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化学真正复习版本概论
胶体化学绪论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具体研究内容: 具体研究内容: (1) 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 (3) 物质的性质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物理化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迅速发展: 二十世纪迅速发展: 新测试手段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不断涌现, 新测试手段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不断涌现, 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热化学, 热化学, 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化学热力学,电化学,溶液化学,胶体化学, 化学热力学,电化学,溶液化学,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化学动力学,催化作用, 表面化学,化学动力学,催化作用,量子化 学和结构化学等。 学和结构化学等。
.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1.3 状态和状态函数 1. 状态 所谓体系的状态就是体系一切性质的总 如体系的温度、压力、体积、 和。如体系的温度、压力、体积、组成等等 这些性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体系的状态。 这些性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体系的状态。 当体系所有的性质都确定 性质都确定时 当体系所有的性质都确定时,体系的状 态就确定了 态就确定了。而体系任何一个性质的变化均 会引起体系的状态变化。 会引起体系的状态变化。
A(g) +B(g) T,V,p,xB
B(g) T ,V ,pB
1.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1.1 体系和环境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称为体系,亦称为物系或系统。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称为体系,亦称为物系或系统。 体系 物系 与体系密切相关、 与体系密切相关、有相互作用或影响所能及的部分 称为环境 环境。 称为环境。 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关 把体系分为三类: 系,把体系分为三类: 敞开体系、 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和孤 立体系也称为隔离体系 立体系也称为隔离体系
pV=nRT
1.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胶体化学1.绪论

界面化学的发展历史
在1913—1942年期间,美国科学家Langmuir在界面科学领域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吸附、单分子膜的研究尤为突出。 他于1932年获诺贝尔奖,被誉为界面化学的开拓者。 界面化学的统计力学研究是从范德华开始的。1893年,范德华 认识到在界面层中密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他应用了局部自 由能密度的概念,结合范德华方程,并引入半经验修正,从理 论上研究了决定于分子间力的状态方程参数与界面张力间的关 系。 50年代以后,界面现象的统计力学研究经过勃夫(F.Buff)、 寇克伍德(Kirkwood)、哈拉西玛(Harasima)等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A)憎水处理前θ<90°;
(B)憎水处理后θ>90°。 2012-09-20
1.3 界面的定义
界面(intersurface)是指两相接触的约几个分子 厚度的过渡区,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 称为表面(surface) 。 严格讲表面应是液体和固体与其饱和蒸气之间 的界面,但习惯上把液体或固体与空气的界面称为 液体或固体的表面。 常见的界面有:气-液界面,气-固界面,液-液 界面,液-固界面,固-固界面。
2012-09-20
生物膜与仿生 膜 有机无机混合 膜 有序组合体中 的物理化学反 应
应用范围
①分析化学:吸附指示剂,离子交换,浊度法,沉 淀过滤性能,凝胶色谱。 ②物理化学:成核过程,过冷,过热,过饱和等亚 稳状态。 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电泳,渗透与平衡,病 毒,核酸,蛋白质及血液学。 ④环保科学:气溶胶,烟雾,烟尘,泡沫,污水处 理。
2012-09-20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实例
能源
1.代油煤浆
高度分散在油或水中的煤粉,流动性能很好,可以经喷 嘴射入炉内燃烧,并能用管道运输,是一种极有前途的新型 代用能源。
10-第十章胶体化学精品文档35页

见图(10-19)。
27.04.2020
17
图(10-19)a
27.04.2020
18
27.04.2020
19
