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初级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初级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题壁
王了一
题壁不知始于何时,相传司马相如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可见汉朝的人就有了弄脏公共场所的习惯,又唐朝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遂成故事。
这故事就是后世所谓的“雁塔题名”。
司马相如和韦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羡慕富贵:一个是未富贵二先夸口,一个是初富贵二便忘形。
说得好听些,就是雅人深致;若从坏里说,这简直使无聊,令人作三日呕。
题壁也许纯然为的是留一个纪念吧,“某年月日某人到此一游”,这简单的几个字未必就是想出风头。
但是,为什么不写在你的日记册上呢?假如你有一个照相机,还可以把盛地拍一个照,然后记上你来游的年月日,何苦弄脏了公共场所?你这是为人呢,还是为己?若说是为人,人家根本不认识你这个无名小卒,非但不能流芳千古,而且不足以遗臭万年;若说是为己,你何时重游还在不可知之数,甚至老死永不重游,你留几个文字又有什么用处?关于这个,往浅里说,你是像小学生用粉笔乱画墙壁,显得你没有好好受过教育;往深里说,你是因为喜欢这个风景,恨不得据为己有,公家的地方是不出卖的,就是卖你也买不起,你怀着阿Q的念头把公家的地方加上了你私人的记号。
至于人家是否因此感觉“杀风景”,你可管不着,题壁完全象征了咱们中国人一种有我无人的心理。
有些人不甘心于只题一个名,他们还要题诗。
这自然更胜一筹。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风趣啊!可惜的是他们的诗多数是颇欠推敲,或者说是只敲而不推,因为他们吟诗有如擂鼓,“不通”“不通”又“不通”!胜地何辜,受此污辱!他们太不自量了。
他们没有因为“李白题诗在上头”而搁笔,倒反是人人自比李杜,人人都要题诗在上头!未辩四声,遑论八病!只合矜夸荆室,床上吟诗;何须唐突山灵,墙头放屁!那些不喜欢文学的人,熟视无睹,倒也罢了。
最苦的是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人,看见了字闭不了眼睛,总不免一看,看了之后,把水色山光的满怀乐趣都糟蹋了!寄语现代的司马相如和韦肇们,做做好事吧,莫再佛头着粪罢。
当然,其间偶然也有达官名士,不爱惜他们的墨宝,来给山水增光,甚至于不惜重金,特雇巧匠,摩崖刻石,做得非常精雅。
这似乎是无可批评的了。
名山佳作,相得益彰,有时候,竟使我们不知道是人以山传呢,还是山以人传。
这样,我们感谢大手笔之不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是,我总觉得题壁是中国文人的恶习。
名人题壁,后人看见了也许发生仰慕之忱,然而在他本人却是未免自诩多才,令人有搔首弄姿之感。
“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达官名士们在别的地方风头已经出够了,何必雁塔题名,才算是自鸣得意呢?再说,在立功之言之后,将来世家有纪,儒林有传,而全檀石室,又复永宝鸿文,自有人家捧场,更不必沾沾于炫露了。
西施若不捧心,东施虽欲效颦亦苦无从效起。
寄语达官名士们,你们如果不喜欢名山宝刹被尺二秀才乱涂乱画,你们就应该以身作则。
此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凡属公共游览场所,一律严禁题壁。
如有典型才子未能免俗,一定要出风头,必须将佳作先付审查,缴纳重税,然后规定式样,指定地点,特许摩刻。
说不定还有名门闺秀,像旧小说中所说的,在壁上题诗唱和,因而恋爱结婚。
这样,多捐两个钱给公家,也是值得的。
1944年8月
16.请解释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
(6分)
(1)阿Q的念头。
▲
(2)佛头着粪
▲
17.从第三段看,作者为什么不赞成“题诗”?(6分)
▲
18.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
(6分)
▲
参考答案:
16.⑴指占不了、买不起也要在心理上满足一把的念头。
⑵比喻在名山胜地题歪诗。
17.题诗大多缺乏推敲,糟蹋山水,败坏游兴;名人题诗也有卖弄之嫌;引发后人效尤。
18.首先由历史上两则题壁的故事引出观点,接着分析题壁的心理,并论述题诗的弊端,最后提出严禁题壁的建议。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任继愈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
学界通常都称他为任公。
综观任公一生的业绩。
在两方面有重大贡献,学术方面是在中国哲学和中国宗教两大领域,文化事业方面的贡献则是组织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和领导国家图书馆。
任公一生取得的业绩、成就,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崇高品质为内在精神动力的。
很多人的学术研究,是成就自己的名山事业。
纵观任公一生却以学术为生命,挑起一份沉甸甸的文化担当。
任公的学术研究,尽管跨越多个领域。
研究的主线始终是传承中华文化,把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系于心头,如此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是很多人不具备的。
抗战期间顾及西南联大南迁的过程。
让青年时代的任继愈决心将学术方向由西方哲学转为中国哲学,为正在苦中煎熬的中华民族寻找振兴的文化力量,在他看来,中国哲学就是我们民族的生命,他主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学着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社会和分析历史现象,再回头来剖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任先生的学术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型。
