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合集下载

2024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治

2024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治

2024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治对存在原因不明的代谢性酸中毒(尤其是难治性或停用碱剂后酸中毒加重者)患者、原因不明的烦渴、多饮多尿除外尿崩症者、生长发育落后或营养不良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不明原因四肢乏力、神经萎靡、嗜睡、便秘、呕吐或低钾血症者以及伴有佝偻病表现、经常出现不明原因骨折或有肾脏合并症的年长儿患者均应早期进行肾小管性酸中毒(RTA)的筛查与诊断。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氯化镇负荷试验、尿血PCO2及FEHCO3测定等。

所有类型的RTA都表现为高氯性(阴离子间隙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一些类型的RTA可引起钾消耗和低钾血症,另一些类型的RTA则伴有正钾平衡和高钾血症。

RTA的治疗也对钾平衡和血清钾有不同的影响。

病因及分类肾小管性酸中毒致病谱广泛,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药物损伤(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甲状腺功能异常(甲减或甲亢)、遗传性疾病均可导致RTA o总的来说,先天性RTA较为少见,多为后天获得性。

此外,有少数RTA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RTA o生化特点以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为主。

根据肾小管损伤部位及发病机制不同,RTA分为I型、∏型、In型(混合型)和IV型(高钾血症型)。

I型为远端肾小管泌H+障碍;II型为近端肾小管碳酸氢根(HC03-)重吸收障碍;IV型为绝对或相对醛固酮缺乏,导致远端肾小管功能异常导致肾脏排泄氢离子和钾离子能力均降低;III型既有远端肾小管泌H+障碍,也有近端肾小管碳酸氢根(HC03-)重吸收障碍。

∏型RTA通常以Fanconi综合征的一部分为表现而发生。

问诊要点1 .有无肌无力,麻痹。

2 .注意询问有无肾结石、肾钙质沉着、佝偻病、骨软化、肾衰竭病史。

3 .有无发育停滞。

4 .有无骨痛。

5 .注意询问有无夜尿增多。

查体要点1 .注意患者肌力。

肾小管酸中毒新进展和治疗选择

肾小管酸中毒新进展和治疗选择

肾小管酸中毒新进展和治疗选择肾小管酸中毒(RTA)是一种由肾小管功能异常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疾病。

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RTA1型(远曲小管酸中毒)、RTA2型(近曲小管酸中毒)、RTA3型(低钾型酸中毒)和RTA4型(高氯型酸中毒)。

近年来,对于RTA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并且治疗选择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

本文将对肾小管酸中毒的新进展和治疗选择进行探讨。

一、肾小管酸中毒的新进展1. 病因研究:近年来,对于RTA的病因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研究发现,RTA1型和RTA4型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而RTA2型和RTA3型则主要由后天因素引起。

对于RTA1型和RTA4型的遗传基础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 诊断方法改进:传统的RTA诊断主要依靠尿液和血液的酸碱平衡指标,如尿液pH、尿液酸碱负荷试验和血液电解质测定等。

然而,这些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近年来,一些新的诊断方法被提出,如尿液酸化功能试验、尿液酸化相关基因检测等,这些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诊断RTA,并且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RTA。

3. 病理生理研究:对于RTA的病理生理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治疗选择提供新的思路。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RTA患者肾小管细胞内酸碱转运蛋白的异常表达和功能缺陷是导致RTA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通过调节这些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RTA的病情。

二、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选择1. 对症治疗:对于RTA患者,首先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补充碱剂、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碱剂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类型的RTA进行调整,如RTA1型和RTA4型可选用碳酸氢钠,RTA2型和RTA3型可选用柠檬酸盐。

此外,还需要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补充、高氯补充等。

2. 病因治疗:对于RTA1型和RTA4型,由于其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因此病因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标准

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标准

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标准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一种由肾脏功能障碍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和尿液分析等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诊断肾小管性酸中毒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首先,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疲乏、乏力、食欲不振、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骨质疏松、骨折、生长迟缓等表现。

其次,生化检查方面,患者血气分析可显示代谢性酸中毒,血清钾水平常常升高,血清碳酸氢盐浓度下降。

此外,尿液分析中可出现低钾性碱尿、高氯性酸尿等特征性改变。

在临床实践中,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此外,对于不明原因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尿液酸碱平衡试验,以明确肾小管功能异常的类型。

在进行诊断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中毒等。

总的来说,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和尿液分析等方面的结果。

正确诊断肾小管性酸中毒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对该疾病的诊断标准有清晰的认识,并且结合临床实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希望本文能够对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有所帮助,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好的参考。

肾小管酸中毒症状

肾小管酸中毒症状

肾小管酸中毒症状
一、肾小管酸中毒症状二、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三、肾小管酸中毒的中医诊断
肾小管酸中毒症状1、肾小管酸中毒症状
1.1、有高氯性酸中毒,尿PH值可降至5.5以下,可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1.2、本征在酸中毒时,尿可呈酸性,铵离子生成不受影响,可减少钠、钾、钙的丧失,虽酸中毒可致骨质脱钙,尿钙排泄,但引起骨损害及肾石症者少见;因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离子增多,与钾交换增多,仍可出现低钾症。

