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成分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4期2 0 2 1年4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 H I N E S E A R C H I V E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Vol. 39 No. 4
Apr. 2 0 2 1
D01:10. 13193/j. issn. 1673-7717.2021.04.040黄酮类成分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唐春丽、魏江存2,滕红丽2,李凤珍2,黄敏1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2.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南宁530201〉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植物中黄酮类成分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
黄酮类成分大都存在于自 然界中的植物里,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作用。
黄酮类成分的抗炎作用研究己久,作用机制也日趋明确。
对黄酮类成分 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期待在创新研究的启发下,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为黄酮类成分的应用带来突 破,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近1〇年来,黄酮类成分的抗炎作用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研究表明黄酮类成分能够对 各种炎症引起的疾病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综述了黄酮类成分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开 发与广泛的临床应用黄酮类成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黄酮;抗炎;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673-7717(2021)04>01544)6 Research Progress on Anti - 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Flavonoids and Its Mechanism
T A N G Chunli1 ,W E I Jiangcun2,T E N G Hongli2,LI Fengzhen2 ,H U A N G Min'
(1. T h 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 n i n g 530023,Guangxi,China;
2. Guangxi International Z h u a n g Medical Hospital,Nanning 530201 ,G u a n g x i,China)
Abstract:T h e anti -inflammatory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flavonoids in plants were reviewed by referr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 o m e and abroad. Flavonoids are mostly found in plants in nature and have a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T h e anti -inflammatory effect of flavonoids has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me c h a n i s m of action has beco m e increasingly clear. T h e anti -inflammatory effect and m e c h anism of flavonoids were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I t is expected that under the inspiration of innovative research,n e 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will bring breakthroughs to the application of flavonoids and m a k e t hem better serve clinic. In recent 10 years,the anti - inflammatory effect of flavonoids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and studie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lavonoids can play a very good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inflammatory dis-eases. T 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 e d the r esearch progress of anti - i n f l a mmatory activity a n d m e c h a n i s m of flavonoids,a n d p r o vided scien-t i f i c theoretical basis and n e w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lavonoids.
K e y w o r d s:flavonoids;anti -inflammatory ;m e c hanism of action
黄酮类化合物又称黄酮体、黄碱素和类黄酮,是植物、水果 等自身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11],由2个具有酚羟基的苯 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C6 -C3 - C6)[2]。
到目前已有80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被鉴定出来13^
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 醇类、异黄酮类、双黄酮类和查尔酮类及其他黄酮类等[4_5]。
黄酮类化合物与糖结合形成苷,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
