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微观) 名词解释 (最完整版)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微观) 名词解释 (最完整版)

1.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最佳配置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家假设条件: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商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对方知道的信息。

(双方可以替代为多方)3.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6.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7.供给定律: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8.均衡: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9.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0.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1.均衡价格: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2.市场出清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13.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4.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5.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6.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 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8.弹性e:e>1,表示富有弹性;e<1,表示缺乏弹性;e=1,表示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背诵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背诵版
MPC C Y
式中, C 表示增加的消费, Y 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 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 向在 0 和 1 之间波动。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 MPC 。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 MPC 1 ,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 减规律。作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 条的原因。 3.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答:(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指增加 1 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
Hale Waihona Puke I S T G M X K r 。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 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 后面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 经济均衡状态。 8.潜在产出 答:潜在产出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并且资本和 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时所能生产出来的物品和服务。 潜在产出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产出。而实际产出 和潜在产出的差额,称为产出缺口。潜在产出由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决定,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促进技术进步。 潜在产出的估算方法较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从现实产出的时间序列性质出发,借助 一些计量分析工具对现实产出直接进行处理从而给出对潜在产出的估算,如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 另一类是生产函数法。前一类方法估算过程简便,考虑的因素较少,主要缺点是没有体现潜在产出的供给 面特征。而生产函数法则较为全面地考虑了生产要素利用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但估算过程较为复杂。 9.GDP 折算(平减)指数 答:GDP 折算(平减)指数是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的比率。名义 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按当年价格 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 GDP 是按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 产品的市场价值。GDP 折算(平减)指数公式为: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参见教材P3)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参见教材P4)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参见教材P4)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参见教材P16)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参见教材P16)3.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一般来说,它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4.地租是指土地的价格,具体说是土地供给时的土地价格。

5.准租金是指长期可变的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6.经济租金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7.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重。

2.支出法:也叫最终产品法,从使用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

其计算公式:GDP=C+I+G+(X-M)3.收入法:又叫生产要素法,从分配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总和。

其计算公式: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收入总和+折旧+间接税净额=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折旧+(间接税-政府补贴)9.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要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和对企业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10.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总和。

11.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1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本国公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3、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4、消费倾向定义①指一定消费者群体(如儿童、妇女、青年、中年、老年人)在不同时期对商品需求的变动趋向。

它取决于购买力水平、商品供应品种和社会风尚等。

②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5、平均消费倾向简称APC)又称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如用公式表示则是:APC=C/Y6、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7、平均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为:APS=sy.平均储蓄倾向是递增的.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在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率,也就是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8、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9、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他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3、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4、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5、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6、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7、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8、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9、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

10、菜单成本理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具有粘性。

所谓菜单成本就是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都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支付的成本。

11、乘数:指总支出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所以乘数泛指由于消费支出增加、投资支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及净出口增加而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在分析经济周期时,乘数主要指投资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12、充分就业:是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按自己的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13、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4、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曲线。

根据这一曲线,在物价稳定(即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3、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4、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5.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7.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8.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9.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P48710.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11.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

P5001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3.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4.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5.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被最终使用者购买的劳务和产品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其他产品生产的产品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化量.存量:在某一时点存在的变化量.重置投资:是指重置资本设备的支出或对旧资本消耗的补偿。

折旧:是指资本物品由于损耗所造成的价值减少。

即固定资本的消耗计划存货:是厂商为了防范不时之需而主动保留的存货。

非计划存货(Undesired Inventory,UI):也称非意愿存货,是指厂商想卖却没有卖掉的存货。

乘数(Multiplier):也称作倍数,是指一种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另一种变量变化的倍数。

