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中央官制》word版
周朝的官职
周朝的官职
摘要:
一、周朝官职制度概述
1.周朝官职体系的历史背景
2.周朝官职制度的特点
二、周朝官职的等级与分类
1.官职等级划分
2.官职分类
三、周朝官职的主要职责
1.政治管理职责
2.军事指挥职责
3.文化教育职责
四、周朝官职制度的影响与意义
1.对后世官职制度的影响
2.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维护
正文: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官职制度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朝官职制度是在夏、商两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特点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世袭制和任命制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官员。
周朝的官职分为九品,按照品级从高到低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卿、士、大夫、士、平民、奴隶。
这种等级划分不仅体现在官员的地位上,还
体现在他们的权力、待遇等方面。
同时,周朝官职按照职能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在政治管理方面,周朝设有卿、士等官员,他们负责处理国家政务,颁布法令、制定政策,维护国家政治稳定。
在军事指挥方面,周朝设有太师、太傅等高级官员,他们负责统帅军队,指挥作战,维护国家安全。
在文化教育方面,周朝设有太保、大夫等官员,他们负责教育王室子弟,选拔、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
周朝官职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官职制度的基础,成为后世历朝历代官职制度发展的起点。
其次,周朝官职制度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维护了国家的政治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周朝官位等级及职责
周朝官位等级及职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其官位等级体系也是相当庞大而有趣的。
周朝的官位等级分为九等,从上至下依次为:王、公、侯、伯、子、男、柱国、卿、大夫。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官位等级及其职责。
1.王: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他的职责是统治国家,领导政府,制定政策,掌握决策权。
王位世袭,每位王都要负责维护国家的权威和统一2.公:在周朝,公是王的亲信和臣下,也是重要的政治顾问。
公负责辅佐王进行决策和管理朝政,如国内外事务处理、统计信息等。
公也负责监督下级官员的工作,并向王汇报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
3.侯:是四级世族,比公低一级,也是王的亲信和臣下。
侯的职责是担任大臣,管理中央政府的各项事务。
他们负责制定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同时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并向上级官员反馈政府政策的执行情况。
4.伯:是五级世族,属于王室的亲属或有关系的贵族。
伯的职责是管理特定的地区或城市,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
他们要负责平衡地方上层与下层的利益,解决地方争端和纠纷,同时领导地方军事事务。
5.子:是六级世族,也是王室的亲属或有关系的贵族。
子的职责主要是担任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负责管理特定的政府机构和部门。
子被视为国家的代表,他们负责处理国际事务,与外国使臣进行外交交涉。
6.男:是七级世族,担任地方政府官员或军事指挥官。
男的职责是管理县级行政单位,负责治理和维护地方秩序。
他们要处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并向上级官员报告和请示。
8.卿:是九级世族,负责地方行政和税收。
卿的职责是管理县级行政区域,负责征税和管理财政。
他们要维护地方秩序和安定,同时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
9.大夫:是十级世族,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
大夫的职责是管理乡级行政单位,负责治理和维护乡村秩序。
他们要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和司法事务,并向上级官员报告。
需要指出的是,周朝的官职等级体系是根据封建等级和功勋大小来划分的,每个官员的职责和权限不完全相同,具体的职责和权限都是有所区别的。
周代官府制度
周代官府制度一、中央官制周代的中央官制主要由三公九卿组成。
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是最高级别的官员,但不一定常设。
九卿则是具体的国务大臣,主管各方事务,包括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卜、太监、太卫、太师、太傅。
其中,太宰是负责辅佐君王,统率百官,掌管国之经济;太宗是负责掌管宗庙祭祀等事宜;太史负责记录国家大事,编撰史书;太祝负责掌管祭祀祈祷;太卜负责占卜;太监负责掌管宫廷事务;太卫负责宫廷警卫;太师负责辅佐君王,掌管文化教育;太傅负责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
二、地方官制周代的地方官制主要是以州为行政单位,分为九州,每州设一位州牧,负责全州的政务。
在州以下,设县,由县令管理政务。
在县以下,设乡,由乡长管理。
此外,在边疆地区还设有都亭,由都亭长管理。
三、官员品级制度周代的官员品级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级。
品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官员的职务、资历、功绩等因素。
品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官员的俸禄、服饰、礼遇等方面。
四、官员考核制度周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主要是以“考功”为主。
考功主要根据官员的政绩来评定其功过,以决定奖惩。
考功主要包括德行、才能、政绩等方面。
考功结果直接影响到官员的升迁、降职、俸禄等方面。
五、官学制度周代的官学制度主要是以“国学”和“乡学”为主。
国学是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乡学则是地方学校,主要培养一般官员和士人。
国学和乡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礼乐文化为主,以道德教育为辅。
此外,在官员选拔方面,官学毕业生的学历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六、官员选拔制度周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以“世袭”为主,即官员的职位通常由其家族成员继承。
但同时,周代也采取了多种选拔方式,如举荐、考试等。
其中,考试主要是以“射策”为主,即通过解答一些有关经义或时务的问题来考察候选人的才干。
此外,在选拔高级官员时,除了考察候选人的才能外,还会考虑其德行和人际关系等因素。
七、官员监察制度周代的官员监察制度主要是以御史台为主。
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百官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规定,同时也要监督各级官员是否尽职尽责。