黄 酮类化合物的抗炎镇痛作用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影响细胞分泌、有丝分裂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痛风是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病,是一种因尿酸钠结晶沉积 于关节导致的一种以关节疼痛、肿胀、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疾病,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6]。
痛风与免疫介导的炎症相关,研究表明[7_9:,T〇l l样受体(TLR S)及其信号通路与痛风性关节
基金项目: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2〇1財828〇〇5);广西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G X N S F A A259059);广西高校中青
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9K Y0341)
作者简介:唐春丽(1980 -),女,广西桂平人,副主任中药师,硕士,研 究方向:中药质量分析及其药效机制。
通讯作者:黄敏(1963-),男,广西南宁人,主任药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药新制剂。
E-mail:149866!2〇@qq. c o m。
炎(GA)发病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治疗GA的新靶点。
药材中 的黄酮类成分进人体内和血液中的酸碱性物质,调节血液及尿 液的P H值,可将沉积在关节中的尿酸盐结晶中和,溶解,排 出,增强利尿作用,加快尿酸、毒素的排出。
炎症是由细菌或真菌侵人人体而引发的,目前,临床上主 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等引发的炎症疾病。
但是,抗生素存 在很多不良反应,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抗生素在抗炎作 用的同时,也会导致病菌潜移默化的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研 究对应的药物来代替抗生素的使用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黄酮类成分被证实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而黄酮类化合物抗炎机 制及作用基础尚未十分明确,其在临床应用较少。
本文就有关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及其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 如下。
1黄酮类成分抗炎活性
黄酮类成分存在于植物中,如忍冬科的忍冬藤、接骨木属,金粟兰科的肿节风、金粟兰,寥科的虎杖、大黄,薯蓣科的粉萆 蘚、山药,大戟科的透骨草、五月茶,车前科的车前草、车轮草,萝 摩科的徐长卿,豆科的甘草、紫荆等,都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
1.1忍冬藤及其提取物
忍冬藤为忍冬科植物忍冬干燥茎枝,含有黄酮类、有机酸、
154
第39卷第4期2 0 2 1年4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 H I N E S E A R C H I V E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Vol. 39 No. 4
Apr. 2 0 2 1
三萜皂苷和挥发油等成分,忍冬藤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疏风通络的功效,研究发现忍冬藤含有的马钱苷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目前忍冬藤抗炎作用的研究较少,而临 床报道较多,如忍冬藤对治疗传染性肝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 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具有良好效果。
谢兴文等[U]通 过忍冬藤痛风颗粒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证明忍冬藤痛风颗粒能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其能 减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
周虎等[~通过对214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组治疗观察,发现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加服 忍冬藤能明显降低血浆中内皮素E T含量,使受损的内皮细胞 得到修复,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率。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 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马莹 娟等研究发现柿叶中黄酮类成分能够明显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脑内炎症。
贾海燕等[n1通过采用E L I S A法测 定复方忍冬藤提取物对L P S诱导的R A W264.7细胞释放的炎 症因子几-6、丁即-«几-1^和!^0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复方忍冬藤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
王春亮等M8]采用热板 法、醋酸扭体法镇痛实验模型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等炎症模 型研究忍冬藤痛风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发现忍冬藤痛风 颗粒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李鼎鹏等[^]研究忍冬藤颗粒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 型大鼠抗炎肿止痛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忍冬藤颗粒有抗炎止 痛的作用,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有着明显的治疗效 果。
忍冬藤抗炎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如忍冬藤与一些中药 配伍常用来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盆腔 炎等W ,与甘草配伍可以治疗痈疽,与川牛膝生甘草等配伍
可以治疗各种风湿病、关节肌肉酸痛等。
1.2肿节风及其提取物
肿节风是金栗兰科植物草珊瑚属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22]、有机酸类[234]、倍半萜类W和挥发油[26]等成分[27_281。
