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指南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一)流行病学全年均可发生,多数地区以11月至次年1月及5-7月为流行高峰期。
老幼可患,而以20〜40岁者为多,农民、野外作业人员发病率高。
(二)临床表现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
有的期可以交叉重叠,轻型和非典型病例五期经过不明显,可越期。
1.发热期:以感染中毒症状及毛细血管损害为主要表现。
(1)发热:急性畏寒、发热,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多持续3-7天。
(2)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3)三红:颜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重者呈酒醉面容。
(4)胃肠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腹痛、腹泻,可类似于急腹症和急性菌痢。
(5)神经精神症状:重者可有嗜睡、兴奋、烦躁、澹妄。
(6)出血:球结膜、软腭、颊粘膜、咽后壁、腋下、胸背部可见淤点,如呈搔抓样较具特异性,注射部位可见大片淤斑。
可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
2.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病程第4-8天,表现为热退但全身症状反而加重,出血倾向、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逐渐加重。
可呈一过性低血压直至休克,个别病人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5-9天。
可由发热期越期发展而来,亦可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重叠。
尿量<400πι1∕24h为少尿,<50m1∕24h为无尿。
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加重,尚有钠水潴留和代谢性酸中毒表现。
少数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并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
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9〜14天。
本期又可分为:(1)移行阶段:为尿量在400〜200OnII的一段时间,症状、体征同少尿期。
(2)多尿早期:为尿量增至200OnII以上的最初几天。
此期由于肾功能未能恢复,其体内血BUN和Cr继续升高,故表现与少尿期相似,甚至较少尿期为重,危险性和并发症发生均较大或较多。
(3)多尿后期:随尿量继续增多,氮质血症缓解,中毒症状消退,但易发生脱水、低钠、低钾,可发生继发感染或休克。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的变化,判断有无休克等表现。
2、观察充血、渗血及出血的表现,如“三红”(颜面部、颈部、胸腹部)、“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呕血、便血和皮肤瘀斑的情况等。
3、注意有无厌食、恶心、呕吐、顽固性呃逆等表现。
4、评估患者的临床分期,了解各项检验结果,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1)给予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2)少尿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蛋白饮食,限制水的摄入。
(3)多尿期给予含钾丰富的饮食。
(4)恢复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变化,观察充血、渗出及出血的表现,了解化验结果,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4、配合抢救:防止并发症,给予吸氧,注意保暖。
5、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树立治疗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要点1、知识宣教: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使其了解本病的各期经过及各期中对休息、饮食、饮水的要求,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休息:按病情轻重继续休息 1-3 个月或更长时间。
3、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鼠类传染的食物及物品。
4、预防接种: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预防接种。
5、定期复查: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四、注意事项1、高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宜用乙醇擦浴,药物降温也须慎用。
2、低血压休克期快速扩容时注意观察心功能和有无急性肺水肿的表现。
3、少尿期严格控制输液量,按“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均匀输入液体。
4、多尿期注意有无低钾、低钠的表现。
5、严格控制输液量,24 小时内均匀输入液体,输入液体量是否合适可用以下指标衡量:收缩压达 90-100mmHg;脉压〉30mmHg;心率≤100 次/分;微循环障碍解除;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接近正常。
实习23案例四一起肾综合征出现血热暴发调查
Company Logo
• 调查组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黄港区24个大
队中疫情最严重的8个大队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 依照临床表现,凡有下列三项中的两项或三项体征 者确定为病例: • 1、发热>38.5度 • 2、出血表现:包括皮肤及粘膜的瘀点或胃肠道出 血 • 3、肾功能不全及肾炎体征
11
Company Logo
病的影响,询问的要点有: • 1、住宿情况:是否在临时草棚中过夜?睡铺的种 类(地铺、土炕、木床等) • 2、农活种类:包括打场、收割、犁地、养牛、种 菜、放羊、拾庄家柴草等。最终将各类工种组合为 九项,每人只进入其中的一• 重农活: • 1、在野外临时支搭的草棚留宿 • 2、打场 • 3、割湖草 • 4、犁地 • 5、养牛(饲养员)
17
Company Logo
18
Company Logo
• 问题1:这样确定病例合理否?根据肾综合征出血
热目前的诊断标准,有何改进意见? • 问题2:请分别计算表23-1的年龄别、性别罹患 率、卡方和P值。年龄性别罹患率是否相同?你如 何描述这次暴发流行?尚需做哪些进一步的分析? • 请同学们讨论
12
Company Logo
• 调查组详细了解各种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对传播该
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 的重要途径。
7
Company Logo
•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
