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柳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海葵”肆虐,千吨巨轮碰上这样的台风也无可奈何,况且这么一条小船在风浪里颠簸,其危险可想而知。

B . 独生子遇车祸死亡,其父母能否向肇事方索赔扶养费?日前,江苏锡山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由交通事故引发的赔偿纠纷的案件。

C . 2012年液晶智能电视还是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但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产品将成市场上的主角已经是不刊之论。

D . 曹雪芹笔下的女子形象各具特色,其中的薛宝钗喜怒不形于色,自然也不会得罪人,她行为豁达又目无下尘,深得下人之心。

2. (2分)(2019·浙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再次提醒公众人物:有名有钱别太任性!从艺当知感恩,做人当知敬畏,名气伴随担当,别因自我放纵,一朝失足,终生余恨!
B . 随着对网民需求的进一步挖掘,也随着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深入,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网购家电产品的定制化势不可当。

C .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土地管理模式方面曾做过许多探索、改革,不可避免也留下大量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目前不少土地权属关系混乱、复杂。

D . 如果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改革者从决定迈出改革第一步起,胸腔就跳动着一颗为衣食父母奉献的良心,否则一切只能止步于假设中。

3. (2分) (2017高一上·河北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大地,植根于乡
村。

,。

而传承、复兴乡村伦理精神,无疑是复兴乡村文明的重要途径。

①如何复兴乡村文明,重建美丽乡村,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
②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空心化严重,乡村文明衰落
③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很多复兴乡村文明的好做法、好经验
④一些地方出现了乡村传统秩序崩塌、村落精神涣散、功利行为盛行的现象
⑤当代乡村是传统农业文明的重要保留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根基
⑥可喜的是,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A . ①③②⑤④⑥
B . ①④②⑥③⑤
C . ⑤①⑥④③②
D . ⑤②④①⑥③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
4. (6分) (2018高二上·大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
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

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B . 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C . 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D . 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B . 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C . 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D . 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B . 如果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C . 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D . 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5. (19分) (2020高二上·房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敦煌
①又见敦煌,一眼千年。

②你已矗立一千年,在岁月的长河里,在千年的风沙里。

岁月侵蚀了你的容颜,风沙磨砺了你的风骨。

你巍然屹立,千年不倒。

为了见你,我穿越了千年风尘和漫漫黄沙,我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从21世纪的现代文明世界,从水草丰沛的长江之滨,来到你身边。

我终于见到你,如你的名字,你盛大辉煌,我热泪盈眶。

虽然你并不认识我。

③第一次见你,是在儿时的课本里。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像一串有魔力的符号,又犹如神奇的密码一样,镌刻在我的心上,我想要破解密码里到底藏着些什么。

我想,见到你,一切会豁然开朗,我会见到你吗?
④你远在千里之遥,在戈壁沙漠与漫天黄沙之间。

你远在千年之外,在颠沛流离的时代。

⑤我想要抵达你身边。

你还在吗?
⑥一带一路的兴起,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座边陲小城,人们纷至沓来,只为一睹你的风采,哪怕只是远远地望着,哪怕只看一眼。

⑦一千年后,我终于来了,我在你的脚下,虔诚地望着你。

拨开千年的风沙,撩起神秘的面纱,我见到了你。

漫天黄沙散去,大西北的天空辽阔而晶莹,蓝莹莹的天空下,你静静地矗立着,面对千年后的文明时代和自诩文明时代的人们。

而你的文明,比我们早了一千多年,你却静默不语。

⑧我轻轻地走近你,怕我的脚步惊忧到你;我尽量控制住呼吸,怕来自现代社会的混浊气息侵扰了你。

游客中有人不知觉地伸出手去,触摸到的是冷冰冰的玻璃,讪讪地缩回了手。

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

一百年前那个寒冷的沙漠之夜,这里发生了一场浩劫,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装了二十九个大箱子,五辆大车,每辆都要三四匹马来拉。

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灾难接连而至,每一次,都是一次流血的记忆。

那是一个国家的伤口,那是一个民族的伤痕,伤口早已风干,伤痕仍在,那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所幸,我还是来了,趁你还在。

