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变方及其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根汤变方及其临床应用
周星雷
2015.07.25
葛根汤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分别为治疗“太阳病,项强几几,无汗恶风”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禁不能语,欲作刚痉”而设。
同为太阳病,均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症。
太阳经脉循项背而行。
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得上达,经脉失于濡养,项背拘急紧张。
欲作刚痉为风寒与正气相持,气机郁闭,不能外达,发热恶寒,无汗而气上冲胸,小便反少,为高热津伤,经脉失养,病势较《伤寒论》31条重。
一为项背强几几,一为欲作刚痉,病机均为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经脉失养,均治以葛根汤。
本方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
以味甘气凉之葛根为君,生津液舒经脉,助麻黄发汗祛邪。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有较强的解热作用,能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散热,并使呼吸运动增强,有利于水分排出使体温下降。
并能解除项背肌肉拘急紧张状态;有扩张心脑血管、改善脑及冠状血液循环作用。
桂枝色赤味辛甘性温。
其散寒解肌、通利血脉作用系因含挥发油能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循环,使体表和末梢细血管血流畅通,有利于发汗散热,透邪外出,协同麻黄发表,助卫阳行于脉外。
芍药不去皮即今之赤芍,味苦性寒。
所含芍药甙抗血小板凝聚和抗血栓形成,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通阴血而内行,促营阴而行于脉中。
桂芍一温一凉,一以辛温通阳解肌,一以苦寒利阴和营,共起行血作用。
葛根、芍药、甘草合用,生津舒经,缓解肌痉挛。
麻桂有芍药、甘草监制,开发腠理,使津液畅达而不过汗伤津。
炙甘草、生姜、大枣助胃气,充实营卫之源。
本方重在生津舒筋,利阴和营,行血通滞,散寒解肌,不必拘于有无表证。
凡经脉不舒,项背强直,气郁血阻,寒凝肌腠者均可变方加减用之,扩大了原方的应用范围。
1.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之为病,非朝夕之患。
多因素体肝肾不足,久劳积损,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畅,津液不能正常运行于脉络之中。
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致使出现一系列神经血管受压相关症状。
根据症状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
临床上每可见各型之间症状、体征彼此混合参杂。
其中神经根型为颈椎侧后方突出物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所致,为各型中发病率最高者,占60%以上。
临床表现为太阳经气不舒,风寒湿邪留于经脉骨节,经脉痹阻,血流瘀滞。
背项呈持续性疼痛或酸痛,或阵发性剧烈疼痛沿颈脊神经节段走行方向刺痛发麻。
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发僵、活动受限,上肢沉重乏力,持物不稳。
部分病人早期出现四肢发凉,手掌毛细血管扩张发红现象,颈部不适则为最常见症状。
X线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
CT或MRI检查则诊断更为明确。
笔者运用葛根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高血压及热性体质、咽喉肿痛者不用麻黄桂枝,有牙病者先治牙。
基本方:葛根20~50 赤白芍各15~25 炙麻黄6~9 桂枝10 全蝎6~10 丹参15~30 川芎10 牛膝12 桑枝20~30 荆芥12 防风12 寄生15~30杜仲12~15 甘草4~6生姜5 大枣8个(克)麻桂减法如上述,视病情酌加白术12、茯苓15、鹿角片6~10、黄芩10、黄芪15~25、熟地15 木瓜15,威灵仙15(克),蜈蚣2条。
医疗实践中,麻桂使用机会不多。
总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并注意药物的禁忌。
可结合包括牵引在内的物理疗法。
药物冷水浸泡半小时,文火煎取500毫升,二煎加水适量,煎取同样量,合并药液,浓缩至600毫升,分3次饭后1小时服。
如每次服药时,1次性喝不下,可少量频服。
一般5~7剂见效,可连续15剂,以后可间断性服药。
需治疗1月。
症状消除后宜左归丸或右归丸交替间歇服用,以培补其本。
麻黄寄生不可长用.素有胃病者,不用赤芍,白芍炒用,酌加白术、陈皮等,葛根用量不宜太大。