1.3、典型患者尿中尚可有葡萄糖、氨基酸、尿酸及磷酸排泄增加,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2、肾小管酸中毒的分类
2.1、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又称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疾患致使泌氢能力下降,或已分泌的氢又回渗入血,因之氢潴留引起酸中毒而尿偏碱性,氯化铵负荷试验不能使尿pH降至5.5以下。

肾排水、钠、钾、钙、磷增多,故引起烦渴多尿,低钾血症,甚至发生周期性麻痹、心律紊乱;低钙血症可导致骨病及钙性结石。

治疗原则为纠正酸中毒,补充钾盐,补充钙剂纠正骨病。

2.2、Ⅱ型肾小管酸中毒:又称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多见于儿童。

近端肾小管回吸收重碳酸盐能力明显减退,致使大量重碳酸盐离子进入远曲小管,超过其吸收阈,因之重碳酸盐随尿排出,血重碳酸盐减少,引起酸中毒。

3、肾小管酸中毒的检查。

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诊断
1.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
2. 疑诊病例需作尿HCO3-重吸收试验
口服或静点碳酸氢钠,直至血浆CO2结合力正常,然后测定血浆和尿的HCO 3-及肌酐(Cr);
3. 计算式:尿HCO3-排泄分数=HCO3-=(尿HCO3×血肌酐)/(血HCO3-×尿肌酐) 4. 正常情况下,尿HCO3- 为0,尿HCO3- 排泄分数亦 为0;Ⅱ型尿HCO3- 排泄分数>15%;Ⅰ型<5%;Ⅲ 型5~10%
肾小管酸中毒


因远端肾小管管腔与管周液间氢离子梯度建立 障碍,或(和)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离子重 吸收障碍导致的酸中毒,即为肾小管酸中毒 (RTA)
部分患者虽已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但临床 尚无酸中毒表现,此时称不完全性RTA

按病因和发病部位


原发性、继发性 近端肾小管型、远端肾小管型
Ⅰ型RTA --临床表现
二、电解质紊乱:
尿钙增多,常致血钙降低,可引发甲状旁腺机 能亢进,促进对骨的消溶速率,且酸中毒的存 在,骨中碱性矿盐被吸收,加重骨质脱钙,常 表现为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甚至出现病理 性骨折。尿钙排泄增多,肾小管泌H+功能低 下,肾内易有钙结石形成,若引起梗阻,将加 剧肾小管酸中毒的程度。
根据发病机理:遗传性与获得性 按年龄:成人型、婴儿型
分 类
目前大都将肾小管酸中毒分为4型: Ⅰ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Ⅱ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Ⅲ型: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Ⅳ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Ⅰ型RTA
远端肾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肾小 管腔液与管周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 PH梯度,泌氢及生成氨减少,使氢 离子滞留体内,致产生酸中毒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症状?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症状?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尤其是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早期症状,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有什么表现?得了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会怎样?以及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并发病症,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肾小管性酸中毒常见症状:乏力、多尿、肾区钝痛、肾钙化、恶心、食欲不振*一、症状:1.原发性近端RTA(Ⅱ型) :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再吸收缺陷,多见于男孩,生长缓慢,酸中毒症状,低钠血症症状,患儿食欲不振,常有恶心,呕吐,乏力,便秘,脱水等症状,碳酸氢盐的肾阈值约为18~20mmol/L以下,氯化铵负荷试验时,可排出pH5.5的酸性尿。

2.原发性远端RTA(Ⅰ型) :远端肾小管分泌H+功能障碍,致使尿液不能酸化,而呈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女孩多见(约70%),生长发育落后,顽固性佝偻病,可表现骨痛及鸭步态,肾钙化,肾结石,肾绞痛,烦渴,多尿,脱水,低钾血症,高氯血性代谢性酸中毒伴碱性尿或弱酸性尿,氯化铵负荷试验,尿pH不能降至5.5以下为与近端RTA重要不同之点。

3.混合型(Ⅲ型) :兼有Ⅰ型及Ⅱ型的特征,见于婴儿,症状出现早,可在生后1个月即出现症状,多尿明显。

4.Ⅳ型:其特点为持续性高血钾及肾源性高氯血性酸中毒,多有某种程度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及伴有肾小管及间质疾病,肾素分泌减少,醛固酮分泌缺陷,肾酸化功能失调同Ⅱ型,尿碳酸氢盐排泄常为2%~3%,且无其他近端肾小管功能异常,小儿患者可随年龄增长而酸中毒减轻。

