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呕吐中医护理常规

呕吐中医护理常规

呕吐(急性胃炎、幽门或贲门痉挛、胆囊炎、肝火、胰腺炎等)。

护理评估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2.饮食,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

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内科护理一般常规进行。

2.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3.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者,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

4.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2.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限、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呕吐呈喷色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物大便及失气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的护理中药汤剂宜小量,逐进热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1.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2.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3.虚寒性呕吐宜热性食物,忌生冷不洁或肥甘厚味之品,忌甜食。

五、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范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六、临证施护1.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2.食滞肠胃,欲吐不得吐者,可先引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

3.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4.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遵医嘱针刺。

5.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暖、热敷或遵医嘱按摩胃脘部。

健康指导1.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或过于劳累。

2.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

3.饮食一般宜软、宜消化、切忌过饱。

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护理评估1.皮肤、巩膜、二便颜色、有无传染性。

2.腹痛、出血。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肝胆湿热证、湿困脾胃证,热毒炊盛证等。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精品PPT课件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精品PPT课件
• 在腹部,肚脐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 三个穴,分别叫做上、中、下脘。
• 为什么呕吐治疗时常取中脘穴,而不是上 脘或下脘穴呢?
足三里
•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
• 足三里是人体重要穴位,按摩足三里穴位 的作用有 : 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 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 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 梁丘等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 7.遵医嘱药熨。 •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
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三)脘腹胀满
•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 症状。
• 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 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
•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梁丘
• 梁丘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 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 的上方也是该穴。
脾、胃、交感、神门、贲门耳穴
天枢穴
• 位于肚脐眼旁开两寸的地方。 • 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
三、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呕吐 •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
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 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 胃俞等穴。 •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最新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教学讲义PPT

最新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教学讲义PPT
• 1.穴位贴敷 • 2.穴位注射 • 3.艾灸 • 4.耳穴贴压 • 5.穴位按摩 • 6.药熨法 • 7.拔火罐
• 8.药熨法(中药封包):遵医嘱红外线治疗 仪(TDP)照射中药封包,提醒患者勿擅 自调节温度。若患者自觉温度过高或不能 耐受,将封包稍放冷或在封包与患处之间 垫布,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暂不吹风,记 录中药封包的温度、部位、时间及患者感 受等。
•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 梁丘等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 7.遵医嘱药熨。 •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


• 呕吐



呕吐定义 常见症候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健康指导
一、呕吐定义
• 呕吐是指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胃 内容物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病证。临床上 称“声物皆出为呕”,“物出而无声谓之 吐”,“声出而无物谓之干呕”。
• 呕吐病位在胃,但还与肝脾密切相关。 • 为什么肝脾密切相关? • 肝主? • 脾主?
•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药物治疗
• 1.内服中药 • 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
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 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服药期间禁食辛 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
• 2.注射给药:补液、解痉、止吐。
(二)特色技术
梁丘
• 梁丘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 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 的上方也是该穴。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2021/2/6
19
(二)胃脘疼痛
•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 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 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 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 张。
•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 等穴。
• 为什么肝脾密切相关? • 肝主? • 脾主?
2021/2/6
3
二、常见证候
• (一)饮食伤胃证 • (二)浊毒犯胃证 • (三)风寒袭胃证 • (四)暑湿伤胃证 • (五)湿浊中阻证 • (六)脾胃虚弱证
2021/2/6
4
证候要点
• (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 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 护理方案
2021/2/6
1


• 呕吐



呕吐定义 常见症候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健康指导
2021/2/6
2
一、呕吐定义
• 呕吐是指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胃内 容物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病证。临床上称 “声物皆出为呕”,“物出而无声谓之 吐”,“声出而无物谓之干呕”。
• 呕吐病位在胃,但还与肝脾密切相关。
2021/2/6
15
梁丘
• 梁丘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 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 方也是该穴。
2021/2/6
16
脾、胃、交感、神门、贲门耳穴
2021/2/6
17
天枢穴
• 位于肚脐眼旁开两寸的地方。 • 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常规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常规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常规呕吐,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一、护理评估(1)观察患者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及呕吐次数、伴随症状。

(2)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3)观察患者有无纳差、上腹饱胀、暧气、反酸、恶心、发热和大便不调等。

(4)了解患者既往饮食、生活习惯,有无饮酒史;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饮食伤胃证。

证候:呕吐酸腐,胃脱疼痛,脱腹胀满,恶心,厌食,暧气,大便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脉滑。

②风寒袭胃证。

证候:突然呕吐,胃脱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

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或白腻,脉弦。

③暑湿伤胃证。

证候:胸院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黏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潘。

