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望远海。”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

古诗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

古诗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登高丘而望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前言】《登高丘而望远》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一首登高怀想诗。

此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登山望远而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及仙境并不存在;秦始皇、汉武帝一方面穷兵黩武,一方面梦想长生不老,但最终难逃死劫。

可分为三段: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山望远;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末六句为第三段。

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

全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皇汉武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荒淫误国。

【注释】1、扶桑:日出处神木。

2、“精卫”句: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真实。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以堙(填塞)于东海。

3、“鼋鼍”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

仍言神物为虚幻。

4、穷兵黩武:好战不止。

5、鼎湖飞龙: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

”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

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诚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详见《史记·封禅书》。

[2] 【翻译】登上高山,遥望远海。

六鳌骨骼早已成霜雪,它们背负的三仙山漂流到那里去了?扶桑之树大半都已摧折,白日减弱了光彩。

仙境的银台金阙宛如梦中,秦始皇汉武帝空空相待。

精卫鸟白白填塞木石,鼋鼍无所凭籍。

君不见骊山的秦始皇陵墓、茂陵的汉武帝陵墓已经荒废,牧羊小童尽相攀登。

盗贼们纷纷来挖劫珍宝,陵墓中安置的精灵有什么能耐保护?两个穷兵黩武的皇帝,到如今也没有乘上鼎湖飞龙上天去。

中小学 李白的古诗词 一百首诗词赏析课外辅导打印语文

中小学 李白的古诗词 一百首诗词赏析课外辅导打印语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朝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将进酒唐朝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独坐敬亭山唐朝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送友人唐朝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望庐山瀑布唐朝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朝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夜下征虏亭唐朝李白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忆东山二首唐朝李白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或- 题北榭碑唐朝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赠汪伦唐朝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 或- 白帝下江陵唐朝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夜宿山寺唐朝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或- 题北榭碑唐朝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登高》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和译文及赏析《登高》原文和译文及赏析1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李白的诗及简介(之八)

李白的诗及简介(之八)

李白的诗及简介(之八)李白的诗歌约近一千首,过去一些选本选李白的诗,往往片面强调艺术性,因此一部分政治性强烈而艺术特色不突出的诗篇,常常不被选录,安史之乱以后的一部分表现强烈爱国思想的作品,就是其例。

之前《李白的诗及简介之一——之七》就是以编年排列把李白生平分为五个时期,即第一时期(蜀中时期),第二时期(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第三时期(长安时期),第四时期(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漫游时期),第五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的时期)。

我们选择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希望读者能够看到李白的全貌。

但由于一部分作品实在无法考定写作年代,因此我们把剩下的这66首也具有代表性的诗统一编在《李白的诗及简介之八》里,助读者更多地了解李白。

1、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文艺思想。

他认为诗歌的发展,自周代以来,走着下坡路,尤其是建安以来,专门追求绮丽的形式,不值得珍贵。

表示自己要学习孔子,认真进行编著事业,树立模范。

2、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的描写,一方面赞美了他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另一方面,对他的残暴统治与愚蠢行为,给予谴责与讽刺。

