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陶行知介绍
3、解放儿童的眼睛
4、解放儿童的嘴
5、解放儿童的空间
6、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创立的
“生活教育”理论。为改变当前教育脱 离生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实践的现状 指明了方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Fra bibliotek一、使幼儿教育内容更为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1、幼儿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教
人要从小教起 2、幼儿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大计 3、幼儿教育有利于妇女劳动力的解放
1、培养健康的生活,实施健康的教育
“儿童健康比什么都要紧” 2、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培养他们从小热爱
科学 1932年,陶行知特意指出,幼儿园要重视科 学训练,要求幼儿园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材 料,重新改造现有的故事、游戏、歌曲,公 主、王子的童话时代已经过去了。他提倡小 孩子“玩科学把戏”
三、运用“做中学”的教育方法
谢谢观赏!
介绍
姓名:陶行知
原名:陶文睿 乳名:和尚
出生日期: 1891年10月18日 病逝日期:1946 年7月25日 籍贯地:安徽省 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书有《陶行知文集》、
《创设乡村幼稚园的宣言》、《幼稚园 的新大陆》、《如何普及幼稚园的教 育》。 他曾师从于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等人。 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
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陶行知最主要的贡献是创立了适合中国 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
在幼儿教育方面,他不仅有丰富深刻的幼儿
教育思想,而且亲自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 幼儿园,是中国乡村幼儿教育的先行者、开 拓者。
生活即教育给幼儿教育的启示是幼儿教
陶行知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1905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
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
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陶行知的教育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潜,字晓庄,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乡村教育”等一系列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陶行知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期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1. 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从生活出发,生活即教育。
他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认识生活、改造生活,使人们成为生活的主体。
生活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生活的教育、教育的生活和生活的教育。
(1)生活的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态度。
(2)教育的生活:强调教育者应该将教育融入生活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生活兴趣。
(3)生活的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即“教”与“学”、“做”三者不可分割。
他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教学内容: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乡村教育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
他主张乡村教育应该以农村生活为基础,关注农民的需求,培养具有乡土情怀、能够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乡村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普及教育:提高农村儿童入学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2)职业教育:培养农村青少年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成人教育:提高农村成年人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三、陶行知的教育教学实践1.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旨在培养具有乡土情怀、能够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陶行知的故事篇1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篇2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篇3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周总理称赞这些孩子们说:"一代胜似一代。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他自幼聪明好学,自主创新。
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
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
陶行知
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年),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
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的事迹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陶行知的一些重要事迹和贡献:
1. 生平背景:
陶行知出生于江苏省,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深受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
2. 教育实践:
●他在南京创办了著名的实验学校——“育才学
校”,这是一所实行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新式学
校。
●在育才学校,他实施了许多革新的教育实践,如取
消考试、学生自治等。
3. “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民众教育运动:
他是民众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致力于推广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使教育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5. 著作与演讲:
陶行知通过大量的著作和演讲,传播他的教育理念。
其中,《我所认识的杜威教育思想》等作品影响深远。
6. 民主教育观:
他倡导教育民主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性思考。
7. 晚年:
晚年,陶行知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并在战争期间继续推动教育改革。
8. 影响与评价:
陶行知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一生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
的工作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以及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联。
陶行知生平简介
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 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 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 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 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 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 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 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 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 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主要生平
陶行知,1891年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 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陶行知手迹(1930年夏)
[2]
祖籍浙江绍兴,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 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受辛 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 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 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与胡适同 乡又同学。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 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 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 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 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 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 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 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 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评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 周恩来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 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泰戈 尔(印度诗人、哲学执委和常委。 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 的宣 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 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 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 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 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 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 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陶行知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陶行知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 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 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 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人民网评)
陶行知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景星学社社员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评价 05 后世纪念
目录
02 主要贡献 04 轶事典故
基本信息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 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
谢谢观看
主要贡献
主要贡献
陶行知像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 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 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 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
概述陶行知教育理念