卢晓南等[29:通过研究肿节风总黄酮提取物对模型 小鼠外周血小板数目及骨髓微环境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 D F-1)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4(C X C R-4)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肿节风总黄酮能明显增加阿糖胞苷诱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数目,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骨髓中 S D F-1及其受体C X C R-4的表达,从而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形成血小板有关。
梁正敏等[301研究肿节风三清颗粒的抗炎和平喘作用,经 过试验证明,肿节风三清颗粒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对炎 症细胞模型和哮喘小鼠模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蒋伟哲等[3U 通过实验研究肿节风片抗炎和抗菌作用,结果表明肿节风具有 明显的抗炎抗菌和镇痛作用。
梁正敏等[32;为了考察复方肿节 风溶液的抗炎平喘作用,进行其体外抗炎和体内平喘作用试验,结果发现复方肿节风溶液抗炎平喘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 制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
1.3虎杖及其提取物
虎杖为寥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和蒽醌类33]。
林金 朝1345通过注射尿酸钠溶液至其足关节进行复制造模,研究虎 杖提取物对实验性痛风的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结果发现虎杖提 取物治疗痛风效果明显。
唐柳351通过复制实验性高尿酸模型 和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虎杖提取物对痛风的影响及其 作用机制,实验结果发现虎杖提取物对实验性痛风具有很好的 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血尿酸和炎性因子的含量、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和影响C O X-2m R N A在膝关节滑膜 组织的表达等途径。
任丽W通过虎杖提取物治疗痛风性关节 炎大鼠模型实验,对虎杖提取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虎杖提取物治疗实验大鼠痛风急性关节炎效果明显。
高友光等[371通过S D大鼠模拟脓毒症A K1动物模型实验,研 究虎杖苷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大鼠中的抗炎作用,结果证明盲 肠结扎穿刺术导致的脓毒症引起急性肾损伤,虎杖苷可通过抗 炎作用,减轻肾组织损伤,改善肾功能。
赵玉静:38'通过在60 例雄性S D大鼠后踩关节注射尿酸钠造模,研究虎杖-桂枝药对 不同剂量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结果发现虎杖-桂枝药对不同剂量均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改 善足趾肿胀度、血清尿酸及P G E2水平。
中药虎杖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虎杖提取物及其有效成 分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炎症相关基因表达、信号通路转导 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虎杖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炎 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P G E2的合成和细 胞免疫以及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关391。
有研究发现[4〇],白藜芦醇介导(S I R T) -1表达升高,降低体内P T P-1B 含量,抑制N F-k B通路表达和致炎激酶J I N K-1和I K K p的 活性,降低单核细胞分泌T N F- tx、IL-6。
临床研究也证实中 药虎杖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关节炎、肝炎或急性肺损伤等炎 性疾病。
宋康等:〜研究发现,虎杖能抑制肺纤维化大鼠体内 中T N F-a、丨L-4和T G F-p l等促炎因子的表达,促进I L-7和I FN等抗炎因子的分泌,调节体内T h l/T h2细胞因子,从而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
1.4大黄及其提取物
中药大黄主要含有黄酮类、蒽醌类、番泻苷类、大黄多糖和 微量元素等成分,而大黄及其提取物具有抗炎142_43]及治疗痛 风 <的作用。
李玉花等~经过实验发现大黄素的中、低剂量 组能够减轻博莱霉素导致的大鼠肺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与 调控T G F-(31的s m a d3/7信号转导的蛋白表达有关。
郑秀妹 等:46:通过使用角叉菜胶致足肿胀法观察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 抗炎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黄不同炮制品均有抗炎作用。
张 祎[47]通过研究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体内T L R4 - M A P K - N F k B炎症信号通路上关键蛋白表达的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实 验结果表明大黄可以下调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对内毒素血症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及大黄对炎症信号通路上多个蛋白都有 调控。
1.5透骨草及其提取物
透骨草为常用中药,临床上用于风湿痹痛、疮癣肿毒和筋 骨挛缩等症。
透骨草含有黄酮类、柰醌类和香豆素等成分,如 槲皮素和山柰酚%,其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抗真菌等药理作用^^1。
羊菲等通过采用体外抑菌实验及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趾肿胀的模型,观察复方透骨草溶液外用涂抹的抗炎作 用,结果发现复方透骨草溶液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抑菌作用,因为降低了组织中炎症因子II.- I p的含量,从而抑制了炎症的 发展。
王璇等:52]通过使用醋酸诱发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高和用巴豆油诱发小鼠耳肿胀的抗炎实验,对5种透骨草进行 抗炎、镇痛作用的比较,结果表明5种透骨草均具有抗炎作用。
1.6车前草及其提取物
车前草为车前科植物车前Hantogo心a L.或平车前P/anZago Willd.的干燥全草,车前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三萜类、多糖类和苯乙醇苷类等,其具 有利尿、抗炎、抗氧化和调节免疫等作用[53]。
