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版教育学1

合集下载

《教育学》(王道俊著)1

《教育学》(王道俊著)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编本说明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

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

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

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教育学(1)

教育学(1)

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人的发展)功能。

3、小组合作学习的以(异质)为基本形式。

4、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5、一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等特点。

6、1995年,国家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现行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小学教师的教育素质应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9、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的。

10、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三中心是(教师)、(书本)(课堂)。

11、19世纪末,“新教育运动”的出现,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和忽视儿童等缺点给于评击。

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社会即学校)、(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

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模式。

12、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加里宁的《论中国主义教育》等有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1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

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

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教育学原理1

教育学原理1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一、教育学的概念(名)1.教育学含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为研究任务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为研究任务的一门学科。

3.研究任务:(简)①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各种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性。

②指导教育实践教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正确指导教育实践。

③探讨教育价值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认真探讨教育的价值问题,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制定合理的教育目的和要求。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教育活动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要根据个性特征进行教育,是一种艺术。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简)(一)萌芽阶段: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体现在以下几本著作中:《论语》: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哲学、政治、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理想国》:阐述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记》:我国古代儒家思孟学派所作,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雄辩术原理》(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特点:教育思想没有从哲学和政治体系中分化出来。

教育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教育著作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上。

教育论述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二)独立形态阶段(简)在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写了一系列教育著作阐明他们的主张,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并没有达到科学化的程度。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及贡献:英国学者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 1

教育学 1

教育学 1教育学1教育学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和学校教育?就其定义而言,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简要描述教育活动中每个组成要素的状态。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力。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体系?简要描述学校教育系统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校制度”,是国家各级学校的教育制度,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本类型:双线制、单线制和支线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时期是什么?每个时期的教育特点是什么?它分为原始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词源:西方:education由拉丁语引出我国:《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教育的形式化程度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广义上来讲,一切从事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人都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即使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内容上说: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形式上说: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4)三个要素的基本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教育者起主导因素。

四.教育的属性(质的规定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ps:动物界没有)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5.相对独立性2.历史性 6.生产性3.继承性 7.民族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教育功能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个体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等功能。

2.社会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功等。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1.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1.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

2. 隐形功能:伴随显性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是相对的,显性功能一旦被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为显性功能。

教育学课件1

教育学课件1

(五)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有学者明确主张“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认为:“对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起源,只能从人类社会 生产和生活中去寻求,尤其要从最基本、决定其他一切社 会活动的生产中去寻求. “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在其进行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 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需要。”
拉丁文中教育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 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 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我国,我国在20世纪之前,人们很少把 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使用。大都使用的是 “教”与“学”这两个词。因此,我们这里把 “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 的“教育”的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
(五)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指教育实践发生的时间、地 点和存在的物质条件。时间、空间和教 学设备是其中最为核心和不可缺少的。
教育三要素的另一种分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 育 影 响
学习者
教育者
返回
本节总结:
对教育概念的分析侧重于从理念上来认 识;对教育要素的剖析侧重于从系统的角度 来认识;对教育基本形态侧重于从客观现实 的方面来认识。三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逻 辑关联。
(2)狭义的定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学生培 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南师版《教育学》定义为,”狭义的教育是指社 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 化的活动,狭义教育也叫学校教育。
(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第二节 教育的不同的形态及其构成要素
一、教育的不同的形态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 教育形态。 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 形态的标准大致有四个(见下表)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有: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4.教育的形态:A、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教育(自身标准)。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运行的场所或空间)。

