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2丰碑_人教版-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教案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教案

《丰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丰碑》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课文的第7自然段着重从军需处长的神态描写体现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忘我精神。

这一部分内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及朗读去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文章还详细描写了将军,通过抓住将军的神态描写让学生体会文章采用先抑后扬和侧面衬托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抓住将军的神态描写让学生体会文章侧面衬托的表现手法。

4.通过抓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重点词语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描写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四、教学过程(课前播放长征战歌)(一)、导入新课,介绍长征同学们,大家知道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毛泽东主席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七律诗《长征》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请看大屏幕。

(出示《长征》全文)是呀!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歌。

今天,我们将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云中山。

(出示云中山图片及资料,了解云中山。

)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翻过这样的一座山,谈何容易?就在这座山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丰碑。

(板书:丰碑)(生齐读课题)(从课题入手)师:1、看到“碑”字,什么是碑?(“石”字旁,石头做成的,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丰:大。

什么是丰碑?丰碑:高大的石碑。

(简笔画:石碑)2)文中的“丰碑”指的是谁?他发生了什么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进这个故事。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2《丰碑》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2《丰碑》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表达能力。
5.课后作业: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英雄的伟大,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丰碑的含义,懂得珍惜和铭记那些为我们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课堂实践,锻炼能力:设置课堂小练笔环节,让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句子仿写。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5.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学习,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2《丰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碑、丰碑、英雄、巍然、矗立、铭记等,并能正确书写、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丰碑的含义,认识到英雄的伟大。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句子仿写,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仿写句子: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对英雄进行描述。
-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英雄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6.家长互动:请学生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共同探讨英雄精神的价值。

22 丰碑

22 丰碑

22 丰碑22 丰碑一、教材说明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文章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先写将军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难点是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1.教学开始,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说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围绕“思考·练习”3,让学生重点反复朗读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文字,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文字集中体现在第7自然段。

重点要让学生领会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描写将军神态的文字,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准确地找出来。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

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2丰碑_人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2丰碑_人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2丰碑人教版《丰碑》从题目上来看,它跟《金色的鱼钩》、《桥》这两篇课文相似,都是用了比喻、象征手法。

“丰碑”本义指高大的石碑,这里当然象征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忠于职守的高大精神。

巍巍丰碑,让人心里肃然起敬。

读完《丰碑》,自然地联想到前面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

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革命故事。

《金色的鱼钩》一文,写的是红军老班长过草地时悉心照顾三个小战士,最后牺牲的事,赞扬的是红军老班长舍己为人、忠诚革命的崇高品质;而本文写的是红军爬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因衣着单薄而冻死的事情,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利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

从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显然是《丰碑》在前,《金色的鱼钩》在后。

作者对环境、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以读来画面感很强。

读的时候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有“行军图”、“让马图”、“冻僵图”、“发怒图”、“敬礼图”等等。

尤其是“冻僵图”和“敬礼图”,当我掩卷闭目,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和将军庄重的军礼总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我想:这应是全文最感人的画面了!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故事的情节,去细细品味这些画面吧:画面一:天寒地冻难行军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事情发生的人物(红军队伍)、环境(冰天雪地、严寒、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地点(云中山)。

这些词语在我脑中组成了这样一幅画面:在白茫茫的天地间,耸立着一座陡峭的云中山,山上积雪皑皑,呵气成冰。

在这人迹罕至的云中山,在这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已无法找到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

这支红军队伍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缓缓前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大冰坨”让我看到了红军队伍走在被冻成大冰块似的云中山上,在这样的山上行走一定很滑吧?可能会有战士不慎滑倒,跌下山谷;“狂风呼啸”让我看到了风如恶魔般鼓着腮帮子肆意地吹着,我甚至还能听到他发出的狞笑声,可能会有战士在山口被风刮下山谷吧?“大雪纷飞”让我看到了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遮住了红军队伍前进的视线,可能会有战士因看不清前面的路而失足掉下悬崖吧?要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我最先想到的是需要有御寒的衣物:棉衣要吧?要!棉裤要吧?要!棉鞋要吧?要!当然还有帽子、手套、围巾……然而“装备很差”这四个字跳入眼中,无疑让我心中一冷。

语文-《丰碑》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语文-《丰碑》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语文-《丰碑》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22 课《丰碑》一、教学要求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