*二、诊断:凡有下列情况者须考虑RTA:①不明原因的低钾症状,且反复发作;②不明原因生长发育迟缓,并可除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侏儒症;③不明原因酸中毒,经一般碱剂治疗不易纠正,而尿pH中性或弱酸性;④不明原因多次,多尿及脱水,而尿比重及尿糖正常,除外尿崩症及糖尿病者;⑤难治性脱水酸中毒,有上述情况时可进一步作碳酸氢盐滴定,尿钙,尿磷测定以便确诊。

肾小管性酸中毒学习

肾小管性酸中毒学习

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是由于近端及(或)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而肾小球功能正常或损害轻微。

疾病分类肾小管性酸中毒1.近端肾小管酸中毒(i型)(prtai)型,(1)多见于男性婴儿或儿童;(2)多尿、烦渴肾小管性酸中毒、遗尿,可出现低血钾,肌无力,骨软化、骨疏松等;(3)尿ph值可降至5.5以下;(4)有代谢性酸中毒及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

2.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ⅱ型)(1)女性多见,多发病于20-40岁,亦可见于任何年龄;(2)典型的高氯性酸中毒、伴低钾、钠、钙血症;(3)早期可有多尿、烦渴、多饮颇似尿崩症;(4)尿ph>6;(5)高钙尿、肾结石和/或肾钙化。

3.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ⅲ型)临床特征是i型和ⅱ型rta的表现同时存在,临床症状较严重。

4.全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gdrta,ⅳ型)(1)高氯性酸中毒伴持续性高钾血症;(2)部分病人有肾素分泌障碍,导致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高血压可存在。

5.肾功能不全的肾小管性酸中毒任何慢性肾病,当gfr降至20-30ml/min常伴此型rta,酸中毒较轻,症状不多。

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表现-治疗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肾小管酸中毒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和认真准确的体格检查。

凡遇小儿有生长发育落后、厌食、恶心、乏力;多尿烦渴及尿比重低或脱水酸中毒原因不明者应考虑本症,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佝偻病的患儿,或年长儿出现佝偻病、病理性骨折、肾钙化或肾结石症者,应进一步测定血生化和尿pH,当证实有酸中毒及碱性尿时基本可以确定诊断。

采样为确定临床分型和寻找病因可采取以下诊断步骤:①测定尿铵;目的在于排除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和非肾性高氯性酸中毒。

如尿铵<50mmol/d,应考虑远病肾小管酸中毒。

②测定血钾:若为高血钾症可诊断Ⅳ型RTA。

若血钾低或正常应测定尿pH并进一步作碳酸氢钠试验、中性磷酸盐试验及硫酸钠试验加以鉴别。

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

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

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
一、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二、肾小管性酸中毒的饮食三、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
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1、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
Ⅰ型,Ⅱ型RTA都伴有慢性代谢性酸中毒,轻度容量缩减和低钾血症,低钾血症可引起肌肉无力,反射减弱和瘫痪。

Ⅰ型RTA尿中枸橼酸盐排出减少,骨钙动员增加和高钙尿。

这些可引发骨质疏松,骨痛和尿中钙石形成或肾钙质沉着,肾实质损害和慢性肾衰均可发生。

Ⅳ型RTA常仅有轻度酸中毒而无临床症状,但如果高钾血症很严重可致心律失常或心肌麻痹。

治疗使用碳酸氢钠可缓解症状,预防或制止肾衰和骨病的发展。

2、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病因
2.1、原发性
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散发性,如肾脏中Na+ - HCO3-协同转运蛋白的编码基因SLC4A4突变可引起永久性的伴眼病的单纯性近端RTA。

2.2、暂时性
多为婴儿发生。

2.3、碳酸酐酶活性改变或缺乏
如CAⅡ基因突变导致骨硬化、RTA、脑钙化和钠潴留。

2.4、继发性
药物引发变质的四环素、庆大霉素、乙酰唑胺、对氨基苯磺酰胺、α氨基对甲基磺胺醋酸盐等磺胺类药物、链佐星等。

镉、铅、铝、汞等中毒。

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肾移植等。

3、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查。

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方法

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方法




情绪轻度抑郁 焦 虑 的表现


即俗

5


目前 这 类 药 物 很 多 如 选 择 性


称 的抑郁 症

羟色胺 再 摄取抑 制剂氟西 汀

抑 郁 症 是 情感性 障碍
心 境障碍 )的

(也 称

帕罗 西 汀 伏沙 明

舍 曲林

西酞普兰


种 常见 类 型

其核
程度
5

羟 色 胺 和 去 甲 肾上 腺

即开始 时每 天 5 甚至达
10

10
毫摩

/千




钾 药物
如安体舒通

消炎痛等


质紊乱
肾小 管 性 酸 中毒 所 致 的

15
毫摩
,千
l lI
1V
重症者合用利尿剂和碱剂
既可
临床 表 现


如 厌 食

恶 心


型亦按上 述原则 调整剂量 但 Ⅳ型

减 轻 血 钾 又 可 纠 正 酸 中毒



如 苯 二 氮革 类

自责 或 内 疚 感 以 及 睡 眠 障

的劳拉西泮
环酮等

阿普唑仑
以及 丁螺
食 欲下 降 性 欲减退 等症 状

是 否 诊 断 肾小 管 酸 中毒
难度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管性酸中毒首先应治疗原发性疾病。