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 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 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 5.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 病的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紧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2.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时的应对工作。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疫情应对工作。
2. 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与报告组:负责疫情监测、信息收集、报告和数据分析。
(2)流行病学调查组:负责病例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风险评估。
(3)医疗救治组:负责病例救治、医疗资源调配和医疗救治指导。
(4)卫生防护组:负责疫情现场消毒、隔离和防护用品供应。
(5)物资保障组:负责疫情防控所需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供应。
(6)宣传培训组:负责疫情防控宣传、培训和健康教育。
五、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疫情监测,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2. 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疑似病例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24小时内完成病例核实,并逐级上报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六、流行病学调查1. 流行病学调查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病例调查。
2.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经过、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3. 根据调查结果,评估疫情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七、医疗救治1. 医疗机构应按照《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指南》开展病例救治。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规范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防治规范一、定义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
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二、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1)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2)发病前2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2.临床表现(1)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
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3)低血压休克。
(4)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5)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3.实验室检测(1)血常规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
(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
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3)血生化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敌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增高。
(6)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DNA。
(7)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4、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中至少一项加上发热、充血出血两大主征至少一项,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低血压休克、肾功能损伤、典型五期经过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异常中至少一项者。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找到病原体或特异性抗体阳性至少一项者。
三、鉴别诊断1.以发热为主症者应与上感、流感、流脑、败血症、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调表(新)
第十三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虫媒病毒中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的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Ⅰ型出血热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其疫区有沿水系分布的特点,Ⅱ型出血热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其地理分布不太明显。
传播途径有动物源性传播、螨媒传播、垂直传播。
我省流行性出血热全年均可发病,以秋冬季为主,是典型的单峰型,高峰为11至翌年2月,病例数占全年病例70%以上。
人群普遍易感,以20~50岁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比值约为2.5~3.1:1。
近年来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人群流动的增加,女性病例的比值有所上升。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
由于感染EHF的病毒株不同,就诊早晚及治疗措施是否恰当,其临床表现可有较大差异。
典型病例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轻者,低血压、少尿可不明显,约占病例数的60%以上;重者,前二期或三期可重复出现。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短者3天,长至60天。