学生有可能提:“丰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师:是呀,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读的时候,再想想,看看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二)、学生对课文充分质疑。

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不明白:1、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3、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三)、探讨第一个问题:课文为何以“丰碑”为题?(含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问题)1、请一生读第13自然段。

师:“晶莹”是什么意思?“晶莹的丰碑”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把什么比作什么?那么,这座晶莹的丰碑就是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2、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生可能会说两方面相似:⑴、颜色;⑵、外形。

还有哪些方面相似呢?师引导学生体会在精神上更相似。

①、同学们,是什么原因使军需处长冻死了呢?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a、天气冷使他冻死。

b、衣服让给了别人,使他冻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丰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课后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尊敬英雄,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2)重点讲解生字词、课文难点和课后作业。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后访谈、学生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丰碑》说课稿

《丰碑》说课稿

《丰碑》说课稿《丰碑》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

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

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22丰碑_人教版-最新教学文档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22丰碑_人教版-最新教学文档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22丰碑人教版2019师:红军长征途中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重拾长征记忆,一起读——生:(齐声)丰碑!师:丰碑是什么样的碑呢?生:高大的石碑师:(指着课题)那就让我们读出它高大的气势,再读——生:(响亮地)丰碑!师:课文是不是在写高大的石碑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师板画丰碑,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师:好,课文读完了,那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生1:这篇文章记叙了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师:你不仅读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读出了军需处长的精神,很好!谁再来说?(生沉默)师:课文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什么?生2:还写了将军丰富的语言。

师:你注意到了故事的另一个人物——将军。

同学们,从我们刚才初读课文读到的信息来看,《丰碑》并没有在写高大的石碑,而是在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生:(齐声)军需处长!(师板书:军需处长)师:谁来说说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生:是给战士们发东西的。

师:是的,是掌管部队物资的包括棉衣、粮食等并负责发给战士们的这样一个红军干部,叫军需处长。

【这个板块从解题入手,以“丰碑”为线,对“丰碑”的理解逐步加深,为第二板块的做大做强拉开了序幕。

】承——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丰碑”涵义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哪儿。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师:好了吗?谁来说一下?生:第七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七自然段,对照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划出有关的词语。

(学生默读第七自然段)师:来,谁来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生1:我看到了一位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的军需处长。

师:你注意到了他的神态。

生2:我看到了一位年迈的军需处长。

师:你注意到了他的年纪。

生3:我看到了穿着单薄破旧衣服的军需处长。

小学五年级语文--《丰碑》

小学五年级语文--《丰碑》
说课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 课文,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 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 于单薄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感 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 己、一心利人的高贵品质。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理解内
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 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 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难点:“揣摩写作顺序和
方法”和“理解丰碑”的含义。

《丰碑》说课稿(通用6篇)

《丰碑》说课稿(通用6篇)

《丰碑》说课稿《丰碑》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丰碑》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丰碑》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

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

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五年级下语文课本剧22丰碑_人教版-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语文课本剧22丰碑_人教版-教育文档

五年级下语文课本剧-22丰碑人教版[剧情简介]:红军某部一位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而自己却在冰天雪地中活活地冻死。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冻僵的身躯,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一座晶莹的丰碑,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

[剧中人物]:将军:.红军某部一位爱兵如子,嫉恶如仇的高级将领。

军需处长:红军某部负责军队所需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饱经风霜、乐观豁达的老干部。

(以下简称处长)张连长:红军某连连长。

小马:军需处一位同处长朝夕相处的年轻干部。

警卫员:将军的随身警卫。

肖团长:红军某团团长。

众战士:[布景]:[云中山,峰峦突兀,山道崎岖,远处的山顶上白雪皑皑。

近处,一棵光秃秃的大树,树旁隐约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画外音:[狂风呼啸。

音乐起。

](旁白):1936年初冬,在山西省北部吕梁山脉北段的云中山中,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行进着。

课本剧《丰碑》所要展现的,正是发生在这支队伍行军途中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风声渐弱]处长:(衣着破旧,步履艰难,抬头望了望天空,打了一个寒颤)这鬼天气,说变就变,怎么也跟红军较起劲儿来呀!眼看又要下雪了,战士们都穿上棉衣了吗?小马:(左手拎了件棉衣,边跑边喊上)军需处长——快把棉衣穿上吧!处长:(急切地)小马,棉衣都发下去了吗?小马:(敬礼、坚定地)按您的要求都发下去了。