如果原发性疾病可得到治愈,肾小管性酸中毒也可随之治愈。

对原发性疾病不能根治者,则只能和遗传性肾小管性酸中毒一样采取下列对症治疗。

1.Ⅰ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治疗首先,补充碱剂以纠正酸中毒。

与近端RTA不同,补碱量较少,但仍然需要补充足够的碱以平衡酸的产生,常用枸橼酸钾,也可以用碳酸氢钠,但是钠盐有可能加剧低钾血症。

补充钾盐以纠正低钾血症。

如氯化钾片剂、氯化钾缓释胶囊、枸橼酸钾等。

再次,防治肾结石、肾钙化和骨病。

2.Ⅱ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能进行病因治疗者,首先对因治疗。

患者丢失较多的碳酸氢根,因此需要补充的碱量也比较大(约24小时10-20mmol/Kg)。

目前推荐使用枸橼酸钠、枸橼酸钾混合物,因为枸橼酸代谢可以产生碳酸氢根,需要注意每日剂量应分多次服用,尽可能保持日夜复合平衡。

但是补碱治疗的药物剂量大且口感差,因此患者长期依从性差。

合用噻嗪类利尿剂可以减少碱的用量,但缺点是可能使低钾血症加剧。

由于在近端小管中碳酸氢根的重吸收是通过NBC与钠离子的重吸收相藕联,因此患者尚需限盐饮食,以减少细胞外容积,促进肾小管对碳酸氢根的重吸收。

为控制骨病,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可予活性维生素制剂。

3.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治疗治疗方法和预后取决于潜在的病因,应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药物史。

除此之外,控制血钾至关重要,避免任何潴钾的药物和高钾饮食。

补充盐皮质激素,不仅可纠正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而且可以纠正高钾血症。

常用药物为氟氢可的松。

呋塞米可增加尿钠Na,Cl-,K和H排泄,故也可用以治疗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病人。

与氟氢可的松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

4.混合性肾小管酸中毒Ⅲ型的治疗同近端及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

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症状?

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症状?

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尤其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早期症状,肾小管性酸中毒有什么表现?得了肾小管性酸中毒会怎样?以及肾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并发病症,肾小管性酸中毒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肾小管性酸中毒常见症状:尿中磷酸盐排出增多、多尿、恶心与呕吐、骨痛、食欲不振、肾区钝痛*一、症状:因肾小管受损的部位及严重程度而异,但共同的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

1.1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与2型一样,遗传性者在婴儿和儿童期发病,也可见于成人早期。

以继发者多见,儿童患者常因步态不稳而被发现,此症状与患者骨软化有关。

成人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低钾性瘫痪。

一般多在夜间或劳累后较易发作。

发作时轻者只感四肢乏力,由坐而立要靠手支撑,严重者除头颈部外,四肢完全丧失自主活动能力,甚至引起呼吸肌瘫痪而有呼吸困难。

发作持续几小时或1~2天。

轻者可自行恢复;重者则需静滴氯化钾后才可恢复。

低钾性瘫痪发生机制与细胞内外钾离子梯度直接相关,与血浆中钾的绝对水平无关。

由于尿钙排泄增多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故易发生肾钙质沉着和尿路结石,后者可有肾绞痛,且易并发肾盂肾炎反复发作。

因骨骼矿化障碍,儿童易发生佝偻病和不完全性骨折,成人则发生骨软化。

儿童患者还有生长发育迟缓,可能是酸中毒使软骨中的IGF-1受体缺乏所致。

2.2型遗传性者多发生于儿童,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继发性者成人也可发病。

散发性和继发性者分别比家族性和遗传性多见。

临床表现以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和肌病为主。

儿童因尿中丢失糖、氨基酸和磷酸盐等营养物质,故有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和佝偻病。

低钾血症可有肌肉软弱乏力、易倦、心电图上出现低钾血症图像,但发生低钾性瘫痪者少见,可能与本型为“限量”性肾小管酸中毒有关。

3.3型(混合型) 此型病人临床表现主要是代谢性酸中毒。

血钾正常,故无肌肉软弱和低钾性瘫痪。

肾小管酸中毒4型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4型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4型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RTA)是一种以肾小管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

对于肾小管酸中毒4型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了解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诊断要点。

首先,肾小管酸中毒4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酸中毒症状和相关的肾脏病变。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同时也可能出现骨质疏松、泌尿系统结石等肾脏相关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史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肾小管酸中毒4型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规检查中,血气分析可显示代谢性酸中毒,尿液分析可发现高钾、低氯、低钠、低钙、高尿酸、低尿钙等异常。

此外,肾小管功能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尿液pH值、尿液渗透压、尿液电解质排泄率等指标的检测。

