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5中国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

96-05中国文化名词解释汉语1.三纲五常— 2.格律诗— 3.资治通鉴——4.晋商——5.诗经 ---------- 五四新文学运动 -----8 孤岛文学“------9 人民代表大会制 ------10、《春秋左氏传》 14 道教——------ 15. ----。
11、“临川四梦” -----12、文学研究会----13、伤痕文学---梨园 ------- 16 元曲 20、古文运动——17 拟话本——18“山药蛋”------19.江西诗派——21.、问题小说 ------22 颜肥柳瘦” ——23 敦煌变文——24 话本小说乐府——29 传 -----25“朦胧诗”----- 26 纪事本末体——— 27、孔孟之道——— 28 奇——30 戊戌变法----- 31“反思文学” 、-----32 甲骨文——33 诗文革新运动 ------- 34 六书------- 35 文景之治---- 36 魏晋玄学---- 37 诸子百家----38 宋明理学----39 清代朴学 ------ 40 封禅------- 41 三省六部制 -----42 五服制(丧服制)----- 43“三教”------- 44“九流”------ 45 六书------ 46 洋务运动------- 47 《通鉴纪事本末》---——448 十三经-------- -49 一条鞭法---50 摊丁入亩----- 51“六礼”----- 52 绘画六法---53 九品中正制 ---- 54 六学二馆”-----55 三言二拍------56 岁寒三友--=---- 57 伤痕文学---- 58 四书五经------59 贞观之治----60.江西诗派——61 古文运动——62 文学研究会---63 孔孟之道———64 经史子集—— 65 封禅 ----66 三礼------67 商鞅变法-----68 关洛濂闽 -------69 贞观之治 ------- 70 史记》——71 变文-------- 72 经史子集——73 海上丝绸之路”——74 四书五经--------.75 十三经------76 文景之治------77 纪传体------78 诸子百家--------79 魏晋玄学-----80 石鼓文----81 三皇五帝-------82 春秋五霸 ----83-.郡望-----84 碑学和帖学--------85 察举证辟制------ 86 二十四节气——87 西学东渐——辛亥革命-------春秋五霸 ----戊戌变法--------金甁掣鉴-- 1 三纲五常—格律诗———.资治通鉴————晋商——诗经 ----------五四新文学运动 ----孤岛文学“------“《春秋左氏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而实行的政治制度。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等政务,使传统的相权一分为三。
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隶属于尚书省。
2.什伍里甲制度——专制时代控制人生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推行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
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
后代的里甲制既由此发展而来。
在这种严密的居民组织系统之下,人们的自由流动几乎不可能发生。
3.引经注律——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
即用儒家思想去解释法律,以儒家思想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
儒家学者的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制度进行儒家化的改造过程。
4.五礼——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礼,祭祀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5.周公六礼——古代婚制的仪式。
《仪礼~士婚礼》记述了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
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6.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7.君主专制制度——以古代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
它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8.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8.类比思维——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9.辨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10.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通规律。
8.中国文化部分—96-05对外汉语基础(修改)

一、填空题6.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分为“本”、“世家”等几大部分,其中记述典章制度的部分称为“___ ____”。
18.对于西藏喇嘛教的“灵童转世”制度,清朝乾隆皇帝开始采用“金瓶掣签”的办法产生新活佛,并须经中央朝廷正式批准生效。
二、选择题26.陕西省县市郊的半坡遗址显示出典型的中国古代___B_____社会的文化特征。
A蒙昧B母系氏族C父系氏族D奴隶27.商朝最后的国都是殷,就是现在河南的___B_____A洛阳B安阳C信阳D开封28.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完善于周代,其核心是___C_____。
A分封制B等级制C嫡长子继承制D家族制29.古代发现的石鼓文字属于___A_____ 体文字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体30.《论语》中记载,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因为经常翻阅,以致“韦编三绝”,这表明当时书籍的主要形式是__C______ A甲骨B帛书C简册D纸卷31.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韩非强调应该把法令、权势、___A_____三者结合在一起加以运用A权术B刑罚C军功D恩惠32.西汉在中央朝廷设立由三公九卿等职官,在地方上实行的是____B____ 制。
A郡国B郡县C州府D行省33.魏晋玄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何晏和__D______A孔融B许慎C郭象D王弼34.“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是东晋画家___D_____提出的主中表现人物内在精神的绘画理论A吴道子B阎立本C展子虔D顾恺之35.东晋道教理论家___A_____著有《抱朴子》,对道家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A葛洪B吕洞宾C张道陵D陶弘景36.遂炀帝时建成的大运河,北起今天的北京,南至今天的____C____A广州B潮州C杭州D苏州37中国古籍按“经、史、子、集”分为四类,始于___C_____朝。
A西晋B东晋C隋D唐38北魏贾思勰所著的《___A_____》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是古代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农书39.1900年在敦煌发现了唐朝印制的《金刚经》,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___A_____印刷品。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1)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
2.狭义的文化:(1)又称人文文化。
(2)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3.文化产品:(1)有广狭二义之分。
(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3)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1)指的是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5.文化现象:(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其特点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
6.文化事象:(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2)它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
(3)它具有类型性和文化变异性的特点,文化事象的功能具有时代性。