⑵ζ电位——紧密层与分散层之间的滑动面的 电位(电动电势)。 ζ电位与电动现象密切 相关(只有相对滑动,才能产生ζ电位)。
27.04.2020
5
§10.2 胶体的光学性质 和动力学性质
1.丁达尔效应
在暗室中,让一束光线通过一透明溶液,从垂直于 光束的方向观察,可以看到溶胶中显出一浑浊发亮 的光柱(乳光)。
27.04.2020
6
光源 透镜
溶胶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的实质是溶胶对光的散射作用。
27.04.2020
7
原因分析:
气 液 固 液 固
分散介质 通称
举例
液 泡沫
肥皂及灭火泡沫
液 乳状液 牛奶及含水原油
液 溶 胶 或 悬 银溶胶、油墨、泥浆
浮液
固 固体泡沫 沸石、泡沫玻璃、泡沫金属
固 凝胶
珍珠
固 固溶胶 加颜料的塑料
气 气溶胶 雾
气 悬浮体 烟、沙尘暴
或:①液溶胶(分散介质为液体) ②固溶胶(分散介质为固体) ③气溶胶(分散介质为气体)
图10-16 布朗运动(a)
27.04.2020
10
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是分散介 质分子对胶粒撞击的结果。受介质 分子的热运动的撞击,在某一瞬间, 它所受的来自各个方向的撞击力不 会互相抵销,如图所示,加上粒子 自身的热运动。因而,它在不同的 时刻以不同速度、不同方向作无规 则运动。
27.04.2020
胶体化学-复习要点资料

憎液溶胶的特性
A 特有的分散程度
粒子的大小在10-9~10-7 m之间,因而扩散较慢,不能透 过半透膜,渗透压低但有较强的动力稳定性和乳光现象。
B 多相不均匀性
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结 构复杂,有的保持了该难溶盐的原有晶体结构,而且粒子 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
实例
<1nm 溶液
胶 体 1~100nm 分 散 系
溶胶
高分子 溶液
>100nm 粗分散系
小分子或离 子
均分快相散、相稳粒定子系扩统散、N液a等Cl水溶
胶粒
多相、热力学不 稳定系统、有相 Fe(OH)3 对稳定性、分散 溶胶等 相粒子扩散较慢
高分子
均分慢相散、相稳粒定子系扩统散、蛋液白等质溶
粗分散粒子
C 热力学不稳定性
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不稳 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动 聚结成大粒子。
形成憎液溶胶的必要条件是: A 分散相的溶解度要小;
B 还必须有稳定剂存在,否则胶粒易聚结而 聚沉。
胶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思考:与胶体界面现象相关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自然界中液滴、气泡总是圆形的?为什 么气泡比液滴更容易破裂? •毛细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人工降雨依据什么原理? •为什么会产生液体过热现象?加入沸石为什么 能消除过热现象? • 水在玻璃上能铺展,水银在玻璃上却形成液滴, 为什么? •活性碳为什么可以做防毒面具?冰箱除臭剂?
一、胶体的定义
1861年,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提出胶体 (colloid)概念
扩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
<1nm
1~100nm >100nm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胶体系统
粗分散系 统
透明或不透 明,均可发 生光散射;
光反射;
胶粒扩散速度 不稳;稳;稳; 慢,不能透过 半透膜;
同胶体。
热力学不稳定系 统;
2020/3/20
9
表 12.0.1 分散系统按聚集状态分类
分散介质 分散相
气
液 固
气
液
液
固
气
固
液
固
名称
实例
气溶胶
云、雾、喷雾 烟、粉尘
泡沫 乳状液 液溶胶或悬浮液
2020/3/20
(氢原子半径 0.05 nm)
5
胶 体 系 统
2020/3/20
(1)溶胶: 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 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憎液溶胶)
(2)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 介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 是热力学稳定系统。(亲液溶胶)
(3)缔合胶体: 分散相为表面活性分子缔合形 成的胶束,在水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 基团向里,亲水基团向外,分散相与分散介 质亲和性良好,是热力学稳定系统。
2020/3/20
34
将上式与(12.3.1) 式结合,可得:
x2 RTt RT 2t 2Dt 12.3.2a
3Lπrη 6Lπrη
D x2 12.3.2b
2t
由测量一定时间间隔t内的粒子平均位移 x ,
可求出 D 。
2020/3/20
35
结合式(11.10.2)球形粒子扩散系数计算式:
D RT 6 Lπ ηr
21
I9 2 πλ 2V 4l2C 2 n n 22 2 n n 0 2 0 2 21co 2αsI0
12.2.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电化学、胶体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电化学、胶体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电化学、胶体二. 教学要求:1.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电化学腐蚀、化学电源等)2. 电解池原理及有关电解池的计算。
