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概述、特点与影响因素
临床流行病学8
B. 环境因素
4.社会的
二、病因探索
(一)收集基础资料 (二)形成病因假设 (三)检验病因假设
(一)收集基础资料
通过病例报告、病例系列研究、 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以及探索性 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可以为形成病因 假设提供基础资料。
1.病例报告
病例报告是就一例或少数病例所观察到的 病例报告是就一例或少数病例所观察到的 新问题进行报告,报告的内容涉及到临床 表现、诊断、治疗、转归、病理或病因线 索等某方面的珍稀所见。 病例报告的意义主要在于提出了重要线索。 流行病学因果观立足于群体角度,不能轻 流行病学因果观立足于群体角度,不能轻 率地把个别现象当作一般结论。
表1 寻找病因的指南清单
1.先天的 A. 宿主病因 2.后天的
1.生物的 2.化学的 3.物理的
基因、染色体 年龄、发育、营养状态、体格、行为类型、心 理特征、获得性免疫、既往史 病原体、感染动物、媒介昆虫、食入的动植物 营养素、天然有毒动植物、化学药品、微量元 素、重金属 气象、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水质、大 气污染、电离辐射、噪音、振动 社会人口(密度、居室、流动、都市化、交通、 战争、灾害)、经济(收入、财产、景气)、家 庭(构成、婚姻、家庭沟通)、饮食习惯、嗜 好兴趣(烟、酒、茶、运动、消遣)、教育文 化、医疗保健、职业(工种、场所、条件、福 利劳保设施)、政治、宗教、风俗。
多病因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因性的。致病因子与疾病并非 多病因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因性的。致病因子与疾病并非 一一对应关系。 一一对应关系。 致病因子存在,疾病并不必定发生; 一种疾病可能存在多个病因; 同一致病因子可引起多种疾病; 当多个致病因子共同起作用时,其致病作用往往不是简单地 相加,而产生的危险性常常大于单个原因所致危险性之和。 疾病是病原物、宿主、环境三方面的因素同时存在,并相互 作用或协同作用,三者缺其一,都不会发病。由于病原物和 宿主均处于环境之中,故根据轮状模型可将概括宿主与环境 两大方面,病原物则来自宿主和环境(表1 两大方面,病原物则来自宿主和环境(表1)。
中医学概论课件-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39
痰的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痰阻经络、筋骨
瘰疬痰核,肢体麻木 屈伸不利或半身不遂
阻滞气机
痰阻于肺 痰阻于心,心血不畅
胸闷、咳嗽、喘促 胸闷,心悸
阻碍气血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
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浊上犯于头,阻滞清阳
眩晕,昏冒,头重头胀
痰气凝结咽喉(梅核气) 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痰迷心窍 神昏,痴呆神志失常 精神不振,甚则发狂
易扰乱神明
痰火扰心
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癫狂
痰蒙清窍
头昏头重,精神不振
多见滑腻舌苔
40
二、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 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4、熟悉发病原理 5、了解病因的其他内容
3
第一节 病 因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学认为 整体观念-→动态平衡-→失调-→疾病 △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
4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询问病因 2、辨证求因 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求病因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火易 生风 动血
热极生风 热迫血妄行
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 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出血症。血色鲜红,粘稠,量多
火易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 致肿疡 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
痈肿,疮疡 痈疽原是火毒生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
26
高热神昏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详细描述
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疲惫、肌肉劳损 ,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过度安逸则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劳逸失 度还可能影响人体的气血流通,导致 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 列的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劳逸失度,应该保持适度的 劳动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度安 逸。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合理安排时 间,适时休息和放松。同时,应根据 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和 免疫力。中医也提倡通过按摩、针灸 、中药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以缓解劳 逸失度对身体的影响。
谢谢观看
中医病因的分类
总结词
中医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其中外因包括六淫和疫疠,内因包括七情和 饮食劳逸。
详细描述
外因是指从外部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 等。内因则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病因的特点
总结词
中医病因具有多因素性、相关性、动态性等特点。
饮食失宜
总结词
饮食失宜是指饮食习惯不良或食物选 择不当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也是内 伤病因的一种。
详细描述
饮食失宜包括过饥过饱、偏食、暴饮 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食用过于 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 些行为会导致脾胃受损、消化功能失 调,进而引发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 问题。长期饮食失宜还可能引发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饮食失宜,应该养成健康的 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荤素搭配、 少油少盐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过于 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易消化 的食物。中医也提倡通过食疗来调理 身体,如食用红枣、枸杞、山药等补 气血的食物,以缓解饮食失宜对身体 的影响。
病因及病因推断
第三章病因及病因推断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Cause of Disease)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部医学研究的主线之一。
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和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与措施,从而预防,治疗和控制疾病。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各科都致力于疾病病因的研究,只是不同学科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已。
流行病学是从宏观和群体水平研究病因的,它在病因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和结论性的作用。
其研究成果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重要作用。
第一节病因的概述一、病因概念的发展1.1.阴阳五行学说:最初人类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全由上帝安排,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鬼神。
公元前5世纪,我国祖先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物质—金、木、水、火、土密切相关,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病因观,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
2.2.Koch学说:16世纪末,意大利学者(Fracastora)提出了“疾病与特异的传染物有关”。
19世纪,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等人首先证明了某些动物和人类的疾病是由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不同的微生物可导致不同的疾病,既单因素学说或特异病因学说的诞生。
但是在此后的防病、治病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单一致病因子并不总是足以引起疾病发生。