7.文化思潮:(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
8.文化政策:(1)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
(3)正确的文化政策能促进和推动其发展,反之,错误的文化政策能阻碍和破坏其发展。
9.上层文化:(1)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
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https://img.taocdn.com/s3/m/a8127a18a76e58fafab003f5.png)
1.(02.10)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
5.(01.10)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6.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7.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0.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筷子文化、扇子文化)11.(04.10)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12.文化事象——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理性、概括的、抽象的)13.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VIP专享】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分制科和常科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政府将无主荒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
方志时期: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气候做了更详细的记录,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血亲五服制: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清谈:魏晋玄学之风的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
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
《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隋文帝,在中央设国子寺,内设祭酒,总管教育事业,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中央设立。
内婚制(除了在有共同血缘或血统的人之外不能结婚的禁令)谁提出的?中国首先考虑健康和性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国人看来,最不幸、最值得同情的四种人:鳏、寡、孤、独。
中国婚姻礼仪:《礼记·昏义》: “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纳采:男方托媒说亲;问名:问女方的生辰八字,与男方合,以定婚姻的吉凶;纳吉:如占卜为吉,就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诉女方;纳征:男方将聘礼送到女家;请期:选择成婚日期;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新娘回男家。
二、名词解释1.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
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
其办学特色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
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六学二馆: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
“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三舍法: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
1. 中国文化:指中国古代以来传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俗和艺术形式,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2. 中国道家:道家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以无为有”、“静以观其变”等观念,受到了后世的普遍推崇。
3. 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诞生于五千年前,由商周文化继承至今,历史上曾经繁荣昌盛,是一种独特的智慧文明,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4. 中国秦汉文化:秦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建国和统一的重要贡献,以秦始皇的改革制度和汉武帝的文化成就而闻名。
秦汉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
5. 中国三教九流:中国三教九流,指的是中国主要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以及对应的分支流派。
三教九流是中国宗教文化和伦理思想的综合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封建文化:封建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由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和习俗演变而来,主要有礼制、儒学、仪式、伦理以及岂论等文化成分组成。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文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书的开创者和典范,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纪文学巨著。
书中成功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语言丰富而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行业组织:又称行会,史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
行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和行业禁忌。
3.道教:是秦汉以后出现的,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完成的。
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天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
4.避忌: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
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5.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等。
6.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从而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它体现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大文化特色。
7.因材施教:就是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
作为中国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为孔子。
8.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
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9.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10.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解释1、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一个主题,它提出了:“重人事轻天道”、“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四个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天道自然”:最早提出“天道自然”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他认为“自然”就是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理论概括,叫做“道”,天既然是自然之物,人与天是平等的。