最后,诊断肾小管酸中毒4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如呼吸性酸中毒、高氯性酸中毒等。

其次,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肾脏疾病的可能性。

最后,根据诊断标准,明确诊断肾小管酸中毒4型,并进一步进行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案制定。

综上所述,肾小管酸中毒4型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诊断要点三个方面。

通过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些诊断标准,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肾小管酸中毒4型,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肾小管酸中毒4型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肾小管性酸中毒实验室诊断

肾小管性酸中毒实验室诊断

肾小管性酸中毒实验室诊断Ⅰ型RTA的实验室所见有:血pH低于正常,高氯,低钠,低钙,低磷;尿pH通常>6.0,尿中HCO3-排泄增加(但少于滤过量的15%),尿中高钠,高钾和高钙,尿中枸橼酸盐减少。

对于不典型病例或不完全型RTA及其机理类型鉴别时,则须借助于一些实验诊断方法。

(一)尿pH及NH4Cl酸负荷试验尿pH反映尿中游离H+量。

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肾小管泌H+增加,尿pH下降。

通常血pH在7.35以下时尿pH应低于5.5。

NH4Cl试验通过酸性药物,使机体产生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来测定肾小管的排氢制氨与HCO3-的再吸收功能。

对已有明显酸中毒者不宜应用。

试验方法有以下两种。

1.三日法日服NH4Cl 0.1g/kg体重,3天(肝病者用CaCl2)。

第3天取血查CO2-CP及pH,留尿测pH。

如血pH及CO2-CP↓而尿pH<5.5为阳性,有助于I型RTA的诊断。

留24小时尿,测可滴定酸, NH4和HCO3-及血HCO3- (均以mEq计)。

计算H清除指数=(可滴定酸数+NH4一HCO3-)/144×血HCO3-×体表面积/1.73如上值<1.4, RTA的诊断成立。

2.一次法服用NH4Cl 0.1g/kg,1次,于服后3~8小时内,每小时收集尿标本1次,查pH,如pH>5.5为阳性。

NH4Cl 对胃肠有刺激,故需装胶囊后口服。

肝病患者改用CaCl2, 2mEq/kg,溶于水后口服。

(二)尿二氧化碳分压测定反映集合管的泌氢及维持H+梯度的能力。

1.碳酸氢钠负荷试验正常人以NaHCO3来碱化尿液后,其尿Pco2比动脉血Pco2常高出3.99kPa (30mmHg)。

此乃由于远端肾小管细胞无刷状缘及其中的碳酸酐酶,故不能使管腔液中H2C03迅速脱水而形成CO2,逸入细胞内。

当管腔液进入肾盂输尿管以下尿路后, H2CO3分解形成CO2,不再被吸收,于是尿Pco2升高。

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小管性酸中毒

4、服枸橼酸合剂后,尿钙将主要以枸橼酸钙形式排出,其溶解度高,可预防肾结石及钙化。对已发生骨病而无肾钙化的患者,可小心试用钙剂及骨化三醇治疗。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可减少尿钙排泄,促进钙重吸收,防止钙在肾内沉积。
5、补充营养,保证入量,控制感染及原发疾病的治疗均为非常重要的措施
四、预防
本综合征是由于肾小管近端和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临床并非少见,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重者以多尿,烦渴,多饮,骨骼及肌肉疼痛就诊,检查时可发现高氯性酸中毒,尿酸碱度增高等表现,也有不明原因双肾结石或肾钙化者,早期治疗预后良好,晚期就诊者待并发症出现时,预后仍不乐观,目前此病对症治疗仍可缓解,照常过正常生活及工作,若有上述表现者能及早诊治,以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而导致不良的预后。总之,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如发生骨病或钙严重缺乏时可给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制剂。
⑥ 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肾移植等。
二、临床表现
1、慢性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生长发育迟缓,尿pH>6。
2、电解质紊乱:主要为高氯血症和低钾血症,患儿出现全身肌无力和周期性瘫痪。
3、骨病:表现为软骨病或佝偻病,出牙延迟或牙齿早脱,维生素D治疗效果差,常有骨痛和骨折,儿童可有骨畸形和侏儒等
2、纠正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时可服用10%枸橼酸钾0.5~1mmol/(kg·d)。不宜用氯化钾,以免加重高氯血症。
3、肾性骨病的治疗可用维生素D、钙剂。维生素D剂量5000~10000U/d。但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监测血药浓度及血钙、尿钙浓度,及时调整剂量,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3、尿路症状:由于肾结石和肾钙化,患儿可有血尿、尿痛等表现,易继发感染与导致梗阻性肾病;肾脏浓缩功能受损时,患者还常有多饮、多尿、烦渴等症状。

肾小管酸中毒分型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分型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分型诊断标准
肾小管酸中毒是指由于肾脏对氢离子的排泄功能受损,导致体液pH下降的一种代谢性酸中毒。