周朝政治管理制度
周朝政治管理制度一、周朝政治管理制度的整体架构周朝政治管理制度包括了朝廷中央与地方管理体制,整体架构呈现出明确的等级关系和分工合作的模式。
在周朝,政治权力主要由君王掌控,君王是整个政治系统的核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
在朝廷中央,周王设有官吏,官吏具体分为三类:王官、国官和卿大夫。
王官是君王直接任命的官员,负责协助君王处理政务。
国官是由诸侯任命的官员,负责管理本国的政务。
卿大夫则是由各地方贵族担任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周礼》的规定,官员分为九品,从上到下分别是:王官、公、侯、伯、子、男、臣、女、庶人,各品设有不同的职责和禄位。
另外,在周朝设有宗族制度,宗族是周朝社会的基本单位,宗族成员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各宗族之间有着复杂的权势关系,宗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地位关系影响着政治局势的走向和平衡。
二、君权与官职周朝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君王在政治管理制度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周朝君王受天命授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统治力量,被视为“天子”,代表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君王在政治活动中拥有很大的裁量权,可以对官员进行任免,决定各项政策,处理重大事件等。
在周朝官职制度中,官职分为王官、国官和卿大夫三类,不同的官职对应不同的职责和地位。
王官是由君王直接任命的官员,负责辅助君王处理政务,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国官是由诸侯任命的官员,负责管理本国的政务,受到君王和诸侯共同监督。
卿大夫则是由地方贵族担任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地位相对较低。
三、地方政权周朝地方政权体系是封建制度的核心,体现了封建时代政治权力分散的特点。
在周朝,诸侯国是地方政权的主体,诸侯国是由周王任命的诸侯治理的独立政权,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力。
诸侯国在地方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调解纠纷、征收赋税、组织民兵等职责。
在诸侯国下设有县邑,县邑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负责管理本地区的事务。
县邑设有官吏,由当地贵族担任,负责处理各种政务事务,维护社会稳定。
周朝官职(中央政权六官制)简介
周朝官职(中央政权六官制)简介周朝官职简介西周是在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它的强大不仅仅由于它广袤的国土、更是由于它丰富的文化,这其中就包含着政治思想的传承,西周时代的政治思想以及官职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灭商后,天子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也称方国),数量超过百个。
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奴隶制国家。
西周严格的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的统治序列。
就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三等。
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
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
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
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
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太士、掌占卜的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
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
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
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
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
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
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
周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周朝时期的中央官制《诗》《书》二经中有关西周政府组织的史料实在不多,金文中的资料则早已有人归纳过。
虽然近来新发现的带铭青铜器为数不少,在职官名称方面,斯维至、郭沫若二氏所整理的结果,仍属有用(斯维至,1947;郭沫若,1954:21—75)。
今据斯氏之整理结果,择要介绍各官职守,并分别归入下列数类。
1.宫中杂役类①宰、大宰。
《周礼》家宰官职极富,而所属则都是宫中近臣,如庖人、宫人、世妇、女御之属。
由蔡殷:“昔先王既令女乍宰嗣王家,今余隹乃令,令女眔舀……死王家外内,毋敢又不闻。
百工,出入姜氏令,厥有见又即令,厥非先告素毋敢庆又入告。
”(白川静,1968B:103—106)宰的职务是宫内的主管,虽说兼管王家外内,但出入王后姜氏的命令,则其实际地位,仍是内廷主管。
蔡也管理百工,百工的地位不高,在伊殷列在臣妾之下(白川静,1969C:68)。
宰的名称,后世成为首辅,究其起源,则不外是内廷总管,只因身是近臣,可以出入王命(或后命),遂发展为重要的亲信人员。
②善夫、膳夫、膳宰。
《周礼》膳夫,司王的饮食,是以名称与宰夫也常相混。
孙诒让在《周礼正义》“天官序”的膳夫条下,疏解甚明白。
师晨鼎中善夫与小臣官犬并列,是家臣中仍有善夫一职(白川静,1968A:18)。
但大克鼎,善夫克的职掌已是出纳王命,性质与宰相同(白川静,1969C:498—500)。
斯维至注意到善夫常是锡命礼中奉王命召唤受锡臣工的人员,正符合“出人王命”的职务。
斯维至,1947:3)。
③小臣、小子。
殷代卜辞中,小臣是颇显赫的官员。
金文中的小臣,则仍是地位不高的家臣,如上文引师晨鼎,小臣与善夫官犬同列。
但也有颇为重要的小臣,如静殷的静,原是小臣,奉命与小子服及夷仆在学宫习射。
静作器颇多,除习射一事外,王也曾赐弓于静(白川静,1966C:124—138)。
大约是成康间颇得宠的小臣,也许即因射而得宠。
“小子”常见,静习射同人中,也有小子。
④仆、大仆。
静有夷仆,已见前引文。
周朝的官僚制度介绍
周朝的官僚制度介绍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能兼任王室的公卿,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
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
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还要听命纳贡。
《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除贡纳外,还需朝觐述职,出兵从征。
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有时还向诸侯国派遣监国之臣,与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
世卿与世禄周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仅次于周王有师、保两大官僚。
