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五年级文言文测试卷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项测评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项测评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84093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6.png)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其人弗能应.也()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4.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5.孔指以示.儿曰.。
()()6.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为设.果,果有杨梅。
()8.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二、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设果,果有杨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自相矛盾》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
()2.“莫能”是“没有什么不能”的意思。
()3.“鬻”的意思是“买”。
()4.寓言就是童话故事。
()5.“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6.《杨氏之子》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7.《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8.“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应该读yìnɡ。
()四、读下面的句子,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F”。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完整)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完整)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1f1be43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0.png)
(完整)五年级⽂⾔⽂阅读训练⽂⾔⽂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之,得狐。
狐⽈:“⼦⽆敢⾷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我,是逆天帝命也。
⼦以我为不信,吾为⼦先⾏,⼦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
兽见之皆⾛。
虎不知兽畏⼰⽽⾛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领。
长,担任⾸领。
3.⾛: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项是()A .⽼虎认为⾃⼰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起⾛。
B.⽼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起⾛。
C.⽼虎认为⾃⼰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起⾛。
D.⽼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起⾛。
3.“兽见之皆⾛”,是因为:(⽤⾃⼰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有卖其珠于郑者,为⽊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饰以玫瑰,辑以⽻翠。
郑⼈买其椟⽽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注释:1.⽊兰:⼀种⽊纹很细的⾹⽊。
2.柜:盒⼦。
3.桂椒:⾁桂及⼭椒,这⾥指⾼级⾹料。
4.玫瑰:这⾥指⼀种美丽的⽟⽯。
5.辑:通“缉”。
6.椟:盒⼦。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是时期的(⼈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为⽊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
(1)楚⼈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买其椟⽽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这个成语来⽐喻3.郑⼈买履郑⼈有欲买履者,先⾃度其⾜,⽽置之其坐。
⾄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乃⽈:“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 ⽈:“宁信度,⽆⾃信也。
”——《韩⾮⼦》注释:1.履:鞋。
2.度(duo)⽤尺⼦量。
3.置:放置,搁在。
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3264d85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6.png)
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
”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莱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背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绳。
(注释)①告:告诉、说给。
②时:当时、此时。
③触:触及、摸到。
④类:好似、好像。
⑤莱(lái)菔(fú):萝卜。
⑥箕:簸箕。
⑦臼:舂米的石臼。
(1)短文写的是________的故事。
文中“时众盲各以手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文中共有_____位盲人摸象,他们在摸象后说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他们最终谁也没说准象是何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得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文言文检测(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文言文检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9e0ba0a8956bec0875e34c.png)
五年级文言文检测(总分30分)班级姓名(一)(11分)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天帝使我长百兽译文:(2)子以我为不信译文: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横线上。
(1分)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2分)(二)曾子杀彘(10分)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rǔ)还,顾反为女(rǔ)杀彘(zh 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女:汝,你;彘:猪特:只是;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4分)(1)女还.()(2)妻适.市来()(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1分)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3分)译文:4.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答:(三)宋濂(lián)嗜(shì)学(9分)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aì)。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嗜】喜欢【怠】松懈,懈怠。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1.解释加点的字。
(4分)毕()之()假()遍()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完整版)五年级文言文测试卷.docx
![(完整版)五年级文言文测试卷.docx](https://img.taocdn.com/s3/m/5711ae8aee06eff9aff80791.png)
五年级文言文测试卷姓名:得分:一、连线题。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二、给划线的字词注音。
郑人买履()宁信度()度其足()忘持度()柘木()蒙袂()中伤()廪食()窥探()何遽()游酢()张僧繇()三、解释划线的字词。
吾忘持度()及反,市罢()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物莫能陷也()或曰()两者不肯相舍()颦其里()坚闭门不出()挈妻子而去之走()比期年()楚人有涉江者()求剑若此()兔走触株()欲负而走()鸦本不善鸣()为火所燃()何不早说()子无敢食我也()兽见之皆走()终亡其酒()潜心经史()中夜闻鸡鸣()而疑邻人之父()此独以跛之故()资给以书()引弓虚发()五色无主()一寸之萌耳()使人吹竽()羽尝为流矢所中()四、填空。
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八字成语:()。
2、《指鹿为马》里“赵高欲为乱”中的“欲”是“想要”的意思,请你用这一意思写两个含有“欲”的成语:(、)。
3、《晏子使楚》中“反取病焉”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4、《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5、“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的性格特点。
6、《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当中,是指()把()视为知音。
7、请写出 2 个带“履”字的成语:(、)。
8、从《矛与盾》这个故事里卖矛与盾的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提炼一个成语:()。
9、“鹬蚌相争”这个成语的后半句是()。
10、“挈妻子而去之走”中,“妻子”的古义是()。
11、《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中,百兽看见狐狸都四处逃散的真正原因是:()。
12、请你写出 2 个以“画”字开头的成语:()。
