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为君子 与人善》

合集下载

最新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共39页)

最新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共39页)

一年级齐鲁书社(s hūs hè)传统文化教案........................................第一(dìyī)单元知礼守规第一课正衣冠(yī guān) 重仪表教学(jiāo xué)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zhèngquè)、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míng bai)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在家需要注意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

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pīnyīn)读课文。

1、自由(zìyóu)读,指名读。

指导。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衣冠服饰在于(zàiyú)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3、小组讨论,交流(jiāoliú)。

4、全班交流(jiāoliú),指导。

(1)衣冠不在名贵华丽,而在于整齐和整洁。

(2)平时,要爱护衣物,不要随便弄脏,破了要缝补。

衣帽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

三)、读刘琎束带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刘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3、你平时(píngshí)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小组(xiǎozǔ)交流,指名汇报。

四)、拓展(tuò zhǎn)活动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2、自我(zìwǒ)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置冠服,---------”。

第二课步从容(cóngróng) 立端正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论语(带拼音版)

论语(带拼音版)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ú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 bù hào fàn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 běn lìér dào shēng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zǐ yuē qiǎo yán lìng sè xiǎn yǐ rén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zēng zǐ yuē 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 wèi rén móu ér bú zhōng hū yǔ péng yǒu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jiāoér bú xìn hū chuán bù xí hū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zǐ yuē dǎo qiān shèng zhī guó jìng shìér xìn jié yòng ér ài rén shǐ mín yǐ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shí时。

《与人为善》公开课教学教案

《与人为善》公开课教学教案

《与人为善》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与人为善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向善的态度。

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1.2 教学内容:讲解与人为善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分享与人为善的实际案例。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善良的行为和态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小组讨论:探讨与人为善的原因和方法。

分享案例:分析与人为善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二章:尊重他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2.2 教学内容:讲解尊重他人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分享尊重他人的实际案例。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尊重他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小组讨论:探讨尊重他人的原因和方法。

分享案例:分析尊重他人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章:关爱他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3.2 教学内容:讲解关爱他人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分享关爱他人的实际案例。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关爱他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小组讨论:探讨关爱他人的原因和方法。

分享案例:分析关爱他人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四章:倾听与理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倾听与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4.2 教学内容:讲解倾听与理解他人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倾听与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分享倾听与理解他人的实际案例。

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倾听与理解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小组讨论:探讨倾听与理解他人的原因和方法。

分享案例:分析倾听与理解他人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五章:友善交往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友善交往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友善交往的态度和行为。

5.2 教学内容:讲解友善交往的定义和意义。

分析友善交往的重要性。

分享友善交往的实际案例。

5.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友善交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第一课求仁自可得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人皆有善心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册。

是岂水这性哉其势则然也。

”——《孟子·告子上》第二课良知、良能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思则得之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第三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心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穷达不失志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第四课吾岂好辩哉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四过不足为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孟子尽心上 第十三

-孟子尽心上 第十三

?孟子尽心上第十三?孟子尽心上第十三??《尽心》与《告子》的关系:显然,《告子》中所言“人之本质必然为善”(性)的论断最后给出的是心如其自身那样思而抉择/选择,因此,人之为人的性或本质,最后就基于心的实现。

心的实现自身,就是心尽其自身。

心之尽其自身,一个基本的关系就是心会在自我完满实现(尽)的过程遇到在我者与在外者的区分。

在在我者与在外者的区分基础上,真正属于人之本质与权能的规定得到更为确切的彰显。

人只有而且必须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实现出来,人才能获得并实现自己的本质。

这就有一个性命之辩的问题,而性命之辩的前提和基础则是人的属己能力的尽量实现(即尽心)。

[参见《注疏》P349孟子何以以“尽心”随《告子》以及作为结尾,大意都是牵强附会]??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章??朱熹关于心、性、天三者的“理学”解释:“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出者也。

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

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乎理而无不知者也。

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

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

”[《集注》P349],关键点是引入“理”字,并以此为基础,将“尽心知性知天”的关系理解为两个层次:先是逻辑设定三者先天一致;然后将人的现实存在过程视为对三者关系的实现(亦即以先天的逻辑关系来担保三者的现实关系)。

理的引入以及将三者关系加以先天的逻辑设定,违背了孟子心之思而抉择的现实性品质。

而且,将“尽心”解为“穷理”,尤为偏颇。

因为在孟子“尽心”本身自足的源动者,而穷理则突兀地加入了一个心自身之外的客体,从而尽心根本就不能得理。

《注疏》伪疏理解心、性/天的关系则说:“以其天之赋性,而性者人所以得于天也,然而心者又生于性,性则湛然自得,而心者又得以主之也。

”(P351)这个解释,既受到了理学化解释的影响,又在其基础上更加颠倒、扭曲了孟子的心、性关系。

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课程

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课程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