根据肾小管酸中毒的发生机制和特点,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过氯性肾小管酸中毒(Type Ⅰ):由于远端肾小管H+排泄异常,使血浆[HCO3-]减少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其典型表现为低血钾、高氯、正常AG(阴离子间隙)。

诊断标准包括:尿潴留试验未能降低尿液pH至<5.5;同时存在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及低血钾或高钾尿。

2. 非过氯性肾小管酸中毒(Type Ⅱ):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对NH4+酸化的过程中出现障碍,使NH4+不能正确地转化成H+和HCO3-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其典型表现为低血钾、低氯、增高AG。

诊断标准包括:尿潴留试验未能降低尿液pH至<5.5;同时存在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及增高的阴离子间隙。

需要注意的是,肾小管酸中毒也可以由其他因素引起,如碳酸饱和度下降、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等。

因此,在进行分型诊断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引起酸中毒的可能原因。

只看现象未究本质——1例肾小管性酸中毒误诊为周期性瘫痪

只看现象未究本质——1例肾小管性酸中毒误诊为周期性瘫痪

导 的 1 以上 缺血性 胸痛发作 两组等同 ;但临 床缺血 事件 次
发 生率 治疗组 明显低 于对 照组 (% 比 1% ,相对危 险 比 4 5
0 2 ,9 %可 信 限 0 0 0 8 , P= .2 ) .3 5 . 6— .7 0 0 7 。治疗 组 最常 见 的药物 不 良反应为低血压 ,头晕 、干咳 ,但 用药者多能 良好长程耐 受。
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
( 收稿 日期 :20 年 1 月 B日) 01 1
患 者 ,女 ,4 0岁 。因问戢性 双下肢 无力 1年 ,加重 3 日入 院。曾多次住院 治疗 ,查血钾低 .接周期 性瘫痪予补 钾等 治疗 ,症状 好转 出院。3日前 无明显原因 上述 症状加 重 ,不 能行走。体格 检查 :脱水外貌 ,双手握 力差 ,双下 肢 肌力 Ⅲ级 ,以近端 肌力减退为主 ,腱 反射碱 弱 。查血钾 3 1mnIL , r / 。经 补钾治疗 ,次 日症 状即好转 。但实验 室检 0 查 发现 血氯 13m o/ ,血 钙 2 1m o/ ,尿 pf. , 1 m l L , m l L t 5 7
冠状动脉 旁路移植术后使 用喹那 普利 的 临床疗效评价
1 8例成 功 施 行冠状 动 脉 旁路 移植术 { A G 4 C B )后 患
者 ,随机分 为喹那普 利 (0 m / )治疗 组 7 4 g d 5例 以及安 慰 剂对 照组 7 例 ,疗 程从术前 4周至术后 1 3 年。观察 分析治 疗 前后 两组运 动 试验 中的运 动耐受 时 间 、盯 段缺 血性 压
血 二氧化碳结合 力 1 m l L 6m o/ 。追 问病 史 ,一 年来 ,烦渴 多饮 ,多尿 。考虑肾小管性 酸中毒 (I型) ,经氯化铵 负荷

肾小管酸中毒低钾血症机制

肾小管酸中毒低钾血症机制

肾小管酸中毒低钾血症机制
肾小管酸中毒(low tubular acidosis)是一种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导致体内酸碱平衡紊乱的疾病。

其主要特点是尿液pH值低于正常范围(7.4-8.0),而血液pH值在7.35以下。

此外,肾小管酸中毒常常伴随低钾血症(hypokalemia),这种现象可能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肾小管排钾能力受损。

下丘脑会分泌促进肾脏排钾的醛固酮,而醛固酮的作用与钠离子的再吸收有关。

当醛固酮作用不足、或是细胞钾离子过度丧失时,肾脏对血液中的钠和钾的再吸收比例就会发生改变,此时钾离子减少,而钠离子增多,易引发低钾血症。

二、细胞内外钾离子转移不平衡。

细胞内外钾离子的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因素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细胞内的钾会大量外泄,细胞外的钾会进入细胞内部,导致血液钾离子浓度下降。

当血液环境呈酸性时,细胞内部的碳酸酐酶等酶类活性下降,钾离子就会从细胞跑向血浆内,导致低钾血症。

综上所述,肾小管酸中毒低钾血症机制,是一种由于肾脏功能损害引起的病理生理现象。

在预防和治疗中,应注意饮食调节和及时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因远端肾小管管腔与管周液间氢离子(H +)不能建立正常的pH阶梯,或(和)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炎离子(HC0 3 )重吸收障碍导致的酸中毒,即为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AT).部分患者虽已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但临床尚无酸中毒表现,此时则称为不完全性RAT .依据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的不同,RAT常被分为如下4型:近端肾小球RAT(Ⅱ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Ⅰ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IV 型);肾功能不全型(ⅢRTA 型)。