C、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运行时间)。

5.教育的起源: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

B、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

西能)。

C、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

D、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

6.教育发展过程及特征: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

教育特征: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标志。

教育特征: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民展。

B、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2、古代社会的教育 、
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棍棒纪律 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樊迟问稼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 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 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2、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 3、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4、长善救失 学习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或失则多, 或失 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二、教育的本质特点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阅读与理解——学校教育的要素 学校教育的要素 阅读与理解
究竟学校教育中的什么让你这样刻骨铭心?是那 些严父慈母般诲人不倦的老师,还是那些“多愁善 感”“借半块橡皮”的同窗好友?是那些课堂里的朗 朗书声、野营路上滴哒号角,还是校园里悠扬的歌曲、 运动场上的激烈搏击?是逃学时的种种惴惴不安,还 是领奖状时的些许洋洋得意?可以说,都是!学校中 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让人终生难忘。 也都不是!你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让你逐渐地长大, 逐渐地成熟,逐渐地懂事,逐渐地回忆起母校! 这些让你长大,让你成熟,让你懂事,让你回忆 的东西,就是教育学中要讲的“学校教育要素”。

【讲义】教育学(一)

【讲义】教育学(一)

考点一:教育学基础知识跟着夏夏走,教资证到手!【一个小tips 】一次成功上岸的秘诀:课前做好预习,直播积极互动,课后及时复习。

课后评价:让我看看是哪个小可爱点亮了5颗小星星~教材精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讲:夏夏老师教师资格证备考通关班模块课程阶段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匹配教教材教辅笔试通关学霸领学入门学霸领学☆学霸带你领先学习教材串联精讲科目一教材精讲-覆盖考点周测-查缺补漏教材:《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备考指南》教辅:《提分考点速记》科目二专项精准提升科目一模块专项-拿定高分精准刷题-快速提分教材:《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教辅:《提分考点速记》科目二刷题预测冲刺科目一考前押题-临考加分教材:《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教辅:《考前突破高分密卷》科目二面试突破面试精讲面试理论打破面试堡垒《国家教师资格证面试实战过关宝典》面试实战试讲+答辩名师一对一点评普通话普通话实战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指导练习《普通话水平测试专用教材》课前要求1、准备好《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材与笔记本2、可通过切换“清晰度”保障听课流畅3、做重点,勤互动第一章教育基础考点一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的内涵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之,三乐也”最早解释: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狭义的教育——学校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育人)(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教育现象存在。

②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各有其特点,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

教育学 第一章(通识)

教育学 第一章(通识)

47
成绩分布
• 平时 30%(出勤、课堂参与、作业) • 期中 30% (作业) • 期末 40%(闭卷考试在第18周)
48
8
• 评价:第一次提出教育起源问题;但否认了人与 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 •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 评价: 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忽略了教育是有意识的文化、社会现象。
17
4. 信息社会的教育
1) 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生产性 4)教育的终身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8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历史发展
一.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的一门科学。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990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 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5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广义上是从事教育的人,狭义上主要指 “教师”。 学习者或受教育者:学生。教育活动就是学习者在 各种教育活动中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 才能、思想的过程。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 切“中介”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14
学校产生的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 b) 体脑分工,出现了专职教师 c)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
15
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棍棒纪律 5)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教育学(大)1

教育学(大)1

教育学第1章1高等学问教育的基本内涵:答:1、从形式上说,古代教育机构是各国的高等学术中心.2、从目的或内容上说,古代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

3、从对象上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

4、从管理上说,在东方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寺庙控制,在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

2大学教育的基本内涵:答:1、从形式上,只有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2、从目的和内容上,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绵延、发扬的场所。

3、从对像来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精英的教育4、从管理来说,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的保证。

3第三级教育的基本内涵:答:1、从形式上,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等各类型院校都是高等教育机构。

2、从目的和内容上,高等教育应满足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需求。

3、从对象来说,高等教育是肩负着精英与大众的双重任务4、从管理来说,高等教育在保证自治传统的同时应兼顾社会需求。

4高等学校的职能:答:1、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学中心2、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中心3、作为服务社会的服务中心.5对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新认识和争论:答:1对三项职能内涵的认识更为明确2、教学与科研职能的矛盾与冲突3、建立有序、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6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

7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

专才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某一职业、行业的实际需要。

通才教育:也被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识教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即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闲暇为手段,目的在于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8并存与互补: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学(1)