他曾经谈到,经历十年浩劫,很多40岁以下的学者阅读古代文献都很吃力。
在他看来,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化积累时期,要实现真正的文化繁荣还要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
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转向对中华传统古籍的整理,为未来、为后辈学人打基础、积蓄力量。
”詹福瑞说,“古稀之年,任先生对文化传承仍然有着强烈的高度自觉,最是令人钦佩和感动。
正因为如此,老人著述一部带有自身学术总结性质的《中国哲学史》的计划,被一拖再拖、一延再延,最终未能实现。
对于学界,这是一个永久的遗憾;但对于老人,却是无悔的选择。
早在13年前,老人在给女儿的家书中就曾这样写道:“要相信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对中华文明有所奉献,即使不为目前,也要为后世;即使今天用不上,只要看到日后对社会有用,就值得去干。
”
学术,乃社会公器。
以学术为生命,需要时刻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任公曾经说:“写一本书要看对社会有没有用,经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他平时还一再强调,在学术上要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
他说,我写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没说别人的话,我反对跟着凑热闹。
”任公还时常反思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修正自己的论点。
自1956年至2006年半个世纪间,任公先后撰写过《老子》的四个译本——《老子今译》、《老子新译》、《老子全译》和《老子绎读》。
为什么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任公经过不断的思考、研究,对《老子》的哲学性质产生了新的论断,就在《老子今译》后,撰写了《老子新译》。
另一方面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帛书《老子》甲、乙本,1993年湖北荆门市沙洋区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竹简《老子》甲、乙、丙本。
根据新出土的这两种本子,任公及时对照通行本《老子》,又分别撰写出《全译》和《绎读》两个译本
老一辈学者中,季老(羡林)和任公都是凌晨4时多就起床看书、研究、写作。
当多数人8时上班,他们两位已工作3个小时了。
有些人可能还没注意到,任公晚年右眼视网膜脱落,几近失明,只得靠左眼看书,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坚持每天照常学习、研究或工作。
任公说:“怠为万恶之源,对我们读书人来说,更是关键。
”他的学术成就是焚膏继晷,不分寒暑,长年苦读,潜心研究的结果。
任公对工作的态度也令人饮佩。
2005年任公从国家图书馆馆长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然坚持每周一、卤到馆,关心和指导馆里的工作。
任公担任主编较多,但他从不做“挂名主编”,对于选题主旨,篇章结构的敲定,书稿的审读,直至出版事宜,都是亲力亲为,尽心尽责。
凡是与任公熟悉的人都知道任公的“四不主义”。
除了前面提到的“不当挂名主编”,还有“为地”,“不出全集”,“不参加宴会”。
任公的90岁大寿那天正在国图开会,他拒绝庆祝,最后只接受了全体开会人员的鼓掌祝贺。
任公一生著作等身,却没有他自己的全集,任公这样说:“不出全集,是因为我自己人来不看别人的全集。
即使是大家之作,除了少数专门的研究者,其他人哪能都看遍?”所以,我想,我的全集也不会有人看。
不出全集,免得浪费财力、物力、耽误人家的时间。
”任公对别人的邀请一般都会应允,但每次参加完活动之后就离席,从来不在外面出席宴会。
任公一生就是如此保持低调,刻意远离公众视线,却把一生奉献给学术研究。
以学术为生命,是一种人生境界。
任继愈先生用他的行动再次证明:人生的境界,决定着一位学者所能个及的学术高度。
(选自《任继愈先生追思录》,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为了传承中国文化,古稀之年的任继愈把全部的精力,转向对中华传统古籍的整理。
B.任继愈为人有“四不主义”,这正是低调做人,远离公众视线,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学术研究的具体表现。
C.其他学者的学术研究只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山事业,而任继愈把学术研究视为生命,完全不要名利。
D.任继愈根据1973年和1993年分别出土的《老子》甲、乙、丙三个版本,先后撰写了《老子》的四个译本。
E.本文通过对任继愈先生一生以敬畏之心治学,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已任的记述展现了一代大师的崇高境界和学人风范。
(2)文中说:“把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系于心头,如此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是很多人不具备的”任继先生的“文化担当意识”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6分)(3)作者认为:“以学术为生命,需要时刻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请结合任继愈先生的学术研究。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4)文中说:“任公一生取得的业绩、成就,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崇高品质为内在精神动力的。
