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重点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复习重点汇总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复习重点汇总说明: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考试复习重点汇总,另外附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希望广大报考教师资格考试的学员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复习重点汇总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素质教育观的运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教育公正与小学生个性发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原则方针类(一)原则方针类(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二)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三)素质教育基本要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网络信息交流能力附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一、综合素质的定义及重要性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它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涵盖了教师的教育情操、道德修养、教育智慧等方面。
综合素质对于小学教师的成就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培养自信心和乐观心态。
2.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通过榜样教育和课堂活动等方式加以培养。
三、教育教学能力1. 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师应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流程和时间,保证教学秩序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 知识传授与评价:教师不仅要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教材内容,更要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在评价方面,教师要客观公正,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育研究与创新能力1. 教育研究: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意识,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动态,通过阅读、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
2. 创新能力:教师要关注教育前沿,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在实践中积极开展创新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创新能力。
五、与家长、同事及社会的沟通能力1. 家校合作: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同事合作:教师要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支持、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 社会沟通: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类活动,与社会各界保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自我提升与发展1. 个人修养:教师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水平,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榜样。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嘿,各位小伙伴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聊聊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这个重点笔记。
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证书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是咱当老师的敲门砖,也是咱在教育界立足的基础。
咱们一定要认真对待,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干。
说到综合素质,那可是咱们老师的基本功啊!它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说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能力、身心健康等等。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咱们要想拿到这个证书,就得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咱们得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要知道,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咱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咱们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
咱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这可是个大家伙啊!教育知识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等。
这些知识是咱们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而教育能力则包括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
这些能力是咱们教学的关键,只有提高了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咱们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个健康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咱们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
要注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教育战场上英勇无畏,奋发向前!咱们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咱们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咱们还要学会与家长、同事、领导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想要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这个证书,咱们就得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不能忽视。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加油吧,小伙伴们!。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一、综合素质的定义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知识、能力与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表现。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拥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二、综合素质的要求1. 知识与学科素养小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他们还应了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2. 教学能力与方法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与备课、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
他们需要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师德师风与学生关系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他们应该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基本素质与职业操守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善于团队合作,并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他们还应该保持职业操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5. 自我发展与创新精神小学教师应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通过持续学习和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他们还应具备创新精神,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三、培养与提升综合素质的方法1. 加强自身学习小学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可以通过参加教师进修班、研讨会,阅读专业书籍与论文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2. 参与教研活动小学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与教材设计。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3. 提升教学质量小学教师应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寻找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小学)考点归纳完全版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小学)考点归纳完全版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项评价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考试。
《综合素质》是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考核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篇文章旨在对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进行详细的归纳和,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基础知识试卷中对基础知识考察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考察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考生需要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思维品质试卷中对于思维品质的考察主要侧重于探究教师应用各种方法、策略帮助学生发掘和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的能力。
考试中会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考察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和处理技巧。
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该科目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学能力的考察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课堂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习过程管理。
在考试中,常常涉及课堂互动、教学技能、教学思路等方面的问题,考察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
教育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是该科目考核的必考题。
考试中,通常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内容。
要求考生具备正确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做到教书育人、以德育人。
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学实践与反思是该科目考核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察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能否落地实践,同时考察教师对教学实践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考试中通常会设置教学案例,要求考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的考试成绩与教师在“三全育人”中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兼顾教育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学习。
以上是对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的归纳完全版。
希望对广大考生进行参考和学习,有助于更好的备考和通过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注释)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注释)Chapter 1: XXX1.n ConceptUnderstanding the XXX:1) Targeting all students。
(2)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3) Encouraging dynamic。
lively and proact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4) Cultivating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of students。
(5) XXX students.Mastering the XXX:Approaches include: (1) XXX。
grasping the spirit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implementing the new curriculum (the new curriculum for basic XXX)。
(2) School managemen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class teacher work。
(3) Conducting XXX。
intellectual。
XXX: (1)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ers。
