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精练:综合检测十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检测(十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
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
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
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
解析:选D“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由材料出处《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可知描写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饮食情况,没有反映“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项正确。
2.(2019·临沂一模)18世纪到20世纪初,在广州等地有许多表现中国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的外销画,这些外销画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技巧,但风格又和西洋画有明显的区别。
这反映了广州()
A.传统艺术已逐渐没落B.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
C.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D.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
解析:选B据材料“这些外销画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技巧,但风格又和西洋画有明显的区别”可知传统艺术已逐渐没落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广州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绘画艺术,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3.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
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
痛矣……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此令!”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改良社会风气B.恢复汉族传统
C.推翻专制统治D.革除满清恶俗
解析:选A从材料“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以除虏俗而壮观瞻”,可知孙中山认为剪辫是消除满洲陋习、改良风气的行为,故A项正确;剪辫是效仿西方的发饰,不是恢复汉族传统,故B项错误;从材料“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可知剪辫是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之后,故C项错误;剪辫是革除满清陋习,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革除陋习,使社会风气向文明方向发展,故D项错误。
4.民国时期,巴黎的时装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
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上海() A.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B.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D.习俗与世界关系紧密
解析:选D上海服饰的变化速度之快说明当时上海的社会习俗与世界的关系紧密,故D项正确。
5.传统社会男性主导的婚姻制度在近代发生变化。
根据上海社会局统计,1934年离婚案为502件,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不合”。
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B.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
解析:选A材料信息“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反映的是近代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传入,故A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6.下图是2018年春节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
据此可知()
A.当前的旧年俗交织新风尚B.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
C.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D.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解析:选A“新玩法”中的“支付宝”“电子红包”等属于社会“新风尚”,“福字”“除夕”“拜年”等为“旧年俗”,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生活”在图片信息中体现不充分,C项错误;图片中缺乏“改革开放”的措施,排除D项。
7.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C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清政府的行为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8.(2019·张家口期中)下面为1931年上海法租界内持证登记的轿车品牌和数量表。
这体现出()
B.汽车工业在中国已经出现
C.近代交通文明逐渐传入中国
D.交通的规则由清政府制定
解析:选C中国传统的交通方式不是汽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这些汽车的生产国,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1931年上海法租界内持证登记的轿车品牌和数量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逐渐传入中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交通规则的信息,故D项错误。
9.中国最早的红绿灯出现在上海英租界。
改革开放后,随着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自助红绿灯、触摸红绿灯、语音红绿灯等接连出现,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由此可知,科技进步() A.遏制了城市化带来的弊端
B.彻底改善了城市交通的面貌
C.消除了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
D.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解析:选D材料说的是城市红绿灯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并没有涉及城市化带来的弊端,故A项错误;彻底改善了城市交通的面貌,说法太过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故C项错误;据材料“改革开放后,随着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自助红绿灯、触摸红绿灯、语音红绿灯等接连出现,以保证道路的顺畅”可知科技进步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故D项正确。
10.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
这说明当时() A.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
B.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
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
D.广告已成为报刊竞争主要方式
解析:选B材料主要突出报刊的广告量增加,反映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故选B项;
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11.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
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农村的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
此主张意在()
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解析:选B题干未提及宣传地区为沦陷区,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电影人主张将制作对象由都会市民转向农民,希望激发小城市市民、农民士兵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电影人的主张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且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即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电影制作的对象,而非制作的内容,故D项错误。
12.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4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
这些变化说明()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
B.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
C.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
D.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解析:选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报社的改革,与材料所述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社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没有体现新闻立法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新闻媒体的改革,没有涉及经济特区,故C项错误;城市体制全面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我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中国民俗文化网·民间文化·古代礼仪材料二从1886年起,清政府官员可以按西俗与外国人握手寒暄,此为中国相见礼革新之始。
随后,鞠躬、免冠等西方礼仪开始流行于各种交际场合。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的精神。
旧式的请安、拱手等也被一一革除。
在称呼上,逐步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辛亥革命以后,“改正朔,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改为简约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礼仪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从渗透性、繁琐性、政治性、迷信性、完善性、维护封建礼教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政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闭关封闭等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概括得出,借鉴了西方礼仪,平等自由,简约文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反封建、经济近代化、思想解放等角度分析得出:顺应了时代要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形成新的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影响后世。
答案:(1)特点:种类多,范围广,几乎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仪式繁琐,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浓厚的迷信色彩;起源早,历经各代发展完善,贯穿封建社会始终;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体现贵贱尊卑,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
成因:中国各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大力强化礼仪制度;以农业为主导,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生活以成年男性为中心;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三纲五常”的思想影响深远;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文化封闭性强。
(2)新变化:借鉴了西方礼仪;平等自由;简约文明。
意义:顺应了时代要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形成新的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影响后世。
14.(2019·重庆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购物方式的变迁
请从上表中提取至少两项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购物方式变迁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说明逻辑严谨)(12分)
解析:根据材料标题及材料信息推断出两个变迁趋势信息:一是购物方式日益便利化,二是购物方式更加多样化。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极大丰富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信息技术应用于购物,论述购物方式日益便利化;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新中国初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体制、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来论述购物方式日益多样化。
答案:示例一:趋势:购物方式日益便利化。
论证: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只能凭票证在指定的国营或集体商店排队购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迅速发展,大大方便了居民的购物需求,加之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网络购物方式更受青睐,现已成为流行购物模式。
示例二:趋势:购物方式更加多样化。
论证:改革开放前,几乎所有商品都只能凭票证在指定的国营或集体商店排队购买,方式单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熊掌”“熊样”“熊出没”等新型场景式购物不断创新,购物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计划体制下单一的购物模式被彻底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