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lasepillo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广义先秦:1 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河(《汉书·(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2、间献王传》颜师古注))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3、,后亦应之,此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4、“杭育杭育派”:《淮南子·道应训》)重权力之歌也”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5、重要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原始时代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集体性、综合性等。
它们具有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是指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先秦文学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古代神话、古代歌谣、《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先秦寓言和《楚辞》等,这些作品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
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
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
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
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
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
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先秦两汉文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 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
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
蝶,则必有分矣。此之 谓物化。
庄周梦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 “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出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 成群,草木遂长。”(《马蹄》)
的歌颂,也有对政治腐败的揭露;从形式上说,既有类似《诗经》的诗体
赋,也有类似楚辞的骚体赋,还有汉代发展起来的散体赋;从作家和作品 看,汉代辞赋作家有300多人,比较杰出的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
衡等等,汉代辞赋的作品有3000多篇,形成了汉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
汉朝的政论哲理散文已趋于成熟。比较杰出的政论散文作家有贾谊、晁
《庄子》一书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 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多为门人所著,不完全代表庄
子的思想。
《庄子》一书文学性很强,不仅结构灵活,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而且时常借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之中,
有着浓郁的诗意和开阔的意境,给后世诗人和小说家以无穷的启发
彪》,王粲的《七哀诗》和《登楼赋》等。
第二节 先秦两汉文学成就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作305篇。因所配乐曲
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前 11 世
纪-前6世纪) ,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诗(周初)——诗三百(春秋)——诗经(西汉)
先秦、两汉名词解释
先秦、两汉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概念题:1、三家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三家诗”或者“今文三家”。
2、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诗经》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1)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说:1、从音乐角度划分: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昆虫草木略序》);2、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 .《论语》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 .《论语》“诗可以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
1.《庄子》文艺观的主要内 容
• A、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 学思想之核心。
• B、“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 C、“得意忘言”论。 • D、《庄子》文艺思想具有浪漫主义和
象征主义特征,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 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均与 《庄子》有着较深的关系。
• (三)《庄子》的道家文艺观
(一)《论语》中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的文艺观
•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 • 2.《论语》的“兴、观、群、怨”
说 • 3.《论语》的“思无邪”说 • 4. 《论语》的“尽善尽美”说 • 5. 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 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 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 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 551~479),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伟大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 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 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 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
一、先秦文论
• ㈠ 何谓先秦
• 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 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包含着几个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 建社会初期)。
• ㈡ 先秦文论的特点
•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各个部门的界限不是很清 楚,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科学 的文学观念。
• [影响]“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 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 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 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 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 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 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 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 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 社会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1、“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6、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之一,当时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文体,其中包括诗歌、论著、小说等。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哲学思想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有《论语》、《孟子》、《礼记》等。
这些作品提供了对于当时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并且为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较为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描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 先秦两汉文学的概述先秦两汉文学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论语等,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楚辞、汉赋等。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期有很高的影响力,在后世也都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2.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口头文学,包括传说、歌谣、谚语等。
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诗经》。
《诗经》收集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宗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学作品。
其中有许多传世的名篇,如《大雅》、《小雅》、《周南》等。
另外,先秦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口头文学作品,如《传说》、《歌谣》、《谚语》等。
这些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蕴含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思想。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3.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史记、尚书、周礼和诗经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名著,例如《汉书》、《汉武帝传》、《汉魏六朝文》等,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
