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病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1一、常见症候:肺脾气虚证、肺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热阻肺证、气阴两虚证。
二、常见证候要点/常见病症/症候施护〔一〕肺脾气虚证:久咳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
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
1、咳嗽/咳痰〔1〕观察呼吸、咳嗽状况,有无咳痰,痰液的性质、颜色、量;遵医嘱雾化吸入后观察有无咳痰以及痰液的性质、颜色、量。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防止灰尘及刺激性气味。
〔3〕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少说话。
〔4〕协助翻身拍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咳痰后以淡盐水或漱口液漱口。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7〕进食健脾益气补肺止咳食物,如山药、白果等。
持续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或薄荷叶泡水代茶饮,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2、腹胀纳呆〔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流通,防止刺激性气味,及时倾倒痰液,更换污染被褥、衣服,以利促进患者食欲。
〔2〕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异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或漱口液漱口。
〔3〕与患者有效沟通,积极开导,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不良情志刺激。
〔4〕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
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三焦、胰、胆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
〔7〕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穴等穴位。
〔8〕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正餐进食量缺乏时,可安排少量多餐,防止在餐前和进餐时过多饮水,防止豆类、芋头、红薯等产气食物的摄入。
3、便溏〔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
1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吐酸中医护理方案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以调理脾胃 功能、舒缓胃肠道紧张。
按摩推拿
运用按摩手法,促进腹部气血流通, 缓解吐酸症状。
心理调适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焦 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促进病情好转 。
食疗方案
温热饮食
建议患者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葱、 山楂等,以助于调和脾胃功能。
忌口辛辣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 道负担。
中医对吐酸病的病因认识
饮食不节
中医认为,过食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或饮食无度、不 规律,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从而引发吐酸病。
情志失调
情志不畅、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 因素,也可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 胃,进而引起吐酸病。
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或久病体虚,使脾胃运化 功能减弱,也可导致吐酸病的发生 。
中医对吐酸病的病机分析
01
中医护理在吐酸病中的应 用
护理原则
调和气血
通过调理气血,使其运行顺畅,以达到全身 机能的平衡。
因人而异
针对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是改善吐酸病的 关键。
综合施治
结合中药、针灸、按摩、饮食等多种手段, 综合施治。
护理方法
中药煎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合适的中 药进行煎汤治疗,以调和气血、止酸 止痛。
吐酸病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描述
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酸水、胃脘胀满或疼痛等。严重者可出现消瘦、乏力 等全身症状。
体征描述
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弦滑或细弱。
吐酸病的病因病机
情志不遂: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 ,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吐酸病是指病人自觉有酸水自胃脱上泛干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症。
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暧气等症,部分病人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
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本诊疗方案适用干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一、诊断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 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肝胃不和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脱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
香附IOg.苏叶梗各10®枳壳IOg.半夏10© 厚朴10®柴胡10®黄连(⅛∖吴茱萸2®海嫖蜡30g等。
胸骨后或胃脱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绿萼梅6g;暧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伴脱腹胀满者,加枳壳9®厚朴9g、香椽皮9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梔子(⅛°中成药(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日3次;⑶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脱腹痞满,大便滴泄; 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
制半夏9g.黄连(⅛∖黄苓9©干姜9g、党参15®吴茱萸2®大枣10®甘草(⅛∖海螺蜡30g等。
痰热重者,加虎杖10®瓜#20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降香(⅛;伴有反食暧气者,加旋复花10®生赭石20g;畏寒肢冷,大便滴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中医护理工作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护理工作方案篇一: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按照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持续改进活动的通知(川中医药发[20XX]6号)精神,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到20XX年底医院每个病区均实施相应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全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数达到20个以上,每个病种完成病例20-30例(不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三、实施步骤1、培训、考核阶段:20XX.8.5—20XX.8.31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培训及科室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XX.9.1—20XX.12.31各科室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XX.1.1—20XX.1.15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到实处。