师、保即太师和太保,掌握朝廷的*政大权,并且为幼、少之君的监护者。
这种*上的长老监护制度,是从贵族家内幼儿保育和监护的礼制发展而来,并由此形成的一种官制。
**有两大官僚系统,分别为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金文中的“卿事”,就是文献中的“卿士”。
《说文》云:“士,事也。
”两者都称为寮,说明是当时的两大官署。
卿士僚主管王朝的“三事四方”。
所谓“三事”,是指王畿内的三大政事;“四方”指王畿以外的诸侯事务。
卿事寮的长官早期是太保和太师,中期以后主要是太师。
属官主要是“三有司”,即司马、司土(徒)、司工(空)。
司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司马是掌*赋的官;司空是掌建筑工程等的官。
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狱*察等事的官,地位较低。
又有“师氏”、“亚旅”、“虎巨”,是掌*旅的官。
有“趣马”,是掌马的官,“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官。
“古代兵政不分,卿事寮的长官,无论太师或太保都掌握*政大权,所以召公和周公都曾出征过。
太史寮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其地位仅次于卿事寮。
其属官,根据《礼记·曲礼下》主要有“六大”,即:大宰、大宗、*、大祝、大士、大卜。
“六大”亦称“天官”,这些官职来源可能比较原始,并且看作神职是有来历。
六大之中,以太史为长。
太史与太师、太保一样,都可称为“公”。
周朝组织机构
周朝组织机构“嘿,你们知道周朝的组织机构有多厉害吗?”周朝的组织机构那可是相当复杂且独特呀!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建立诸侯国。
这就好比一个大家长把家里的东西分给各个小家,每个小家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周朝中央政权有三公九卿。
三公呢,就像是公司里的核心领导团队,太师、太傅、太保,他们地位尊崇,辅佐天子治理国家。
九卿则如同各个部门的主管,分工明确,负责不同的事务。
比如说,太史寮就掌管着天文历法、祭祀等重要事务,这多重要啊,就像现在的科研机构一样,没有准确的天文知识,那可怎么行呢!再说说地方,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那也是有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的。
诸侯下面有卿大夫,卿大夫又有自己的领地和属民。
这就像一棵大树,周天子是主干,诸侯是大的枝干,卿大夫就是小的分枝,而百姓就是树叶啦。
还有军队的组织,周朝有严格的军制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可是很关键的呀。
不同等级的诸侯拥有不同规模的军队,这既能保障国家安全,又能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举个例子吧,春秋时期的齐国,那可是个强大的诸侯国。
它的组织机构就很完善,有自己的行政体系、军事力量。
齐桓公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齐国良好的组织机构是分不开的呀。
想想看,如果没有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管理,齐国能那么强大吗?能在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吗?而且周朝的组织机构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
后来的朝代很多都借鉴了周朝的制度,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完善。
这就好比是盖房子,周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朝代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添砖加瓦,建成了辉煌的大厦。
总之,周朝的组织机构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呀,它就像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大剧,充满了智慧和谋略!你们难道不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吗?。
周朝的官职
周朝的官职(最新版)目录1.周朝官职概述2.周朝官职的分类3.周朝官职的选拔与任用4.周朝官职的特点及影响正文一、周朝官职概述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它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朝的官职体系是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国家统治和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周朝官职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涵盖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二、周朝官职的分类1.中央官职周朝中央官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周王: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掌握全国军政大权。
(2) 宰相:辅佐周王处理国家政务,相当于现代的总理或首相。
(3) 太师:主要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
(4) 太傅:负责周王的教育和辅政,相当于现代的皇家教育机构负责人。
(5) 少府:主管国家财政和经济事务,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
(6) 司马:主管国家司法和刑罚,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
2.地方官职周朝地方官职分为诸侯、卿、士三级:(1) 诸侯:地方最高统治者,世袭统治一定地域,拥有军队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
(2) 卿:诸侯国内的高级官员,协助诸侯处理地方政务。
(3) 士:地方基层官员,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税收等事务。
三、周朝官职的选拔与任用周朝官职的选拔与任用主要依靠世袭、任命和选拔三种途径。
世袭制主要是在中央官职中,如宰相、太师等职位,往往由周王的亲属或功臣担任。
任命制主要是在地方官职中,由周王直接任命。
选拔制则是通过举贤良、任能事等方式选拔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周朝官职的特点及影响周朝官职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 严格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周朝社会的等级观念。
(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地方稳定。
(3) 官职世袭与选拔并存,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中国古代各朝代官制图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
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5. 秦代官制简表
6. 汉代官制简表
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 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9. 隋代官制简表
10.