自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病因学说。
单纯病因论将病原体作为病因,忽视了环境和机体自身的作用,同时也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现代病因观认为疾病是由于来自环境和宿主本身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目前多因论具有代表性因果模式有三角、轮状和网状三种。
3.3.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式最先由Gor——den、Ront等以图予以表示。
如图3—1所示,该模式考虑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子(病因)、宿主、环境三个要素,疾病的发生与否是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上致病因子、宿主、环境各占一个角。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发病类型
复发
旧病复发(重新发作的疾病,称“复病”) 证候类似初病,但不仅是原病理,是诱因
作用于宿根,再次的病理损害 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常留下后遗症
(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与主病有因果联 系)
发病类型
复发
引起复发的三大因素
余邪未尽 正虚未复 诱发因素(新感、劳累、饮食不慎、用药不当)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
性质
致病特点
阴邪 阻碍气机
损伤阳气
重浊 周身困重
粘滞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 清
症状的粘滞性
趋下
病程的缠绵性 伤及人体下部
常见症状 症状多 腹泻,水肿 头重身困,关节重着疼痛 小便浑浊,大便溏泻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 苔腻 病程长、反复发作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 水肿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阻碍脏腑、经络气机 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运化功能 损伤脾阳
2、湿性重浊
重--沉重、重着 浊--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湿性粘滞
症状黏滞不爽 病程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
三、饮食偏嗜
五味偏嗜 偏寒偏热 偏嗜饮酒 偏嗜异物
劳逸失度
一、过劳
劳力过度-伤气、伤筋骨 劳神过度-伤心脾 房劳过度-伤肾
二、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 全身虚弱 神气衰弱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饮
1、痰饮的基本含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瘀血的形成
外邪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流行病学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有某种疾病发生,必定(概率为100%)有
该疾病存在。
结核病的病因
E:结核杆菌 A:营养 B:免疫力 C:劳累 D:居住条件
肺癌的病因
A:吸烟 B:遗传 C:粉尘 D:X射线 E:化学物质
二、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
现况调查 描述性研究 病例报告 生态学研究 形成假设
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
病例对照研究
复习参考题
有关概念:病因、必需病因、促成病因?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病因研有开拓性和结论性的作用。
病因一直是医学各学科都很关心的研究重点之 一,任何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对策,只有建立在 宏观的病因学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流行病学关于病因的概念
• 由于某一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的存在,使有关 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使 该病的发病率降低,这些与发病率消长有关 的因素称为该病的病因。 • 流行病学一般将病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或决定因素(determinant)。
病因及病因推断
流行病学的定义
预防 控制 消灭 疾病
疾病
人群 健康
阐明规律
探索病因 制定对策 评价效果
促进 健康
分布和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
第一节:病因的概述(病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第二节: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因果关联的判断标准
第一节 病因的概述
• 医学各领域对病因的理解和研究重点各不相同: 临床医学 —— 单个病人的发病原因; 基础医学 —— 病因的微观方面; 流行病学 —— 从宏观和群体水平研究病因,在
5. 是否在不同的研究中反映出一致性? 如果不同的研究者在 • 不同的地域 • 不同的时间 • 不同的研究对象 • 应用不同的或相类似的研究方法 • 都能够得到一致的结果,那么这种所得出 的某一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的结论就比较 可靠,也比较令人信服。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易生风动血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火易致肿疡
(二) 疠气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过饥 1 饮食不节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忧思→脾、心、肺—脾失健运
两胁胀痛 胸闷太息 咽中如有
物梗阻 月经延后 痛经闭经
食欲不振 脘腹胀满 大便溏泄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 床表现的病证。如大喜大怒易致心脑病发作。
怒则气上:
大怒、暴怒→肝→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肝气郁结
喜则气缓
暴喜→伤心→气机迟缓,心气涣散不收→神气失守
心神
五脏精气充盛 正常情志活动 气血运行畅达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4.五脏与不同的情志活动之间有相对应的特 异性联系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惊喜→心、肾---心神不宁
心悸 失眠 健忘 精神失
常
郁怒→肝、心、脾---肝气郁结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精气血津液功 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 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 机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 生。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有形之痰饮:P232
痰饮
无形之痰饮:P232 只见其症,不见
形质,通过辨证求因来确定
有形之邪
如眩晕、癫、狂
饮: 痰饮(狭义)——胃肠 悬饮——胸胁 溢饮——四肢 支饮——胸膈
痰
影响水液代谢
作
祟
心
易于蒙蔽神明
怪病多痰: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瘀血 是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不为生理上所需
要的瘀积之血。 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 血行不畅而停滞于脉内之血。
脏腑功能
脉道通利 寒热
气的推动与固摄
血液运行不畅 血离经脉而瘀积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介绍病因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病因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1.2 病因分类介绍中医学中病因的分类详细解释每种类型的病因特点和表现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解释风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风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2 寒邪解释寒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寒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3 暑邪解释暑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暑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4 湿邪解释湿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三章:内伤病因3.1 情志病因解释情志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情志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2 饮食病因解释饮食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饮食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3 