长1米,宽0.5米,深 1.5米,水自岩孔涌出,盛时躬身可及。

池东岸房壁上嵌清代举人李涧书《腾蚊泉》名刻。

双忠泉
双忠泉位于双忠祠街西首北侧,清《七十二泉记》收录。

清康熙年间,修复双忠祠时,掘土出泉,遂以祠命名,山东督学赵申季撰《双忠泉记》,勒石立于泉旁,后来泉塞碑失。

2002年修复与此相距不远的街西首的1处无名泉沿称双忠泉。

池呈井形,块石砌成。

东、北面连接房壁,西南面建矮墙为栏,泉旁立“双忠泉”名刻。

黑虎泉
黑虎泉位于环城公园东南隅,北与解放阁隔河相对。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因水声轰鸣,状若虎啸,或洞卧巨石,形似卧虎而得名。

泉水标高27.88米,水自高2米、宽 1.5米、深3米的洞穴岩孔涌出,从3个石雕龙头口中喷入长13米、宽9米的石砌方池,由池北岸泻入护城河,形成一道白色水帘,与周围,山石树木、楼台亭阁、曲径拱桥等园林建筑相互辉映,
蔚为壮观。

琵琶泉
琵琶泉位于环城公园东南隅,黑虎泉西侧。

清《七十二泉记》收录。

因水声淙淙,犹如琵琶扬韵而得名。

1965年整修为长6米、宽5米、深2米的石砌方池,水自池底岩孔涌出,由北岸溢出,跌宕下泻,迸落河中,立于琵琶桥上赏泉听音,别
有风趣。

玛瑙泉
玛瑙泉位于黑虎泉东侧河边。

民国17年(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记载:“在县城东南三皇庙下崖桥西南”。

因水自池底涌起串串水泡,经阳光照射,五彩缤纷,犹如玛瑙而得名。

池呈方形,长 3.7米,宽 3.2米,深 2.7米,以块石砌岸。

池水从池上部7个分孔流出,漂落护城河,状如垂帘。

白石泉
白石泉位于黑虎泉东侧河中。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白石泉,乾隆甲寅江方伯因旱浚泉雨后涌出,曲阜桂馥有记。

”因泉周有许多白石出没于水面而得名。

池以自然石驳岸。

长6米,宽5米。

水由池岸石隙流出,汇护城河。

九女泉
九女泉位于黑虎泉东北侧河边,与玛瑙泉隔河相对。

民国17年(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载:“在南关黑虎泉,北依城壕,现在安宅新建房内。

”因临九女楼(一说因常有九天仙女于清风月夜来此浣纱沐浴的传说)而得名。

泉池长8米,宽5米,深2米,自然石驳岸,半伸河中,水自岩孔涌出,形成涟漪荡漾的水湾,穿过
池岸汇入护城河。

五龙潭
五龙潭曾名灰湾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净池,是大明湖的一部分。

唐天宝四年,杜甫与李邕宴饮历下亭,即在古历亭遗址处。

金代《名泉碑》收录,称灰湾泉。

元代池旁建五龙庙,后改名为五龙潭。

历经整修,今池长7 0米,宽35米,以石砌岸,池广水深。

溢水标高25.80米,日涌水量最高 4.3万立方米。

潭水沿石渠穿街过院,蜿蜒北流。

1986年以潭建成五龙潭公园。

古温泉
古温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北临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1925年至1927年)。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称温泉。

因历史久远,习惯上称古温泉。

因泉水恒温18度左右,冬夏如一而得名。

兴建公园时与邻近的静水、洗心二泉合并,扩大水面。

池上建回廊彩亭,水沿暗渠东流汇月牙、虬溪诸水流入护城河。

贤清泉
贤清泉(又名悬清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北隅。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泉旁曾建伊人馆、贤清园、朗园等园林名胜。

经1 986年整修,浚池砌岸,池略呈方形,长22米,宽17米,深2米,临水植花木,架石桥,建回廊水榭,是游人品茗赏泉的好地方。

天镜泉
天镜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南隅。

因泉水平明,日月星云倒影如天垂镜而得名。

明代刘敕纂《历乘》载:“天镜泉,昔名江家池,张元平(张鹤呜)观察改为天镜泉,其泉清澈可爱”。

清代郝植恭收录《七十二泉记》。

今池长14.5米,宽13.6米,深
1.4米,石砌池岸,最大日涌水量15500立方米。

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隅。

民国17年(1928年)《续修历城县志》载:“在西门外东流水路东”。

因形如初月而得名。

今池长13米,宽8米,深 1.5米,以自然石驳岸,水中立有以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命名的蘑菇云石,水盛时可从3米高的石顶喷出,水花四溅,洒落泉池。

池水沿曲溪,过石桥穿竹林,流入护
城河。

西蜜脂泉
西蜜脂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南侧,关帝庙院内,因水质甘美如蜜而得名。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泉池雕石砌垒,中架石桥,分隔为两个对衬的方池,各池饰雕石栏杆,池水相通,总长5米,宽 1.7米,
深 1.5米。

官家池
官家池位于五龙潭西北小河西侧。

《济南市志》收录,因附近居民共取此水为公众所有而得名。

自然石驳岸,呈不规则形,池长6米,宽4米,深3米。

水自池底多孔涌出,由东岸石上溢出,流落生产渠小河。

回马泉
回马泉位于五龙潭南侧,《济南市志》收录。

与净池泉合为一体,水面较大,池中建亭,廊接桥连。

水自池底多孔涌出,升起串串水泡,过石桥汇入五龙潭。


人可于廊、亭下赏泉观鱼。

虬溪泉
虬溪泉位于五龙潭东侧,南临月牙泉,《济南市志》收录。

因泉水出露于状若虬龙的岩溪而得名。

池长、宽各7米,深 1.4米。

以自然石驳岸,参差错落,北岸岩石上镌“虬溪泉”名刻。

水自池中隐于自然石下的铁管涌出,沿石溪穿竹林流入护城
河。

玉泉
玉泉位于五龙潭东南侧,《济南市志》收录。

因泉水洁白如玉和原五龙庙中有一条白色雕龙的寓意取名。

池岸以自然石砌垒,水自隐于石中的圆管涌出,穿石隙,
沿水渠蜿蜒东流。

濂泉
濂泉(俗称陈家池子)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北隅,《济南市志》收录,泉水以料石砌垒,呈不规格形,长、宽各20米,深2米。

水自池底多孔涌出,腾起串串水泡。

池上架平台,台上建亭,额题“寒玉”,亭接水廊,廊连濂轩,亭廊前石铺场地上,常
有泉水漫溢,呈现出“清泉石上流”的景观。

华泉
华泉位于华山风景区华阳宫前,因临华不注山而得名。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华不注泉,方圆百步"的记载。

华泉经历了喷涌、淤塞、复涌、再淤塞的过程。

2 001年,进行清淤挖掘,修砌泉池,池长15米,宽9米,深2米。

一池清水,平明如镜,孤山及古庙倒影,与鱼池、荷塘相互映衬,别具风姿。

浆水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