唐代官制简表
11. 宋代官制简表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15
周朝国家管理制度
周朝国家管理制度
一、政治制度
周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王权、封建制度和官制。
周朝以王权为中心,国家君主制度成为
周朝政治的核心。
周朝的政治权力分属于君王和诸侯。
君王掌握着最高的政治权力,而诸
侯则是周朝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朝实行封建制度,诸侯共同执掌政权,形成分封
建国。
而官制则是周朝政治的组织形式,官员包括大夫、卿、公等,具有不同的地位和职权。
二、经济制度
周朝的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货币制度。
周朝实行封建土地制度,土地
所有权归于封建地主,实行世袭制。
赋税制度包括田赋、商税、户税等,对人口、财产等
进行征税,成为周朝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货币制度包括以货币形式流通的品种和规定的
货币单位。
三、军事制度
周朝的军事制度主要包括兵役制度、军事组织和武器装备。
周朝实行兵役制度,实行义务
兵役制。
军事组织包括统帅、将领和士兵等组成的军队,形成了以步兵和骑兵为主的军队
体系。
武器装备包括刀剑盾甲等冷兵器和弓箭等热兵器。
总的来说,周朝的国家管理制度具有明显的封建特点,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相互联系,形成相对完整的国家管理体系。
通过对周朝国家管理制度进行详细分析,不仅可以深入了
解周朝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为今天国家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代官职以及职责范围(周朝)
中国历代官职以及职责范围(周朝)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
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另建东都成周城洛邑(一说迁都于此)。
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咸阳)。
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周朝有哪些官职呢?周王------是奴隶社会国家的最高代表。
太师.,太傅,太保-----合成“三公”或者“师保”,统辖诸侯百官以奉侍周王,在政治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太宰----与师保地位相当,而直接辅佐周王管理政事的官职。
成王时,周公以太师而兼为太宰,太宰拥有总揽政务的大权,是政府中的首脑。
司徒----管理土地垦辟,井田划分,有关努力制耕作,管理诸侯封疆的划定和军旅事宜。
司马---负责征收军赋、管理战车以及驾车马匹等军政事宜。
司寇---掌握刑法。
司空---负责管理百工以及兴建土木、水利等工程。
司巫--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
太史----不仅掌管天文历法的观测制订,文献典籍的收藏整理和教育贵族子弟等有关文教方面的工作,而且熟悉国家的政令典则,常在周王左右以备咨询。
内史----为周王起草诏令,出纳王命,成为王室近臣。
另外,还有小史、外史等官职。
周王朝的大小官职,有很多是世代相承的,这样就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局面。
同时,还出现了不少以官职为氏号的家族。
周朝的官职
周朝的官职摘要:1.周朝官职概述2.周朝官职的分类3.周朝官职的职能和特点4.周朝官职的历史演变5.周朝官职的影响和意义正文:周朝的官职可以概括为统治阶层为维护社会秩序、实施统治而设置的各种职务。
周朝官职分为两大类: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中央官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周王:周朝的最高统治者,负责全国政务,拥有最高的军事指挥权。
2.宰相:周朝的宰相是辅佐周王的最高官员,主要负责处理国家政务,领导其他官员。
3.太师:太师主要负责周王的礼仪和教育,有时也参与军事指挥。
4.太傅:太傅主要负责皇族和贵族的教育,以及宗族事务。
5.太保:太保主要负责周王的安全保卫工作。
6.少府:少府主要负责国家财政和经济事务。
7.司马:司马主要负责军事事务,领导军队。
8.司徒:司徒主要负责国家的司法、教育、礼仪等事务。
9.司空:司空主要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和土地管理等事务。
地方官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诸侯: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是统治地方的贵族,负责管理所分封的地区。
2.卿大夫:卿大夫是诸侯的辅佐官员,负责处理地方政务。
3.士:士是地方上的基层官员,主要负责维护治安、征收赋税等事务。
周朝官职的职能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严格的等级制度:周朝官职分为不同的等级,官员的等级决定了其地位和权力。
2.世袭制度:周朝官职往往采用世袭制度,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继承其官职。
3.兼职制度:周朝官职之间存在兼职现象,一个官员可能同时担任多个职务。
4.中央集权制度:周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官职的任命和管理都由中央政府负责。
周朝官职的历史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周朝初期,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2.随着周朝的发展,中央政府逐渐加强集权,地方官职的权力逐渐削弱。
3.周朝后期,诸侯割据,官职制度逐渐崩溃。
周朝官职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周朝官职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周朝官职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周礼中的官职制度