3、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茶董》明夏树芳

《茶董》明夏树芳

《茶董》明·夏树芳茶董明·夏树芳编著叙夫登高丘望远海,酒固为吾侪张军济胜之资。

而月团百片,消磨文字五千,或调鹤听莺,散发卧羲皇,则桧雨松风,一瓯春雪,亦所亟赏。

故断崖缺石之上,木秀云腴,往往于比吸灵芽,漱红玉,瀹气涤虑,共作高斋清话。

自晋唐而下,纷纷邾莒之会,各立胜场,品例淄渑,判若南董,遂以《茶董》名篇。

语曰: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

诚重之矣。

如谓此君面目严冷,而且以为水厄,且以为乳妖,则请效綦毋先生无作此事。

冰莲道人夏树芳识。

小序范希文云:万象森罗中,安知无茶星。

余以茶星名馆,每与客茗战,自谓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

新泉活火,老坡窥见此中三昧。

然云:出磨则屑饼作团矣。

黄鲁直去芎用盐,去橘用姜,转于点茶,全无交涉。

今旗枪标格,天然色香映发。

岕为冠,他山辅之,恨苏黄不及见。

若陆季疵复生,忍作毁茶论乎。

江阴夏茂卿叙酒,其言甚豪。

予笑曰:觞政不纲,曲爵分愬,底诋呵监史,倒置章程,击斗覆觚,几于腐肋。

何如隐囊纱帽,翛然林涧之间,摘露芽,煮云腴,一洗百年尘土胃耶。

醉乡纲禁疏阔,豪士升堂,酒肉伧父,亦往往拥盾排闼而人。

茶则反是,周有酒诰,汉三人聚饮,罚金有律。

五代东都有曲禁,犯者族,而于茶独无后言。

吾朝九大塞著为令,铢两茶不得出关,正恐滥觞于胡奴耳。

盖茶有不辱之节如此。

热肠如拂,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

酒类侠,茶类隐,酒固道广,茶亦德素。

茂卿茶之董狐也,试以我言平章之孰胜,茂卿曰;诺。

于是退而作《茶董》。

陈继儒书于素涛轩。

题词荀子曰:其为人也多暇,其出人也不远矣。

陶通明曰: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

余谓茗碗之事足当之。

盖幽人高士,蝉脱势利,藉以耗壮心而送日月。

水源之轻重,辨若淄渑,火候之文武,调若丹鼎。

非枕漱之侣不亲,非文字之饮不比者也。

当今此事,惟许夏茂卿拈出,顾渚阳羡肉食者往焉,茂卿亦安能禁。

一似强笑不乐,强颜无欢,茶韵故自胜耳。

予夙秉幽尚,入山十年,差可不愧茂卿语。

李白写青海的诗

李白写青海的诗

李白写青海的诗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唐·李白《东山吟》
1.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这句诗中,李白通过描绘哥舒翰在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赞美。

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安危和边疆安全的关注。

2. 《东山吟》: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这句诗中,李白通过描绘自己在酒醉之后跳起青海舞,以秋风吹落紫绮冠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同时,也透露出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向往。

3. 《登高丘而望远海》:
“白波九道流雪山,横天割浪跨彩鞍。


这句诗中,李白通过描绘青海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自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的豪迈情感。

同时,也透露出对自然景观的崇敬和赞美。

4. 《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句诗中,李白通过引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乘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乐观态度。

同时,也透露出对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自信。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爱情、友情、国家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

《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

《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跟古诗打过交道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高丘而望远》翻译赏析:《登高丘而望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前言】《登高丘而望远》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一首登高怀想诗。

此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登山望远而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及仙境并不存在;秦始皇、汉武帝一方面穷兵黩武,一方面梦想长生不老,但最终难逃死劫。

可分为三段: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山望远;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末六句为第三段。

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

全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皇汉武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荒淫误国。

【注释】1、扶桑:日出处神木。

2、“精卫”句: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真实。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以堙(填塞)于东海。

3、“鼋鼍”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

仍言神物为虚幻。

4、穷兵黩武:好战不止。

5、鼎湖飞龙: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

”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

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诚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详见《史记·封禅书》。

[2]【翻译】登上高山,遥望远海。

六鳌骨骼早已成霜雪,它们背负的三仙山漂流到那里去了?扶桑之树大半都已摧折,白日减弱了光彩。

仙境的银台金阙宛如梦中,秦始皇汉武帝空空相待。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同:沾)译文及注释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盛开的菊花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翠微:这里代指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但将酩(mǐng)酊(dǐng)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酩酊:醉得稀里糊涂。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zhān)衣。

(霑同:沾)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译文及注释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创作背景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二人命运相仿,皆是怀才不遇,所以在登齐山时有感写下此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原文阅读和赏析

《秋登兰山寄张五》原文阅读和赏析

《秋登兰山寄张五》原文阅读和赏析【诗句】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意思】接近黄昏时分仍然望不见友人,诗人心中不由生出淡淡的哀愁,然而转望四周,清秋时节秀丽的山光又使诗人逸兴稍起。

诗句描写的是诗人秋日里在山中远望时的心境,一“愁”一“兴”,俱是即景而生:登山不见故人,兼以天*渐晚,故交便更不可见,因而心下生愁;而远望山*正好,何况清秋明净,望之便更觉秀丽可人,故而逸兴暂生。

前者是故交不可见的幽幽怅然,是人世情味;后者是山*犹可观的淡淡欣喜,是隐者情怀。

读之,仿佛可以看到清秋时节山林的秀丽与朦胧,感受到诗人极目远眺时心中泛起的细微波澜,余味无穷。

诗句看似平淡自然,实则言情真切动人。

【全诗】《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全诗赏析】此诗寄张五,开篇即从张五而起。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化用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状写隐者深居云山,悠然自得的心境。

作者因思念张五,而想象其隐居自得之情,而愈是想象则愈是思念,忍不住登高远望:“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登高远望,但见林木苍苍,云海茫茫,似乎只有秋雁在云空中时隐时现。