这是您的,我给您披上吧!处长:(边穿棉衣边和蔼地)小马,每个战士都穿上棉衣了吗?小马:(高兴地)都穿上了,您就放心吧!处长:(满意的点点头)这就好了(拍拍小马的肩)小鬼,这下暖和多了吧?小马:(诙谐地)那还用说,跟着您——军需处长,能不暖和吗?处长:(故作严肃地)你这个小鬼呀,真淘气!小马:(会心的一笑)嘿嘿——我们快走吧!画外音:[狂风大作,隐约的行军脚步声]张连长:(衣着单薄,精神饱满地率众战士上)处长:(见张,一愣)张连长——张连长:(敬礼)到!处长:(不解地)你怎么没穿棉衣呢?张连长:(郑重地)报告首长,我连在山脚下刚接收了一名新战士,我把棉衣给他了。

【教育资料】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2丰碑_人教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2丰碑_人教版学习专用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2丰碑人教版2019【字词】1. 生字(1)字音:本课生字较多,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

崖:要注意它的读音应为“yá”不读“ái”。

(2)字形: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这些字的字形。

碑:左边为石字旁,碑指石碑,所以为石字旁,右边是卑,表示读音,注意中间的一撇是从上面贯通下来的。

冻:左边是“冫”不是“氵”带有“冫”的字大都与寒冷有关,如“冷、冰、凉、寒”等。

漫:要注意与“慢”相区别,漫指到处都是,充满。

如:漫山遍野、黄沙漫天、弥漫,还可以指随便,不受约束。

如:漫谈、漫无限制等。

肌:要与“饥”相区别。

需:要与“须”相区别。

需,指需要、想要的东西。

如:需求。

还指需用的东西,如:军需。

须原来指胡须,如:须发、须眉、须子。

后来也指“须要”,是要注意的东西,如:必须努力、务须注意等。

(3)词语解释:丰碑:高大的石碑,课文中比喻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伟大的形象。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坨,成块或成堆的。

冰坨,大冰块、大冰堆。

课文中比喻严寒中冰雪覆盖的云中山。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1.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课文记叙了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负责掌管棉衣等物资的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2.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了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第四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3.学习时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一是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到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的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等都写得比较简略。

小学语文《丰碑》说课稿

小学语文《丰碑》说课稿

小学语文《丰碑》说课稿丰碑又名《军需处长》由李本深创作《军需处长》这篇课文就是围绕“丰碑”这个主题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非长征)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他的精神堪称楷模下面是小学语文《丰碑》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教材分析《丰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第二十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课文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述了军需处长和将军的神态有力地表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二、教学目标遵循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对本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三维目标的整合我把本课的微观目标设定为:1、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三、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四、教法、学法教法: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诵读感悟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法: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悟一悟”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酝酿情感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板书课题“丰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理解“丰碑”的含义并再次引疑——“丰碑”文中指的等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教学时启发学生质疑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影片导入则能激发学生情感达到“课未始情已发”的目的(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出文章的表达顺序接着让学生交流初读收获粗略地体验情感最后让学生质疑问难初读课文后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等问题这样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三)品读感悟深化情感圈点勾画初步体会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对文章主题方面的想圈就圈想画就画既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紧扣人物的神态、动作想象、揣摩心理活动在学生对文字有了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去揣摩军需处长的心理活动从而让学生更近地触摸人物的心灵挖掘人物的品质深入理解突破难点这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小组讨论:为什么把军需处长比作“晶莹的丰碑”?在刚才品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明白:原来是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丰碑一样永垂不朽啊这样难点自然不攻自破专题整合合作探究在学习“抓住将军的神态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采用找、品、演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探究找是让学生找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和语言变化的句子进行课文集美、教材整合;品则是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细读品味如:体会“肌肉抽动”和“肌肉抖动”在神态上和感情上各有什么区别;从“愣了一下”到“愣住了”这之间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了训练演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表演通过学生兴趣盎然地研究人物的情感模仿人物的神态创造性地设计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这时我再趁热打铁在同桌排练的基础上推荐一名同学扮演将军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记者采访如:将军你为什么发那么大的脾气?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就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当了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的体察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继而成为自己的情感(四)巧妙拓展升华情感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彭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我不失时机让学生为“丰碑”写碑文和献花圈将自己要说的话写入其中使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接着我又加以引导:“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今天的和平时期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丰碑还是无数座“白衣天使”“抗洪英雄”“消防战士”等等他们的确是人们心中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也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请同学们在课余多找这一方面的书籍读一读吧”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走出了文本而且丰富了文本解读的内涵激起了学生读书欲望文本解读和情感熏陶相得益彰六、作业设计首先我推荐学生课后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在班里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同时附有“推荐目录”和“借阅途径”来指引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1)推荐书目:《长征故事》、《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红星照耀中国》、《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等;(2)借阅途径: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或村办图书馆等均可找到相关图书自选题:1、观察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2、摘录文中你所喜欢的词句并把它抄写下来第二我布置了两道选做题此设计目的是落实讲练结合大量积累的教学初衷以上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去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这一主攻目标进行探究和训练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中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以发展为目的”的课堂优化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2丰碑人教版《丰碑》从题目上来看,它跟《金色的鱼钩》、《桥》这两篇课文相似,都是用了比喻、象征手法。