maximizing the role of teachers (leading role。
updating nalconcepts。
improving literacy)。
(2) Implementing XXX。
(3) Guiding and mobilizing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4) Conducting us form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知识考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知识考点整理【篇一】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知识考点整理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所以教师要遵循相关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如顺序性要求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分阶段进行教育、不平衡性要求抓关键期、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等。
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发展有一个过程,学生是在不断进步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相信学生能够进步;反面例子为否认、怀疑学生的进步,放弃后进生。
要求教师为学生发掘潜能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容易犯错,所以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并正确引导,即进行容错教育;反面例子为斥责学生的过错。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是学习、娱乐多种角色为一体,教师不可将学生视为考试的工具和知识的容器。
要求教师不仅将学生视为肩负学习任务的人,也看做知情结合有血有肉的孩子,不可“去人性化”看待学生。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自身有独特性,要求教师要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兴趣特长;反面例子为教师同一标准化评价学生、扼杀学生的特长。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不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应学会耐心倾听、换位思考。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不是橡皮泥,教师不可随意按捏。
学生有主观能动性,有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而非强制要求。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尊重学生意见并且多采取启发式教学;反面例子:教师灌输、填鸭式教育。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下面是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的知识点梳理。
1.知识方面:-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的理解、拼音、词语的认读、古代文化常识等。
-数学知识:包括数的认识、运算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自然科学知识: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地理、历史、道德与法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美术与音乐知识:包括绘画、音乐基础知识等。
2.能力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写、表达思想、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等。
-计算思维能力:包括数学公式和运算符的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实验与观察能力:包括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等。
-探索与解决问题能力:包括思维逻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手工制作与艺术创作能力:包括手工制作和艺术创作的能力等。
3.态度方面:-学习态度:包括积极参与、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等。
-合作态度:包括与他人合作、团结互助、尊重他人等。
-坚持和努力的态度:包括遇到困难时不放弃、勇往直前等。
-积极向上的态度:包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正面心态等。
4.价值观方面:-个人价值观:包括自尊、自爱、自信等。
-社会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公平正义、勤俭节约等。
-人生价值观:包括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等。
以上是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的知识点梳理。
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只有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重难点整理
重难点知识点: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一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初级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初级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
记
本篇笔记旨在帮助准备初级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复和掌握《综合素质》这一部分的重点知识。
以下是该章节的关键内容:
1. 教师的道德素养:
-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
- 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的个性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沟通和倾听学生的需求和问题。
2. 教师的教育理念:
-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
-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全面成长。
- 教师要发展和运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3. 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 教师要不断研究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 教师应掌握教学技能,善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 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学生的研究秩序。
4. 教师的综合素质:
-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班级活动。
-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同事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 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挑战。
这些是初级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一章的重点内容。
考生在备考时应注重对上述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大量的练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祝愿各位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以上为初级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字数:218)。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梳理教育观(材料分析题)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3)教学课程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1)改变教育观念(2)加大教育改革力度(3)转变学生观(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新课改下的评价观(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方式多样化(4)评价主体多样化(5)更注重评价过程“以人为本”学生观(材料分析题)(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观(材料分析题)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职业素养(1)完整的知识结构(2)灵活的教学能力(3)教育机智(4)情感智力和品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二)梳理教师威信(三)善于和学生交往(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育问题的研究者(4)社区型和开放型教师(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材料分析题)(一)"爱国守法”一一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本文档将介绍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科目的必背知识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心理学1. 教育理论: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掌握不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2. 教育心理学:熟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了解学龄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教育法律法规1. 教育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体系,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主要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2. 学校管理法律法规:掌握学校组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1. 教育管理:了解学校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学校行政管理、教育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教育评价:熟悉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1. 教学理论:了解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教学过程的管理、掌握学生研究规律等知识。
2. 教学设计: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五、学科教育与课程标准1. 学科教育:掌握小学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特点,了解小学常见学科教育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课程标准:熟悉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选用原则,了解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科目的必背知识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祝您取得优异的成绩!。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在准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时,《综合素质》这一科目至关重要。
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以及基本能力等。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门科目的重点内容。
一、职业理念(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关注少数优等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二)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教育法律法规这部分内容需要我们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包括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2、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例如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指导评价权等,以及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
3、重要法律条文的规定和应用,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小学教育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小学教育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一、综合素质的定义综合素质是指一个学生在学业、品德、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1. 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2. 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综合素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未来社会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3. 促进个体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能够全面发展个体的个性、创新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培养综合素质的方法1. 设计多元化的研究任务: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研究任务,引导学生在不同领域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多元能力。
2. 开展综合活动和课程:学校可以组织综合素质拓展班、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活动空间,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评价综合素质的方法1. 多角度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品德表现、社会实践、学术竞赛等方面。