周礼中的官职制度周礼是古代中国周朝时期的一部重要礼制法典,它规定了官职制度,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周礼中的官职制度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组织和文化传统。
一、官职等级周礼中的官职制度根据各个官员的职权和地位,分为不同的等级。
最高的官职是天子,其下依次为三公、九卿和诸侯。
三公包括宰相、太尉和司徒,他们是天子身边最重要的顾问和辅助者。
九卿是天子下属的官员,包括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大理、大匠、宗正、大宰和大司農,他们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诸侯则是各个封国的统治者,他们享受着一定的自治权力。
二、选拔官员根据周礼的规定,在周朝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种是世袭制,即将官职传承给官员的子孙后代。
这种方式保留了官员家族的地位和特权,但也容易造成腐败和低效。
另一种是考试制,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周礼规定了一系列的考试科目和标准,通过公开、公正的考试,选出具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
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府职位的素质和公正性。
三、官员的职责周礼中对于官员的职责有着明确的规定。
官员要以忠诚、廉正、公正为原则,侍奉天子,维护社会秩序,并处理好政务和民生之间的关系。
他们有权制定和执行法律,管理军队,管理土地和资源分配,监督财政收支等等。
周礼对官员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必须胜任自己的职责,并且必须履行相关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四、官员的任免和考核周礼规定了官员的任免和考核制度,以保障政府的稳定和公正。
官员的任免由天子决定,但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
如果官员有过失或者不适任,可以通过考试或其他形式进行考核,并可以被罢免或调离原职位。
这种制度保证了政府中的官员能力与职位相匹配,提高了政府的效能和公正性。
总结起来,周礼中的官职制度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它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组织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通过官职等级的划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官员的职责和任免等方面的规定,周礼确保了政府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周朝职官制度
周朝职官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职官制度的诞生时期。
周朝职官制度是周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西周初年,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直至周朝灭亡,其影响深远,为后世职官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职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周公制定的《周礼》即为职官制度的最早规定。
《周礼》规定了周王朝的职官划分和职责范围。
职官分为六品,分别是:司寇、司徒、司空、卿、大夫和士。
这种职官制度的六个等级,不同的职位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一方面保证了职官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个职官的权责。
在周朝的职官制度中,最高的职位是周王,周王通常由王室中的成员担任,他们既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也是司法、行政和军事命令的颁布者。
周王的权力是极大的,他以贵族阶层的名义,通过向各个封建领主和贵族颁发封地和爵位来加强他的统治。
而其他的职官如卿、大夫等则是执行周王的命令的重要助手,其中卿和大夫负责行政管理和掌管各种行政机构的运作。
在周朝职官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职官名称叫做“公”,与此同时又分为不同的级别,如州公、府公、县公等。
从职权来看,他们是地方政权的领袖,负责管理公共事务,如教育、修建道路、维护治安等,同时也要处理财政、军事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周朝职官制度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职官,即刑徒和仆役,他们是奴隶身份,被强制劳动,没有任何政治和社会地位。
在周朝的职官制度中,低级公职位的仆役地位是最低的,他们被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轻的工人到严重的酷刑犯,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
除了这些专门的职能,周朝职官制度还注重人才选拔和选拔流程。
通过举行乡试、府试、会试来选拔人才,其中会试被认为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能够决定职官的任命。
总之,周朝职官制度通过各个环节的事先划分,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国家政府的权威性,同时也为中国封建社会职官制度的发展和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代中央垂直管理制度范文
周代中央垂直管理制度范文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代中央垂直管理制度是周朝政权保持稳定和统治周边地区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对周代中央垂直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
周代中央垂直管理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该制度起源于周王朝的孔子制度。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中央政府应该通过垂直制度来管理地方政权。