3. 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三. 教学重点:1. 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式。
2. 对几种新型电极的电极反应的认识。
3. 有关电解池的计算。
四. 知识分析:1.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1)活泼性不同的导电材料:a. 在金属——金属构成的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被氧化,生成金属阳离子;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一般被还原为单质)。
如Cu SO H Zn 42电极反应:负极:+-=-22Zne Zn正极:↑=+-+222H e Hb. 在金属——非金属构成的原电池中,非金属电极(如石墨),一般只起导电作用,故作正极,金属电极作负极,如C SO H Fe 42电极反应:负极:+-=-22Fe e Fe 正极:↑=+-+222H e Hc. 在金属——金属氧化物构成的原电池中,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元素已是最高(或较高)价态,难被氧化,故作正极,并直接参与还原反应,金属电极作为负极,如O Ag KOH Zn 2(银锌钮扣电池):负极:O H ZnO e OHZn 222+=-+--正极:--+=++OH Ag e O H O Ag 22222d. 用两个惰性电极作为载体的燃料电池,通有还原性气体的电极作为负极,通有氧化性气体的电极作为正极。
如氢氧燃料电池。
其电极为可吸附气体的惰性电极,如铂电极,活性炭等,两极分别通入2H 和2O ,以%40的KOH 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负极:O H e OHH 224442=-+--正极:--=++OH e O H O 44222 总反应:O H O H 22222=+(2)电极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电极须用导线连接形成闭合电路。
2. 胶体有关知识分散系⎪⎩⎪⎨⎧<>nm nmnm 1::100~1::100:)(分散质粒子直径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又称浊液粗分散系 浊液⎩⎨⎧分散质是小液滴乳浊液分散质是固体小颗粒悬浊液::胶体⎪⎪⎪⎪⎪⎪⎩⎪⎪⎪⎪⎪⎪⎨⎧⎪⎩⎪⎨⎧⎪⎩⎪⎨⎧⎩⎨⎧—透析法—分离加“异性”胶体电解质加热凝聚—电学性质—电泳现象—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可作为胶体的检验—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性质蛋白质溶胶如淀粉—高分子颗粒—分子胶体胶体如离子的聚集颗粒—小分子—粒子胶体种类,,,)(,,3OH Fe 3. 电解池的构成条件(1)加直流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 阴极:接电源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复习-胶体公开课 - 副本

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系的概念
什么是分散系? 分散系由哪两部分组成?
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 )物质 分散 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 做分散系
分散剂
分散质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系
蔗糖溶液 泥水 油水 碘的CCl4溶液 食盐水
雾
珍珠
分散质
蔗糖分子 小土粒
小油滴 碘
Na+ Cl-
小液滴
水
分散剂
水 水 水
CCl4 水
空气 碳酸钙
9种类型的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实例
气
气
空气
液
气
云、雾
固
气 烟、大气中的飘尘、工厂废气中固
体悬物
气
液
灭火泡沫、汽水、
液
液 白酒、醋、豆浆,石油、蓝黑墨水、牛奶、
。
丁达尔效应
区分 溶液 与胶体
• 1.我们使用的墨水也是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 否则可能会堵塞笔,什么原因呢?
• 2.利用豆浆胶体制成我国的传统食品豆腐 • 3.试着用胶体知识解释江河入海口处形成珠江三角洲的原
因?
• 4. FeCl3溶液为什么能使血液迅速凝固? • 5.明矾为什么能净水? • 6.静电除尘器原理和冶金工业用电选矿的原理是什么? • 7.土壤为什么具有保肥作用? • 8如何证明胶体粒子比溶液中的粒子大
胶体分类
1、根据分散剂状态不同 气溶胶:烟、云、雾 、大气中的飘尘、工厂废 气中固体悬物、矿山开采的粉尘、 液溶胶: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豆浆、蓝黑 墨水、牛奶、血液、河水 固溶胶:土壤、纳米材料、有色玻璃、水晶等
胶体化学总复习

均相催化:2KMnO4+5H2C2O4+3H2SO4=2MnSO4+10CO2+K2SO4+8H2O
2 2 H 2O(l ) O2 ( g ) 多相催化: 2H 2 O 2 (l )
MnO ( s )