张振秋等154]通 过大鼠实验,结果发现车前子提取液能降低大鼠皮肤及腹腔毛
155
第39卷第4期20 2 1年4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 H I N E S E A R C H I V E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V〇1.39 No. 4
Apr. 2 0 2 1
细血管的通透性和红细胞膜的通透性,说明车前子具有一定的 抗炎活性。
车前草多糖能够减轻机体各期炎症形成,作用机制 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的渗出、消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 有关551。
K I M B H等151■通过研究车前子抗炎作用,发现其水 提物对环氧合酶-2(C O X-2)的1C50值为8.61 jtg/m L,其中 桃叶珊瑚苷为车前子水提液中的主要抗炎成分陈兰英等57
通过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AI)K)复制肾小球肾炎模 型,研究车前草水提物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G N)大鼠的保护 作用,实验结果发现车前草水提物对G N大鼠具有很好的保护 作用。
1.7甘草及其提取物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ycjrr/iijaura/msii Fisch.、胀果甘草 G/jT)rr/iizm>!_/Zafu Bat.或光果甘草 GZyc.y rr/i.izrtg/a/ira L.的干燥根 和根茎,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生物碱类、三萜皂苷类、香豆素 类和多糖类等,而黄酮类和三萜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甘草的活性成分甘草黄酮具有抗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清除 氧自由基等作用%1。
甘草的抗炎成分为甘草黄酮类、甘草酸 和甘草次酸,通过比较免疫球蛋白E诱发的小鼠耳肿胀,研究 发现炙甘草水煎液比生甘草抗炎作用强i6l]。
甘草查尔酮A对 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这可能是甘草抗 炎作用物质基础之一[62]。
异甘草素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产生
P E G2和丨L-6发挥抗炎作用611。
2黄酮类成分抗炎机制
为了使黄酮类成分更好的应用于临床,首先需要明确其具 体的抗炎作用机制。
黄酮类成分的抗炎机制有:花生四烯酸(A A)代谢途径[包括:白三烯(L T S)途径、环氧化酶途径、磷脂 酶A2途径、脂氧合酶途径、血栓素A2途径、前列腺素途径];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氧自由基及其他途径等。
2.1花生四烯酸(A A)代谢途径
2. 1. 1白三烯(L T s)途径白三烯是A A经5 - 1.0X代谢生 成的一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脂类介质,可促进支气管平滑 肌的收缩,刺激黏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是哮喘的强效炎症 介质:M1。
Y U A N 丫等_65研究发现小春花70%乙醇提取物对 卵蛋白致敏哮喘小鼠具有显著的平喘作用,可明显减少白三烯 受体m R N A在机体的表达。
邱绪科等> 通过8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糖 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治疗,结 果发现孟鲁司特能够明显提高哮喘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 能与其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含量和提高免疫功能有关。
2. 1.2环氧化酶途径环氧化酶(C0X)是环加氧酶途径的限 速酶,具有两种结构亚型,即结构型C0X - 1和诱导型C0X- 2。
C0X-2主要是由促炎介质诱导后表达增多,炎症及各种 损伤因子激活PI.A2水解细胞膜磷脂,生成的A A在C0X -2的作用下合成前列腺素E2(P G E2)[67]。
由于C0X-2是机体 重要的炎症介质,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C0X-2是许多新型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主要作用耙点。
K W A K C S等|68i将大豆发酵1、3、6、8、12个月,发酵12个 月的大豆,其总黄酮的含量最高且能明显抑制i N O S和C0X- 2m R N A在机体的表达,从而起到较强的抗炎作用。
栾远 航_69_通过雄性S1)大鼠药理实验,环氧化酶(C0X)抑制剂- 氟比洛芬酯(F A)对大鼠预先给药,比较对切口痛大鼠镇痛效 果差异,结果发现C0X抑制剂预先给药对切口痛大鼠具有良 好的镇痛效果,其镇痛效果可能与降低炎性反应,提高外周、脊髓 和A R C的p-内啡肽含量有关。
C O S T A 1F B等:7〇i研究发现樟桂 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能抑制C O X- 1、C0X- 2和I..0X-5表达增多,从而起到抗炎作用,其抗炎成分主要为异槲皮苷和阿福豆苷。
2.1.3磷脂酶A2途径磷脂酶A2(P L A2)是一种水解酶,也 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生成的限速酶,参与多种 急慢性炎症过程,是许多急慢性炎症的早期标志物。
L E E J Y 等71研究5种黄酮类成分对哮喘豚鼠的抗炎平喘作用,实验 结果表明芹菜素、木犀草素和白杨素以及总黄酮都可降低气道 阻力,其作用机制与减少P L A2含量和组胺的释放有关,多羟 基结构可能是黄酮类化合物抗炎的重要基团。
M A H E R K 等72从枇杷叶中提取不同极性的总黄酮提取物,其中甲醇枇 杷叶提取物能明显抑制P L A2U A的活性,抗炎活性最强,研究 证明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与其酚羟基的数H有关。
王经韵 等173'通过采用卵清蛋白(O V A)刺激,建立小鼠哮喘模型,研究 白藜芦醇对哮喘小鼠磷脂酶A2活性和气道炎症的影响,结果 发现白藜芦醇对哮喘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原因可能与其降 低磷脂酶八2活性、减少炎症介质P G E2含量以及减轻炎性细 胞浸润有关。
2.1.4脂氧合酶途径脂氧合酶(L0X)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 种植物中的一种多功能酶。
根据其对A A氧化的位置被分为 1 -L0X、3 -L0X、5 -L0X、8 -L0X、12 -L0X 和 15 - L O X174]。
脂氧合酶既能参与细胞代谢调节,调控基因的表达与细胞的增 殖、分化和衰老,还能影响细胞的基本功能1751。
幸欣等[761通 过S D大鼠颈动脉球•礎损伤术研究12 -脂氧合酶过度表达对 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12 -脂氧合酶过度表达可能是通 过影响炎症因子与内皮因子的释放,从而加重血管内皮功能的 损伤丨.丨L等〜经过实验研究发现黄芩素可明显抑制炎性渗 出物中L T B4的生物合成,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5 - L0X活性有关。