在周代,中央政府在地方政权中设立了许多官员,这些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并向中央政府报告。
中央垂直管理制度在周代的实施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中央政府在地方政权中设置了丞相和宰相等官职。
丞相是周天子的重要辅助人员,负责监督和管理各地方政权。
宰相是地方政权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处理地方事务并向中央政府报告。
其次,中央政府还设置了地方官员。
这些官员被任命为诸侯、卿、大夫和士等职位,分别管理地方事务。
诸侯是周天子直接管辖的地方政权,他们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领土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卿则是诸侯的下属,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地方事务。
大夫和士则是地方政权的中级和基层官员,负责管理具体的地方事务。
第三,中央政府通过巡视制度来监督地方政权。
巡视是周代中央政府派遣官员到地方巡视并向中央政府报告的制度。
巡视制度的实施可以确保地方政权按照中央政府的指示和要求运行,并防止地方政权滥用职权和侵犯百姓利益。
中央垂直管理制度在周代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这种制度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控制。
通过设立各级官员和巡视制度,中央政府可以时刻了解地方政权的运行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来维持政权的稳定。
其次,这种制度加强了地方政权的纪律和管理能力。
地方政权必须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来管理地方事务,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这种安排使地方政权更加守法和纪律,确保了统治的稳定和顺利。
最后,这种制度促进了地方政权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不同地方政权中的官员可以通过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经验和取长补短,提高地方政权的管理水平。
周朝官职表简介周朝官员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周朝官职表简介周朝官员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周朝官员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按传统说法,周代的爵位分为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公”这个爵位非常尊崇,就《春秋》记载来看,称公的只有寥寥数国,主要有宋国、虞国、虢国等。
宋国称公,是因为宋国是商朝的延续,在周代属于国宾,即所谓“宾而不臣”,其地位自然不能与其他诸侯相等。
虞国、虢国称公,是因为这两国和周王室关系非浅,虞国始受封者为虞仲,是周文王的伯父,虢国的始受封者虢仲,是周文王的弟弟。
所以这两国也是公爵。
侯是第二级的爵位,绝大多数诸侯都爵位都是侯(所以才叫“诸侯”),比如鲁国、晋国、齐国、卫国、陈国、蔡国等等。
他们的国君就分别叫做鲁侯、晋侯、齐侯、卫侯等等。
第三等是伯,封伯的诸侯主要有秦国、郑国、曹国等,所以秦君叫做秦伯、郑君叫郑伯、曹君叫做曹伯。
比如《左传·僖公十三年》:“晋荐饥,使乞籴于秦。
秦伯谓子桑:‘与诸乎?’”。
第四等是子,子爵在《春秋》中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是蛮夷,比如楚国(楚子)、吴国(吴子)、越国(越子)等等。
第五等是男,遍寻整部《春秋》,男爵只有一个,就是许国。
如《春秋·僖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
西周中央行政制度
西周中央行政制度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最为显著的成就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央行政制度。
本文将主要介绍西周中央行政制度中的三公九卿制和御史台监察制两个方面。
一、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西周时期最为重要的行政制度之一,其组织架构和职权范围清晰明确,对于当时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 组织架构三公是指在最高统治者之下,分别负责政务、军事和司法的三位官员,即太师、太傅、太保。
九卿则是负责皇宫内部事务的九位官员,包括冢宰、司徒、司马、司寇、左师、右师、虎资、小宰、太宰。
其中,太师为三公之首,总揽全国政务;太傅辅佐太师,共同筹划国家大政;太保负责监察百官,维护社会治安。
2. 职权范围三公的职权范围主要是辅佐周王,处理国家大政方针,确保国家安全和稳定。
九卿则负责皇宫内部事务,包括礼仪、祭祀、膳食、车马等方面。
此外,九卿还负责管理皇宫内部的各种事务,如财物、人员等。
3. 相互关系三公和九卿之间存在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
三公负责制定国家大政方针,九卿则负责执行这些方针。
同时,九卿也需要向三公汇报皇宫内部事务的情况,以便三公能够及时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御史台监察制御史台监察制是西周时期另一重要的行政制度,它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对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监督,确保行政机构正常运行和官员廉洁从政。
1. 设立背景在西周时期,由于官员的权力越来越大,腐败现象也逐渐增多。
为了维护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御史台监察制应运而生。
2. 职权范围御史台的职权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监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运行情况、调查官员的违纪行为、审核官员的财政支出等。