二、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v)=浓度的变化(ΔC)/时间的变 化( Δ t) v CR / t (CR 反应浓度) Δ=终-始 v C / t (C 生成物浓度)
Ksp与s的关系
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成 正比——可用Ksp统计难溶物溶解度的大小。 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大的,则溶解度大。 不同类型则不能这样比较。
由酸变成碱,由碱变成酸 无酸便无碱,无碱便无酸 酸式盐和水均为两性物质
2、共轭酸碱对的强弱 强酸:给出H+能力强 强碱:接受H+能力强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酸越弱,其共轭碱越强 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碱越弱,其共轭酸越强
3、共轭酸碱对的解离平衡常数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弱酸
HA H 2O A H O 3 [ c ( H O ) / c ][ c ( A ) / c ] 3 K a ( HA) [c( HA) / c ]
纯多元弱酸中:
[H ]只与Ka 1 有关,[S 2 ] Ka 2
5、缓冲溶液 原理:同离子效应
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共同离子的强电解质, 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现象。
定义:能够了抵抗少量强酸或强碱或稀释时而保 持pH基本不变的溶液叫缓冲溶液。 组成: 弱酸——它的共轭碱(HAc-NaAc) 弱碱——它的共轭酸(NH3-NH4Cl) 多元弱酸盐——它的次级盐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热和胶体学案 人教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热和胶体学案人教版一.放热反应吸热反应表示方法ΔH____0ΔH____0根据键能计算ΔH=_________键能之和- _________键能之和ΔH根据体系总能量ΔH=_________总能量- _________总能量计算ΔH图示例1.白磷与氧气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
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
P-P:a kJ/mol、P—O:b kJ/mol、P==O:c kJ/mol、O==O:d kJ/mol。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ΔH,其中正确的是A.(6a+5d-4c-12b) kJ/molB.B.(4c+12b-6a-5d) kJ/molC.(4c+12b-4a-5d) kJ/molD.(4a+5d-4c-12b) kJ/mol二.书写热反应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⑴△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空格”隔开。
若为放热反应△H为“”;若为吸热反应△H为“”。
△H的单位一般为⑵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H也要加倍。
当反应逆向进行,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例如:已知H2(g)+1/2O2(g)=H2O(1) △H=-285.8kJ·mol-1。
则2H2(g)+O2(g)=2H2O(1) △H=;H2O(1)=H2(g)+1/2O2(g) △H=。
⑶注意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
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 )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⑷不论化学反应是否可逆,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H表示反应进行到底(完全转化)时的能量变化。
如:2SO2(g)+O2(g)=2SO3(g) △H=-197 kJ·mol-1,是指2mol SO2(g)和1mol O2(g)完全转化为2mol SO3(g)时放出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 15*2’=30 填空 30*1’=30 判断 2*10’=20简答 3*4’=12 利用胶体化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4’=8第二章胶态体系中的电荷范德华力(概念)分子与分子之间或惰性气体原子间的静电作用力。
由于粒子间的诱导偶极, 颗粒间总是存在范德华力。
范德华力是引力,促进颗粒的聚结。
排斥力(概念)要使胶体分散体系能稳定存在,需要一种与范德华力相抵抗的排斥力。
产生斥力,使得粒子表面带电,可有以下机理:1)表面基团的电离;2)离子吸附;3)不对称离子溶;4)同型离子取代;电势决定离子对于胶体稳定,如何区别惰性离子和电势决定离子相当重要。
它们通过在固相和液相间的电子分布决定两相之间的化学电势(内电势)对于碘化银胶体Ag+和I-是电势决定离子;对于金属氧化物,质子是电势决定离子,所以改变溶液pH对氧化物表面电荷影响非常大。
惰性离子不会改变粒子表面的电荷密度,但由于它们在双电层的局部分布而影响到电势差。