这时,自己的心也随着雁而飞到远处。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两句承上而来,亦就是“心随雁飞灭”的实际内容。

潇洒的秋意,激起了登高怀人的兴致;而薄暮冥冥,却闭塞了远眺的目光,作者不免引起无端的愁绪。

这是怀人不见,此心未舒时的意绪。

于是游目眺望山下四方之景:“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畔洲如月。

”这四句是游目所见的实景,作者的意绪也由怀人渐渐扩展变化。

所怀之人不见,却见农人归来,歇息沙洲渡口。

由隐者而及于农人,两者表面上似若风马牛,但其中却包含着作者对隐士们一向崇尚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的情调。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_1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_1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翻译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赏析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

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

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

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原文阅读赏析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原文阅读赏析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原文阅读赏析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李白自幼才识过人,志向宏伟。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年二十六“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漫游求仕。

一心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可是直至四十二岁才因吴筠推荐而应诏赴长安。

其《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又有《别内赴征》诗云:“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时归。

归时傥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其狂喜之情溢于言表。

起初时,玄宗“降辇步迎,如见园绮”命为供奉翰林,的确恩宠备至。

李白也以为久蓄的报负可以实现,满腹的才华能得施展。

但不久便发现,玄宗赏识的只是他的诗才,只把他当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并无意大用他。

这使一心沉醉在战国纵横之术里的诗人大受打击,加上他天性傲岸,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而受到外戚宦官的谗毁。

终于,做了不到三年的供奉翰林便唱着《五意歌》辞离帝京,继续他的漫游生涯。

但是,此后之李白已非昔日之李白。

将近三年的长安生活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震动。

他有幸目睹了许多宫廷内幕和君王大臣的腐化堕落。

过于天真的诗人逐渐成熟了。

表现在他的诗中就是长安三年成了他一生诗歌的一条鲜明分界线。

前期作品思想感情比较单纯,多抒发报负、流连山水、惜别寄远之作。

后期作品则更多一些冷静、深刻的分析和思考,多借端发慨、抨击现实,挥斥幽愤之作。

这首《登高丘而望远海》思想深刻,感情凝重,可以明显看出长安生活对诗人的哲学观,世界观造成的影响,该是作于诗人离开长安之后。

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将它系在天宝十年(751)当是可信的。

登高丘而望远赏析

登高丘而望远赏析

登高丘而望远赏析崇山峻岭,云雾缭绕。

我站在高丘之上,眺望远方的美景,心情无比舒畅。

登高望远,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代表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对远方的渴望。

本文将从登高的意义、赏析的魅力以及展望的力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登高,意味着追求。

无论是身处尘世还是触及云霄,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停滞不前,而是渴望飞跃前行,寻找更加广阔的世界。

登高的过程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对人生质疑与思考的过程。

每一步踏在陡峭的山路上,都似乎在提醒我们,人生的旅程亦如登山一般,需要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困难,才能到达巅峰,领略到最美的风景。

而登高时的赏析,使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的景色。

站在高处,一片壮丽的景色便一览无余,如同置身于仙境之中。

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一幅溶入天地的画卷;近处河水潺潺,花草各自绽放,让人心旷神怡。

这种美丽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敬意。

通过赏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包容,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同时,登高还有着无穷的展望力量。

登高让我们远离纷扰,超越平庸,展望未来的无限可能。

站在高处,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登高时,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世界的壮丽和宽广,激发出无限的想象力。

面对美好的远方,我们不再满足于眼前的现状,而是蓄势待发,勇往直前。

正如登高者所言:“脚踏实地,心系远方”,登高让人的意志得到磨砺和升华,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人生的辉煌。

登高丘而望远,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心境的升华。

登高让我们向往远方,感受自然之美,也让我们更加珍视眼前。

登高,让我们体验到了天地的广袤和生命的伟大,同时也教会我们勇往直前,展望未来。

让我们一起踏上登山之旅,感受登高的意义,赏析远方的魅力,展望美好的人生。

登高丘而望远海全诗解释

登高丘而望远海全诗解释

登高丘而望远海全诗解释
登高丘而望远海,这句诗意味着一个人站在高处欣赏着远处的海,给人以壮阔而宽广的视野。

这句诗的主题是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首先,"登高丘"表示一个人努力攀登,到达了山丘的高处,这个过程象征着个人的追求和努力,代表了对自我提升不断追求的态度。

其次,"望远海"描绘了在高处俯瞰远处海洋的景象,海洋在此处作为自由、广袤和无限的象征出现。

望向远方的海洋,有可能给人一种宽容和包容的感觉,让人深思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句诗传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广袤世界的向往。