陶行知(1895-196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被称为"陶行知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2. 学以致用:陶行知主张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 个性发展: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倡导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兴趣。
4. 教育情感: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同理心等。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5. 社会责任: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强调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培养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人为本,关注个性发展和情感培育,以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目标。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重要思想资源。
陶行知的主要教育实践
一、生活教育1. 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2. 生活教育实践(1)创办晓庄学校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学校,这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基地。
晓庄学校是一所乡村学校,陶行知在这里推行生活教育,使学生们在劳动、生活中学习,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
(2)创办乡村师范教育陶行知认为,要改变乡村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批有责任感的乡村教师。
为此,他创办了乡村师范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教师,为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平民教育1. 平民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使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
他提出“平民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普及、平等、实用。
2. 平民教育实践(1)创办平民学校陶行知在晓庄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平民学校,招收贫苦农民子女入学。
平民学校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
(2)推行扫盲教育陶行知认为,扫除文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积极推行扫盲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文盲状态,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三、乡村教育1. 乡村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关键。
他提出“乡村教育”理论,强调乡村教育要面向农村,服务于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 乡村教育实践(1)创办乡村师范教育陶行知在晓庄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乡村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乡村教师,为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推广农业技术陶行知认为,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推广农业技术。
他组织专家编写农业技术书籍,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
四、陶行知教育实践的意义1. 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使我国教育事业从城市走向农村,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陶行知生平
陶行知生平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
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
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
陶行知生平简介
汕职院自然科学系陶研会第七届理事会成员会长:郭素绿副会长:郑灿彬谢锦旋张跃跃秘书长:黄丽晓副秘书长:姚欣琼贝琼华学术部部长:陈日兵何庆霖文娱部部长:陈俞敏苏婉仪宣传部部长:陈晓锋李佳骏组织部部长:吴燕红张木标自然科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自然科学系第七届陶研会理事会2011年9月21日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一、陶行知资料陶行知,原名文浚,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人,生于1891年10月18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大众诗人、革命战士。
1914年,陶行知在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典礼上,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同年8月,赴美留学于加州伊利偌大学攻读市政学,期间曾任学生会干事。
次年获政治硕士学位,并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教育科学,师事杜威、孟禄等名家。
1918年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1919年2月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中,他提出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林伯渠曾赞他是“反洋化教育”、“反传统教育”的旗手。
1920年12月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促进会。
由于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故用名“行知”。
1921年10月29日,陶行知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务长、教授孟禄博士(他美国时的老师)到广州进行科学教育性实际调查情况,他当翻译。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祖国南大门广州市;同年12月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他任主任干事。
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
早在20年代,陶行知就认识到普及教育的重点应当在农村。
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庆师范。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发表了《创造的教育》演说, 1932年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生平简介
跨文化交流
陶行知曾多次出国考察和讲学, 将中国教育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 ,促进了中外教育文化的交流。
推动世界教育改革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改 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世界教育 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强调实践
陶行知注重实践教育,认为实践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对现代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推动平民教育
01
陶行知提倡平民教育,主张教育机会平等,对中国教育改革产
生了深远影响。
倡导生活教育
02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
合,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培养创新精神
03
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中国教育改革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世界教育发展的贡献
和发展。
02
主张
陶行知主张通过乡村教育运动,推动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乡村
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03
成果
乡村教育运动在广大乡村地区得到推广,推动了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提高了乡村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04
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与贡献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做是中心
陶行知特别强调“做”的重要性,认为“做”是教和学的中心。
教和学的统一
陶行知提倡教和学要统一,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做, 学生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会做。
3
陶行知教育实践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1 2 3
背景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培养具 有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能力的教师,决定创办晓庄 师范学校。
关注个体差异
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
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
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
母曹翠(Lè)。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
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陶行知的故事6则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一):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二):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三):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样回事。
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
您说可气不可气?“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之后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呢?”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齐到钟表店去好吗?“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样拆,又去怎样修,怎样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齐到了一家钟表店。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1891—1951),原名陶永安,字行知,浙江宁波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
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东华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人之一。
毕业于上海苏州洋学堂,191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18年获上海中央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师从郭沫若。
陶行知坚持“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主张“求知”和“求学”,全力倡导文化复兴活动。
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和思想分析能力,在社会改革、现代化斗争和民族独立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行知所读书多集中在古代文化思想类,又特别喜欢儒家文化思想。
他曾撰写出多部重要的传世著作,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一书在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陶行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他强调“求真”和“求实”,尽可能地把旧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弘扬民族文化,提倡以文化复兴手段改善国家社会制度。
陶行知的散文作品集《山水集》被评为“民国文学史上的最高峰”。
后人因而钦佩陶行知,以“先知”之誉称誉他,号称“陶行知、鲁迅、茅盾三大先知”。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诗歌集》。
早年经历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中国安徽歙县。
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
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