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2.《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成,共21篇,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即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淮南子·要略》认为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
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3.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体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楚辟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屈原的《离骚》、《九尊》,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
骚体赋并不等于楚辞,它已经散文化了,是楚辞演变为汉大赋的过渡形式,在赋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代表性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
4.散体赋: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摘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
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为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一般说来,文学史上所说的“汉赋”,都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
5.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叫有摹拟,亦简称“七”。
“七体”名目首见于《昭明文选》。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文学的历史悠久,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收集了唐代以前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民族史诗、宫廷咏史、爱情诗歌等。
《诗经》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和发展。
《孟子》以散文的方式写成,内容包
括人性、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
《孟子》对于古代文学的发
展和儒家思想的推广具有重要影响。
两汉文学
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重要成果,它是一部历史
著作,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朝的历史事件。
《史记》通过生动的
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的发展过程。
它不仅对后来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
乐府诗
乐府诗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音乐伴奏而诞生,
因此被称为乐府诗。
这种诗歌形式多以民间故事、咏史赋诗等为主题,内容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
乐府诗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发
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如《诗经》、《孟子》、《史记》和乐府诗等经典作品催生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文学常识1--先秦两汉
4.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
衡 5.其中 司马相如 最为有名,其《子虚》 《上林》二赋也最为驰名。 6.贾谊的《鹏鸟赋》、《吊屈原赋》或写自 己不得志的遭遇,或抒发对当时政治不满的 感情,是汉赋中较有价值的属于抒情一类的 作品。
小精灵拓展
贾谊之死
贾谊,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5.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1)、人民受剥削、徭役的苦难及反抗精神。 (2)、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 (3)、揭露统治者的奢淫贪暴。 歌颂男女青年的反礼教斗争和他们的坚贞爱 情
6.以叙事为主为主是汉乐府最主要的特征,
其中《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 叙事诗,代表汉乐府发展的最高峰,与《木 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中下层文人的诗作。 2.这组诗的内容大都表现游子、思妇的离别 愁绪和仕子伤时失志、消极悲观、及时行乐 等思想。 3.它们全部采用五言的形式,在艺术描写方 面有较高成就,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 品,被认为是中国五言诗之祖。
家庭作业
1.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 诗人。 3.汉赋四大家中最有名的是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是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 诗,与《木兰诗》合成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所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6.“四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精灵拓展
“楚辞”的文学创作特征
1.“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
可谓之‘楚辞’。” 2.形成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 3.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弥漫着原始宗教气息,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诗歌部分先秦两汉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4.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5.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6.十一篇。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完整word版)先秦两汉名词解释(整理)
8、“风、雅、颂”:指《诗经》的分类。“风”时具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分十五国风,160篇,除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是朝廷正乐,用于典礼,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的音乐,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9、“赋、比、兴”:《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是触物兴词,大多在诗歌开端。“赋”是基础。
3、始祖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以女娲故事为代表,如《女娲补天》。
4、洪水神话: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以大禹故事为代表,如《大禹治水》。
5、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情况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是史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
6、《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始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另有六篇笙诗,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报存下来的宗教祭祀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12、《楚辞》: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辑录屈、宋及后人模拟制作为一书,名为《楚辞》。东汉王逸以此为基础编写《楚辞章句》,《楚辞》从此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13、“诗经四大家”:齐诗,辕固生(齐);鲁诗,申培(鲁);韩诗,韩婴(燕);毛诗,毛亨、毛苌(鲁、赵,古文)。
14、《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一受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市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他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主旨是忠君爱国。
(秦汉)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最新整理)
吴歌:“吴声歌曲”的简称,乐府清商曲的一部。
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时代以东晋和南宋居多,“吴歌”中的民歌多写男女之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语言清晰浅近,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多用双关隐语,现存“吴歌”以《子夜歌》、《读曲歌》数量最多。
西曲:“西曲”就是“西曲歌”,乐府清商曲的一部。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为中心,时代以齐梁作品居多。
“西曲”多写水边旅人思妇的别情离绪,尤多表现船户、商贾生活之作。
“西曲”也多是五言四句形式,语言较自然真率。
永明体:永明体是一种诗体名。
南朝永明年间周顒发现了四声,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避免声律上的“八病”,以达到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这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
代表作家是竟陵八友,而尤以谢脁最为突出。
永明体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转变,是唐代格律诗的开端。
宫体诗:南朝梁陈宫廷流行的一种诗体。
由梁简文帝萧刚首先提倡,代表作家有庾信父子、徐陵父子等,其内容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绘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
建安风骨:又被称为建安风力,历来认识不一,或指内容,或指形式,实则指内容与形式并重的一种文学风格。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能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苍劲雄浑,情辞慷慨悲凉,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期的时代风貌,后人将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以下乃结合往年考点补充)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
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
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