④浊毒犯胃证。

证候:呕吐频繁,胃脱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或脉数。

⑤湿浊中阻证。

证候:恶心,呕吐,脱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黏腻不爽。

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脉滑。

⑥脾胃虚弱证。

证候:呕吐清水,胃脱隐痛,或脱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澹。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3)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4)急性大出血或呕吐频繁时应暂禁食,一般进少渣、温凉、半流质饮食。

(5)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时间、节律,以及与进食寒热的关系。

②观察患者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及量,及时清理呕吐物。

③观察患者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6)给药护理: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阿司匹林、呻喋美辛等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必要时应用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本病的发生。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呕吐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

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二)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优秀精选PPT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模板.优秀精选PPT
•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 • 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 • 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 • 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 • 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 胃俞: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 • 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 • 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 • 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 • (食、中指)处。
•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 梁丘等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 7.遵医嘱药熨。 •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
(三)风寒袭胃证:
• 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 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 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四)暑湿伤胃证
• 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 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 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五)湿浊中阻证
• 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 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 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二、常见证候
• (一)饮食伤胃证 • (二)浊毒犯胃证 • (三)风寒袭胃证 • (四)暑湿伤胃证 • (五)湿浊中阻证 • (六)脾胃虚弱证
证候要点
• (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 ,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 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浊毒犯胃证
• 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 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 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证型,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常用的方剂 有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醋或酒调成糊状,敷于特定的穴位或部位,缓解恶心、呕 吐等症状。常用的中药有吴茱萸、丁香等。
04
呕吐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
饮食护理
急性呕吐期
应暂时禁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避免食物刺激胃肠道,加重呕 吐症状。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
中医对呕吐的认识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理因素
湿、痰、热、寒、瘀血等。
呕吐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急性胃炎、胃溃疡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等。
病机
肝气犯胃、饮食不节、外邪犯胃等。
病理因素
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
02
呕吐的中医辨证施护
实证呕吐的辨证施护
寒邪犯胃证
01
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护理方案
采取祛痰化湿、温中健 脾的中医护理方法,调 整饮食结构,避免寒凉 、生冷食物,注意保暖 ,适当进行锻炼。
推荐中药方剂
二陈汤加减、平胃散加 减等。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护理方案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对患者整体情 况的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能够达到预防和减轻呕吐症状的目 的。
内空气流通,避免异味刺激。
缓解期
逐渐增加运动量,以促进胃肠道蠕 动,缓解呕吐症状。但应避免剧烈 运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 于长期反复呕吐的患者,应给予心 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建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05
呕吐中医护理案例分享
实证呕吐护理案例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汇报人:目录•呕吐的中医理解•中医护理呕吐的总原则•呕吐的中医护理方法•不同类型呕吐的中医护理方案•呕吐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和误区防范01呕吐的中医理解呕吐的定义和病因呕吐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胃脘部不适,随之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病因中医认为呕吐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

具体来说,外感邪气、脾胃虚弱、肝气犯胃、食滞胃肠等都可能导致呕吐。

根据病因,呕吐可分为外感呕吐和内伤呕吐两大类。

外感呕吐多因感受外邪所致,内伤呕吐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引起。

分类一根据病程,呕吐可分为急性呕吐和慢性呕吐。

急性呕吐多突然发病,病程短;慢性呕吐则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分类二中医对呕吐的分类肝与呕吐: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可导致胃气上逆而引发呕吐。

脾与呕吐:脾主运化,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而成为痰饮、食滞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堆积于胃中,易引起呕吐。

胃与呕吐:胃主受纳、降浊。

若胃气不和,受纳无权,降浊失职,则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对呕吐的理解涉及病因、分类及与脏腑关系等多个方面。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患者情况,辨证施治,以恢复脏腑功能平衡,缓解呕吐症状。

呕吐与中医脏腑关系02中医护理呕吐的总原则通过调理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畅通,改善身体内部的微环境,有助于缓解呕吐症状。

保持身体阴阳平衡,防止阴阳失衡引起的脾胃功能紊乱,进一步减轻呕吐症状。

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养生护胃注重饮食调养,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避免刺激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减少呕吐诱因。

养生护胃,避免刺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分析呕吐的病因,如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情志不遂等,为后续个性化护理提供依据。