1.典型患者的临床分期1.1发热期主要以毒血症为主,一般持续5~7天,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多在38~41℃之间,以稽留热、驰张热型多见,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头晕、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呈急性面容,皮肤呈显著充血,颜面、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尤为明显,为典型的酒醉样貌。
眼睑浮肿,球结膜水肿。
病后两天皮肤粘膜可有出血点,以眼结膜、口腔上腭、两腋下皮肤为多见。
肾区叩击痛明显。
束臂试验可呈阳性。
1.2低血压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第5~8病日。
患者体温下降,脉搏增速,血压波动,当收缩压低于12Kpa,便进入低血压期,一般持续1~4天。
发热期症状多持续存在。
体温下降症状加重为本期突出特点。
1.3少尿期常发生在第6~8病日,一般持续2~5天。
24小时尿量少于1000ml 者为少尿倾向;少于500ml或每小时少于30ml者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或尿闭。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各期观察和护理要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各期观察和护理要点作者:袁立荣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21期[摘要]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1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各期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结果:本组13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除1例要求转院外,其余均治愈。
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情变化快,不同的病程阶段临床表现差异大,对各期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c)-140-02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鼠为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并伴有全身多器官损害,病死率较高,在不同的病程阶段,临床表现差异大,护士观察和护理的要点各不相同,我院2004年11月~2007年5月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13例,经过细心观察、精心治疗和护理,除1人转上级医院治疗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HFRS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8~63岁,发热期入院2例,低血压休克期入院1例,少尿期入院10例。
1.2方法结合各期临床表现及用药治疗情况,护士通过细心的观察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2结果13例患者通过细心观察和精心治疗护理后,除1例坚持转院外,余均痊愈出院。
3护理3.1高热期患者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在39~40℃,有的患者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及关节肌肉酸痛,部分病人出现嗜睡、兴奋不安、谵妄、神志恍惚等神经系统症状,多数病人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的患者出现皮肤三红(颜面、颈部、胸部潮红)和黏膜三红(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多数病人内脏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和咯血等,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高热期的病人,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忌搬动病人,发热期间应给予清淡可口、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和各种丰富的食物,少食多餐,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膳食应无渣,以免诱发消化道出血。
(空白)肾综合征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肾综合征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号: □□口□口一、基本情况1. 患者姓名:(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2.性别: 1男, 2女 □3. 年龄: 岁□ □□4. 民族: 1汉族, 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 5. 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 (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 (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 6. 所在单位:;联系电话:7. 家庭住址:省乐亭县乡村_、发病情况1.发病日期:年月 日□ □□□/□□ / □□ 2. 就诊日期:年_ _月_ _日□ □□□/□□ / □□3. 发病地点:4. 住院医院:5. 住院号:□□□□□□6. 住院日期:年 月日 □ □□□/□□ / □□7. 出院日期:年月日□ □□□/□□ / □□8. 入院诊断:□1出血热疑似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9、 临床诊断日期: 年月日□ □□□/□□ / □□10.出院诊断:□1出血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11 •临床分型:1 轻型,2中型,3重型,4危重型 □12.转归:1 痊愈,2好转,3死亡(日期: 年月 日)口三、症状和体征及 「般实验室检查1.起病急:1是,0否□ 2. 乏力:1 有, 0无 □ 3. 发热:1 有, 0无 □ 4. 头痛:1有, 0无□ 5. 腰痛:1 有, 0无 □ 6. 眼眶痛: 1有, 0无 □ 7. 脸红:1 有, 0无 □ 8. 颈红:1有, 0无 □ 9. 胸红:1有, 0无□县(市)名称: 国标码:10. 关节痛:1有,2无 □ 11. 全身痛:1有,2无 □ 12. 腹痛:1有,2无 □ 13. 腹泻:1有,2无 □ 14. 便秘:1有,2无 □ 15. 恶心:1有,2无 □ 16. 呕吐:1有,2无 □ 17. 结膜充血::1有,2无 □ 18. 眼睑浮肿:1有,2无 □ 19. 黄疸:1有,2无□20. 腋下/上臂/胸部或其它部位有无皮肤出血点:1有,2无□ 如有,则岀血点为:1散在,2条/线状,3簇状,4其它 □ 21. 口腔、鼻腔等处粘膜有无出血点: 1有,2无□ 22. 少尿或无尿:1有,2无 □ 23. 低血压:1有,2无 □ 24. 休克:1有,2无□ 25. 白细胞计数:1正常,2增多,3减少,4未做此项检查 □ 26. 血小板减少:1有,2无,3未做此项检查□ 27. 尿蛋白:1阳性,2阴性,3未做此项检查,4不详 □28. 有无尿膜状物/管型尿/血尿:1有,2无□ 29. 束臂试验:1阳性,2阴性,3未做此项检查,4不详 □ 30. 出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 □ 31. 