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以“隐括本传”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变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
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
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
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
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
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
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史记》的创作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乐府,秦汉时期指音乐机关。
汉代把在乐府合乐演唱的歌辞称为歌诗。
后来汉朝人把合过乐的歌辞也称为歌诗。
到了六朝,人们对此机构采集的合乐而歌的诗也称为乐府。
早期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张衡的《四愁诗》、秦嘉的诗《赠妇行》。
简答1、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一、诗乐舞结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如吕氏春秋古乐描绘了在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人们载歌载舞的场面。
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二、文史哲不分就散文而言,先秦时期,没有纯粹的散文著作。
散文与史学,哲学以及其他学科没有明确界限,有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也富有文学意味。
2、《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这种创作态度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二、《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中,往往交往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三、《诗经》的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至八言的不等。
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诗经》常常采用重章叠字的形式,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3、《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传统《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从《诗经》开始 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 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 来进行文学革新。
三、比兴的垂范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中触物动情 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 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4、《春秋》的特点:一、“微言大义”《春秋》记事,记录是提纲式的,但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二、“春秋笔法”《春秋》采善贬恶,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反对诸侯兼并篡位夺权犯上作乱。
这种见之于行事或称属辞比事的写法就是春秋笔法三、“简而有法”《春秋》记事简略但极为有序5、《孟子》的艺术特征:一、巧于辩论,长于说理。
孟子在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极会说理。
二、气势浩然的文风。
孟子曾自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三、《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
6、《庄子》的文学价值:《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从文学意义上看,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一书大多是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所谓“寓言十九(十之有九)”。
《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200多则。
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
这使《庄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形象思维。
善于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
庄子寓言想象奇特构思诡异创造了一大批怪异奇特的艺术形象,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
神奇变幻的散文笔法。
庄子散文看起来并不严密,汪洋姿态变化无端,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雄奇壮阔的意境。
庄子善于把自己对自由无限精神的追求贯注笔端,以挥洒自如之笔,创造出开阔的意境7、汉代文学的样式:一、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的一种新文体二、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叙事散文。
三、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孔雀东南飞标志着五言诗在民间发展成熟8、《史记》的思想核心:一、实录精神司马迁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二、批判精神:史记不是一部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史书,而是一部批判性的史书三、人本精神史记的首创一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的地位与租用的高度重视9、《史记》的风格艺术:一、抒情色彩史记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并在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中寄寓了司马迁本人极大地同情,实际上他是在借助历史人物的遭遇写自己的不幸二、悲剧色彩1历史的先行者2行为壮烈但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3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4身上具有明显的弱点三、传奇色彩他常把传奇故事写入人物传记,又偏爱写富于传奇经历的历史人物四、宏大的气魄史记创造了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善于叙写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10、汉乐府诗的思想性:一、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辛二、表现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痛苦。
两汉时期战争不断,汉乐府民歌直接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不满三、对两性爱恨的坦露和表白汉乐府民歌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很多,感情真挚,大胆直率四、表达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11、汉乐府的艺术性及其影响:一、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二、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诗经》的编集:A、采诗说。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B、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志。
C、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经》的分类:“诗”最初都是乐歌,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A、“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B、“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C、“颂”即宗庙祭祀之乐,“颂”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3.《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
先秦称《书》,汉后称《尚书》,原为夏、商、周原始历史文献,主要记载帝王的命令和言论,后来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
《尚书》在汉代形成了两种版本:一种是今文,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文本包括典、谟、誓、训、诰、命六种。
4.《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
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鲁国史官所整理修订的。
它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
《春秋》的主要内容是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发生在鲁国和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的重大事件,其中有国家重要的祭典、盟会,国君的嗣立、丧葬,各诸侯间的交往和互访,以及大量有关军事行动的记录。
5.《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多对此说有疑义。
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的历史,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它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备的编年史书。
6.《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实则大约成书在战国初年。
7.《战国策》: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
《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人收集的一部史料汇编,这些资料大部分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所记,来源不一,零散错乱,名称各异,有所谓《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等称呼。
到西汉,刘向第一次对这些史料进行系统整理、修订成书,共33篇。
因其主要记载“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所以定名为《战国策》。
8.《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经》、《德经》两部分组成。
《道经》主要讲哲学,《德经》主要讲政治和军事。
从全书内容与涉及的某些问题看,可能编定于战国初年,但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重要思想。
9.《论语》: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思想之记录。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0.《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