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Ⅰ型)最常见。

由于尿酸化功能障碍,不能产生尿和血浆间的H+陡峭梯度,使H+排泌障碍所致。

主要特点是持续性高氯性酸中毒,尿pH不低于5.5,多有生长障碍和佝偻病体征。

病程长的部分患儿可继发肾脏微细结石症或肾钙化。

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①原发性: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亦有报告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远肾单位缺陷。

多在婴儿期发病,散发性者可于任何时期发病。

②继发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继发于先天性遗传病如镰状细胞贫血、马凡氏综合症(Marfan syndrome)及爱唐综合症(EhlersDanlos synohome);继发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各种原因造成的钙磷代谢异常,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还可因药物如维生素D中毒,毒物中毒,此外,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疾患也可导致DRTA.发病机制远肾单位正常时H+的分泌是由特异的H+泵排泌的,H+泵则由化学梯度所产生。

远肾单位即能产生尿与血浆间的较高H+的陡峭浓度梯度。

由于远端肾小管细胞结构紧密,使分泌至管腔中的H+不易反漏,从而维持尿与血浆间足够的H+浓度梯度,从而促使H+的分泌。

当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动排泌H+和维持H+梯度的功能下降,尿酸化出现障碍。

人体每日代谢过程中的酸性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血浆HCO-3下降而Cl-代偿性地增高时,发生高氯性酸中毒。

尿酸化障碍可因以下机制引起肾小管酸中毒:(1)H+泵的缺陷:由先天性或获得性损伤引起H+泵功能障碍时均使H+分泌减低。

当有酸中毒或静脉输入硫酸钠时尿不能酸化,尿pH均>5.5.给NaHCO3或磷酸盐时尿PCO2亦不能增高>10mmol/L.(2)依赖电压的H+转运缺陷(defect ofvoltage-dependent hydrogen transport):远端肾小管必须重吸收Na+使管腔产生负电位差,H+才分泌,若远端肾单位Na+的重吸收障碍或Cl-重吸收增加则使管腔内负电位差降低,尽管H+泵功能正常也不能刺激H+分泌,同时钾的排泌也障碍,因一部份钾是由Na+-K+被动交换排泌的,此类病人有高血钾及高尿钠,由于病人的醛固酮分泌正常或增高,NaHCO3负荷时尿PCO2并不增高,此类属高血钾4型RTA.(3)酸的回漏(acid backleak):只发现于应用二性霉素B的病人,有远端HCO-3回漏至肾小管细胞,NaHCO3负荷时尿PCO2低。

(4)碳酸氢盐的分泌增加(incrased bicarbonete secretion):集合管也有分泌HCO-3的功能,如HCO-3分泌过多可引起DRTA.这种缺陷表现在当NaHCO3负荷时尿PCO2增高,肾小管内HCO-3增多,H2CO3和CO2生成亦增加。

(5)羟基处理功能缺陷(defect in hydroxyl disposal):一般情况下体内的水可产生OH-和H+OH-在肾小管细胞内由碳酸酐酶的作用与CO2结合形成HCO-3,释放出H+,HCO-3产生后立即重吸收,当碳酸酐酶缺乏时近和远端尿酸化同时出现障碍,产生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

(6)H+分泌速率依赖缺陷(rate-dependent defect in H+secretion):当H+分泌速率减慢就不足以维持远端肾小管腔内陡峭的H+浓度梯度,尿酸化发生障碍。

此时特点为NaHCO3负荷时尿PCO2不上升,但严重酸中毒时尿酸化可正常,尿pH可低于5.5.此类病人常不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实际上H+分泌速率减慢常是远肾单位多种尿酸化缺陷的早期表现,现在称为不完全性I型肾小管酸中毒。

临床表现一、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 + 入管腔障碍或管腔中H + 扩散返回管周,故患者尿中可滴定酸及铵离子(NH 4 + )减少,尿pH 值上升(>6.0),血pH 下降,血清氯离子(Cl - )增高。

但是,阴离子间隙(AG)正常,此与其它代谢性酸中毒不同。

二、低钾血症管腔内H + 减少,从而饵离子(K + )替代H + 与纳离子(Na + )交换,使K + 从尿中大量排出,致成低锦血症。

重者可引起低钾性麻痹、心律失常及低钾血症肾病(呈现多尿浓缩功能障碍).三、钙磷代谢障碍酸中毒能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并使1,25(OH)2 D 3 生成减少,因此患者出现高尿钙、低血钙,进而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高尿磷、低血钙,经常出现手足搐搦,甚至惊厥。

血钙降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加重骨钙脱出。

临床出现佝偻病及纤维性骨医学教育网炎,晚期可有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

除典型DRTA外临床上尚有一些变异型:①不完全性DRTA,此型常不合并全身性酸中毒,常因肾钙化或结石出现反复泌尿系感染才被发现。

有时在对完全性DRTA患者家族成员进行筛查时发现。

②远端肾小管酸中毒伴神经性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耳聋可从生后出现或儿童期发生。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血液检查血浆pH和CO2结合力降低,HCO-3浓度常<15mmol/L,(15mEq/L)。