丁达尔现象:将一束光线透过溶液,在与光束的垂直方向上观察,可以看到穿过溶胶的路上,出现一个光柱,称之为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现象已成为判别溶胶与分子溶液的最简便的方法。
丁达尔现象就是光的散射现象(乳光现象)。
胶团、胶粒、胶核(画图认部分)1)先有一定量的难溶物分子聚结形成胶粒的中心,称为胶核;2)胶核是固相,有很大的表面积,具有选择吸附离子的能力。
胶核选择吸附某一种离子,形成紧密吸附层;由于正、负电荷相吸,在紧密层外形成反号离子的包围圈,从而形成了带与紧密层相同电荷的胶粒。
3)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
溶胶的扩散双电层理论:(选择题、时间顺序及名字)(1)Helmholtz模型(2)Gouy-Chapman模型,即GCS理论(3)Stern修正模型(4)BDM理论四种电动现象(电泳和电渗相同)电泳、电渗、(因电而动)沉降电势、液流电势(因动而电)电泳: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向相反符号电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氢氧化铁胶体通电,产生高度差;电渗:外电场的作用下,毛细管内或固相孔隙内的液体作定向移动现象称为电渗。
海水淡化;沉降电势:胶粒在重力场作用下发生沉降,而产生沉降电势。
它是电泳的逆现象;液流电势:带电的介质发生流动,则产生液流电势。
电渗逆现象;第三章胶体稳定性荷电稳定的三种措施:1)调节电解质浓度;2)选择不同离子类型;3)改变pH值区别分辨各种偶极及力属于哪里?永久偶极:极性分子偶极矩。
诱导偶极: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偶极称为诱导偶极。
瞬时偶极:任何原子中电子的引动引起的快速的瞬时偶极。
取向力:极性分子间永久偶极和永久偶极的作用力。
诱导力:诱导偶极与永久偶极间的作用力。
色散力:瞬时偶极与瞬时偶极间的作用力。
德拜长度双电层的扩散部分在溶液中的延伸距离称为德拜长度(1/κ)或双电层厚度。
DLVO theory颗粒间总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和静电斥力的总和。
描述溶胶粒子的作用势能与粒子间距的关系。
将引力势能和静电排斥势能相加:V T=V A+V R电解质浓度、表面电势、Hamaker常数对总势能的影响 (一个改变,另一个怎么变)电解质浓度:电解质浓度越大,斥力拖尾越短;电解质浓度增大,初始最大值的高度降低表面电势:表面电势越大,则势能越大,位垒高度越大,胶体的稳定性越好。
Hamaker:A值越大,位垒高度越小,胶体的稳定性越差。
抗衡离子(概念)每个带电颗粒周围会形成相反荷电离子的缔合扩散层(离子氛)。
Stern层和扩散层的主导性离子。
电解质中与胶粒所带电荷相反的离子是其主要聚沉作用的抗衡离子,并且离子价数越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越大。
聚沉(概念,胶体属于热力学不稳定)胶体分散体系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其中的溶胶粒子能自动合并变大而自发地下沉,这种过程称为聚沉。
聚沉值(概念,与聚沉能力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刚刚引起某溶胶明显开始聚沉时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以mmol·dm-3表示)聚沉值又称临界聚沉浓度。
可见,聚沉能力与聚沉值(临界聚沉浓度)成反比,即聚沉值愈小,该电解质的聚沉能力就愈大;反之,聚沉值越大的电解质,其聚沉能力越弱。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简单定义)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亲水、亲油基(两亲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基本分类)按溶解性分类按是否解离分类按离子类型分类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对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要求能根据所列举的物质进行分辨种类,不求写出阴离子:(RCOO)n M(羧酸盐)R-OSO3Na(硫酸酯盐)R-SO3Na (磺酸盐)R-OPO3Na2(磷酸酯盐)阳离子:R-NH2·HCl 伯胺盐CH3|R-N-HCl 仲胺盐|H胶束 (概念)当水溶液内表面活性剂分子数目不断增加时,依靠自身的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的分子缔合体,称为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CMC (影响因素,了解)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反胶束(给两个图,判断哪个是胶束哪个是反胶束)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在有机溶剂内形成的胶束。