典型病例:53岁男性,1996年4月15日初诊。
1个月前颈部突然侧弯时,听到咔嚓一声,右肩部疼痛,颈部发僵,活动受限,并有
冷感。
用解热镇痛西药效果不明显。
逐渐发展到右肩至上臂、前臂、指尖麻木无力,右臂不能上举,持物困难。
左上肢及双下肢活动正常。
神经系统锥体束征阴性。
颈椎X片示生理弧度变直,颈4~7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诊为神经根性颈椎病。
中医辨证为太阳经气不舒,经脉痹阻。
用本方15剂后,右上肢疼痛麻木、颈项强直完全解除,恢复正常2年多未复发。
推测该例原有颈椎退行性病变,因颈部突然侧弯,颈椎周围肌肉过度紧张,牵拉各个椎体使间隙变窄,椎间盘压力增高,椎间孔变窄,骨赘刺激神经根致上肢疼痛麻木。
本方使颈部肌肉紧张状态得以缓解,风寒湿邪气血痹阻祛除,太阳经气得舒,神经根受压及随之而来的水肿消除,功能恢复,达到临床治愈。
2.肝阳上亢性高血压
本型临床表现多为头胀、目眩、耳鸣、颈项拘急紧张,,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脉弦。
用黄连解毒汤、四物汤、天麻钩藤饮话裁加葛根、赤芍、地龙有显著疗效。
葛根30 赤芍15 川芎6 丹参12 当归6 黄连8 黄芩8
黄柏8 栀子6 钩藤15 杜仲10 桑寄生15 益母草15
天麻9 地龙12克
加冷水1000毫升,浸泡1小时,文火煎取400毫升,二煎加水600毫升,煎取400毫升,合并药液,浓缩至600毫升,分3次,饭后1小时服。
黄连解毒汤加丹参赤芍当归地龙益母草具有泻火解毒、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压、抗凝、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动脉硬化、防止过氧化脂质形成,改善脂质代谢作用;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杜仲寄生不宜肝肾,川芎辛温,活血祛瘀行气,为血中气药,现代研究具有抗血栓镇静作用,与上述药物配伍,可制其辛温燥散之性,这种配伍,与《金匮要略》肝虚夹热上扰心神虚烦不寐之酸枣仁汤中川芎知母配伍相仿,同时于苦寒药中有川芎一味不会伤胃。
典型病例,廖某,衄,56岁,1996年9月16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7年,需用降压药控制血压。
诉头痛胀,项背强,胸闷脘痞腹胀,体胖,舌质淡红有瘀斑,苔白微黄,脉沉弦,血压180/105mmHg,证
属痰湿中阻,气滞血瘀,肝阳上亢。
处方
葛根30 黄连10 黄芩10 黄柏10 栀子6 川芎10 天麻10
钩藤20 当归6 半夏10 丹参15 麦芽20克川木香10
3剂后,诸症均减,血压降至150/94mmHg,以后3天1剂,治疗1月,血压降至142/90mmHg,半年不复发。
痰浊中阻不用赤芍地龙益母草杜仲寄生,加半夏川木香麦芽。
3.肩周炎
肩周炎俗称漏肩风、肩凝症等。
是指颈部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的临床综合征,为50岁左右中年人常见病。
多因肝肾不足,血不荣筋或外伤后遗、痰浊凝祖,感受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静脉拘急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肩背疼痛随意运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
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病程可达几年、十几年不等。
葛根汤具有解肌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功效,其扩张血管作用可是颈肩部皮肤温度升高,加川芎当归丹参养血和营化瘀。
麻黄汤有明显发汗作用,热随汗解,皮肤温度不升,葛根汤有芍药,无明显发汗作用,使颈肩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对治疗肩周炎非常有利。
处方
葛根30 肉桂6 麻黄10 赤芍15 当归12 川芎10 丹参18
炙甘草6 生姜10 大枣10枚
气虚加黄芪,冷痛加附片,湿重加生薏苡仁苍术,瘀血加三七。
典型病例,陈某,南,40岁,农民,1993年4月16日诊,患肩周炎半年余,多方治疗无效。
诉左肩疼痛不能活动,穿衣需人帮助。
查:左上肢后伸内旋可触及腰部,左手不能触及右肩。
活动时疼痛加重,肩关节广泛压痛。
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均为阴性。
证属气血虚弱,风寒侵袭,血流凝滞不畅,治以祛风散寒,益气活血通络,葛根汤加味。
麻黄10 肉桂6 葛根30 赤芍15 黄芪25 丹参18 当归12
炙甘草10 三七5 生姜10 大枣10枚
每日1剂,分3次,饭后1小时服,连服25剂,肩关节疼痛解除,活动自如。
嘱经常双手拉单杆,身体下垂,或做引体向上运动锻炼,后未复发,亦户枢不蠹之理。
注释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课程《金匮要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