病因分析针对不同病因,制定相应的中医护理方案,如祛风散寒、消食导滞、疏肝解郁等,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止呕、健脾、和胃等作用的中成药。
服用方法
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服用,一般每日2-3次,饭后服用。
注意事项
中成药应妥善保存,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生 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中药灌肠的护理
灌肠前的准备
灌肠液的制备
灌肠前应排空大便,选择合适的灌肠体位 。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止呕、健脾、和 胃等作用的中药材,按照传统工艺制备灌 肠液。
常用穴位
02
中脘、神阙、足三里等。
注意事项
03
艾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操作。
06
案例分享与效果评估
案例一:胃热呕吐的护理效果
总结词
胃热呕吐患者经过中医护理后,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详细描述
患者因胃热引起呕吐,伴有口渴、口臭、尿黄等症状。中医护理方案包括清热泻 火、和胃止呕的中药调理,以及饮食调理,如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 油腻食物。经过护理,患者呕吐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三:情志失调呕吐的护理效果
总结词
情志失调呕吐患者经过中医护理后,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呕吐症状缓解。
详细描述
患者因情志失调引起呕吐,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中医护理方案包括疏肝解郁、安神止呕的 中药调理,以及心理疏导,如倾听患者心声、指导放松技巧。经过护理,患者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呕 吐症状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灌肠方法
注意事项
将灌肠液加热至适宜温度,用灌肠器缓慢 注入肠道内,一般每次注入50-100毫升, 每日1-2次。
灌肠时应轻柔操作,避免损伤肠道;灌肠 液应妥善保存,避免污染;灌肠后应注意 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中医关于“呕吐”的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中医关于“呕吐”的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中医关于“呕吐”的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中医认为呕吐多由饮食不节、外感时邪、情志失调或素体脾胃虚弱,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其日常防控保健措施如下:
一、本病以日常预防为主,重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饥饱无度,脾胃虚寒者应忌食生冷之物,胃中积热或胃阴不足者应忌食辛辣、香燥之品。

二、日常要注意精神调摄,心情要舒畅,避免精神刺激,防止因情志因素引起的呕吐。

三、发生呕吐时,要注意适当休息,注意寒温适宜。

食物要易于消化,宜清淡,少量多餐,忌食生冷油腻之物。

四、若呕吐剧烈,粥汤入胃即吐出之危重者,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并根据情况就诊。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PPT医学课件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PPT医学课件
• 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 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 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9
(六)脾胃虚弱证
• 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 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 薄白
10
三、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这个知识点中涉及到很多穴位, 主要有中
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 梁丘。还有脾、胃、交感、神门、贲门这 几个耳穴。这些穴位的共性是都有调节脾 胃的功能。
19
(二)胃脘疼痛
•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 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 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 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 紧张。
•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 等穴。
•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 梁丘等穴。
20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 7.遵医嘱药熨。 •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
22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药物治疗
• 1.内服中药 • 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
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 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服药期间禁食辛 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
• 2.注射给药:补液、解痉、止吐。
23
(二)特色技术
• 1.穴位贴敷 • 2.穴位注射 • 3.艾灸 • 4.耳穴贴压 • 5.穴位按摩 • 6.药熨法 • 7.拔火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呕吐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

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二)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药熨。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或遵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三)脘腹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药熨法(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8.药熨法(中药封包):遵医嘱红外线治疗仪(TDP)照射中药封包,提醒患者勿擅自调节温度。

若患者自觉温度过高或不能耐受,将封包稍放松或在封包与患处之间垫布,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暂不吹风,记录中药封包的温度、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其他详见附录2)。

9.红外线照射:开启红外线后3~5分钟,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

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灼伤,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于室内休息15分钟后方可外出。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保证睡眠。

2.保持口腔清洁,呕吐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3.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伤胃证:宜食消食导滞的食品,如山楂、炒麦芽、陈皮、萝卜等。

忌油腻、炙煿的食品,如肥肉、烤肉、炸油条等。

2.风寒袭胃证:宜食温中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茴香、苏叶、葱白等。

忌寒凉之品,如鸭肉、螃蟹、香蕉等。

3.暑湿伤胃证:宜食清暑化湿的食品,如赤小豆、紫苏叶、荷叶、藿香、白扁豆等。

忌食助湿化热的食品,如羊肉、狗肉及煎熏烤炸之品。

4.浊毒犯胃证:宜食化浊解毒的食品,如苇根、荸荠、竹茹、绿豆、冬瓜、苦瓜等。

忌食火热之品,如桂圆、羊肉、狗肉、驴肉、辣椒、韭菜、油炸食物等。

5.脾胃虚弱证: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白扁豆、莲子肉、芡实、茯苓、山药、薏苡仁等。

忌食易损伤脾胃的食品,如咖啡、韭菜、辣椒、酒类等。

6.湿浊中阻证:宜食利湿化浊的食品,如砂仁、白豆蔻、红豆、荷叶、薏苡仁等。

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辣椒、酒类等助火之品。

7.呕吐严重者4~6小时应禁食。

呕吐停止后应遵循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的原则。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三)情志调理
1.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饮食伤胃证□风寒袭胃证□暑湿伤胃证□浊毒犯胃证□湿浊中阻证□脾胃虚弱证□其他: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