血清氯明显增高,血钾多<3mmol/L(3mEq/L),血清氯明显增高。

二、尿液化验尿pH持续大于5.5,当血浆HCO-3小于13mmol/L.尿pH仍不低于5.5.尿中可滴定酸和铵盐减少。

尿比重降低,常在1010左右。

尿最大浓缩功能为300~500mQsm/L,HCO-3肾阈正常(23~25mmol/L)。

混合型病儿HCO-3肾阈值常低于正常。

尿排出HCO-3占被滤过总量的百分比多<5%,而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占>15%。

尿钙定量增高,24小时尿钙定量常>4mg/kg.尿磷正常,不出现氨基酸尿和葡萄糖尿。

三、负荷试验(1)尿铵测定:正常人每日尿排NH+4量约为40mmol/日,肾功能正常而有代谢性酸中毒时尿NH+4排出可增高达300mmol/日。

当肾小管酸中毒时尿NH+4不增加,有助于DRTA的诊断,尿NH+4排量<40mmol/日提示肾小管排泌H+障碍。

(2)氯化铵负荷试验:口服氯化铵0.1g/(kg?d),每日分3~4次,连服3日,每天测血和尿pH(血pH值<7.20时应停用)及血钠。

若尿pH最低仍大于5.5考虑DRTA.也可做简易氯化铵负荷试验。

0.1g/kg在1小时内服完,服后3~8小时,每小时收集血和尿测pH.(3)碳酸氢钠负荷试验:静脉注射7.5%NaHCO3,以1~2ml/分的速度滴入,每15~30分钟直立位排尿1次,测尿pH和PCO2,直到连续3次尿pH均达到7.8以上为止。

在两次尿中间取血测血PCO2.也可采用口服法:在试验日晚禁水,分次口服NaHCO3200mmol.次日晨同时收集尿,取血测PCO2.正常情况下尿HCO-3增高到150mmol/L或尿pH>7.80时尿PCO2应大于9.31KPa (70mmHg)或超过血PCO22.66kPa(20mmHg),若尿与血PCO2之差小于15mmHg时,高度提示DRTA.(4)硫酸钠负荷试验:试验前数日开始低盐饮食(Na入量20mmol/日,3天),试验前12小时口服9α-氟氢考地松1mg或在试验前12小时及4小时二次注射DOCA5mg后,开始静脉注射4%Na2SO4500ml于40~60分钟内滴入(儿童可酌减量如7~10ml/kg),注射完后收集2~3小时尿测尿pH,正常人应<5.5,尿pH>5.5为异常。

本试验有助于DRTA发病机制的鉴别。

四、X线检查:腹部平片在病程长的可见肾结石和/或肾钙化。

腕部骨及长骨干骺端可见佝偻病或纤维性骨炎的改变。

诊断诊断标准:1、有引起Ⅰ型RTA的病因者;2、高氯血症代谢性酸中毒;3、典型的临床表现;4、原因未明的尿崩症,失钾或周期性麻痹、肾结石、佝偻病、骨或关节痛,均应怀疑本病;5、结合实验室检查,基本可诊断本病。

另外,尿与血二氧化碳分压币值(C0 2 / 血C0 2 )测定、中性磷酸盐试验、硫酸纳试验及呋塞米试验等,对确诊远端RTA 均有帮助。

治疗病因明确的继发性远端RTA 应设法去除病因。

针对RTA 应予下列对症治疗:一、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口服剂量为1~3mmol/(kg?d),分4~5次。

一般病例2mmol/(kg?d),可获得显著疗效,使酸中毒和高尿钙症得到纠正。

二、补充钾盐根据缺钾的程度补充钾,一般开始时口服氯化钾(KCl)2mmol/(kg?d)。

碱性液可用钠或钾的枸椽酸缓冲液代替。

用构椽酸140g,含水的构椽酸钠结晶98g,加水至1000ml;或用15%枸橼酸钠和15%枸橼酸钾糖浆,使钠、钾含量各为1mmol/ml.HCO-3为2mmol/m1.用量1~2mmol/(kg?d)。

Ⅲ型RTA碱性药用量偏大为5~10mmol/(kg?d)。

三、防治肾结石、肾钙化及骨病服拘橼酸合剂后,尿钙将主要以拘橼酸钙形式排出,其溶解度高,可预防肾结石及钙化。

对已发生严重骨病而无肾钙化的患者,可小心应用钙剂及骨化三醇(1,25(OH)2 D 3 )治疗。

合并佝偻病时加用维生素D2.服用维生素D时注意测定24小时尿钙。

不超过4mg/kg,以免发生维生素D中毒。

预后原发性DRTA如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使HCO-3维持在正常水平,酸中毒完全纠正,临床症状可消失,生长发育于2年内达到正常标准。

预后较好。

如诊断时已有肾钙化,则多遗留肾功能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