它鼓励人们在限制和束缚中自由展翅,追求自己内心渴望的目标,超越个人的局限,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鼓舞人心。

它提醒着每个人不要满足于眼前的境遇,应该努力追求更高远的目标,不断超越自己,向着更广阔的世界前进。

总而言之,这句诗以登高丘望远海的景象为象征,诗人通过这个景象向人们传达了对自由、广袤世界的向往和渴望。

它鼓励人们不满足现状,勇敢追求梦想,超越个人局限,开拓自己的视野。

这首诗提醒我们积极向上,追求更高远的目标。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原文|译文|赏析《登高丘而望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登高怀想诗。

此诗从登山望远引出一系列的联想:表示对古代仙山琼阁等传说的怀疑,并嘲笑了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的愚蠢行为,有托古讽今之意。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登高丘而望远》原文唐代:李白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译文及注释译文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

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

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

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注释⑴登高丘而望远:古辞无闻,可能是李白自创新辞。

《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列于《相和歌辞》。

王琦注云:“此题旧无传闻。

郭茂倩《乐府诗集》编是诗于相和曲中魏文帝‘登山而远望’一篇之后,疑太白拟此也,然文意却不顺。

”⑵“六鳌”二句:六鳌三山的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是夏革讲给汤听的。

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千亿万里,有大壑焉。

其中有五山焉。

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仙圣毒之,诉之于帝。

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五山之所。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原文及赏析

李白《登高丘而望远》原文及赏析

登高丘而望远[唐] 李白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作品赏析此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高山望远海。

登高临海,极目远眺,诗人心潮澎湃,但他并没有写沧海扬波,洪涛排空的景象,而去写与大海、高山相关联的神话传说。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

六鳌成枯骨,三山已经是过眼云烟。

扶桑摧折,太阳的光彩已沉没殆尽。

“银台金阙”犹如梦中烟云,秦皇汉武寻求的长生药亦如幻影。

精卫填海,徒劳无功;鼋鼍为梁,不足为凭。

末六句为第三段。

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

这一段为全诗之主旨所在。

秦始皇骊山构陵,汉武帝茂陵筑墓,均已倾废荒芜。

到而今,当年的英豪雄强早已灰飞烟灭,风光不再,只有听凭牧羊子赶着羊群来登临践踏。

他们的魂灵守不住他们的墓冢,他们的余威阻止不了盗墓者贪婪的掘夺。

昔日穷兵黩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气。

如今仍落得个如此下场,要想乘飞龙而成仙,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历史就是无情的,自然也是残酷的。

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野心家”们,终究如凡夫俗子一样,化作灰,堕为尘,成为深埋土堆里的一把枯骨,与庶民百姓没有两样。

而他们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终成为后人的笑柄。

诗意还不仅限于此。

怀古仅仅是引领诗兴,由之写来,直奔主题。

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比起秦皇汉武来,犹过之而无不及;其穷兵黩武之举,荒淫误国之行,与之相比,并无二致。

借古鉴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才是这首诗真正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不是怀古之作,而是感时之作。

登高山,望远海,面对着绝好的写诗环境,绝好的诗歌材料,诗人却遥遥想起了历史上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诞,予以严厉抨击。

前行让心不倦的攀登的诗句

前行让心不倦的攀登的诗句

前行让心不倦的攀登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前行让心不倦的攀登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前行,让心不倦地攀登,向远方,直达漂亮的风景登高丘,望远海。

(.)6鳌骨已霜,3山流安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久闻人说黄山好,今日欣登始信峰;列嶂有心争峻秀,古松无语兀龙钟;置身霄汉星辰近,俯首尘寰烟雾封;到此方知是云海,下藏幽壑几千重。

我生暇日本无多,为爱名山作此游;凿石悬崖恰容足,攀登绝顶尽开怀;苍茫天壤4望阔,绰约奇峰1眼收;珍重大家健腰脚,终南华岳未全过。

我曾3次上匡庐,如此奇观处处无;初试汤泉水刚热,又看黄海雪平铺;草埋幽经人少过,风送深岭有鸟啄;犹恨未能登绝顶,莲花峰外数天都。

2.形容攀登的诗句有哪些1. 《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 《与诸子登岘山》唐代: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3. 《秋登万山》唐代: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涯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 《9月9日登玄武山》唐代:卢照邻9月9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 《登庐山5老峰》唐代:李白庐山东南5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9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3.形容前行的诗句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2103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1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凄凉之地,2103年谪居。

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

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1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丘,望远海。

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高丘而望远》
原文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李白南游吴越之时。

那时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多穷兵黩武、荒淫误国之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