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b92a3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e.png)
小学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C.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D.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喜乎?”答案:A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老子》答案:A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A. 不去虎穴,就得不到虎子。
B. 不冒险,就得不到成功。
C. 不进虎穴,就得不到虎子。
D. 不去虎穴,就得不到成功。
答案:B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哪里?A. 《诗经》B. 《尚书》C. 《论语》D. 《春秋》答案:C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小路。
B.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道路。
C.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小径。
D.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树下自然形成了路径。
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
答案:学而不厌2. “______,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名言。
答案:温故知新3. “______,不亦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的态度。
答案:学而时习之4. “______,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要求。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5. “______,小人长戚戚”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态度的描述。
答案:君子坦荡荡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将“吾日三省吾身”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现代汉语翻译是什么?答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现代汉语翻译是什么?答案:自己不希望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阅读检测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da5a3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5.png)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阅读检测卷(含答案)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为设果(____________ ) ②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2.给下面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①孔君平诣其父(____________ )A.拜访B.(学业、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A.表示____________B.给——看3.根据语境填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如果来的是李先生,他可能会说:“____________”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对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买)B.其人弗能应也(不)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6.“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7.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矛之利( )(2)于物无不陷也( )(3)或曰( )9.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10.请你用“自相矛盾”写一个句子。
精华版五年级文言文考试真题汇总30篇(一)带答案
![精华版五年级文言文考试真题汇总30篇(一)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89d30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f.png)
精华版五年级文言文考试真题汇总30篇(一)带答案精华版五年级文言文考试真题汇总(一)30篇带答案(2020·全国五年级期中)小古文阅读。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四楚。
”臣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用四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御者田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动词,往,到。
③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解释加点的字:我欲.之楚(______)将奚.为北面(___)2.“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
【答案】1.想要为什么2.马虽然好,但这不是通往楚国的路啊。
3.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2020·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4.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5.“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6.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1ac8f9a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5.png)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短篇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根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上文言文试卷
![五年级上文言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a7e059b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d.png)
五年级上文言文试卷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常表示“不”或“没有”的意思?A. 无B. 莫C. 非D. 未2. 《论语》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记录?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庄子3.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史记》?A. 破釜沉舟B. 背水一战C. 指鹿为马D. 完璧归赵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哪本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5. 下列哪个字是古代汉语中的量词?A. 只B. 本C. 匹D. 件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 古代汉语中的“君子”一词专指品德高尚的人。
()3. “之”在古代汉语中只能用作代词。
()4. “论语”一词中的“论”字意为“编辑”。
()5. 古代汉语中的“大学”是指高等教育机构。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______》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史。
2. “______”是《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核心。
3. 古代汉语中的“______”是指老师。
4. “______”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原因或理由。
5. 《______》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兵书。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
2. 解释“仁”在儒家思想中的含义。
3. 简述《史记》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4. 解释“中庸之道”的含义。
5. 简述《诗经》的分类及其特点。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用古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不学诗,无以言。
”2. 请解释并翻译《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请简述《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
4. 请解释并翻译《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5. 请简述《孟子》中的“性善论”。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 分析《史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下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五下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1a5e1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2.png)
五下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使用“之”字作代词的选项是:A. 子曰:“学而时习之。
”B.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C. 子曰:“君子不器。