此外,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 酚、杨梅素、3',4'二羟基黄酮、3',4',5三羟基黄酮、3',4',7三羟基黄酮等是抑制5 - L0X的活性成分[78_79]。
2.1.5 血栓素A2途径血栓素A2(T X A2)是由P G H2在血 栓素合酶(T X S)的作用下合成的,其药理作用是收缩血管、支 气管,调节血管张力等。
由于炎症过程常出现高凝状态,血小 板参与机体的炎症过程。
炎症能导致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后 又反过来作用于炎症的发展。
所以,抗血小板药物能抑制血小 板聚集,促进微循环,对抑制炎症反应有一定的药理作用:8°、黄酮类成分不仅能够通过抑制A A和C0X来抑制T X A2的生 成,其本身也可以作为T X A2的受体拮抗剂发挥抗炎作用$:。
G U m i K E R O等42:发现芹菜素、槲皮素和芦丁能够作为配体与 T X A2激动剂I -B0P相结合,能抑制由胶原蛋白引起的血小 板分泌和聚集。
O K W J等#研究证明儿茶素可以通过CA M P/蛋白激酶A通路的V A S P_ S e r磷酸化来抑制凝血酶产 生的血小板作用。
2. 1.6前列腺素途後前列腺素是环加氧酶途径中一类重要 的炎症介质,P G E2不仅能增强组织胺和缓激肽的作用,提高血 管通透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扩血管和致热、致痛作用。
近年来 研究证明184—87,黄芪总黄酮、黄精属植物总黄酮、玉米须总黄 酮、野菊花总黄酮、银杏叶总黄酮及毛樱桃总黄酮等都可以降 低炎症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
K I M S H等88研究发现山奈 酚可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株R A W264. 7产生的 P G E2,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也有抑制炎症发展的作用;89]。
王晓亮等1901通过采用脂多糖(1.P 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构建 炎症模型,使用P G E2和前列腺素E受体(E P)激动剂处理L P S 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结果发现P G E2可以通过E P4受体 上调L P 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 M G B1的表达,其作用与 激活E G F 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 k t信号通路有关。
156
第39卷第4期2 0 2 1年4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 H I N E S E A R C H I V E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Vol.39 No. 4
Apr. 2 0 2 1
2.2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有 关,通过影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而发挥抗炎效果:机体炎症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种类很多,比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 因子(T N F-cx)、l p(丨L-叩)和白细胞介素6(l L-6)等。
植 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芹菜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木 犀草素-7-0-葡萄糖苷、柚皮素、原花青素、甘草素、异甘草 素和牡荆素等均对1L- 1p、IL- 6、IL- 8和T N F- a等细胞因 子有抑制作用,从而起到抗炎作用92_93;。
在细菌性肺炎、哮喘 等疾病中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进人组织,是因为中性粒细胞趋 化因子(I L-8)在炎症局部建立起有效的浓度梯度1M1。
趋化 因子对角膜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炎性疾病的发展有着重要 作用[~。
Y I L M A A N等发现柚皮素可明显抑制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巨噬细胞I L- 10的上升,这可能与柚皮素下调Toll样受体(T L R2和T L R4)有关。
C H U N G M J等!97发现山柰 酚及其搪苷山柰酚-3 - 0-鼠李糖可明显抑制T H2细胞因子 (I L-4、IL -5、IL - 1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M -C S F)是一种多效性的造血生长因子,是重要的炎症因 子,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3氧自由基
氧自由基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内,能促进炎症因子活 跃,加剧炎症反应,清除多余的氧自由基是调节氧自由基平衡 的最好方法。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数目的酚羟基,而酚羟基 表现有还原性,因此具有一定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特别是具 有邻苯二酚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呈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98]。
Z H A O J等从薰衣草中分离得到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使用D P P H自由基清除法比较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抗氧 化能力大小为木犀草素 > 芹菜素 > 木犀草素- 7-0-p-D- Glu>芹菜素7-0-卩-D-G l u>木犀草素- 7-0-p- D- G l u。
而丙二醛(M D A)是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也是 氧自由基造成损伤的主要因素,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0D)是清 除体内氧自由基的主要酶,降低M D A的含量或增强S O D的活 性都有助于清除体内多余的氧自由基,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11001。
P E N G K Z等n°1]研究发现玉米须总黄酮在体内外实 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明显降低M D A含量,增强S0D和G S H活性,其作用效果好于维生素C,对肝、肾和 肺部炎症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2.4其他