“天道自然”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3、“天人相分”:战国荀子第一次提出,是中国古代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在天人关系中,天是没有意志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在人为,人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努力认识自然、驾御和利用自然。
4、《论语》:孔子教育他的学生,讲了不少有哲理性的话,他的学生把这些话加以整理,成为《论语》一书。
在《论语》中,孔子多处为“仁”规定界说,《论语》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本书。
5、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建于印度。
该教以“四大为空,以人生为苦,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
佛教在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
6、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
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
该教把老子和《道德经》加以神化,其教义主张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两者长生永存。
道教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之一。
7、书院:是我国唐末以后逐渐兴起的具有独特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宋代得到发展,为当时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8、“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
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五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校的基本教材是儒家经典“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的基本课程。
10、“四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校的基本教材是儒家经典“五经”,宋以后的儒学教育家又在“五经”的基础上新增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为“四书”,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的基本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示例如下:
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家庭伦理、社会正义等方面,并主张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的完善和发展。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体系。
道家文化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心灵自由、自然和谐等方面,并主张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宇宙的和谐与人类的进步。
3.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源于中国古代印度。
佛教文化强调个体的解脱、智慧和慈悲,并倡导通过修行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心灵的自由。
4. 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中国古代武术家的思想和实践。
武术文化强调身体的健康、精神的修养和技巧的提高,并有多种流派和形式。
5. 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强调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祈福安康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除了以上列举的文化名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诗词文化、书法文化、绘画文化、民间艺术等。
这些文化名词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词解释中国文化

名词:中国文化
解释: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
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相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 ;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
发展以来,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44850------5557 58616264——7173——74------76-818687---------------------:-------四诊八纲—“十三经”,魏晋玄学“三玄” 。
清代朴学颜元“封禅”。
“金瓶掣签”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谥号。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三纲五常:五服制—三礼六礼望“颜肥柳瘦”:碑学)帖学天干和地支2.二十四节气中医的基本原理经、史、子、集的四分法“九品中正制” 察举征辟制海上丝绸之路西学东渐晋商,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律的古诗而言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严格的格律,所以叫格律诗,格律诗自唐代成熟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全篇的句数与字数固定,其次是押韵方式有一定的要求,再次是其有严格的平仄格律,者提供统治的借鉴。
此书为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办些,全书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记载翔实,条理清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其文字简洁传神,叙事生动,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期间,晋商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管理,优秀的商业文化,广拓经营领域和活动范围,经营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的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国内商界长达500年之久。
晋商的辉煌,不仅成就了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山西成为当时“海内最富”,而且有力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左丘明所撰。
其以《春秋》为本,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二百六十年史事,也保存了一些古代传说,共18万字。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四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名剧《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都与“梦”有关,有因为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川,所以四戏被合称为“临川四梦“文研会”是我国现代第一个大型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是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是“文研会”的会刊。
“文研会”主张文学要为人生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并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他们创作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文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流派,专指在“文革”过去之后诞生的不少暴露内心伤痕和经历的文学思潮。