劳倦病因解释劳倦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劳倦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4 痰饮病因解释痰饮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痰饮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四章:病理产物病因4.1 瘀血解释瘀血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瘀血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2 结石解释结石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结石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3 湿毒解释湿毒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毒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五章:其他病因5.1 外伤解释外伤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外伤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5.2 寄生虫解释寄第六章:环境因素病因6.1 气候因素解释气候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体易感受的病因6.2 地域因素解释地域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地域特点与相关病因第七章:遗传与体质病因7.1 遗传因素解释遗传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遗传性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7.2 体质因素解释体质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体质类型易感受的病因和保健方法第八章:现代医学病因概念8.1 西医病因概念解释西医病因的分类和特点对比中医和西医病因概念的差异8.2 生活方式因素解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病因和预防措施第九章:预防与治疗9.1 预防病因策略介绍预防病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预防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9.2 治疗病因方法介绍中医治疗病因的常用方法解释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第十章:案例分析与讨论10.1 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因案例分析案例中病因的识别和治疗过程10.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病因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中医学知识预防和治疗病因相关疾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病因分类难点解析:不同病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根据病因分类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病因七情六淫
病例二:风寒感冒的病机与治疗
总结词
风寒感冒是中医常见的一种感冒类型,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 治疗原则为辛温解表,常用药物有麻黄 、桂枝等。
VS
详细描述
风寒感冒的病机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邪气 ,导致肺卫失宣,营卫不和。临床上常表 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等症 状。治疗原则为辛温解表,常用药物有麻 黄、桂枝、杏仁等,同时可配合针灸、推 拿等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 暖,避免受寒,适当运动以增强身体免疫 力。
寒邪
具有凝滞、收引的特点,易导致气血 凝滞、关节痹痛等,如风寒感冒、寒 湿痹等。
暑邪
具有温热、升散的特点,易导致热病 、中暑等症状,多发生在夏季。
湿邪
具有黏滞、重浊的特点,易导致肢体 沉重、关节疼痛等,如湿痹、湿热黄 疸等。
燥邪
具有干燥、收敛的特点,易导致皮肤 干燥、口鼻干燥等症状,如秋燥等。
火邪
具有炎热、耗伤的特点,易导致高热 、口渴等症状,如火热内盛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病例三:脾胃湿热的病机与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脾胃湿热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 食欲不振、肢体困重等症状。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常用 药物有黄连、黄芩等。
脾胃湿热的病机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原因导 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郁而化热。临床上常表现为脘腹 胀满、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大便黏滞等症状。治疗原则 为清热利湿,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等,同时可配 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规 律,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
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
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健康及疾病的分布、影响因素、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病因学则是研究疾病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及社会因素等。
流行病学病因即是研究疾病在特定人群中产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病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遗传因素
某些疾病与家族遗传有关,如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病、血友病等。
这些疾病往往因个体基因突变而产生。
2. 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是指与人体生物内部环境有关的因素。
如细菌、病毒、真菌、排泄物、蚊虫等可引起疾病的生物因素。
3. 化学因素
人体受到化学物质的侵害也会出现某些疾病,如铅中毒、酒中毒、工业毒物等化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4. 物理因素
人体受到某些物理因素的影响也能带来某些疾病,如电磁辐射、辐射物质等。
5.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也是流行病学病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社会压力、婚姻状况、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饮食习惯、吸烟等都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流行病学病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了解和研究疾病的病因将有助于人们预防、控制和治疗某些疾病,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生活。
病因的名词解释
病因的名词解释:1、病因: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充分病因: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3、病因网模型: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
4、求同法;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5、求异法;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6、同异并用法: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7、共变法: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剩余法: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病因分类:人类疾病原因主要可分为:内因、外因和内外因。
但是,第一原因就是饮食不合理,几乎都是盲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科学性可言,必定世界上每一种食物都有药物作用,怎能盲吃呢?食物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不吃饭就会死亡,不会吃饭、吃的不科学就会得病。
有人长寿,可以活100-120岁,有的人则年龄很小就去世,内在体质天壤之别,其中根本原因就是长寿者膳食是巧合的科学食疗,而短寿、亚健康、病患者大多都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某些食物太少或者过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6
第一节 六淫
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气候变化或抵抗 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外感病:发病急骤,邪气从口鼻、 肌表侵入,先见表证。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7