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

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三、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PPT课件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PPT课件
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1910年,德国社会学家蔡特金(ClaraZetkin)建议为了纪 念美国服装工人的罢工应设定一天当“国际妇女节”。 该建议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妇女社会学家会议接受, 但并未定出具体日期1917年,俄国妇女号召在2月23日罢 工以要求“面包和和平”,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食物短 缺.这天依据俄国使用的儒略历是当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折合成欧洲广范使用的格里高历是3月8日1924年,中国共 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三.八”节纪念大会1949年, 我国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三月八日定为妇女节,该 日全国妇女放假半天,举行各种仪式的纪念,祝庆活动.
要善于换位思考,你的“金口玉言”如果是对方说给你听,你是 愉悦还是心生不快?如此,便会渐渐改掉这种不受欢迎的毛病。 得理饶人,不要针锋相对 青年人血气方刚,遇事容易激动,尤 其在自以为正确的情况下,更易理直气壮、咄咄逼人,这种处世 方式是很不受欢迎的。因为人无完人,谁也不是圣人。
尊重他人,不要“官气”十足 所谓“官气”,就是指有 些人只许他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尊重他人。如果你 在与人交往时,无意中养成了这种不好的习惯,必遭众 人厌恶。尊重他人既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一个人 在人际交往中的信誉形象,无论做任何事,不尊重他人, 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首先就会大打折扣,更不要说 “官气”十足而令众人生厌了。 检点言行,不要打探私 事 刚踏入社会的人,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因而乐于打破 砂锅问到底。殊不知社会上人员复杂,每个人为了保护 自己的安全,有许多事情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所以, 除了对很亲近的人或者很熟悉的朋友之外,一般不要去 询问别人的私生活。有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关切,也要请 求别人的同意,等别人自愿告诉你。假如对方愿意把事 情告诉你,你千万不要把知道的“私事”当作新闻一样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子路篇第十三【本篇引语】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原文】13·1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1)。

”请益(2)。

曰:“无倦(3)。

”【注释】(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

之,指老百姓。

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2)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

孔子说:“不要懈怠。

”【原文】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

”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原文】13·3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是儒家学派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徒所撰,讲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

下面是《论语》的全文。

第一章:学而篇谨遵尊敬,不敢忘怀。

至于饮食,衣服,无不恭敬。

朝以问道,暮以讲义,不厌诲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友谋而不专乎道谋而不诚乎已可矣。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四章:里仁篇子曰:“里仁之余,民免而无耻。

里仁之余,邦必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问政。

子曰:“树不必修,无过於阴几而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半。

修之於国,其德乃旅。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无所不备。

”第六章:雍也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时,衣敝而好古,习俗一成而不易,能以侨维,不能以动易,吾不知所以然。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启,与他人交涉不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九章:里鉴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第十章:先进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第十一章:学到老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二章:西泠子篇子曰:“志士恒志也,不矜不伐,不悔不求,得道者兼容天下。

”第十三章:公山弗扰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十四章:雯雯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十五章:阳货篇阳货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曾有过於孔子者。

”由此,可知孔子之博学多才。

第十六章:德行篇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第十七章:颜渊篇颜渊问在学过何事?子曰:“多闻则其深,着力则其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传统文化新

传统文化新

第一课大道至崇(一)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第二课常道向善(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降;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第三课道不远人(一)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二)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三)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能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第四课士志于道(一)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第五课立德为本(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二)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娇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第六课德为福基(一)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二)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夫得,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游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三)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第七课积善成德(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二)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与人为善教案

与人为善教案

2、3 与人为善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

能力目标: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的共鸣和认同,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善良的内涵和要求教学难点: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助人为快乐之本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吗?生:善待他人。

师:没错,就是善待他人。

我们在前面的课已经学习了诚实守信这个做人的基本原则,还学习了如何平等待人,它们都是善待他人的表现。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善待他人的另外一个表现——与人为善。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47页。

2、讲授新课活动:《一只手套》的故事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到课本47页,社会风景中的《一只手套》的故事,然后讨论下面的问题:学生阅读书本故事,小组讨论:(1)作为生意人,女老板不肯卖一只手套,可以理解吗?(2)你怎样看待女老板转变的原因?生:……师:(1)女老板一开始不肯卖一只手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手套通常是以一双为单位出售的,如果只卖掉一只,那剩下的另一只就无法再卖了。