⑨隔着千年时光,隔着似有若无的玻璃,我终于见到你,我静静地凝望你。

你离我很近,却又很远。

目光企及,却难以抵达。

⑩我轻轻地走近你,那穿越千年而来的壁画,有的依然鲜艳夺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因遭受人为破坏,已经开始剥落,容颜不再光鲜,有的已残缺不全,流落异国他.乡……
11 幸运的是,我还是见到了你,见到了真实的你。

走进那幽深昏暗的石窟,满眼都是精美的壁画。

其画工之精致、色彩之丰富、图案之繁复、构图之精妙、人物勾勒之精致,令人叹为观止。

我难以想象,在那遥远的年代,没有高超的科技手段,工匠们是如何实现这样恢弘的工程的?尤其是那满墙的小佛像,如同三D打印出来的,无数个图案一模一样,几乎无一偏差,甚是壮观。

12 慢行慢看,行走在昏暗的洞窟里,我的眼前总会倏忽一亮。

那是什么?有人轻声道。

我抬眼望去,洞窟的顶上,有很多年轻的女子飞了起来,衣袂飘飘,神情明媚,细腻丰富的面部表情,层次分明的色彩,飞舞的衣袖和裙袂。

是飞天!我不禁惊呼起来。

以前只在文字描述和图片中见到的飞天,今天第一次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飞天,是敦煌的标志,临空飞舞、彩带飞扬、反弹琵琶、奏乐散花,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

那神奇的图腾,是远古的岁月里,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安详。

13 我继续行走着,在昏暗的洞窟中。

我听到一百年前,一群人在黑夜中搬运的窸窸窣窣声,虽然声音极其微弱,行动极其隐蔽,但我还是听到了。

我听到王道士与斯坦因的对话,我听到远古的叹息声。

一千年的伤痕犹在,岁月抹不去记忆。

14 敦煌,曾经多么盛大辉煌,又曾经多么落魄颓败。

遗憾的是,我没有亲眼见到你的盛大辉煌时期;幸运的是,在千年以后,我能够安详地走进你,安静地面对你。

15 曾经,敦煌是国际性枢纽大都市,集中了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丝绸、玉石、僧侣和职业妇女。

大约,就像现在的.上海一样吧。

16 敦煌,就这样存在了一千多年,有过落魄,但从未被遗忘。

在来敦煌的第一天,敦煌画院里那位美丽优雅的李艺老师十分自豪地说,她生于斯长于斯,她热爱敦煌,敦煌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来到敦煌、研究敦煌、守护敦煌,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敦煌。

我们很幸运,能够这样靠近敦煌。

17 走出神秘的洞窟,傍晚六七点钟的太阳,依然很热烈。

大西北辽阔的天空,蓝得没有一丝杂质。

一排排土黄色的石窟,沿着山体延展开去,蔚为壮观。

九层楼的建筑依然在,依山而建、高耸飞檐、朱漆栏杆,映衬着大西北湛蓝的晴天,雄伟壮观。

这座初唐时建的木结构九层楼即莫高窟第96窟,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18 我流连于此,时间太短太短,千年的文化,用多长时间来观瞻都不为过。

一眼千年,得有多深的缘分,才能穿越时空,彼此相见。

由于岁月的侵蚀,很多壁画正在毁坏,可供参观的洞窟越来越少。

尽管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自然的力量,是人力所不能阻挡的,只能尽量慢一些,再慢一些。

若干年后,不知道后来的人们能不能如我一样有幸看到。

19 余秋雨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20 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在莫高窟里辛勤劳作,这些艺术的壮举汇聚起来,是何等壮阔的生命!人类不能阻挡时间的步伐,不能阻止大自然之手,但艺术的生命永恒。

再过一千年,或许敦煌已幻化成一个符号,但那曾经的盛大辉煌,定会永恒。

21 一眼千年,必将永恒。

(取材于余慧的同名散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风沙磨砺了你的风骨磨砺: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炼。

B . 我想,见到你,一切会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

C . 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D . 临空飞舞、彩带飞扬、反弹琵琶、奏乐散花反弹琵琶: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回忆第一次见敦煌是在儿时的课本里,并把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比作一串有魔力的符号、神奇的密码,可见对敦煌向往已久。

B . 作者在昏暗的洞窟中,确实听到了一百年前一群人在黑夜中搬运敦煌文物的窸窸窣窣声、王道士与斯坦因的对话声、远古的叹息声。

C . 文中提到李艺老师,是为了说明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敦煌虽有过落魄但从未被遗忘,今天有无数人来到敦煌,并研究敦煌,守护敦煌。