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育生涯191陶行知7年8月,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
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
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
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
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
1920年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
陶行知的简介
陶行知的简介陶行知(1891-1958),中国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他被尊为“中国教育家”。
他是中国教育、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和商业部门改革的先鋒,他也曾在过去几十年里影响中国社会。
一、个人背景陶行知是江苏宜兴(Yixing)人,1901年出生在一个中等收入的小乡村家庭,1910年考取进入上海西南政法学堂(Puyi),这里的人则引起他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他还接受了很多美国早期新教派的思想。
二、人生经历陶行知曾担任过上海的新民主主义者的领袖,当时他是中国社会学会的会长。
1923年,他到日本留学,专攻福楼拜,社会学和戏剧,学习社会民主思想以及日本知识文化。
回到中国后,为留学团担任副团长,参加了改造中国教育。
三、其贡献①教育改革陶行知将很多早期的美国文教思想引进中国,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倡革新教育理念。
陶行知认为只有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中国。
他还持续支持他所创办的《学术新思维》(Shidexinxi)小报来推进全国教育改革进程。
②早期社会主义运动1914年,陶行知在上海以主事身份同刘少奇、周恩来等共同创办了《新民主主义》(Xinmin Zhuyi),下文书籍《新民主主义刚哪》(Xinminzhuyi Gangna),这个杂志将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引入中国,他的作品也是影响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的重要贡献者。
③商业部门改革陶行知担任了近50年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商业部长,领导了许多商业改革:规定商业工作室的营业条件,规范商品交易环节;规章商业术语,推动票据制度的发展……都是陶行知的贡献,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其作品陶行知在《新民主主义刚哪》中写下了优秀的作品《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论述了无限制的民主,参加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还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研究,撰写了一本名为《新文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思想》的书籍,在教育事业上他还写下了《当代教育实验研究》《当代中国教育报告》等。
五、总结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思想对中国的新时代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改变了中国教育体系、展开早期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改革商业部门,其作品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事篇4
并非文字游戏
陶先生还是一位乐观、风趣的大众哲学家。凡是和他相 处的人,不论童叟都像铁钉遇见磁石一样,被他深深吸 引。据《新华日报》记载,1938年,陶先生宣传抗日, 从海外归来,一踏入武汉就去探望保育院的难童。演说 开头,便给小朋友们拆了一个字——“春”。陶先生说: “春”代表着春风奏乐,花儿伴舞,看见“春”也就看 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把“春”字分成三部分看,便是 “三”、“人”、“日”,三人为众,就意味着大家联 合起来,是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的!你们看,“日” 字不在“三”、“人”之下吗?说到这里,孩子们欢呼雀 跃,口号不绝。陶先生之举,并非文字游戏,而是闪耀 着他心灵的光芒,那光芒,便是先生毕生追随党的结晶。
评说:用心良苦,直观的教育方法,深刻的教育思想。 以前的教育是填鸭式,强迫式,灌输式,扼杀了学生的 创造性。陶先生的这堂课无异于宣告旧的教育方法的失 败,提倡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趣事篇2
一字师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某小学的诗:“有 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 生不在学生在。”有个才八九岁的女学生却提出:“既 然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能教小孩, 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看应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 孩’。”陶行知惊喜不已,当即把诗中“大”字改为 “小”字。事后,陶行知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可真是 我的‘一字之师’啊!”
趣事篇1:
带鸡上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次在武汉大学作报告,一上台,他就 从皮包里抓出一只鸡来。同学一看,都笑了。等到笑声 一停,陶行知便当场演示喂鸡:他掏出一把米,按住鸡 头让鸡吃米,鸡不吃;又掰开鸡的嘴,将米粒塞开去, 鸡挣扎着仍不吃。接着,他松开手,把鸡放在地上,又 撒把米在地上,那鸡便从容地啄起米来。正当学生看得 入神时,陶行知说:“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如果强迫学 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学不进去的。但若 让他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效果就好 得多。陶行知借助喂鸡,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他的教肓原 理。
陶行知开创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 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 理论核心。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 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 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 《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人物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 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 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 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 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 育宣言》。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2] 1935年, 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 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 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5、“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 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6、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7、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 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 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 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人物评价
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 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 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 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 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 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 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 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 钦,世所共仰。
书法名言篇:
1、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 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 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2、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
3、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 到心的深处。
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 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 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谢谢大家、
——陈春燕
评说:没有师道尊严,没有长幼之别,陶行知对学生的 尊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令人感动。Βιβλιοθήκη 趣事篇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陶先生的创举早已使反动派骨鲠在喉,“四•一二”反革 命政变后,蒋介石便把触角伸向了晓庄。一天,值日的 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对正在讲课的陶先生说: “蒋介石来了,先生是不是去接一接?”陶先生推了推 老式眼镜回答:“你去问问他,是找我有事,还是来参 观学校?”说完仍旧继续讲课。一会儿,值日生赶回通 报:“蒋介石说是来看看。”陶先生“唔”了一声,略 一思索后说:“那……我就不见他了。”蒋介石见这位教 书匠居然如此傲慢,耿耿于怀。不久,晓庄被查封,陶 先生被通缉,罪名是晓庄通共,有碍风俗。 评说:陶先生岂非陶令之后裔乎?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 折腰事权贵,今陶先生之疾恶如仇,洁身自好之气节, 决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没有一点阿谀奉承之媚态,铁 骨铮铮,令人钦佩!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 享年55岁。
四块糖果、名字、作品
具体普通话书,在案例中陶行知先 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一次表扬学 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 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 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 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 了他。
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 成”,又改名为行知。
评说:陶先生是优秀的教育家,也是爱国的思想家。教育素材,无处不在, 教育方法,灵活多变。平易近人的教育态度,风趣幽默的教育语言,融爱国 思想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 用。
图片欣赏:
t2014401188
陶行知的《结婚证书》
1939年12月31日,陶行知与吴树琴在重庆结婚。陶行知 特地在结婚证书上题写了一首别致的小诗: 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 欢喜我遇到了你,你也遇到了我。 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 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 偶然发牌气,也要规劝勉励。 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 为了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 再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 育。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变生活 (2)社会即学校 社会是一个无比大的学校 学校不得关门办学,要与社联联系起来
(3)教学做合一 活一天,做一天,活到老,学到老
总之: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新型的进步的教育理论,也是一 种社会改革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