这位女老板一开始只顾做生意赚钱,后来发现顾客是个残疾少年从而转变态度,以体恤关爱温暖了素不相识的人。

由此看来,这位女老板是一位善良的人。

善良就是为别人付出,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也是一种收获,助人是快乐的。

1、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只有一个善良的人,才能够真诚地尊重他人,才能够理解和宽容他人,一个克已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无私奉献的人他首先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

2、善良是无私的,如果一个人做好事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那就是伪善。

一旦他得不到回报,就会露出自私的本质。

课程《与人为善以和为贵》题目答案

课程《与人为善以和为贵》题目答案

【判断题】“仁”的基本精神即爱人和善待他人,在这一点上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实质基本类似 A. 正确【多选题】下列语句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是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D.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多选题】我们的祖先对“善”的价值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把“善”看作“大”B. 把“善”看作“宝”C. 把“善”看作“乐”【单选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的表述为()。

D.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单选题】“与人为善”一词来自()篇中讲的一个故事。

B. 《孟子•公孙丑》【单选题】在中国古代,对“善”的研究一直是和人性以及道德密切联系的。

()被视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A. 仁B. 义C. 礼D. 信【单选题】“善,德之建也”出自()D. 《国语•晋语》【单选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下列哪部经典()? C. 《大学》【判断题】《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A. 正确【判断题】古今中外,一切主流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等,无不把价值观的终极标准指向真、善、美。

A. 正确【单选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出自()。

B. 《易经》【判断题】综观中国传统文化,“善”作为一种肯定性的价值观念,是在公元后的典籍中得到广泛运用的。

B. 错误【判断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名言。

A. 正确【判断题】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A. 正确【判断题】以和为贵要以和而不同为前提。

A. 正确【多选题】关于“孔颜乐处”的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是儒家对身心和谐的经典描述C. 出自《论语》【单选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提出的思想。

C. 老子【单选题】率先提出“和为贵”这一命题的经典著作是D. 《论语•学而》【多选题】下列经典语句属于道家思想的是C.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D.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多选题】下列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 《孟子》 B. 《论语》【单选题】关注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

《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

《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充分广大自己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

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

保持住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办法。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都不三心二意,只是培养身心以等到天命,这就是人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说:“天下的事没有不是命运决定的,只要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之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接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接受的不是正命。

”孟子说:“追求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追求是有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所追求的对象存在于我的内心。

追求有一定的方式,至于得到得不到,则听由命运决定,这种追求是无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所追求的对象存在于我的内心之外。

”孟子说:“天下的一切我都具备了。

如果反身自问,自己是诚实的,那便是最大的快乐。

不懈怠地推己及人,按此做下去,那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便捷的了。

”孟子说:“做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习惯了却不知道其所以然;一生都从这条大道走去,却不了解这是什么道路的人,这是个一般的人。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那才是真正的不知羞耻呀!”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关系重大。

那些搞阴谋诡计,干奸诈机谋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使用羞耻的。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怎么能赶上别人呢?孟子说:“古代的贤能君主喜欢好言善行,因而忘记了自己的富贵权势;古代的贤能之士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走他自己的道路,因而就忘记了别人的富贵权势,所以王公如果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与他多次相见。

相见的次数尚且不够多,更何况要他作为臣下呢?”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讲讲游说之事。

别人知道我,我自得其乐;别人不知道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问:“要怎样才能够自得其乐呢?”孟子答道:“尊尚德,乐于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

所以,士人在不得志时,不失去义;得志时,不离开道。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课件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课件

陈蕃十几岁时,曾经独处庭院,刻苦攻读。一
天,父亲的老朋友薛(xuē)勤来访。薛勤看到院子
里垃圾满地,杂草丛生,就对陈蕃说:“你为什
么不把院子打扫干净后,接待宾客呢?”陈凡当
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怎么能
做打扫庭院这样的小事!”薛勤不禁打量起眼前
这位少年,知道他志向不凡,就语重心长地劝说
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陷
27
经典诵读
第六课 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 长长而民兴弟,上恤(xù)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 挈(xié)矩(jǔ)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 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 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挈矩之道。······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 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bè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 而出。
入了深思。
10
杂诗
(晋)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yù)。 猛志逸四海,骞(qiān)翮(hé)思远翥(zhù)。
11
第二单元
修齐治平
古人说,要想水流得远,就 得疏通它的源泉;要想树长得高, 旧得加固它的根本。“修身”是 成就事业的“源泉”和“根本”, 其“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与 “明明德”“亲民”一样,都是 个人修养的纲领。修养的次第则 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 修身为核心,贯穿起“修己”和 “治人”两个方面。
(《大学·传第九章》)
22
第五课 齐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 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 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 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 求之,虽不中(zhòng),不远 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第十三课《为君子与人善》