”“崇高品质”与“业绩、成就、贡献”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EB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是礼仪重建、礼下庶人、礼俗融合的时代。
婚礼文书的使用深入到士庶的生活之中,婚礼文书种类更为丰富庞杂,无论是在士大夫婚礼还是在民间婚礼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仪物品。
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所载,两宋都城嫁娶有通草帖、细帖的习俗,下财礼之时则要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
宋人文集中收录了一些婚礼文书。
元代延续了这一礼俗,元人文集和元代日用类书中有着相类似的婚礼文书的收录和辑录。
辑录婚姻礼仪知识的《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刊印于南宋末年,分为上下编,下编专门辑录各种婚礼文书,对婚礼中使用的书启、帖子、礼状等的格式和形制有分门别类的详细说明,并提供了许多格式范本和书启范文。
从其分类看,其中的婚礼文书涉及请媒、求亲、问名、聘定、请期、亲迎等诸多仪节,并行用于官宦、士人、农工商、娼优等各类社会阶层中,初婚、再娶、入赘各有差异。
尽管名目繁多,但综合各类文献,宋代婚礼文书主要通行的包括草帖、细帖、聘定启状等几类。
草帖用于议婚之初,草有草拟之意。
南宋临安的嫁娶之礼,女家先通过媒人,以草帖子通于男家,草帖内容包括议婚男女的籍贯、世系三代、生年月日等,女家草帖之中还需包括将要随嫁的奁田、房卧等。
细帖,又被称为定帖,意味着婚事的确定。
与草帖相较,定帖的内容并无太大变化。
男方定帖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人的排行、生辰、官职、主婚人等;如果是入赘则还要写明所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等;女家所回定帖,除了家庭、名姓、生年、排行等基本内容之外,还需要具体写明将要带到夫家的嫁妆,具体包括“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
聘定启状则是用于下聘定礼之时的婚礼文书。
根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的嫁娶之礼,在送聘礼之前还有送定礼的仪节。
男家向女家所送定礼包括许口酒、各种礼物以及有着特定装饰的礼书。
礼书共有两封,一封“用销金色纸四幅为三启”,另一封为礼物状,二者一起致送,名为“双缄”或“鸳缄”;“双缄”礼书以“红绿销金书袋盛之,或以罗帛贴套”,再放入五男二女绿盝中,用彩袱盖上,和其他礼物一起送往女家。
女家接受礼书则有特定仪式,需在宅堂之中准备香烛酒果之类,用以祭告三界,再请女方亲属中夫妇双全之人开启礼书。
送聘礼之时,除了聘礼之外,也用双缄聘启礼状,形制与定礼礼书相类似。
以上礼书的形制大多用于庶人之家,官亲士大夫之家多用黄杨栅梓木函来装礼书,如前述唐五代的函书形制,以显示身份。
宋元时期婚礼文书的书启也注重文采,大量用典,以四六文行之,构成了书启程式化、礼仪性的表达。
在明清文人文集中,仍可看到辞藻华丽的婚礼书启范文。
(摘编自何斯琴《古代婚礼文书漫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俗融合的宋代为婚礼文书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婚礼文书种类更为丰富庞杂,是各个阶层的人们在结婚时不可或缺的。
B.南宋末年刊印的《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是人们了解和学习婚姻礼仪知识的读本,里面提供了许多婚礼文书的格式范本和范文。
C.草帖、细帖、聘定启状是宋代婚礼文书的主要类型,从已有文献来看,这三种文书内容有异,形制也有所不同。
D.宋元时期的婚礼文书注重文采,大量用典,表达程式化、礼仪化,这些特点在明清时期的婚礼文书中仍能看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宋代都城,人们嫁娶要通草帖、细帖,下彩礼时要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对此均有记载。
B.在宋代,根据地位高低,请媒、求亲、请期、亲迎等诸多礼节都大不相同,初婚、再取、入赘的仪节也各有差异。
C.南宋时,男家向女家所送定礼包括许口酒、各种礼物以及有着特殊装饰的名为“双缄”或“鸳缄”的礼书等。
D.草帖用于议婚之初,细帖用于婚事确定之时,聘定启状用于下聘定礼之时。
其中细帖又称定帖,有男方定帖和女方定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延续了宋代的嫁娶习俗,如通草帖、细帖,下财礼时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这从元人文集和元代日用类书中可看出。
B.从婚礼文书的记载来看,两宋时期女方嫁到男方要带房奁、首饰、金银以及随嫁田土等,男方则没有具体的财物方面的要求。
C.南宋时期,庶人之家的聘定礼书用“红绿销金书袋盛之,或以罗帛贴套”,而士大夫之家的聘定礼书多用黄杨栅梓木函盛之。
D.两宋时期的人们,对婚嫁一事谨慎郑重,婚嫁有隆重而繁琐的仪式,从女家接受男家送定礼礼书的特定仪式中就可见一斑。
参考答案:
1.C 2.B 3.B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根据地位高低,请媒……都大不相同”错。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曲解文意。
“男方则没有具体的财物方面的要求”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参考答案:
10.C(酬:实现。
)
11. A .(拿) B.却 / 原来是 C.依靠 / 趁着 D.表修饰 / 表承接 12.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
13.(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了”、“识”、
“私”各1分,全句通顺。
)
(2)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被动句式“见……于”、“知”、“以”各1分,全句通顺。
)
(3)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
(“致”、“意”、“遗”各1分,全句通顺。
)
14、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4~7题。
(共19分)
万恭,字肃卿,南昌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授南京文选主事,历考功郎中。
寿王丧过南京,中贵欲令朝王妃,恭厉声曰:“礼不朝后,况妃乎!”遂止。
四十二年,寇逼通州,帝方急兵事。
以兵部右侍郎蔡汝楠、协理戎政侍郎喻时不胜任,调之南京,欲代以郑晓、杨顺、葛缙,手诏问徐阶。
阶以晓文士,顺、缙匪人,请命吏部推择。
帝乃谕尚书严讷越格求之,遂以湖广参政李燧代时,而命恭代汝楠。
恭列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皆报可。
明年,燧罢,众将推恭,恭引疾。
及用赵炳然,恭起视事。
于是给事中胡应嘉劾恭奸欺。
恭奏辩,部议调恭。
诏勿问。
恭不自安,力请剧边自效。
乃命兼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甫至,寇犯龙须墩,恭伏兵击却之。
未几,寇五万骑至朔州川,恭与战老高墓。
列车为阵,发火器,寇少却。
忽风起,火反焚车,寇复大至。
诸将殊死战,寇乃去。
事闻,赉银币。
巡抚故无旗牌,恭请得之。
滨河州县患套寇东掠,岁凿冰以防,恭为筑墙四十里。
教人以耕及用水车法,民大利之。
会河决邳州,运道大阻,已遣尚书朱衡经理,复命恭以故官总理河道。
恭与衡筑长堤,北自磨脐沟迄邳州直河,南自离林迄宿迁小河口,各延三百七十里。
费帑金三万,六十日而成。
高、宝诸河,夏秋泛滥,岁议增堤,而水益涨。
恭缘堤建平水闸二十余,以时泄蓄,专令浚湖,不复增堤,河遂无患。
恭强毅敏达,一时称才臣。
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竟罢归。
《明史万·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考功郎中历:经历B.寇逼通州,帝方急兵事逼:迫近
C.恭列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列:陈述
D.滨河州县患套寇东掠患:担心
5.以下句子中,全都全都表明万恭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众将推恭,恭引疾②寇犯龙须墩,恭伏兵击却之
③巡抚故无旗牌,恭请得之④教人以耕及用水车法
⑤给事中胡应嘉劾恭奸欺⑥恭缘堤建平水闸二十余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①⑤⑥
6.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恭秉礼行事。
寿王的灵柩经过南京时,宦臣想要担任南京文选主事的万恭朝见王妃,万恭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B. 万恭勇于担当。
皇帝为战事着急,想要找合适的人选代替不能胜任作战任务的几位官员,下诏问徐阶,徐阶就推荐了万恭代替蔡汝楠。
C. 万恭用兵作战讲究谋略。
在贼寇进犯龙须墩时设伏兵退敌,老高墓一战他巧用火攻使得对军退却。
D. 万恭在水利建设方面有贡献,他在治理水患时,沿河修建了平水闸,根据季节泄洪或者蓄水,不再增高堤坝,黄河却未再出现水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部议调恭。
诏勿问。
恭不自安,力请剧边自效。
(5分)
(2)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竟罢归。
(5分)
参考答案:
4.A 历,担任;先后担任各种官职
5.C
6.B“政理有能名”是在淮平大尹任上,“保固自守” 指凭借天险,坚守不战。
7.参考译文:(1)内阁提议查万恭(欺君之事),皇帝下诏不查。
万恭自己感到不安,极力请求到艰苦的边疆前线效力。
(2)万恭负责治水三年,言官弹劾他不称职,竟被罢官回家。
在家闲居了近二十年后去世。
6.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每题3分,共12分)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因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性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认为、品评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书信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替天不相负。
”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人非生而知之者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③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3分)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2分)
(3)蟹六跪而二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