教育学(1)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3.人才素质:是指人才身心发展的要求4.全面发展的人:是指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发展和运用的人,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5.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6.狭义的: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7.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8.国家课程:国家规定的课程9.地方课程: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10.校本课程:以学校为中心以解决学校问题为旨归,由学校教师自己编制实施评价的一种课程11.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12.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13.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他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课程14.综合课程:是指有意识的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15.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学校课程绩效,提升教师参与变革和专业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16.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17.教学原则: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8.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19.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的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20.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谈获得知识的方法21.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课程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22.课的类型:是指课的种类23.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的测量出他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它是一项测验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成功程度的指标24.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结果的可信性和稳定性25.行动研究:由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26.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27.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育人效益的学校1.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2.原始教育: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内容的生活化,场所的社会化,价值的实用化3.唐代设立(国子学)限于三品(太学)五品(四门学)七品(律学书学算学)八品(弘文馆崇文馆)皇亲国戚和宰相大臣4.现代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国际化,民主化,人性化,一体化,现代化5.记载孔子教育思想的是(论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起普及教育的思想6.(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写作年代约为(战国末期)7.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在其传世巨著(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理想国家8.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9.(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是教育学占有一席之地10.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洛克)《教育漫话》法(卢梭)《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11.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12.德国(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最早大学教育学教师之一13.最早构建教育学体系的德国(赫尔巴特)著作(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他因此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14.(杨贤江)1836年撰写(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教育学著作15.美国(布鲁姆)出版了《教育学目标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16.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必然包含两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即(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人才价值指(政治方向和政治价值)17.从教育目的的持有者看,可分为(学生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师的,政府的,社区的)18.素质教育的内容可归结为: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19.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职前教师教育,入职,在职,自我教育20.教育学一般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遗传,环境,教育,主体能动性)21.我们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规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校本)22.综合课程可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以及核心课程23.课程目标的功能:标准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24.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通型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25.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26.教学中直观形式分为三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27.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28.教案的四个组成部分:概况,教学进程,板书、板画设计,教学后记29.行为目标概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30.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31.课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课和综合课32.学习评价的种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33.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调查表34.行动研究的工作流程:计划,行动,考察,反思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第一: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二: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三: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第四: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2.论述教师的专业素质(一)专业道德:1.对待教育工作的专业道德:具有敬业精神2.对待学生的专业道德: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的专业道德: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的专业到的:为人师表(二)专业知识:1.学科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3.通识知识(三)专业能力: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实施能力3.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4.沟通能力5.研究能力3.论述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人后天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4.为什么说教育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5.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的阶段性2.发展的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互补性5.发展的整体性6.发展的个别差异性6.课程计划的内容(1)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原则(3)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学科设置和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4)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分配(5)学年编制(6)学周安排(7)考试,考查的科目要求,方法(8)就执行该计划提出若干实施要求7.学校课程领导的内容可归结为(一)学校课程愿景的创建(二)学校课程发展与实施的促进(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倡导与规划(四)学校组织的重组与再造。

2024年4月自考《教育学(一)》真题

2024年4月自考《教育学(一)》真题

2024年4月自考《教育学(一)》真题课程代码00429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问题B.教学问题C.学生学习问题D.教师问题2.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培根D.康德3.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克伯屈C.梅伊曼和拉伊D.泰勒4.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

A.美国B.日本C.印度D.欧洲5.学校的公益性特点体现为:普遍受惠原则,非营利性原则和()。

A.自由原则B.公正公平原则C.免费原则D.公开原则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管理沟通B.规章制度C.法律D.组织制度7.学校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

A.培养学生B.增加收入C.提高绩效D.完成教育目标8.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和()。

A.家委会B.微信群C.家长群D.亲子群9.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论断的是()。

A.夸美纽斯B.杜威C.卢梭D.皮亚杰10.在我国,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的是()。