凝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四、 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未做者请注明为“未做”)项目标本采集时间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出血热抗体igGigM五、 既往史及家庭情况1. 既往是否患过此病: 1是,0否,9不详如是,诊断单位: __________ ,时间:2. 食物、粮食有无防鼠设备:13.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预防接种史: 如有,最近一次接种时间:__4. 有无家庭其他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 如有,最近一例发病时间(患者除外):5. 房内有无鼠:1有,0无6. 院内有无杂物、草堆等:1有,0无六、 接触史及有关因素调查1.发病前2个月内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______ 年 _____ 月 _____ 日 有,0无,9不详1有,0无,9不详 —年 _____ 月 ______ 日1有,0无,9不详 年 月 日□ □□□/□口 / □口□ □□□/□□ / □□□ □□□/□□ / □□1是,2否返回时间: ______ 年 _____ 月____ 日□□□□ /□□ /□□2. 发病前1月内是否接触鼠类:1是,2否,9不详口如为1,接触方式:1挖鼠洞,2拿鼠,3鼠咬,4鼠尿,5鼠粪,口6鼠血污染手7手被鼠夹打伤8其他3. 发病前1月内是否有昆虫叮咬史:1是,2否,9不详口4. 发病前1月内是否吃过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1是,2否,9不详口5. 发病前1月内是否在野外喝过沟(塘)水:1是,2否,9不详口6. 发病前1月内是否在鼠洞附近坐卧:1是,2否,9不详口7. 发病前1月内是否在场院禾草上坐卧:1是,2否,9不详口8. 发病前1月内是否在野外住宿:1是,2否,9不详口如是,具体地点:;其附近有无鼠、鼠洞或鼠排泄物:1是,2否,9不详口铺的类型:1床,2 土炕,3地铺,4其他口9. 工作场所有无鼠或鼠排泄物:1有,2无,9不详□10. 发病前1月内是否接触过出血热病人血/尿:1有,2无,9不详口(病例编号填写说明:年号(两位数)、流水号(后边三位))调查日期:__年_ _月_ _日调查地点:调查者:。
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如鼠类)传播给人类。
该病的特点是高热、出血、肾功能受损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HFRS的传播,制定一个全国范围的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以便及时应对疫情。
1.监测目标:-监测HFRS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监测疫情的暴发和传播情况。
-监测病例的分布和高风险区域。
2.监测内容:-病例监测:建立完善的病例报告系统,包括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登记和报告。
-病毒监测:对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患者、啮齿动物和环境样品进行汉坦病毒的检测。
-知识监测:监测公众对HFRS的认知水平和疫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疫苗供应监测:实时监测疫苗的生产和供应情况,并做好储备工作。
-卫生设施监测:监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设施的防控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3.监测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暴发区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获取病例的相关信息,并确定病例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
-病例报告和通报:建立HFRS病例的报告和通报机制,确保病例能够及时上报和公开。
-采集样品:对医院、农贸市场、居民区等可能存在汉坦病毒的地方进行采样,并发送到指定实验室进行检测。
-调查表和问卷:设计调查表和问卷,了解公众对HFRS的认知和防控措施的掌握情况,以便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宣传。
4.监测机构和责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国范围内的监测工作,制定监测方案和政策。
-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监测方案的具体实施,建立和维护病例报告系统,协助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采集。
-实验室:负责样品的检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医疗机构:负责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并向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病例情况。
5.监测结果的利用:-及时通报:将监测结果及时通报给社会各界和公众,提高大众对HFRS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针对性干预: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和政策,针对高风险区域和人群进行重点干预。
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病例的调查报告
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病例的调查报告标签: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缙云县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发地区,近十年的年均发病率为7.72/10万。
2010年相继出现2例死亡病例,给缙云县的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
为总结经验教训,现将死亡病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病例。
1.2一般资料来源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病例的现场调查资料,以及本中心出血热监测防制工作的档案资料。
1.3方法对2例死亡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2结果2.1典型病例2.1.1病例1男,41岁,汉族,农民,缙云县壶镇镇冷水村人。
5月17日出现畏寒、发热,体温高达40.7 ℃,未注意发热规律,伴腰背酸痛及全身肌肉酸痛。
在附近诊所予以美洛西林、加替沙星等药物治疗3 d,症状无好转。
胃纳锐减,偶有腹部不适,饥饿时明显,进食后可缓解。
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闭,无咯血,无头痛。
20日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尿量减少、无尿,同时发现双眼结膜充血,无头昏,无晕厥,无意识障碍及烦躁不安,无视物模糊及旋转,无皮疹,无午后潮热,无夜间盗汗,无咳嗽咳痰,无鼻塞流涕,无咽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