(二)、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职责:1、制定医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优势病种护理方案护理部目录1、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12、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9)3、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8)4、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26)5、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32 6、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377、中风(脑埂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428、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50)9、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58)10、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63)11、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68)12、中风(脑埂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73)13、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81)14、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86)15、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9216、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9617、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101 18、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06)19、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11)20、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15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121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123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131)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与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52个中医护理方案目录
项目
序号
项目
序号
项目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
12
肺癌
23
面瘫病(面神经炎)
2
胸痹心痛
13
肾风(IgA肾病)
24
呕吐(急性胃炎)
3
心衰病(心力衰竭)
14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
25
青盲(视神经萎缩)
4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15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26
乳腺癌
5
臁疮(下肢溃疡)
16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48
骨痹(骨关节病)
38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49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
39
乳痈(急性乳腺炎)
50
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
40
蛇串疮(带状疱疹)
51
胫腓骨骨折
41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
52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42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
43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
44
肛漏病(肛瘘)
27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
腰椎间盘突出症
17
丹毒
28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7
胃脘痛(慢性胃炎)
18
胆胀(胆囊炎)
29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8
消渴病(2型糖尿病)
19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30
胃癌
9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
20
混合痔
31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优化组合中医护理措施对慢性肾衰恶心呕吐干预初探
关键词 : 慢 性 肾衰 恶 心呕 吐 隔姜 灸 耳 穴埋 籽 穴位 按 摩
中图分 类号 : R 2 7 7 .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1 63) 0 9 — 0 1 9 0 — 0 2
取穴正确 , 力度到位。按摩时动作 要轻柔 , 用力方 向应 与患者 体表呈垂直方向 , 手法应 由轻至重 , 再 由重 至轻 。 每 日按摩 3 - 4 次, 每次 1  ̄ 2分钟 , 力度 以患者感觉得气 为度 。发 作时可以加 强刺激力度及频 率。5 ~ 7天为一个干预周期 , 两组连续观察两 个周期 。 操作按照 中华 中医药学会颁布 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 操作规程》 进行 。 如下。 3 评 价 指 标 1 临 床 资 料 参照《 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 指导原则》 : ① 恶心判定标准 : 无 观察 2 0 1 1 年 1 1 月一 2 0 1 2年 1 1 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肾衰 恶心 ; 轻度 恶心( 每E l 泛恶 1 — 2次 ) ; 中度 恶心 ; 严重恶心 ( 频 频 的患者 6 2 例, 符合《 中国肾脏 病学 》 中慢性 肾衰竭 消化 系统并 泛恶 , 每 日4次以上 ) ; ② 呕吐判定 标准 : 无呕 吐; 轻度呕吐( 每 发症的标准 。其 中, 男4 1 例, 女2 1 例 。年龄 2 7 8 1岁, 平均年 E l呕吐 1  ̄ 2次 ) ; 中度呕吐 ( 每 日呕吐 3 - 4次 ) ; 严重呕吐( 频 频 龄( 6 1 . 4 5 + 3 . 1 6 ) 岁。将 6 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对 照 呕吐 , 每 日4次以上 ) 。两个主要症状均改善两个级别 或完全 组3 1 例和观察组 3 1 例。两组 的性别 、 年龄 、 临床表现 、 治疗均 消失为显效 ; 均 改善 1 个 级别 为有效 ; 所有症状均无改善或 加 无 统计 学 差 异 ( 尸 >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重为无效 。 2 护 理 方 法 4 统 计 学 方 法 两组患者均予 以入院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 。 计 量资料 以 ( x ± s ) 表示 , 统 计学分 析应用 S P S S 1 3 . 0统 计 2 . 1 隔姜灸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 以隔姜灸 ,取 穴为中脘 、 神 学软件包对各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 x z 检验 、 t 检验及 R i d i t 分 阙。每次取 厚约 0 . 6 c m的生姜片 , 中心处用针穿刺数 个小孔 , 析。P <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艾绒捏成艾柱 , 置 于其上 , 点燃施灸 。 每次灸 3 5壮 , 以皮肤 5 结 果 红晕 , 不起泡为度。灸后交代注意事项。 见表 1 。结果示 ,两组总有效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 P < 2 . 2耳穴埋籽加穴位按摩 :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 以耳 穴 0 . 0 5) 。 埋籽加穴位按摩 , 耳穴取神 门、 胃、 肾、 脾, 穴位按摩取 穴内关 、 表 1 两组疗效对 比( n) 足_ 一里 。①耳穴按压每 日 2 - 3次 , 每次 1 - 2分钟 , 采用 王不 留 行籽贴压耳 穴 , 按压手法 由轻及重 , 使耳部产生酸 、 麻、 胀、 痛、 热 的感觉 。根据 季节 2 — 7 d 换籽 1 次, 若王不 留行籽移位或脱 落, 及 时更换或补充 ; ②按 摩前 做好 解释工作 , 取得病人 配合 。
2023年中医护理方案
2023年中医护理方案2023年中医护理方案1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恶阻(妊娠剧吐)中医护理方案
恶阻(妊娠剧吐)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侯要点(一)牌胃虚弱证: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头晕体倦,肮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二)肝胃不和证: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腻,烦渴,口干口苦,头胀而晕,胸满胁痛,噯气叹息,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三)气阴两虚证;恶心呕吐日久,出现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发热口渴尿少使结,唇舌干燥,呕吐带血水样物,舌红,苔薄黄或光割,脉细数无力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恶心呕吐1、观察患者呕吐的性质、量、呕吐次数,小便及全身症状2、定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作好记录3、保持室内空气淸新,温湿度话宣,避免环境异味刺激,静养为主,减少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4、情绪稳定,保持心情舒畅5、禁食刺激性食物,如浓茶、酒、咖啡、辣椒等,少吃多餐6、呕吐剧烈时,遵医嘱口服维生素B6等止呕,必要时静脉补充电解质及能量7、遵医嘱穴位VB1注射液100mg注射双侧内关穴8、遵医嘱针灸足三里、内关、中院,上脘,太冲,丰隆等穴。