A.教师B.教育研究者C.学校管理者D.教育家11.古代或早期的课程的特征是()。

A.分科B.分散C.综合D.混合12.课程的最一般的结构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学进度表13.最古老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访谈法C.观察法D.实验法14.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上课B.备课C.课外辅导D.作业布置与批改15.学校文化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

A.学生文化B.校园文化C.制度文化D.班级文化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辨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判断正误并给予简要说明。

16.教育者就是学校教师。

17.双轨学制是学校的唯一发展模式。

36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36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活动与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的影响的性质与作用也是不同的。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具有教育性的交往:1)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之下展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2)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3)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起来的,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由于德育过程是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进行的,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因此德育过程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具体表现为1)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2)必须引导学生是基地旅行一定社会道德义务;3)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1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

2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部矛盾主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

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

3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

4学生品德正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发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5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觉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3.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

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教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

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

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不断提高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

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

要"抓反复","反复抓"。

23如何理解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判断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该注意: 第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第二,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这方面的自我修养。

第三,教师者更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和引导。

4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指在教育过程重要不断发扬并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矢。

第一,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固有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5爱和民主原则:在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同时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

第二,注重德育过程的民主化,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通过集体教育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该原则是根据集体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及集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来的。

3)该原则符合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4)该原则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化过程。

5)应注意: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要重视个别教育工作,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7.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定义: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应注意: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8.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依照一定的速度和顺序稳步前进,而不能冒进。

第一:要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现有的水平。

第二:还要掌握受教育者可能的发展状态,使德育要求和方法的选择在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

9德育方法及基本要求:1)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德育方法。

第一,注意沟通形式的多样化第二,谈话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各种道德规范的价值。

第三,还要注意谈话语言的艺术2)榜样教育法:是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

第一,榜样要植根于受教育者当下的生活。

第二,不能神话榜样人物第三,运用榜样教育法时,注意适当地体现“德福一致“的价值观念。

第四,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第五,教师和父母要注意身教,成为青少年的好榜样 3)道德叙事法:“叙事”有两层含义,用做动词时指讲故事,即将某事件用形象的语言叙述出来;用做名词时,指的是叙事者所讲的事件。

第一,叙事前,有备而来。

第二,叙事中,运用技巧。

第三,叙事后,价值引导 4)交往实践法:就是对学生日常交往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在交往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第一,对同伴团体进行加之引导。

第二,激发同伴团体交往的动态化。

第三,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第四,协调交往冲突 5)道德讨论法:就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搜集或设计出的某一道德情境,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感兴趣。

第二,教师除了要提供道德情境之外,还应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和恰当的标准。

第三,小组的编制要科学,将不同道德认知水平或阶段的学生放在一起。

第四,教师也要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调控。

21论述德育功能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及全面发展教育本身都具有巨大的功能。

(一)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从宏观上看,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

从微观上看,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二)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1,德育的生存功能。

德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由此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2德育的发展功能。

学校德育时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德育的事用功能。

德育可使每于个体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德育对全面发展教育本身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德育为全面发展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

第二.德育对全面发展的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

基本规律:1.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①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

教师是一定社会的代言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

②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的思想品德端正,业务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主导作用就发挥得充分,教学就会有较高的质量。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但对于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自主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教师却起着重要作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受教育者是故育活动的指定对象,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客体时主体的能动作用。

因此,受教育者不仅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定着教育者的互动,而且还以自身的意识、意志作用于教育者,同时,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者。

(3)教学中应该防止两种倾向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曾出现过两种片面的认识。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 其中处于中心地位,主张树立教师的极大威信,却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主张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是围绕学生转动。

上述两种观点,都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都势必会影响着:教育质量。

因此,在实际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应该防止这两种倾向,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发展智力有事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c.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 d.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的讲授才有助于知识转化为智力; e.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反对教学中只抓知识教育忽视智力发展的做法,同时也不主张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发展智力,强调将知识教育与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3.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辩证统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还要通过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所谓教学必须要注重教书育人,因而要弄清楚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