“丰碑”本义指高大的石碑,这里当然象征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忠于职守的高大精神。

巍巍丰碑,让人心里肃然起敬。

读完《丰碑》,自然地联想到前面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

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革命故事。

《金色的鱼钩》一文,写的是红军老班长过草地时悉心照顾三个小战士,最后牺牲的事,赞扬的是红军老班长舍己为人、忠诚革命的崇高品质;而本文写的是红军爬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因衣着单薄而冻死的事情,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利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

从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显然是《丰碑》在前,《金色的鱼钩》在后。

作者对环境、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以读来画面感很强。

读的时候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有“行军图”、“让马图”、“冻僵图”、“发怒图”、“敬礼图”等等。

尤其是“冻僵图”和“敬礼图”,当我掩卷闭目,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和将军庄重的军礼总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我想:这应是全文最感人的画面了!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故事的情节,去细细品味这些画面吧:画面一:天寒地冻难行军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事情发生的人物(红军队伍)、环境(冰天雪地、严寒、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地点(云中山)。

这些词语在我脑中组成了这样一幅画面:在白茫茫的天地间,耸立着一座陡峭的云中山,山上积雪皑皑,呵气成冰。

在这人迹罕至的云中山,在这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已无法找到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

这支红军队伍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缓缓前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大冰坨”让我看到了红军队伍走在被冻成大冰块似的云中山上,在这样的山上行走一定很滑吧?可能会有战士不慎滑倒,跌下山谷;“狂风呼啸”让我看到了风如恶魔般鼓着腮帮子肆意地吹着,我甚至还能听到他发出的狞笑声,可能会有战士在山口被风刮下山谷吧?“大雪纷飞”让我看到了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遮住了红军队伍前进的视线,可能会有战士因看不清前面的路而失足掉下悬崖吧?要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我最先想到的是需要有御寒的衣物:棉衣要吧?要!棉裤要吧?要!棉鞋要吧?要!当然还有帽子、手套、围巾……然而“装备很差”这四个字跳入眼中,无疑让我心中一冷。

“装备很差”!到底有多差?文中没写,但我可以想象:有的战士没有棉衣,浑身瑟瑟发抖;有的战士没有棉裤,双腿直打颤;有的战士没有棉鞋,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

至于帽子、围巾、手套更是想都不用想了。

不仅如此,可能食物也不充足,那冰天雪地的云中山,是不会慷慨地献出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供战士们充饥的;不仅如此,可能由于马匹的缺少,一些军事装备、一些炊事用具等重物需要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或背或扛或挑翻过雪山。

在这样的环境中,轻装上阵都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负重登山了。

看来,红军队伍除了要面对“寒冷”的威胁,还有“饥饿”,还有“疲劳”,甚至还有“敌人”……这些猜想在文中第二段四个“可能”的排比句中得到了印证。

一个拟人化的“吞”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队伍与恶劣环境之间力量的悬殊。

在如恶魔般张着血盆大口的环境里,红军队伍就如任它宰割的猎物,随时都会被它吞噬。

看来,红军队伍要想翻越天寒地冻的云中山,一个字,难!两个字,很难!三个字,非常难!“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的担忧及文章开头对环境的渲染似乎预示着什么事要发生,为事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画面二:镇定从容淡生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这是描写老战士冻僵的一个画面,因为他“冻僵”了,所以给人的感觉是静止的。