影响CMC的因素疏水基团、抗衡离子、电解质、温度变化、亲水基团、❖疏水基团:CMC随着碳氢链中碳原子数增加呈对数形式下降❖抗衡离子:对于某一疏水尾基和阴离子头基的表面活性剂,CMC的顺序(Li+>Na+>K+>Cs+>N(CH3)4+>N-(CH2CH3)4+>Ca2+,Mg2+)CH3|R-N-HCl 叔胺盐|CH3CH3|R-N-HCl 叔胺盐|CH3CH3|R-N+-CH3Cl-季胺盐|CH3❖电解质:对于多数表面活性剂,加入惰性电解质会导致CMC下降(因为电解质会部分屏蔽离子头基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温度变化:对胶束化过程影响一般较弱,对CMC的影响却十分复杂❖亲水基团:对CMC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概念)是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HLB值跟亲水、亲油性间的关系(给一个表面活性剂,判断是亲水还是亲油)数值范围:HLB值范围为0-40,其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值范围为0-20。
HLB值越大,亲水性越强;HLB值越小,亲油性越强。
HLB 值的应用范围❖HLB=3~8❖可作为W/O型乳化剂❖HLB=7~9❖可作为润湿剂❖HLB=8~18❖可作为O/W型乳化剂❖HLB=15以上❖可作为增溶剂181512963增溶剂去污剂O/W乳化剂润湿剂W/O乳化剂消泡剂图不同HLB表面活性剂适用范围28可根据HLB值选择乳化剂:HLB↓,亲油性↑,< 5 亲油;HLB↑,亲水性↑,> 5 亲水。
HLB 用途3 ~ 6 W/O乳化剂7 ~ 9 润湿剂8 ~ 18 O/W乳化剂13 ~ 15 洗涤剂15 ~ 18 加溶剂HLB值可以从手册查出,也可以估算§5.3 乳状液的类型和影响类型的因素增溶过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后,难溶性物质的溶解度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作用称为增溶。
(1)增溶物进入增溶剂的球形或层状胶束的内芯,如:正庚烷、苯等非极性简单碳氢化合物的增溶方式;(2)增溶物或深或浅地穿插到原胶束层中形成混合胶束,如:具有长碳链的醇、酸等极性有机物的增溶方式。
(3)聚乙二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增溶时,可能靠醚氧键把增溶物包藏在胶束外层曲折的聚氧化乙烯的亲水链中。
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当升高至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溶解度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krafft点是离子表面活性剂应用温度的下限,即只有高于krafft点,表面活性剂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食品和化妆品)湿润作用、起泡作用、增溶作用、乳化作用、洗涤作用、消毒杀菌作用食品中: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消泡剂,粘度调节剂,杀菌剂等化妆品中:增溶剂,分散剂,抗静电剂,染发剂,杀菌剂,乳化剂等第五章乳状液怎样成为乳状液,什么体系称为乳状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形成的分散系统,称乳状液。
乳状液的分散相被称为内相,分散介质被称为外相。
乳状液分类 (油的含义)水包油型(O/W,油分散在水中)、油包水型(W/O,水分散在油中)另一相为有机物,如苯、苯胺、煤油,皆称为“油”,用“O”表示。
乳化剂(概念)能使乳状液较稳定存在的物质。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分辨方法的名称)染料法、稀释法、电导法、两相体积的影响(对乳状液类型及稳定性影响)若水的体积小于26%,只能形成W/O型乳状液若水的体积大于74%,只能行程O/W型乳状液若水的体积介于26%~74%之间,则O/W型和W/O型两种都有形成可能。
分配系数(与乳状液类型及稳定性的关系)定温下,将乳化剂在水相和油相中的溶解度之比定义为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比较大时,容易得到O/W型乳状液,分配系数越大,O/W型乳状液越稳定分配系数比较小时,则为W/O型乳状液,分配系数越小,W/O型乳状液越稳定。
乳状液不稳定性的三种表现方式分层、变形、破乳破乳的常用方法:电破乳、表面活性剂破乳、温度变化(升温或冷冻)、添加酸、添加无机盐、微乳液(特殊、类型)是一个由水、油和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
多相微乳液按分相情况分单相微乳状液和多相微乳状液;其中多相微乳状液分Winsor I 、 II、 III型Winsor I 型——下相O/W微乳液与剩余油Winsor III型——中相微乳液与剩余油和水Winsor II型——上相W/O微乳液与剩余谁水包油型微乳液,微乳液类型为WinsorⅠ型;双连续型微乳液,微乳液类型为WinsorⅢ型。
油包水型微乳液,微乳液类型为WinsorⅡ型;微乳液的性质1、光学性质:澄清、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多数有乳光。
因颗粒较小,不能用普通显微镜来观察其颗粒大小。
丁达尔现象就是光的散射现象(乳光现象)。
2、颗粒大小及均匀性:电子显微镜观察,颗粒越细分散度越窄,普通乳状液粒径分布较宽。
3、导电性质:与一般乳状液相似,若外相为水则导电性就大;若外相为油则导电性差,因此,单纯通过导电性难以分辨微乳液和一般乳状液4、稳定性:微乳液很稳定,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和破乳。
若把它放在100个重力加速度的超离心机里旋转5min也不分层,一般乳状液则不然。
5、超低界面张力:界面张力的一般数量级为几十mN/m,通过加一些醇等辅助剂,界面张力可降低至10-6~10-2m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