22日凌晨家属将患者急送至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拟“(1)发热待查:流行性出血热?(2)多脏器功能衰竭”收住入院。
入院后体检示血压偏低,眼结膜充血,肺部听诊有痰鸣音,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WBC3.1×109/L,N 85.2%,L 9.5%,HB 136 g/L,PLT 52×109/L,K+4.38 mmol/L,BUN 13.1 mmol/L,Cr 276 μmol/L,ALT 137 U/L,LDH>2250 U/L,CHE 3571 U/L,AMS 139 U/L,pH 7.405,PaCO2 25.4 mm Hg,PaO2 65.0 mm Hg,SaO2 92.8%,出血热抗体滴度:IgM抗体阴性(5月22日检测)。
出血热防控工作预案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热(以下简称为“出血热”)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一)成立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X(政府主要领导)副组长:XXX(分管领导)成员:XXX(相关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出血热防控工作,研究决定防控措施,对防控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考核。
(二)设立出血热防控工作专班专班设在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具体实施防控措施,包括疫情监测、病例报告、隔离治疗、消毒处理、健康教育等。
1. 疫情监测组:负责监测出血热疫情动态,及时收集、分析和上报疫情信息。
2. 病例报告组:负责病例报告、核实、诊断、隔离治疗等工作。
3. 隔离治疗组:负责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 消毒处理组:负责对病例居住环境、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进行消毒处理。
5. 健康教育组:负责开展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三、防控措施(一)疫情监测1. 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出血热疫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2. 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定期监测,提高疫情发现率。
3.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发生原因,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病例报告与隔离治疗1. 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立即按规定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漏报。
2. 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三)消毒处理1. 对病例居住环境、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进行彻底消毒处理,确保环境安全。
2. 加强医疗废物处理,防止病毒传播。
(四)健康教育1. 开展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2. 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防控能力。
(五)物资储备与保障1. 储备足够的出血热防控物资,如防护服、口罩、消毒剂等。
出血热监测方案
出血热监测方案简介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器官衰竭。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出血热的流行,制定一套有效的监测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监测目的出血热监测方案的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和追踪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减少病例的发生和传播。
监测方案还可以帮助相关机构进行预测和预警,制定应对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监测内容1.病例监测:对地区内出血热病例进行监测,包括病例数量、病例人群特征、临床表现等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2.病毒监测:对蚊媒进行监测,了解其感染率和分布情况,以及携带和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3.蚊媒监测:对蚊虫进行监测,包括蚊类数量、种类、孳生地点、繁殖季节等信息的收集和记录。
4.环境监测:对地区内的环境进行监测,包括气象条件、水源情况、卫生设施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和评估。
监测方法1.病例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出血热病例登记制度,及时报告和更新病例信息。
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病例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统计,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2.病毒监测:采集蚊媒样本进行病毒检测,可以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来鉴定和追踪病毒株系。
此外,对可能感染病毒的动物进行监测也是重要的环节。
3.蚊媒监测:采用蚊虫捕获器或人工捕蚊方法,收集蚊虫样本并进行分类和鉴定。
同时,对蚊虫进行病毒检测也是必要的。
4.环境监测:通过调查问卷、实地勘察和采样分析等方式,获得环境信息并进行评估。
监测周期出血热监测应持续进行,以保证各项监测指标的时效性和连续性。
具体监测周期可根据疫情情况和特殊事件而定,一般建议每周进行一次监测。
监测报告与分析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机构,以便其进行分析和决策。
监测报告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病例监测:报告最新的出血热病例数量、分布情况、人群特征和临床表现等信息。
分析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2.病毒监测:报告病毒检测结果和病毒株系信息。
肾综合征出血热教(学)案
液循环淤滞.血流受阻.因而进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
(二) 出血:HFRS患者出血的因素较为复杂.有时是多种因素参与。一般认为发热期皮肤、黏膜
第 1 页
长 沙 市 卫 生 学 校 教 案 纸
的小出血点是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前期.