第十三课《为君子与人善》

第十三课《为君子与人善》
第十三课《为君子与人善》
教学目标:
1、了解《为君子与人善》的出处。

2、懂得行善、助人为乐。

3、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

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典明理
1、出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2、古语今说,向学生简介一下意思。

君子最高的德行莫大于跟别人一起行善。

3、乐于助人
与人为善是我们做人的道德规范。

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助人。

(二)绘本启智
1、讲《屈原背米》的故事。

2、学习《一只手套》。

3、讨论交流:听完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三)知行合一
1、读格言,借助图画理解意思。

2、讨论交流:怎样做到与人为善?
(四)拓展阅读
1、读《倡导文》节选。

2、读释义,明白怎么做。

3、行为演练:《宽以待人与人为善》,说说怎样做到与人为善?(五)星星点灯
学生谈收获:
当别人误会自己时能谅解、包容他。

与人交往态度真诚、友善。

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第十三课 为君子 与人善

第十三课 为君子 与人善

第十三课为君子与人善
第四单元亲和友善
第十三课为君子与人善
备课时光:11.26 上课时光:12.3——12.7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了课文的意思。

3使同学理解与人为善是我们做人的道德规范。

重点难点:
使同学理解与人为善是我们做人的道德规范,我们要乐于助人。

课前预备:预读屈原背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意思就是君子最高的德行莫大于跟别人一起行善,今日我们就一起走入“为君子与人善”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

2、边读边想:怎样才算与人为善,你们做过什么与人为善的事
情?
3、小组研究,沟通。

4、全班沟通,指导。

(1)乐于共享。

(2)热心助人。

(3)原谅他人。

三)、读屈原背米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屈原做的对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常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4、小组沟通,指名汇报。

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一只手套》《唱导文》。

2、行为演练:当别人错怪了你,未向你赔礼时…….
当别人无意中弄脏了你的衣服时……
当别人在生气时对你说了气话时……。

《劝学》拼音版

《劝学》拼音版

《劝学》拼音版《劝学》拼音版《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荀子劝学古诗拼音版,供您参考和借鉴。

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善古训(出处与浅释)

劝善古训(出处与浅释)

劝善古训(出处与浅释)劝善古训(出处与浅释)劝善古训集粹(含出处与浅释)1、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左传·昭公十三年》资助困难的人毫不厌倦,勉励从善永不满足。

2、吉人为善,惟日不足。

《尚书·泰誓中》善人做善事,总惟恐时间不够用。

3、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荀子·礼论》俱:都。

毕:网罗无遣之意。

引申为尽、全。

人的一生始终都善美,那就是完全掌握做人的道理了。

4、身恒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

北朝·北齐·刘昼《新论·慎独》身恒居善:自身长期行善。

衾:大被。

自身长期坚持行善事,不做坏事,就能心底坦然,毫无惭愧,内外无忧惧。

5、为善无近名。

《庄子·养生主》近:亲近,冀求。

做善事不是为了冀求名声。

6、圣人非虚名,惟善可为勉。

宋·欧阳修《感兴五首》7、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但:只是。

做好事不望报答。

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莫大乎:没有比这更大的。

与人为善:原指跟人一同做好事,现在泛指以善待人。

9、楚国无以为宝。

惟善以为宝。

《礼记·大学》楚国:在今长江中游一带。

惟:仅。

谓楚国人崇尚行善。

10、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至宝:最好的宝贝。

良田:良好的田地。

11、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成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惟南子·缪称训》小善:细微的好事。

舍:放弃。

小不善:细微的坏事。

无伤:无碍。

伤:防碍。

不可忽视微小的好事和坏事,因为它们都可以由小到大,积少成多而引起大的后果的。

12、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汉·贾谊《新书·审微》好人好事不能因其微小而认为于人无益,坏人坏事不能因其微小而认为于人无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课《为君子与人善》
教学目标:
1、了解《为君子与人善》的出处。

2、懂得行善、助人为乐。

3、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

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典明理
1、出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2、古语今说,向学生简介一下意思。

君子最高的德行莫大于跟别人一起行善。

3、乐于助人
与人为善是我们做人的道德规范。

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助人。

(二)绘本启智
1、讲《屈原背米》的故事。

2、学习《一只手套》。

3、讨论交流:听完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三)知行合一
1、读格言,借助图画理解意思。

2、讨论交流:怎样做到与人为善?
(四)拓展阅读
1、读《倡导文》节选。

2、读释义,明白怎么做。

3、行为演练:《宽以待人与人为善》,说说怎样做到与人为善?(五)星星点灯
学生谈收获:
当别人误会自己时能谅解、包容他。

与人交往态度真诚、友善。

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