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的三柱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的三柱理论
Denis 于1983年在Holdworth 二柱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三柱理论学说,强调韧带对脊柱稳定的作用。

三柱结构: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前1/2和椎间盘的前部;
中柱:后纵韧带、椎体后1/2及椎间盘的后部;
后柱:椎弓、黄韧带、椎间小关节和棘间韧带。

历史沿革:
1984年Ferguson完善了Denis提出三柱分类概念,认为椎体和椎间盘的前2/3属前柱,后1/3属中柱,这是目前比较一致公认的三柱分类概念,凡中柱损伤者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空军总医院疼痛科张国荣
法国的Roy-Camille、Saillant的三柱概念略有不同,他们认为中柱除椎体和椎间盘的后1/3以外,尚应包括椎弓根、关节突。

中柱的范围较广,而后柱仅指关节突后方的椎弓,包括椎板、横突、棘突,但仍然主张中柱损伤属于不稳定性骨折,因此判定中柱损伤是分类的基础。

当脊柱受到屈曲压缩外力,主要是前柱承受压力,中后柱承受张力。

前柱压缩超过1/2时,中柱受损,后柱分离,椎体不稳。

牵张伸展外力时,后柱承受压力,出现椎板及棘突骨折,而椎体前部间隙增宽,则表示有前纵韧带损伤,椎体不稳。

爆裂骨折多为垂直性外力,如骨折仅累及中柱,则较稳定;同时累及后柱,系不稳定骨折。

骨折脱位是三柱同时受损的一种类型,无论何种外力所致,均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三柱理论:
在生理裁荷下,腰椎的前柱和后柱分别承受裁荷的30%和 20%,前柱和中柱共同负荷为70%;而后柱与中柱共同负荷为60%。

前、中、后柱抗扭转能力各有不同,在5°旋转的情况下,如果前柱损伤,则抗旋转能力丢失90%,说明前柱(主要是椎间盘)是脊柱运动功能单位中
的主要抗旋转结构。

脊柱稳定依赖于三柱结构的正常和平衡。

而脊柱内源性稳定是由椎体、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和韧带束承担的;外源性稳定由腰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张力,以及胸、腹腔的压力来维持。

脊柱稳定性是实现其生理能的先决条件,而创伤和劳损可使脊柱稳定性破坏,产生腰腿痛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