”D.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答案:B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著作?A. 《诗经》B. 《尚书》C. 《论语》D. 《孟子》答案:C3. 下列句子中,表示“不”的意思的是:A. 非礼勿视B. 非吾所欲也C. 非也D. 非徒无益答案:C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在任何三个人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岳阳楼记》;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高兴,也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悲伤。
三、简答题1. 解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智慧的人喜欢水,因为水的流动和变化象征着智慧的灵活和深邃;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山的稳重和包容象征着仁者的宽厚和坚定。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哪一条原则?请简述其意义。
答案:这是《论语》中的“黄金法则”,意味着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对别人做。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的道德准则。
四、翻译题1. 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 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可以让人民按照某种方式行事,但不能让他们知道其中的原因。
五、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孔子在这里教导的是什么?答案:孔子在这里教导的是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即知道的事情要承认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知识。
2. 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体现了什么精神?答案:这句话体现了诚实和谦虚的精神,鼓励人们在面对知识时要有自知之明,不自欺欺人。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c3b9d70c910ef12d2bf9e72b.png)
一.匡衡好学而无烛,街坊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叹息,资给予书,遂成大学。
1.解说字义。
①街坊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予书.2.翻译下边的句子。
④遂成大学.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以为,应当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说“度〞字〔1〕先自度其足.〔2〕宁信度.2.翻译以下句子。
〔 2〕吾忘持度.(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研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同样吗分别写出它们的意思。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缺乏,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喝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争夺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说明】祠——祭祀;舍人——部下,在自己手下做事的人;卮——古代喝酒用的器皿;固——原来;安——怎么;亡——失掉、得不到。
1.解说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缺乏,一人饮之有余(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归纳上文的粗心: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迪四.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fe9ecc95a8102d277a22f8c.png)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滥竽充数》是一篇,讲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我们学过的成语故事还有、。
【答案】寓言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的队伍里充数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解析】略2.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3%)梁国杨氏子(),甚()。
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7%)(1)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看出来的。
(3%)(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
(3%)【答案】九岁聪惠诣其父乃杨梅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设果应声夫子(2)孔君平用姓氏开玩笑,孩子也用姓氏说笑话,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解析】略3.轻松阅读快车。
徐孺( )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yé)?”徐曰:“不然。
譬( )如人眼中有瞳( )子,无此必不明。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语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rú pì tóng (2)小孩子。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试卷语文版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试卷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064cda10661ed9ac51f310.png)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试卷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文阅读。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3]填空题(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
写果实是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2)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文言文
![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8248b5e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3.png)
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声赋》(节选)欧阳修自吾闻古人之言,必求其所以然。
今夫秋,乃申月也,申者,申命也。
方其夏之盛,草木茂,鸟兽孳,百虫鸣,万物生。
而秋则收敛,肃杀,百虫伏,万物藏。
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而秋,其杀也。
是以《礼》有“秋不登城”之忌,《书》有“秋享”之礼。
盖杀者,仁之端也。
吾尝游于南冥之滨,见一渔父,操舟而歌。
歌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吾问之曰:“子何自悲也?”对曰:“吾生也晚,未能见古之盛时。
今观秋景,百物凋零,心生悲凉,故作是歌。
”吾感其言,归而作赋。
赋曰:嗟乎!天地之大德曰生,而秋乃其杀也。
吾欲问于秋,秋何为而杀物也?吾欲问于物,物何为而伤秋也?吾欲问于天地,天地何为而使秋杀物也?吾欲问于古之人,古之人何为而悲秋也?秋,杀也,而万物所以伤秋者,以其收也。
物收而气凝,气凝而形衰,形衰而心悲。
故秋之为气,凄凉寂寞,万物为之悲。
夫物之伤秋,以其收也;人之悲秋,以其伤己也。
吾尝游于南冥之滨,见一渔父,操舟而歌。
歌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吾感其言,归而作赋。
赋曰:嗟乎!天地之大德曰生,而秋乃其杀也。
吾欲问于秋,秋何为而杀物也?吾欲问于物,物何为而伤秋也?吾欲问于天地,天地何为而使秋杀物也?吾欲问于古之人,古之人何为而悲秋也?秋,杀也,而万物所以伤秋者,以其收也。
物收而气凝,气凝而形衰,形衰而心悲。
故秋之为气,凄凉寂寞,万物为之悲。
夫物之伤秋,以其收也;人之悲秋,以其伤己也。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 申月2. 收敛3. 肃杀4. 伤己(三)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吾欲/问于秋B. 夫物之/伤秋C. 吾欲/问于古之人D. 吾欲/问于天地(四)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卷附答案-WPS Office
![五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卷附答案-WPS Office](https://img.taocdn.com/s3/m/2edab47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7.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测试卷一、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20 分)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______ 耻:______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______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______ 厌:______ 诲:______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尝:______ 寝:______二、翻译下列句子。
(20 分)1.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4.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三、选择题(20 分)1.下列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理解正确的是()A.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快乐的人。