1977年刘心武推出《班主任》,其后卢新华又推出《伤痕》,这两篇小说成为早期“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
“伤痕文学”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唤醒了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当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由于“伤痕文学”的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自其问世后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 是在中国本土生长的宗教,是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众文化的关键。
1)产生时间:东汉中叶前身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在东汉中叶产生,创始人有两说:一是于吉,二是张陵(张道陵),一般采后说。
2)思想渊源(1)原始宗教和巫术;(2)春秋战国方术;(3)阴阳五行说;(4)黄老学说3)基本特点:(1)既有民间信仰,有有方术;(2)既重视眼前利益(修身养性),又有长远追求(长生成仙)4)内容(1)道家思想;(2)神仙术;(3)为人驱鬼老子的《道德经》本是朴素辩证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生的著作,却被曲解而神化,奉为道教经典,传说中的皇帝也被拉来说成是和孔子一样主张清静之术。
3.道教的派别 1) 按形式区分:丹鼎派与符箓派(早期)4.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某些活动含有科学精神,对某些科技如:冶炼,化学等做出贡献。
2)养神之术,导引之术是现在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
3)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激发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
4)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道教内容。
5.道教的胜迹1)重要道观:太清宫、玉清宫、白云观、永乐宫2)道教的名山:泰山、华山、青城山、茅山、罗浮山、武当山、崂山指某一姓氏居某郡,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
如韩愈其实是和洋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
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
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起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
他毕生尽力于整理通俗文学,他编选加工的著名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对明代市民生活、道德意识都有深刻反映。
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篇是最优秀的代表作。
在冯梦龙影响下,凌濛初也编写了有名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收入小说78篇。
对市民意识的社会思潮有了一定的反映。
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无一字无来处”。
积累古人的“佳句善字”,以备检用。
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还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
成为宋代影响最大的流派。
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指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得细瘦,把点、竖、撇、捺写得肥壮,世称“颜体”;柳公权有意避开颜体竖划的肥壮,把横竖划都写得均匀硬瘦,把点划写得如刀切一般,独创“柳体”,世称“颜肥柳瘦”。
通过讲一段唱一段的形式来宣传佛经中的神变故事。
民间节人也采用变文的形式讲唱故事。
变文和俗赋、话本、词文等样式本身的文艺价值并不大,但从中可以窥见当时民间说话、讲唱等文艺蕴蓄的丰富。
它们是我国民间文学从乐府民歌的衰落到话本、说唱文学及戏曲的繁荣的一个转折点。
案两类作品为最多,成就也最高。
话本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刻画生动鲜明,并出现了人物心理描写,表现了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比唐传奇又前进了一大步。
语言也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俗赋的骈俪作风。
宋元话本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开始了我国文学语言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工,制定乐谱,搜集和整理歌辞并配以乐曲。
后来,人们把由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诗歌也叫乐府。
到宋代,有人把词叫乐府。
元代,有人把散曲也叫乐府。
与政治革新紧密关联。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包括针对晚唐五代文风的改革,得到欧阳修的支持。
欧阳修主持科举,严令写平实朴素的古文。
强调“道”先“文”后,与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一脉相承。
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古文运动,取得胜利。
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共约40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 5化复兴,民风淳厚,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天下安宁。
奖农耕,废苛刑,开言路,重学术,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文景之治”么纪传体就是以横记史。
具体写法,《史记》首创“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书”(记述典章制度,《汉书》以后改称“志”)、“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
流行于魏晋时代的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主旨,糅合儒家经义所形成的学派。
研究这种状态的学问叫“玄学”。
玄学是道家复兴的表现,以王弼,何晏(早期),郭象为代表。
玄学之风在三国就出现了,一直影响整个魏晋南北朝。
碑:历代刻碑,立传或传经用,以碑习字称“碑学”。
碑林: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
帖:将碑刻拓印后,或木刻,或石刻,在印成习字标准称“帖”。
主张以帖习字称“帖学”。
察举: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吧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有朝廷授予他们官职; 察举的对象是官府的属厉和地方学校的学生;差距的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秀才”(才能优秀者),“孝廉”,“明经”。
对于被举荐的人,有时皇帝要考试,称为“策问”,对答叫做“射策”或者“对策”。
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征”是皇帝聘请,“辟”是由官府来聘请。
用以安排农业生产,古人创制了“二十四节气”。
所谓二十四节气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
古人以此变化来确定它们的名称,依次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到中国来了。
这些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就是意大利人利马窦。
他在京期间,以尊儒为旗号,以所著《天主实义》为蓝本,不遗余力地进行传教活动,到他去世时已有教徒2500余人。
他的传教活动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因而在明朝官绅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后另一些传教士相继取得合法身份,先后供职于朝庭,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