一、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六淫概念 (l)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六
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
燥邪概念:燥秋季之主气,具有干燥、收 敛、清肃特性的邪气。
燥邪分类 温燥
外燥 凉燥
内燥——津亏致燥。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23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太过,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引起 疾病时,称为六淫。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8
一、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异常情况
六气发生太过 非其时有其气 气候变化急骤
人体正气不足
发病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9
一、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外感六淫---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 为外邪。 内生五邪--- 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 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 (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范畴。
荨麻疹时作时止。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风性主动: 风属阳邪,其性动摇 不定。——眩晕、震颤、四肢抽搐、 角弓反张等。
(4).风为百病之长:其他五邪每多依 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 湿,风热等。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15
(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邪概念: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 性的外邪。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 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 致临床表现的理论。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探求病因的方法 问诊求因:即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
关情况,以推断其病因。 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4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病因分类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张仲景:将病因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三类。 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
原则上提出了“三因学说”。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具体
阐明了“三因学说”。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5
当前病因分类
1.六淫:外感病因 2.疠气:外感病因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11
(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的概念: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 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风邪的特性:
1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
2 风邪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的致病 因素。
风为百病之长。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12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的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阳邪:风邪善动不居,具外越上浮、轻扬升发的特性。 开泄:风吹地裂。——汗出,恶风等。 阳位:头面,肌表,背部等。——头痛头晕,鼻塞, 背痛,身痛,皮肤瘙痒,面瘫等。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1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寒性凝滞: 寒属阴邪,具有凝结、停
滞的特性(气血运行阻滞、易致疼痛), 寒胜则痛(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3)寒性收引: 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 拘急特点(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拘 挛),导致无汗、筋脉拘挛作痛、关节屈 伸不利等。
。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六淫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邪从外入(口鼻或皮毛)。 (2)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
多湿病,秋季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 (4)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 (5)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以
发生转化。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1
概述
病因: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 素、病原(古称“病源”)。
病因范围:
原发病因: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 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 天因素.
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2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伤风与中风之别)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1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风善动不居。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
定处的特点。——行痹(风痹),关节疼 痛游走不定;
数变---风起瞬间,风有休作,来去无常。 发病急骤等。——中风病突然昏倒,不省 人事,半身不遂等。
寒邪特性: 1 . 寒邪为冬季之主气,致病多见于冬季, 但也可见于其它季节。 2.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3.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16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邪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袭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 伤寒。 寒邪直中脾胃—损伤脾阳——脘腹 疼痛——中寒 素体阳虚—阴寒内生—畏寒—内寒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湿性粘滞。 粘即粘着,症状的粘滞性。 滞即停滞,病程的缠绵性(关节炎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伤于湿者,下先受 之。 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趋下。 病位在下焦者多属湿邪为病,如白带过多、 小便淋沥、阴囊湿疹,下肢疮疡等。(内湿)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22
(四)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8
(三)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概念:湿为长夏之主气,是具 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 邪气。
湿邪的分类 内湿——脾虚生湿。 外湿——感受外界湿邪。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19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水入土中谓之湿,故湿属于阴邪之类。 阴邪易伤阳气。——畏寒,肢冷等。
湿为有形之邪,有形者易滞气机。——胸痞, 脘闷,腹胀等。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20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湿性重浊。 “重”,症状沉重的特点——肢重、大便
里急后重、头重如裹、小便不利等。 “浊”,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
渗液、面垢、大便粘腻,小便混浊, 白带过多等。
病因概述、特点和影响因素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