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自动化的思维是因为大脑的图式认知能力,图式可以来组织我们社会性世界的知识以及解释新情况的基本知识和印象。

图式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匡助我们组织和理解世界,并填补我们知识的欠缺。

失去这项能力的人,遇到每一个情境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初次体验一样。

这无疑是费力和艰难的。

图式能力能够稳定将新的经验与过去的图式链接起来,而没有这项能力的人,必须去创造出原本并不存在的图式。

那些图式将影响人的认知呢?不同的图式在人的头脑中所占领的优越范围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社会性世界作出判断是德可提取性是不同的。

第一,那些过去时常积累的图式经验越多,可提取性越高。

第二,刚刚积累的图式经验,更容易被提取。

第三,与眼前的目标相关的图式经验,也会更容易被提取。

被提取的图式经验将影响人的行为,人们不总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往往不同程度低支持或者违背图式,然后据此采取行动。

最明显的是自证预言。

人们对于其他人产生什么样的预期,这话影响他们如何对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也就是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当我们相信对方是友善的,则对方会最终我们表现友善;我们相信对方是不友善,则对方会最终对我们表现恶意。

克服自证语言的方
法就是改变图式思维,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产生意识,用控制性思维去认知他人。

此外,我们启动图式思维时,也会
参考我们自己的身体是如何反应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一个目生异性第一次约会时如果吃的是一顿美食时,会对对方产生更多的好感。

而用餐不那末满意的时候,对对方的印象也会打折。

图式思维时一种心理策略和心理捷径。

我们做出的不少判断,都是采用了心理捷径,从而会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有些甚至是惨剧性的错误。

但自动化的图式思维在大部份情况下,为我们应对世界的大多数情况起了关键作用。

因为我们需要处理的信息不仅大量而且嘈杂,图式思维节省了人的思量做判断的精力。

但我们人类向来在做的减少自动化思维,追求控制化思维,对社会的认知做到故意识、有目标和方法。

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是自由意志的。

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我们的认知和判断。

但人到底是否有自由意志是哲学家讨论了几千年也未有明确结论的问题。

然而,相信人有自由意志,是人最有自由意志的证明。

相信“相信的力量”在此又发挥重大作用。

人们越相信自由意志,人们就愿意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那些不相信有自由意志的人,更容易去做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为了社会的最好利益,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有自由意志。

控制性思维也会给人们带来困扰,特别是对负性事件的反复的有意识的推理,会让人陷入对负性事件更深的痛苦之中。

总之人们大部份时间是图式思维,因这人们提高自己思维的空间很大,对人类思维最好的比喻是:人类是“瑕不掩瑜的科学家”,一个尝试从逻辑上揭示社会性世界之谜的才华横溢的思量者,但做的不
够完美。

人们往往对与他们的图式有出入的事实视若无睹,并以实现其图式的方式对待他人,这是优秀的科学家绝不会做的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

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厉害关系。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

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惟独赋予、赋予、再赋予,那末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

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

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

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

无非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浮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

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

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份: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

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毅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
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

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故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
者看法。

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
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
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

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
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

有许许多多
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
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

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通过看这本书,虽然没有彻底读懂,但是可以学到和我们的交际
心理学一脉相承的知识内容,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的知识,让我获
益良多。

最后希翼学好心理学,我想以后应该很实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

社会的主体是人,我们每天都在与别人打交道,因此,读了《社会心理学》后。

我明白了一些生活中感受深刻地事例。

如: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中谈及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分为情感性亲系、工具性关系与混合性亲系三种类型,在不同的关系中,遵循不同的交法则。

情感性亲系通常存在于家人、亲密朋友之间,是一种长久,
稳定的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亲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人们本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交往的。

工具性关系在在于目生人之间,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关系。

人们与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的目的是发这种关系作为达到其他目标
的手段或者工具,通常按照“公平法则”交往。

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如: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等关系就属于混合性关系,人们通常遵循“人情法则”,这种法注重均等与互惠。

现实中确实是这样的,平时家人之间,父母与我们交往中,只要他们力所能及,他们都会互相
匡助,不求回报,只想对方开心就满足了,然而在工具性关系中,
我们是以公平法则进行交往,在商店里,我们付出金钱,售货员就
给我们提供等价的商品,双方情感的需要很少,当他们不在商店相
遇时,普通情况下他们不会相互问候,但在混合性关系中,双方都
是彼此认识,有一定的接触,在亲戚交往中,双方都会有往来,有
时候会互赠物品,当一方送物品给另一方,另一方一定会回赠一些东西,如果一方打破了这法则,会令他们的关系浮现冲突,所以他们会
遵循循“人情法则”。

我们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源于外表。

一个人的外表往往是我们最先处到的信息,而且也往往是我们能得到
的惟一线索。

我们往往对外表漂亮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
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

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

“新官
上任”之所以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就是要给下属留下
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

固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先鲜明的、最坚固的,并非决定着以后的交往;如对某人一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再和他接触。

固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
常言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晕
轮效应”,别人的第一印象对我们留下的影响。

某人做了一件好事,
我们就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他做了一件坏事,一切都是不好的。

如:男女青年在择偶方面,对外表英俊、漂亮的,就会做出好的评价,认为他 (她) 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外表很丑的,
认为都是不好的。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
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让别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自己具有相似的好特征,虽然这种是不好的行为,但对我们去面试,有一定的匡助。

在与别人交往要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影响,误交损友。

这样令我们十分矛盾,所以要客观理智地对待第一印象。

我们对一个目生的人或者群体认识,会使用刻板印象。

它能匡助
我们快速了解一个目生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或者群体的特征。

如:我
的同学对我的认识,他们知道我是虎门人,他们立刻会想到虎门人
富裕之类的特征,他们就把这些特征强行加在我身上,但我个人认
为这样是错误的,我虽然是虎门人,但我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很富裕,甚至我觉得自己很穷。

所以我们认识别人,一定客观对待,不要轻
易做出评价。

人与人之间交往,我们要对别人、群体进行往来时,要避免做出“晕轮效应”,滥用刻板印象,长期的往来,才干可以真正了解别人。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民族心理学、群众心理学、本能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它们构成为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早在1807 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经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此后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因塔尔提出,历史
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并由此成为民族心理学的直接缔造者,现代
心理学之父冯特深受黑格的影响,他历时二十年写出了《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
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
它为创设现代社会心理学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群众心理学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塔德的思想构成为了
它的主干,他用摹仿理论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认为从社会学的角
度来说,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摹仿,连犯罪也是通过暗示,摹仿
和欲望等社会原因产生的,他认为对群体行为最为成功的说明应该
是个体的或者心理学的,而不是社会学的。

另一位学者迪尔恺姆的
看法则恰恰相反,他认为社会的事情是无法还原到个人水平的,群
体是一种结构形式,一种能够以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人的方式进行思量,感受和行动的整体,因此社会心理学只能从群体开始并终至于群体。

古斯塔夫的群众心理学是这两者折中的产物,他的观点在美国社会
学家罗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最终形成《社会心理学》一书。

本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表现出从遗传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出发解释社会行为的倾向,而且体现出了浓厚的个体主义色采。

他沿着达尔文的进化论线索,探讨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毫不犹豫地归为人的本能,他列举了求食,逃避,性与繁殖,母爱等 12 种本能,并认为其中衍生出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

上述便是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三大来源。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结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