此期死亡原因:尿毒症、高钾血症、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
⒋多尿期
⑴尿量自然增加尿毒症表现无缓解。
⑵多尿成人24小时尿量>2000mL为多尿。
⑶水和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
⑷出血(颅内出血)。
⑸低血容量休克(排尿过多)。
此期死亡原因: 尿毒症、低钾血症、颅内出血。
⒌恢复期:
在病程3~4周后.尿量逐渐减少至正常.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
②物理降温:冷敷.忌用乙醇擦浴加重皮肤出血
③忌用发汗退热药:以免出汗过多使血容量减少
④改善中毒症状: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滴
⑤卧床休息至多尿期
2.体液不足的护理
①监测脉搏、血压、心率、四肢冷暖、尿量及神志
②评估体液不足的原因及程度.严格记录出入水量
③发热期及时补充液体.以口服补液为主.不能口服者静脉补充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
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
第2页
长 沙 卫 生 职 业 学 院 教 案 纸
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⒋流行特征:
⑴地区性
⑵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高峰。黑线姬鼠疫区为双高峰.即冬季高峰.5-6
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一)了解我省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
(二)了解我省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
(三)了解我省出血热流行毒株的型别、分布及变异等情况。
(四)为分析我省出血热流行趋势和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一)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史在出血热疫区及流行季节,或发病前两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发病前两个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 临床表现2.1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2.2 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2.3 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2.4 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2.5 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2.6 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2.7 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2.8 束臂试验阳性。
3. 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4. 实验室检查4.1 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4.2 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
4.3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见附件1、2)。
4.4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见附件3、4)。
4.5 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汉坦病毒和/或检出汉坦病毒RNA(见附件5、6)。
5. 病例分类5.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4.1、4.2。
5.3 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4.3、4.4、4.5中的任一项。
三、监测内容(一)全省常规监测1. 病例的发现和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在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中E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评估
在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中 E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评估[摘要]目的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外周血EBV-DNA和血清EBV-DNA的载量,研究EBV病毒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测EBV-VCA-IgM、EBV-VCA-IgG、EBV-EA-IgG、EBV-NA-IgG进行鉴别诊断EB病毒既往感染还是近期感染。
2种实验方法结合用以评估EB病毒在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结果:免疫血清学检测显示大约94%的出血热患者是既往感染,6%的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是EB病毒复发活动。
结论:针对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疾病低血压少尿期中血清EBV-DNA检测可获得更趋近的临床效果.血清学检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EBV-DNA含量更能快速反应患者感染EB病毒的情况。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少尿期、EBV-DNA定量、致病作用、鉴别诊断、病情评估、预后判断EB病毒为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IV型,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
[1]主要经唾液传播,人群中感染率超过95%,EBV感染后可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呼吸道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淋巴组织中,因此,其感染具有增殖性和潜伏性的特点。
[2]现选取在我院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探究EB病毒在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少尿期疾病过程中的价值评估,现将此次研究作如下内容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选取在我院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100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9例,女性11例,最小年龄为39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52.5±3.8)岁。
1.2方法1.2.1研究方式:常规采集静脉EDTA抗凝血全血2ml检测EBV-DNA、静脉全血5ml分离血清备用,用于血清EBV-DNA定量和免疫血清学检测;选择酶联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
出血热监测方案
出血热监测方案一、简介出血热是一种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其症状包括高热、出血、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由于出血热病毒的高传染性和致死率较高,准确监测和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出血热的监测方案,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二、监测目标出血热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及时发现疫情,准确识别病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具体目标包括:1. 及时发现疫情爆发,确保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 准确确定病例的病毒类型和感染源头,追踪病毒的传播途径。
3. 监测疫情的动态变化,预测和预警疫情的发展趋势。