2. 个性化评价: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评价,关注他们的发展潜力和特长。
3. 综合评价:将学生的各项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全面的评价报告,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五、小学教育资格证考试的要求小学教育资格证考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教师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教育专业素养、扎实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综合能力。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方面。
六、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评价手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资格证考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FpgFpg 《綜合素質》知識點第一章:職業理念一、教育觀理解國家實施素質教育の基本要求:(1)面向全體學生(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4)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の培養(5)著眼於學生の可持續發展掌握在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の途徑和方法:途徑有:(1)樹立素質教育理念,把握課改精神,實踐新課程(基礎教育新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の基本途徑)(2)學校管理,課外活動和班主任工作(3)舉行德智體美並進の教育活動方法有:(1)提高教師隊伍水準,最大限度の發揮教師の作用(主導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養)(2)將教育目の落實到教學之中(3)引導和調動學生學習の主動性和積極性(4)開展多種形式の實踐活動(5)建立多層次,多樣化の教學模式依據國家實施素質教育の基本要求,分析和評價教育現象根據要求和素質教育觀念進行分析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の發展和社會發展の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の基本素質為根本目の,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の身心潛能,注重形成人の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の教育。
2、為什麼要實施素質教育?(1)實施素質教育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の需要;(2)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國際教育改革和發展の共同趨勢;(3)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の需要;二、學生觀我國所宣導の學生觀:以人為本和全面發展理解“人の全面發展”の思想人の道德、體力和智力の全面、和諧、充分の發展。
人の勞動力全面發展素質教育の學生觀の思想基礎就是以人為本,人の全面發展本質是人の社會屬性和社會關係,社會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會素質和能力の全面發展理解“以人為本”の涵義,在教學活動中做到以學生の全面發展為本“以人為本”是一種肯定人の作用和地位,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の價值取向。
教育中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1)學生是完整の,具有獨立意義の個體(2)學生是學習の主體(3)學生需要尊重(4)學生都有潛力學生の全面發展要求從身心健康發展,主體性發展,中學生社會文化發展三個方面身心健康發展:生理心理健康の成長,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會の實現主體性發展:建立正確の自我認識,培養正確の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全面發展の人所需の自覺發展,主動發展。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重点必背知识点
综合素质(小学)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单选+案例)★(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看法和认识)(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2.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新课程改革推进A、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单选)课程功能:双基→三维课程结构:单一→均衡、综合、选择课程内容:繁难编旧→与生活、时代相联系学习方式:死记硬背→自主、合作、探究评价体系:注重结果→多元、综合、动态、多样管理制度:单一、三级(国家、地方、学校)B、新课改的教学观(案例)★(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二、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案例)A、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单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可塑性)(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老师对学生犯错的态度)B、学生是独特的人(因材施教)(1)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2)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尊重想法)(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2.全面发展的内涵3.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三、教师观1.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单选)复杂性和创造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个体性去群体性2.新课改下的教师观A、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B、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1)1997版本(单选)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2)2008版本(案例)★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侵犯学生权利)√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奉献、认真)√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全体学生、健康、人格、不体罚)√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以身作则、廉洁从教)√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反思反省、创新)五、法律法规(单选、了解)1.教师权利与义务A、权力教育教学权——最基本权利(上课、教育改革)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进修培训权参与管理权(民主管理权)B、义务教师要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提高业务水平遵纪守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护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2.学生的权利A、人身权(最基本、)生命健康权、隐私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权B、财产权财产所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继承\受赠权C、受教育权参加教育教学权(上课)、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9月1日起施行,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法律体系中的“母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
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
(
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的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全体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以人为本”也就是所有学生发展为本,必须
坚持教育公正公平的原则教育机会均等,要求公正的对待学生,不因何种原因,给予学生相同的教育机会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1)为什么要终身学习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②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③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④提高教育创新精神
须终身学习⑤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⑥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教师学习的内容:①学习能力学习②专业知识学习③教育理论学
的终身发展就要终身学习,可通过正规,非正规,校本专业教育发展方法有: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反思,教育研究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
如何提高教学成绩:(1)讲方法:处理好师生
)
巨大的贡献,为社会和进步提供精神财
富,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或
者①教师是文化传递者②教师是文明促进
者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④教师是道德塑造
者)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解读中国教育法律
法规体系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月
·《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
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实施;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
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强制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谁违反谁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
25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学校不得违法开除未成年学生
2、教师不能
在校内吸烟3、突发事件先救未成年人4、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记5、法院可剥夺父母监护权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九届人大10次会议于1999年6月28日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1、明确禁止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
(2010-2020年)》
、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
2、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5、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6、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7、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8、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9、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10、纠正
教师的基本权利
1、教师的公民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监督权
2、教师的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学术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评价权: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品行和学业成绩;
5)
3、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补助津贴教师的义务
(1)遵纪守法: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履行教育教学职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宪
须履行的责任。
表现形式:(1)积极义务(2)禁止性义务(3)义务人侵犯他人权利和利益时,接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义务的履行。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师义务1、遵纪守法义务2、教育教学义务3、思想教育义务4、尊重学生人格5、保护学生权益6、提高水平义务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
学生权利的保护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实现中学教育目标的要求权利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1、教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1)危险时教师挺身而出;(2)教师须尽到保护义务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1)不得随意剥夺学生上课权;(2)不得随意缺课
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
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受教育者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四大亮点:
(1)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另加教师工作量标准的一半;(2)提高了班主任的经济待遇;(3)保证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力(4)强调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问题: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评价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