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富贵与仁义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守仁义。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一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关注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检测等方式,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如何将孟子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传承,是教学的难点。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孟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为财富地位而改变自己行为原则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富贵与仁义之间的关系。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富贵与仁义在实际生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孟子思想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孟子散文的优美词句和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价值观养成与行为引导:使学生理解富贵不能淫的道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指导实际行为,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仁政和忧患意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仁政或忧患意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仁政和忧患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思想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基本概念。仁政是指孟子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忧患意识是指对困难和挑战保持警惕并积极应对的心态。它们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孟子》二章中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展示了孟子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仁政和忧患意识,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举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对当代学生的成长有何启示。
(4)文化背景:了解孟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意义。
举例:讨论孟子为何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有何特殊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讲解、讨论、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内容。
举例:解释“得道”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如何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
首先,通过学习孟子二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理解仁政、性善论等概念,认识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首先,在讲解《孟子二章》的思想观点时,应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鼓励每个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在课堂管理方面,应更加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6. 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内容逻辑关系
①《孟子二章》的核心思想:
-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
- 仁政思想:孟子主张君主要行仁政,以德治国,关注民生福祉。
- 教育观念: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人的善性。
- 孟子思想观点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 孟子思想观点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运用仁政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 孟子思想观点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与总结
1.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难点】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如何才能称为“大丈夫”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课题《富贵不能淫》)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照原文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断句、正音)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解答为主,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明确:(1)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2)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3)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4.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肯定也有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示例: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5.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精华亦有糟粕。

请从本文中把这些糟粕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21 《孟子》二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一)导入复习孟子相关常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 断句、正音)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么?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4.文章的写作特色(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六)板书设计:重点文言字词: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重点语句翻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焕发活力了。

孟子2020多年前就概括了这种现象。

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合作互动1.扫除字音障碍(1)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字形。

(2)学生齐读重点字音,加深印象。

2. 学生识记重点词句意思。

(1)重点词语:发()畎()举士()举于士()市()任()空乏()拂()所以()曾()恒过()衡()作()入()拂()(2)重点句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④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教学设计课题《孟子》二章单元第6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孟子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说理的特点。

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说理的特点。

2、感受孟子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还记得《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吗?是“人之初,性本善”。

你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句话表现的是古代著名的哲学思想“性善论”,它最初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的。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孟子>二章》,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

板书课题:《<孟子>二章》。

由孟子的“性善论”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出示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明确学习目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二、展示自学成果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1、简介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21 《孟子》二章【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疏通文意1.生词注解(1)居.天下之广居.(前一个“居”为“居住”的意思,动词;后一个“居”为“住所”的意思,名词)(2)富贵不能淫.(使昏乱)(3)贫贱不能移.(使改变)(4)威武不能屈.(使屈服)2.翻译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三、整体感知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①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②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③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3.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并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方志敏。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熟练背诵《孟子》二章。

2.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直、勇敢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孟子。

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

2.学习《孟子》第一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一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学习《孟子》第二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二章。

写一篇关于《孟子》二章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请大家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的?生1: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21《<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古诗文80篇。

”《富贵不能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一课。

选自《孟子》,作者孟轲,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本单元选了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书,积累常见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富贵不能淫》作者反驳了景春的观点,提出了自已对大丈夫的判断标准。

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观点明确,层次清晰。

教学中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视诵读,感受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还要注意理解孟子的说理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能理解文意,但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感悟能力较弱,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难点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设计意图:从人们平常说的“大丈夫”引出孟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3.理解孟子关于“大丈夫”言论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增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重点难点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导入新课: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

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篇名篇:《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公孙衍(yǎn)贫贱(jiàn)丈夫之冠(ɡuàn)
不能淫(yín)畎亩(quǎn)妾妇之道(qiè)
傅说(yuè)曾益(zēnɡ)法家拂士(bì)
胶鬲(ɡé)外患(huàn)劳其筋骨(jīn)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

移:动摇。

屈:使屈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交流点拨】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交流点拨】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交流点拨】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点拨】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研读课文:
1.熟读课文,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交流点拨】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2.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交流点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四、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光辉形象,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亩(quǎn)
傅说(yuè) 鬲(gé) 奚(xī) 拂士(bì)
2.记住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士:狱官。

市:集市。

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

恒过:常常犯错误。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了解,明白。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

3.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4.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使……痛苦,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使……劳累,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使……饥饿,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动用法;使……坚韧,使动用法
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作动词
5、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探究学习
1.第一段开头列举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共同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愤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
苦的磨炼,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交流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

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交流点拨】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4.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①自然段中的排比,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比
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归纳出论点。

四、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掌握学情,及时解惑。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提出。

六、迁移拓展
请用排比手法写一段有文采的话。

(200字左右)
七、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本文通过陈述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证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八、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