在炎症反应的发生和信号传导方面,N0在炎症级联反应 中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
如影响c G M P水平,抑制转录因子 N F-k B的活化,影响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等。
黄酮类化合物 如芹菜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白杨素和槲皮素都具有抑制诱导 型一氧化氮合酶(i N O S)和N O产生的作用@]。
核因子K B是 一种具有转录调节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可诱导调节T N F-a、白介素和黏附因子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细胞分化有关基因的转录。
相关研究发现在L P S诱导的 J774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黄酮类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黄 豆苷元、异鼠李素和金雀异黄素等能通过降低N F- KB的活化 来抑制i N O S的m R N A和蛋白表达。
细胞间黏附分子I (I C A M-1)是介导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加强黏附,富集 中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主要涉及的细 胞通路有M A P K、P K C及M K/S T A T。
还有研究发现#槲皮 素可能通过介人P K C/E G F R/ E R K信号通路来抑制人呼吸道 上皮细胞U C5A C的表达,从而抑制慢性气道炎症疾病中黏液 的过多分泌。
槲皮素与山柰酚都可以抑制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U°51。
刘理静等[1〇6]发现在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 纤维化中,白藜芦醇通过T G F- (31/A D A M T S- 1信号通路降解 肺组织C o l l、C〇I ID发挥抗肺纤维化的作用。
3总结
天然的药用植物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其抗炎作用 被很多文献报道,抗炎活性与作用机制日益明确,但目前为止 很少有与之相关的黄酮类药物进人市场。
因此,对黄酮类成分 更深入的研究及其化合物结构的创新改造势在必行,以期将高 效低毒的黄酮类药物制剂应用到具体临床治疗当中。
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 炎因子,如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真菌等)、物理性因子(高 温、低温、紫外线等)、化学性因子(强酸、强碱、芥子气等)、异 物(木材碎屑、尘埃颗粒等)、坏死组织、变态反应等。
黄酮类 成分对多种炎症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作用效果,而且对多种耐 药菌具有明显抗炎抗菌的作用。
而目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 致许多耐药菌出现,黄酮类成分大多存在于中草药,其不良反 应较小,研究与开发含黄酮类成分的中药或中药制剂来防治由 于炎症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酮类药物进入人体 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有些 黄酮类成分无法吸收人血,如口服,则抗炎作用减弱甚至没有 药效,所以研究黄酮类成分的体内抗炎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现有研究发现黄酮类成分和大部分的金属形成配合物(原 因是黄酮类成分中含有特征性的羰基和邻位的酚羟基)后抗 炎作用增强111)71。
比如荭草苷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蒋伟采用加热回流法,荭草苷 与乙酸锌形成黄色固体荭草苷锌配合物,结果发现荭草苷锌配 合物对食管癌细胞E C- 109和乳腺癌细胞M C F- 7具有较好 的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这些都为我们研究黄酮类 成分以及对其结构改造和研究其抗炎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 方法。
参考文献
[1] M0R I M0T0M,H A N I M0T0K,N A K A N0S, et al. insect antifc-
cdant activity of flavoncs and chromoncs against Spodoptcra litura
[J]. Agriculture a nd P'ood Chemistry ,2003 ,51 (2) :389 -391.
[2]何梦影.基于脂质体模型对黄酮类化合物抑菌机理的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3]张九凯.瓯柑和胡柚果实黄酮类化合物组分鉴定、分离纯化及生
物活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4]张继杰.中药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赵雪巍,刘培玉,刘丹,等.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J]•中草药,2015,46(21) :3264 -3271.
[6]陈维佳.治疗痛风的中药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
大学,2017.
[7]谢克恭,唐毓金,陈敏安,等.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
Toll样受体4表达与基因多态性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7,29(2) :99 -102.
[8]孙益,童培建,李象钧,等.循经论治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
的Toll样受体4/N F-K B信号通路影响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
药学刊,2015,33(9) :2195 -2200.
[9]蒋莉.Toll样受体在痛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南充:川
北医学院,2010.
[1〇]鲁思爱•忍冬藤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应用研究进展[•!].临沂大 学学报,2012,34(3):丨32 -134.
[11]谢兴文,王春亮,徐世红,等.忍冬藤痛风颗粒对痛风性关节炎
模型大鼠M M P-3和L P-P L A_2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
杂志,2016,24(2):6 -8,13.
[12]周虎,俞庆福.忍冬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浆内皮素的影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