御史台还可以直接向周王报告情况,以确保政治清明和王权的稳定。
3. 工作方式御史台监察制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派遣御史到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和监督。
同时,御史还可以通过举报信件、巡视等方式获取信息,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员的违纪行为。
4. 历史发展及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影响御史台监察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朝中央官制西周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是因袭夏、商,经武王、周公、成王和康王几代建立起来的。
《尚书·立政》载有不少周初官名,可以使我们了解西周如何设置官吏。
近年来出土的大量周代铜器铭文中记载的周代职官,也可以与文献记载相补充。
从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把西周的职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来叙述。
在西周的每一个封区内,诸侯是最高裁判者,因为他们被赋予以“专扬于国”的特权,而在整个封建国家内,周天子是最高权力的执掌者,诸侯的争执,都诉之于周天子。
《诗经·大雅·假乐》云:“百辟卿士,媚于天子”,金文《献簋》云:“受天子休”,都说明了这个历史事实。
在周天子之下,有中央政治的组织,《尚书·酒诰》云: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寮、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所谓“内服”,即指中央政府而言。
“百寮”、“庶尹”就是中央政府的官吏。
以天子为首的中央政府,是西周最高权力机关。
他统辖着无数以诸侯为首的地方政府。
这种地方政府,在当时称为天子的“外服”。
侯、男、邦伯就是地方诸侯。
当时中央政府的组织极为庞大,官吏的名称极为复杂,根据《尚书·立政》记载的官名有: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这些官称,若从其职司而言,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王室外廷政务官——任人、准夫、牧、司徒(土)、司马、司空(工)。
任人,就是“常任”。
执掌王廷政务。
准夫,就是准人,准为公平之意,执掌司法。
牧,就是“常伯”,“作三事”,与《诗经·雨无正》的“三事大夫”,金文《盠方彝》中的“叁有司,司土,司马,司工”的职司相当。
司徒即司土。
从金文记载看,司徒不仅管理籍田等土地之事(即主民事),而且有时还兼管军事和卜事。
司马主军事,还可参加周王册命典礼。
司空即司工,管理工事。
二、王室外廷事务官——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
“大都”,是管理诸侯和国王子弟们采邑的官吏。
“小伯”是管理卿、大夫采邑的官吏。
“艺人”是有专门技术的官员,如卜、祝、巫师、工师等。
“表臣百司”,在外廷管理政事。
“太史”,负责记事和制作册命。
“尹伯”,是众官的头目,“庶常吉士”,是具体办事的士官。
这些官员对宫室内廷的“宫内官”而言,又可称为“府中官”。
三、王室内廷事务官——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
这些官员都是负责宫廷保卫和宫中事务的宫内官。
“虎贲”,武职官,负责保卫周王的安全,“缀衣”,掌管周王的衣冠服饰,其职掌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尚衣”。
“趣马”,掌管王室的车舆马匹。
“小尹”就是总管小臣。
“左右携仆”,管理周王日常所用的器物或御车的仆夫。
“百司”,管理王室内廷的各种事务。
“庶府”,管理王室内廷物资贮藏仓库。
这些都是周王的侍从或近臣。
除此以外,在金文中还出现“虎臣”、“服”、“走马”、“小臣”、“膳夫”等,这些也都是与周王关系密切的官员,其职司与“宫内官”基本相同。
以上这些官由师、保或宰、太宰总领而隶属于周天子。
换句话说,师、保、宰、太宰就是百寮的首领,地位较高。
周公的儿子伯禽就曾做过周王的师、保。
《令彝》记载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这就是说,叫他管理王朝“三事大夫”和四方诸侯,并统领王廷“百官”。
周初,武王继位后,曾任命姜尚为“师”,号称“师尚父”,在灭商及灭商以后巩固西周王朝政权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是师尚父出谋划策的。
所以《史记·周本纪》说:周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为首封”,成为东方齐国的始祖。
周成王时代,“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那时,由于成王年幼,应付不了周初“天下未集”的复杂局面,所以周公旦曾“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直到七年后,成王长大,周公才还政于成王。
在此期间,周公、召公曾奉命东征,平定了管、蔡、武庚等的叛乱,抓获了叛乱的东方五国首领,为巩固西周王室立下了丰功伟绩。
此后,在广大的王畿地区:“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由此可见,师、保在西周拥有很大的权力。
《左传·定公四年》说:“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
可见师、保这类官和商代的“尹”职能相当,又说“周公为太宰”。
宰这种官在商代就已出现,本为王室内廷的治事官。
“太宰”是王室内廷治事官的首领,实际上就是王家的大总管。
它的职司与后世的“相”职相同。
后世“宰相”这个官称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地方官制西周地方政府的组织,曾有“五服”、“五等”的说法。
所谓“五服”,就是依据诸侯封地的远近,分封为甸,侯,宾,要,荒五服。
服就是服事天子之邦国。
《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国语·周语》也有同样的记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五服”说到汉代刘歆把范围扩大,於是出现了“九畿”说。
所谓“九畿”,据《周礼·夏官·大司马》云: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五百里曰蕃畿。