用于分析经济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大小。

名义货币量指的是按名义价值计量的货币量,也称为名义货币余额。

实际货币量指的是按购买力计量的货币量,也称为实际货币余额。

凯恩斯三大基本心里规律:1.绝对收入消费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边际消费递减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任何时期中,设对某类资本之投资增加,则该类资本的边际效率因投资之增加而减少.3.流动性偏好: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在于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充分就业:是指经济社会的全部资源在正常使用强度下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在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个状态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4.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 流量 :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 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 折旧 :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 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 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 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 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 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 ......15. 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 X=X-M16. 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 国民收入NI :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 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0.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1. 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 ,Y=C+I ,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 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 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 GDP 折算指数:也称GDP 缩减指数。

它等于一国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比值。

26. 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 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

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 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

C=C(y)5. 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dc/dy , 0<MPC<APC<16. 平均消费倾向: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APC=c/y7. 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去难。

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9. 示范效应:消费者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

&永久性收入:消费者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是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距此刻越近权数越大。

9. 乘数:当自主性支出变化一单位时,所引起的产出变化大于一单位。

这个引起的产出变化量的值就是乘数值。

10. 投资/政府购买支出/税收/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的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政府购买支出/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0.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其值为1。

11.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目的(除了自己使用的部分外),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生产者相交换,以便得到他自己需要的东西。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 自主投资:当利率r为零时也能有的投资量,即投资中不受利率影响的部分。

2. 自主性支出: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支出部分。

即放影响支出的变量为零时仍然存在的支出。

3. 资本的边际效率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4. 投资的边际效率MEI :当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但如果每个投资者都增加投资会导致资本品价格的上升,这使投资者的回报率比原来缩小,这个缩小了的利率就是投资的边际效率MEI。

5•加速原理:如果企业认为投资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会增加,就会增加投资,假设一定的产出量要求一定的资本设备量来提供,则预期市场需求增加多少,就会相应要求增加多晒投资,产出增加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6. 投资税抵免政策: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他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7. 托宾的“(说: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企业重置成本,q<1时,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当q>1时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的企业便宜,就会有新的投资。

这表明了股票价格对投资的影响。

8 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r与收入y之间关系的曲线。

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的利率一收入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相等,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9.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0. 货币的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有3大动机。

11. 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量越大。

12. 谨慎动机:也称预防性动机。

指为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3.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已不分货币的动机。

14. 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了,有价证券的价格也不会再上升了只能下降,因此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流动性偏好趋于无限大,这时即时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也不会再下降了。

15.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的所有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16. 狭义的货币供给(M1 ):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17. 广义的货币供给(M2 ) : M1+定期存款。

18. M3 : M2+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19. 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L=M/P )的收入与利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就是LM曲线,此线上任一点都代表;禾悴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LM :r=k/h*y+(M/P)/h20. 凯恩斯区域:当投机需求曲线为水平时,LM也会出现一段水平区域。

此时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效。

21. 古典区域:当利率很高时,投机需求为零,LM 会出现竖直区域,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22. 中间区域:LM正斜率的区域。

23. IS —LM模型:把商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商品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模型,即IS-LM模型。

是描述产品和货币市场间联系得理论模型。

24. 商品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降低的效果。

(书523页)4.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映,而是对由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的现象。

5. 凯恩斯极端:当LM曲线水平、IS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失效的情况。

6. 古典主义极端:当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情况。

7.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当政府使用一种政策时,同时以另一种政策相搭配,以稳定经济。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 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2. 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3. 失业率: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

失业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4.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数/人口数。

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5. 摩擦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困难等所引起的失业。

6. 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7. 非自愿失业: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即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失业。

特点:即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9. 周期性失业:因经济萧条或衰退时,需求下降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10. 自然失业率:无货币因素干扰,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它包括:自愿失业、摩擦失业、结构失业。

他与国民收入无关,与制度有关。

4%-6%为正常范围。

11. 奥肯法则:GDP变化与失业率变化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GDP每增长2%,失业率下降1%。

或若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会导致GDP低于潜在GDP2%。

奥肯法则是根据美国的数据得到。

12•价格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13.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14. 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