4. 提供实时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为疫情控制和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1. 病例监测通过建立严格的病例监测系统,对可能的出血热病例进行及时发现和登记。
监测方法包括:(1)建立与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病例的登记和诊断信息。
(2)建立病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时报告出血热病例,并提供详细的基本信息和病情资料。
(3)加强医疗机构的病例诊断和监测能力培训,确保病例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病毒监测对可能感染出血热病例的血样或其他生物样本进行病毒检测,以确定病毒类型和感染源头。
监测方法包括:(1)建立病毒监测实验室,采用PCR、ELISA等技术对样本进行病毒检测。
(2)建立病毒检测的标准流程和质控措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病毒监测实验室的人员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效率。
3. 蚊媒监测蚊子是出血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监测蚊媒的种群密度和病毒感染率,可以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监测方法包括:(1)建立蚊媒监测点,定期采集蚊子样本,并进行蚊媒的分类和鉴定。
(2)对采集到的蚊子样本进行病毒检测,确定感染率和病毒类型。
(3)分析蚊媒监测结果,预测蚊媒孳生和传播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四、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出血热监测方案的重要环节,为疫情控制和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卫生部:印发《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
卫生部:印发《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
佚名
【期刊名称】《卫生政策》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卫生部近日印发了《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以下简
称《方案》)。
【总页数】1页(P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8
【相关文献】
1.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改厕管理办法(试行)》和《农
村改厕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J], 无;;
2.卫生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 [J], 无;;;;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全国疟疾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 [J],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早期预警症状监测方案(试行)》的通
知 [J],
5.卫生部:下发《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试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一)了解我省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
(二)了解我省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
(三)了解我省出血热流行毒株的型别、分布及变异等情况。
(四)为分析我省出血热流行趋势和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一)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史在出血热疫区及流行季节,或发病前两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发病前两个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 临床表现2.1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2.2 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2.3 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2.4 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2.5 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2.6 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2.7 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2.8 束臂试验阳性。
3. 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4. 实验室检查4.1 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4.2 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
4.3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见附件1、2)。
4.4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见附件3、4)。
4.5 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汉坦病毒和/或检出汉坦病毒RNA(见附件5、6)。
5. 病例分类5.1 疑似病例:具备1、2.1、2.2和2.3~2.8之一以上者;或虽调查表数据库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血清学核实诊断省疾控中心对抽查的临床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后,用MacELISA或胶体金标记试纸条方法对该病例急性期血清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见附件1、2),核实诊断数不得少于50例,如果病例数低于50例,则全部进行检测。
血清学核实诊断结果及时录入个案调查表数据库。
4. 病原学监测(1)核酸检测省疾控中心对30~50例发病7日内的急性期(发热期)患者血清,应用RT-PCR分型方法检测病毒核酸(见附件6),如果病例数少于30例,则全部进行核酸检测。
(2)病毒分离省疾控中心在条件许可下,可采集急性期病人全血分离病毒(见附件5),并将阳性病毒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进一步鉴定。
经RT-PCR分型方法发现姬鼠型和家鼠型以外型别的汉坦病毒,将原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3)序列测定对分离到的病毒或PCR产物,省疾控中心每年测定家鼠型和姬鼠型汉坦病毒的M和S片段全序列各1株,并将测序结果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不具备序列测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序列测定。
(4)结果的报告和反馈省疾控心每年7月15日和次年1月15日将病原学监测结果表(包括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序列测定)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见附表4)。
5. 暴发疫情调查与监测(1)暴发疫情的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如果暴发疫情达到《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级别,则按相应要求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暴发疫情后,应立即报告县卫生行政部门和逐级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暴发疫情的调查暴发疫情的调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实施。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调查。