“五服”说最早见《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这段话的大意是: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区缴纳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
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领域。
其余三百里是封大国诸侯的领域。
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是绥服: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里,斟酌人民的情形来施行文教。
其余二百里则振兴武力以显示保卫力量。
绥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其中靠近绥服的三百里是夷人们住的地方,其余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蛮荒地带,其余二百里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尚书》五服说至战国时代的儒家,又重新作了阐述。
至于“九畿”说,则完全是汉代儒家学派的一种理想构思图。
实际上,周初的封疆没有那样宽阔,也不可能如此整齐划一。
所以这些论说,问题不少。
首先,“五服”把戎狄之服置于蛮夷之服之外,这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因为西周的王畿在陕西,在王畿范围内就有戎狄,而蛮夷散布在淮水一带,远在南邦,与事实完全颠倒。
其次,若依“九畿”说,那么西周疆域东西南北都已扩展至四千里之外,而事实是西周至宣王时代,疆土始得开拓;即使如此,其地域也没有这样广大。
所以说《周礼》的记载也与事实不相符合。
在金文中并未见“五服”的说法。
只是在《令彝铭》中有“■者(诸)侯,侯田男”的记载。
这里所谓的“侯田男”,实际上就是“众诸侯”,并不是什么“服”。
《尚书·周书》等篇,也未见五服说,只在《康诰》中有“侯甸、男邦、采卫”的话,但揣其意,实指侯之甸、男之邦、采之卫而言,并不是“侯”,“甸”,“男”,“采”,“卫”各为一“服”。
所以说,所谓“甸”,“服”都是指领土而言,而“五服”、“九畿”,则是泛指领土的广大而已。
周武王灭商以后,把中央王朝直接控制区以外的这块广大土地进行了分封。
封赏的对象,不仅有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人,更主要的是把土地封给周王的同姓和有功之臣。
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当时共封“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成王时周公又进一步把文王、武王的儿子和他自己的后人分封在全国各地。
对分封各地的诸侯,周天子称同姓为“伯父”,“叔父”,异姓为“伯舅”,“叔舅”。
宗法血缘关系把诸侯和周天子紧密地纽结在一起,使这些“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种分封制度虽然在商代已开了先例,但当时被分封的边鄙诸侯与商王朝并无亲戚关系,所以时服时叛,而西周把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起来,不仅巩固了中央政权,也加强了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西周分封诸侯的爵位,因其封地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礼记·王制》云:“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孟子·万章》记载孟子回答北宫锜周室班爵之问时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之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及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依孟子所说,周初应该有无数个方百里,方七十里,方五十里,以及方不及五十里的四方形的封区。
如果有这么多的封区,必然要在完成领土的开扩以后,还须事先进行土地测量,然后才能实行这样的封建,这当然是一种幻想。
在金文中根本看不出公、侯、伯、子、男之间的严格等级关系。
实际上周初都是因武士已占领的土地而封赐之。
例如夏之后聚於杞(今河南杞县),而遂封之于杞,殷之后聚于宋(今河南商丘南),而遂封之于宋。
又如《诗经·崧高》叙述宣王封申伯的事,上云:“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下云:“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也就是说,因申伯已经“南国是式”,才命之“式是南邦”,因他已经“于邑于谢”,才命之“因是谢人”。
这些都说明,所谓封赏、都是因其既成事实而加以追认的。
当时各诸侯占领的土地是有大小之别,但决不是如孟子说的那样正方形的等差。
这种封地的等差说,是战国时期儒家的臆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对周王室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卿大夫来说,则成为“大宗”。
大宗是世代相传,“百世不迁”的。
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基本也是按照周王朝的中央职官机构,设官分职,以进行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尚书·立政》所列的“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夷、微、卢烝、三亳、阪尹”,就是各诸侯国的封疆官吏。
其中司徒、司马,司空的职司与中央官的任人、准夫、牧相当,是诸侯国的“三亳”。
亚、旅次之,是具体处理各诸侯国军政事务的卿大夫。
“夷,微,卢”,是西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烝”,是他们的君长。
“夷,微,卢蒸”,当是泛指臣服于西周王朝的方国首领。
“三亳”是监督商朝先王旧都的官吏。
“阪尹”是险要地区的守官。
西周时,周天子享有很大的权威,各诸侯国每年要定时向周王朝缴纳贡赋和特殊物资,《左传·昭公十三年》云:“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还要定期朝觐和率兵从征,保护周王朝。
此外,诸侯也要对周王的死丧、婚嫁、巡游尽一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