B.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C.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下列不是出自文言文的成语是()A. 不耻下问B. 手不释卷C. 画蛇添足D. 别出心裁四、阅读理解(4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0 分)(1)邻舍有烛而不逮逮:______(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偿: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0 分)(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主人怪问衡。
3.匡衡为什么“与其佣作而不求偿”?(10 分)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10 分)参考答案一、1.敏:聪明。
耻:以……为耻。
2.知:同“智”,智慧。
3.识: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4.尝:曾经。
寝:睡觉。
二、1.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2.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五年级期末试卷语文文言文
![五年级期末试卷语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da3a8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d.png)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B. 青出于蓝(qīng chū yú lán)C. 青蛙跳井(qīng wā tiào jǐng)D. 风驰电掣(fēng chí diàn chè)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有误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高兴)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勿:不要)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达:到达)D.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复习旧知识)3. 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美好)B.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灼灼:明亮)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得意:自豪)D.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早晨)4. 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举杯)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再次)C.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等闲:随便)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5. 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见:看到)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漫漫:漫长)C. 满招损,谦受益。
(满:骄傲)D.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至:到达)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______乎?”这句话表达了什么道理?7. 《离骚》中,“__________,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8. 《诗经》中,“_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9. 《孟子》中,“__________,是谓是德;__________,是谓是仁。
”这句话阐述了什么观点?10. 《庄子》中,“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五年级文言文试题
![五年级文言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0b6e5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e.png)
通过认真阅读《古人谈读书》,我肯定能完成下面的问题。
(共8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2分)A、文中划线的字读音相同。
B、“学如不及”中“及”的意思是及格。
C、“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停顿是正确的。
D、这些句子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言论。
2、我知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2分),从中我想到了一个成语:(1分)。
命题说明:【试题来源]原创【涉及知识点、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古人谈读书》选材浅显易懂,考点紧密围绕课标要求进行考查,既考查了语文训练点,又教育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既训练了能力又进行了育人教育,使得德育智育培养贯穿始终。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我想把上面的“”这句话当做座右铭,因为它告诉我。
(3分)【试题来源]原创【命题意图]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合理有序的表达自己观点,达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考察学生对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
答案1、(2分)D2、我曾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
(2分)废寝忘食。
(1分)3、灵活掌握。
(3分)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学习上态度要诚实,不要不懂装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文言文测试卷
姓名:得分:
一、连线题。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倒装句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动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判断句
二、给划线的字词注音。
郑人买履()宁信度()度其足()
忘持度()柘木()蒙袂()
中伤()廪食()窥探()
何遽()游酢()张僧繇()
三、解释划线的字词。
吾忘持度()及反,市罢()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物莫能陷也()或曰()两者不肯相舍()
颦其里()坚闭门不出()挈妻子而去之走()
比期年()楚人有涉江者()求剑若此()
兔走触株()欲负而走()鸦本不善鸣()
为火所燃()何不早说()子无敢食我也()
兽见之皆走()终亡其酒()潜心经史()
中夜闻鸡鸣()而疑邻人之父()此独以跛之故()
资给以书()引弓虚发()五色无主()
一寸之萌耳()使人吹竽()羽尝为流矢所中()四、填空。
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八字成语:()。
2、《指鹿为马》里“赵高欲为乱”中的“欲”是“想要”的意思,请你用这一意思写两个含有“欲”的成语:(、)。
3、《晏子使楚》中“反取病焉”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4、《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5、“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的性格特点。
6、《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当中,是指()把()视为知音。
7、请写出2个带“履”字的成语:(、)。
8、从《矛与盾》这个故事里卖矛与盾的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提炼一个成语:()。
9、“鹬蚌相争”这个成语的后半句是()。
10、“挈妻子而去之走”中,“妻子”的古义是()。
11、《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中,百兽看见狐狸都四处逃散的真正原因是:
()。
12、请你写出2个以“画”字开头的成语:()。
五、阅读理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写一个)
()。
3、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
4、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
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当时的大豪强)。
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装到怀里)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送)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之,后常称说。
1.用/划分下边句子节奏。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2.翻译: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译文:()。
3.请评价陆绩怀橘的行为。
()。
闻鸡起舞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
逖少孤,性豁荡,不修仪检。
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
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①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后乃博览书记②,该③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④世才具。
(节选自《晋书祖逖列传》)
【注释】①赒:周济,救济。
②书记:泛指书籍。
③该:广博,完备。
④赞:辅佐,帮助。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2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停顿处用/隔开。
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23.祖逖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