D .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敦煌建立一种直接对话关系,便于抒发渴望见到、虔诚膜拜、小心走近、静静凝望敦煌等独特感受。

(3)文章第⑦段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站在敦煌脚下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4)文章第(19)段写道,余秋雨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对敦煌所遭的劫掠和曾经的灾难,作者指出那是“不能忘却的记忆”,是的,我们真的应铭记历史,不能忘却。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阅读体验谈谈你对“不能忘却的记忆”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6. (9分) (2020高一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在谈到机器人的时候总会谈到它对就业的影响,最近有一些研究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工。

”美国机器人
工业协会主席杰夫·伯恩斯坦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

他表示,对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就业最大的危险是公司失去竞争力,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工作都是有风险的,自动化机器人可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让公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也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很多人说自从引入机器人之后,他们可以雇用更多的人而不是减少人员。

”他举例说,美国在2010年经济衰退的时候,也是机器人销量达到历史最高点的时候,机器人的出货量达到13万台左右,但是制造业领域的就业数量还在上升,增加了90万个工作机会,技术并没有夺去人们的工作。

杰夫·伯恩斯坦认为,当务之急是找到足够多的技术工人满足由机器人带来的新增就业需求。

到2025年,美国可能会有200万个工作岗位找不到相应技术人员,这阻碍了制造业未来的增长,“我们正在积极地构建培训计划,扩大社区、大学或者职业培训机构对工人的培训”。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8月26日)
材料二
日前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294亿美元,2014年至2019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3%,而在我国,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6.8亿美元和20.9%。

作为科技发展前沿的一个领域,又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扶植。

而火爆的机器人产业背后,是人才需求的水涨船高。

事实上,国家将发展机器人作为重点支持的方向,已经提供了不少利好的政策保障。

但与高速增长的机器人产业相比,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仍处在摸索阶段,对口专业的开设也刚刚起步,亟待深化产教融合,化解人才瓶颈。

近年来,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从汽车制造、电子产业的广泛应用到医疗、养老、物流、航空等越来越多领域的试水,从单一功能的自动化设备到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的触角不断延仲。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起初是让机器人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而现在机器人还能做人做不了的工作。

从替代人的能力,到拓展人的能力,需要充足的高质量人才,来满足机器人产业日趋多元化、更加高精尖的需求。

一个有意思的悖论是,人类一方面在努力使机器人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丝隐忧: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会不会抢了我们的饭碗?
节选自《工人日报》2019年8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中“机器人”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机器人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B . 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C . 机器人种类增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触角不断延伸。

D . 机器人在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不会对人类生活带来冲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机器人迅速发展的今天,想办法培养足够多的技术工人满足由机器人带来的新增就业需求是当务之急。

B . 2014年以来,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规模达86.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越世界平均水平。

C . 要化解机器人产业所需的人才瓶颈,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改变相关教育培训现状,着手考虑开设对口专业。

D . 机器人从拓展人的能力——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到替代人的能力——做人做不了的工作,变得越发聪明。

(3)根据上述材料,请对我国智能机器人发展提两条建设性建议。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8高一下·黄陵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

性通绰,举止不烦。

累迁京兆仓曹参军。

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

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

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

”拜河东租庸、盐铁使。

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

帝复问,曰:“臣有所思。

”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

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

”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

”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

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

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

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

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冶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

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
《狱官箴》以讽。

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

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

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

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

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B . 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C . 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D . 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行在,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B .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 . 视事,视察、巡视政事。

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考察民情。

D .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负责祭祖祭天、科举考试、礼仪制定、迎接外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裴谞沉稳不躁,忠于朝廷。

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

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

B . 裴谞务实为民,深得信任。

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
并不表示他答不上來,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 . 裴谞机警敏悟,智保同僚。

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

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

D . 裴谞审察形势,分明职权。

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

②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15高二上·九江期中) 阅读下列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9. (6分)(2020·芜湖模拟) 默写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女主人公想象回到家时被亲人嘲笑的情景,其间包含着无尽的凄婉和哀怨。

(2)庄子的《逍遥游》写大鹏飞往南冥去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凭借着六月里的大风离开。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讲述了他未出山时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因为先帝的真情感召才出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