9、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神门、胃、皮质下10、遵医嘱貼敷疗法:生姜片贴内关穴(二)全身症状1、观察思者有无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血压下降及嗜睡和昏迷等全身症状2、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记录出入量。
3、注意个人卫生,增进患者舒适感4、若病情严重,尿酮体持续阳性,电解质素乱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5、遵医嘱中药内服:益气养阴生。
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内服中药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肝胃不和证:抑肝和胃,苏叶黄连汤加减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二)特色技术1、穴位注射:VB1注射液100mg注射双侧内关穴2、耳穴压豆:取神门、胃、皮质下3、针灸:取足三里、内关、中院,太冲,丰隆等穴4、贴敷治疗:生姜片贴内关穴。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静养为主,减少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Word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内三科)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妇产科)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综合科)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妇产科)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外二科)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外二科)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与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
2)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并请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并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6.每日测体重、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格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神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是指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 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一)风温的中医护理多因人体正气虚弱,或过分劳倦,起居不当,感受风热毒邪所致。
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多痰、烦渴、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心、肾。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呕吐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
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二)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中医内科疾病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
2)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并请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并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6.每日测体重、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格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神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1.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是指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 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一)风温的中医护理多因人体正气虚弱,或过分劳倦,起居不当,感受风热毒邪所致。
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多痰、烦渴、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
(二)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
(三)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
(四)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
(五)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烧心、反酸、嘈杂
.观察烧心、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指导患者饭后分钟内不宜平卧,就寝时宜抬高床头°。
反酸明显者,用温淡盐水漱口。
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做好口腔护理,可遵医嘱应用中药含漱。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中脘、膈俞、天突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胃俞、合谷、膈俞等穴。
.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遵医嘱艾灸,取神阙、中脘、天枢等穴。
(二)胸骨后灼痛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
.注意休息,少量饮温开水,可自上而下按摩胃脘部,使气顺而痛缓。
.遵医嘱艾灸,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中脘、胃俞等穴。
(三)嗳气、胃脘胀满
.观察嗳气的时间、次数及伴随症状。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肝胆等穴。
.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内服中药:中药以餐后少量频服为宜(其他详见附录)。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
(二)特色技术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
.穴位注射(详见附录)。
.艾灸(详见附录)。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季节变化时注意胃区保暖,避免受凉。
.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应抬高床头°。
.餐后:宜取直立位或~小时后进行散步,运动时间~分钟,以身体发热、微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不少于小时;腹部按摩:仰卧位双腿屈曲,用右手的掌心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做绕圈按摩,也可从上腹往下腹缓缓按摩,每天进行~次,每次~分钟左右。
(二)饮食指导
.肝胃郁热证:宜食疏肝解郁,和胃清热的食品,如金橘根、猪肚;肝气犯胃者宜食理气降气的食品,如萝卜、佛手、生姜等。
.胆热犯胃证:宜食疏肝利胆,清热和胃的食品,如猕猴桃、甘蔗(不宜空腹食用)、白菜、蚌肉、生姜等。
.中虚气逆证:宜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食品,如粳米、莲藕、香菇、山药、猪肚、莲子等。
.气郁痰阻证:宜食理气止郁,健脾化痰的食品,如扁豆、佛手、萝卜等。
.瘀血阻络证:宜食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食品,如莲藕、丝瓜等。
.烧心反酸的患者忌食生冷,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浓茶、浓咖啡、韭菜、茴香等,不宜过饱或过量饮水;胸骨后灼痛的患者忌食过热、过烫的食物以免损伤食道粘膜,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胃脘胀满的患者宜少量多餐,控制饮食摄入量,可进少量清淡易消化流食。
.烹调方法。
食物应切细煮软,烹调以烧、蒸、煮等软性烹调为主,忌煎、炸、熏烤及腌制食品。
(三)情志调理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患者避免忧思恼怒,保持乐观情绪。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针对患者不良情绪,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如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情境暗示等,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
.鼓励患者间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
患者难以建立和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设计通俗易懂的吐酸病健康教育手册,便于患者学习。
.加强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通过电话访视的方式定期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养成。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其他: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