1)核实诊断①病例核实:对报告的病例逐个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并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
②疫情核实:了解暴发点近期有无类似病例发生,并对发现的可疑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三间分布情况。
对所有病人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
2)基本情况调查①详细调查暴发点的人口资料、患者及居民居住环境、自然地理景观、气象资料等流行因素。
②了解暴发点所在地的既往疫情情况和流行强度。
③了解暴发点所在地出血热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及感染情况。
3)宿主动物调查在暴发点的居民区(患者居住地及周围)和野外进行宿主动物种类、密度调查,捕获数量各不少于50只,对捕获的宿主动物进行感染状况调查。
4)人群感染状况调查采集暴发点内高危人群血标本50~100份,用免疫荧光法或ELISA法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见附件3、4),了解人群感染状况。
(3)控制措施在暴发疫情核实后,立即对暴发点采取灭鼠防鼠、预防接种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1)灭鼠:按照卫生部出血热防治工作的有关要求进行灭鼠。
灭鼠3周后的鼠密度室内应达到1%以下、室外3%以下。
2)应急预防接种:对暴发点内的高危人群实施应急预防接种,接种率应达80%以上,防止疫情蔓延。
3)灭螨:对床铺草垫、地面、室外草丛、柴草堆等处采用药物灭螨。
4)环境治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和改善环境卫生。
5)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及途径,在发生暴发的地区,开展出血热防病知识的宣传,增强群众防病和参与防治的意识。
(4)总结暴发疫情处理后,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在疫情处理结束后7日内,写出详细的暴发调查报告,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同时,将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一并上报。
(二)国家级监测点的监测以县为单位,建立国家级监测点,开展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监测。
1. 国家级监测点选择原则(1)近三年出血热发病水平居全国前列的省;(2)多数监测点近三年的出血热发病率达到高发或中发水平,同时兼顾低发地区;(3)监测点能够代表我国疫区和疫源地主要类型;(4)监测点具有一定的出血热工作基础,能够承担并完成监测任务;(5)各省可结合原有国家级监测点进行选择;(6)国家根据疫情变化情况,将适时调整监测点。
我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为国家级监测点。
2. 监测内容(1)常规疫情和暴发疫情监测同全省常规监测,同时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出血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全部进行个案调查。
确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构每月10日前将上月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并逐级汇总上报。
省疾控中心每月20日前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血清学核实诊断对监测点报告的出血热临床诊断病例,按照不低于80%的比例采集急性期血清标本,少于50例的全部采集,由省疾控中心或确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MacELISA或胶体金标记试纸条方法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见附件1、2)检测,进行核实诊断。
并将血清学核实诊断结果立即录入个案调查表数据库。
(3)病例的病原学监测采集急性期患者的全血进行PCR、病毒分离、核苷酸序列测定和交叉中和实验,分析流行型别(见附件5、6)。
1)核酸检测MacELISA法或胶体金标记试纸条方法核实诊断阳性的病例,由省疾控中心采用RT-PCR进行核酸检测。
抽样数不少于20例,如果确山县全年病例数低于20例,全部检测。
2)病毒分离确山县每年采集一定数量的急性期病例全血送省疾控中心进行病毒分离。
省疾控中心每年从血清中分离汉坦病毒2株,混合型疫区分离姬鼠型和家鼠型各1株。
阳性病毒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鉴定。
3)序列测定省疾控中心对分离到的病毒和阳性PCR产物进行M和S片段序列测定,并将测序结果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不具备序列测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序列测定。
4)血清分型确山县每年采集20份实验室确诊病例恢复期血清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交叉中和实验(附件7),进行血清学分型。
不具备条件的省份,可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血清分型。
5)结果的报告和反馈省疾控中心每年7月15日和次年1月15日将病原学监测结果(包括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序列测定)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见附表4)。
(4)宿主动物监测以县(区)为单位,逐步查清居民区及野外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密度、感染率和所带病毒的型别及变异情况(见附表2、3、4)。
未设国家级监测点的地区可参照以下内容进行宿主动物监测。
1)鼠密度的监测①调查点的选择根据确山县的疫情分布情况和地理景观选择调查地点。
农村居民区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既往有出血热病人发生的自然村;在调查自然村外500米半径范围内,进行野外鼠密度调查,应选在河流、水渠、道路两旁、田埂、坟地和场院等可能有鼠类栖息活动的地方。
②监测时间每年3~4月和9~10月各一次,分别在农村居民区和野外同时进行监测。
③捕鼠方法按出血热鼠密度监测有关规定方法进行。
④分类鉴定记录捕获的宿主动物名称应写学名,其名称和鉴定方法、标准参考《医学动物分类鉴定》、《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及疫苗应用研究》附录部分(陈化新,罗成旺主编,2001年香港医药出版社)。
2)鼠感染率调查每次分别在居民区和野外各捕鼠50只以上,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计算感染率。
①鼠标本的采集取分类鉴定的鼠,无菌解剖,取鼠肺,放入编号的冷冻塑料管内,封口,放入液氮罐内保存。
在取鼠肺的同时,用滤纸条(5cm×1cm)沾取鼠血,阴干后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液氮罐。
罐中保存。
上述标本带到实验室后,应及时放到超低温或低温冰箱内保存,或尽快分装检测。
②鼠肺抗原和血清抗体检测省疾控中心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出血热病毒抗原,或用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鼠出血热抗体(见附件8、9)。
③结果报告省疾控中心在完成捕鼠任务后,一个月内将鼠密度和鼠感染情况监测结果(附表2、3)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宿主动物的病原学监测①核酸检测省疾控中心对免疫荧光阳性鼠肺标本,采用RT-PCR方法(见附件6)进行核酸检测。
②病毒分离确山县对采集的阳性鼠肺标本,送省疾控中心进行病毒分离(见附件5)。
省疾控中心每年从鼠肺中分离汉坦病毒2株,混合型疫区分离姬鼠型和家鼠型各1株,阳性病毒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鉴定。
③序列测定省疾控中心对分离到的病毒和阳性PCR产物进行M和S片段序列测定,并将测序结果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不具备序列测定条件的情况下,可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序列测定。
④结果的报告和反馈省疾控中心每年7月15日和次年1月15日将病原学监测结果(包括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序列测定)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见附表4)。
四、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出血热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