第一遍读这段的时候,我只注意到“单薄破旧”的衣着描写。

试想,在如此寒冷的环境,却穿着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那该如何受得了啊!而且对方还是个老战士!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老战士瘦弱的身上穿着一件又小又薄的单衣,那衣服还因为下雪变得湿漉漉的,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我甚至可以“看”到他的脸色冻得发白,嘴唇冻得发紫,牙齿冻得紧咬。

他走累了,想休息片刻,于是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了下来。

可这一坐,却再也没能站起来。

他被冻僵了!其实在严寒与极度的疲惫面前,是不能久坐的,当人松懈下来,当疲惫席卷而来,当你沉沉入睡的同时,雪山也把你的体温带走了。

红军爬雪山时,有不少战士想停下来稍坐片刻,可坐下了再也没能起来。

因此有经验的战士总是催促战友继续前行的。

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吧?这让我想到了文中第四段“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这句话,将军的喊是否也有这样的用意在里面?等我读到下文,明白了老战士的身份是“军需处长”的时候,我起初是吃惊,然后是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

试想:作为掌管部队衣物、军粮的“军需处长”,他是最有机会第一个吃饱、穿暖的啊!可事实呢?他的棉衣呢?让我进行合理的推想吧:可能是他发现一个衣着单薄的小战士在风雪中瑟瑟发抖,于是他脱下了自己的棉衣披在小战士身上;可能是他看到担架上冻得蜷缩成一团的伤病员,于是他脱下了自己的棉衣盖在他身上;也可能是他遇到一个衣着单薄的老战士,他脱下身上的棉衣塞到他手上……那么,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出于对小战士的怜爱?是出于对伤病员的关怀?是出于对老战士的关心?还是出于职责的使然?我看,都有可能!然而,在这冰天雪地中让出棉衣,就意味着把生的希望也让给了别人啊!难道他不明白吗?当然不可能!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他比谁都清楚棉衣的重要性。

想到这里,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的精神在我心里顿时高大起来!然再细读之后,又有新的发现:那“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的神态似乎违反了常理。

一个冻僵之人,他的神态应该是痛苦才对,怎么会是“镇定、安详”的呢?联系他让棉衣的行为,我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断想:他是义不容辞地让,他是毫不犹豫地让,他是无怨无悔地让!他在让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在让之后更是从容淡定地面对死亡。

可以想象,他死前心如止水、无牵无挂,不然脸上不会“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但他死前真的心如止水、无牵无挂吗?一个正常的人,就算他能不惧生死,但在临死前能不想念父母,能不想念妻儿吗?一定有一种超越亲情、超越爱情的情感或精神使他轻轻提起,又轻轻放下了。

或许,这是一种对战友的爱;或许,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慈悲;也或许,这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想到这里,那“镇定安详”的“塑像”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简直成了一尊宝相庄严的佛像了!在后来的细读中,我又发现那“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跟“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似乎是矛盾的。

既然无法辨认,又何以看出呢?最后还是一个标点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那就是“安详”后面的那个冒号。

原来“看”到的神态,是源于看到军需处长动作后的猜想。

他死前还抽着烟,似乎没意识到死亡的来临。

他真的没准备吗?当然不是,在他让出棉衣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画面三:冲冠一怒因爱兵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面对老战士的牺牲,将军非常生气,这可以从“严峻”、“抽动”、“吼道”、“红着眼睛”、“发怒的豹子”、“十分可怕”、“抖动”这些词语中看出来。

描写人物愤怒的情景在《桥》这一课也出现过,如老汉“揪”、“吼道”、“凶得像只豹子”。

但在本文,笔墨更浓了,作者对将军愤怒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几乎达到了极致,似乎云中山都要害怕得抖三抖。

将军显然是认为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职责,没有给老战士发棉衣,所以才导致老战士的牺牲。

这可以从他的两次话中看出来:“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从“叫来”到“跑步过来”明显感受到将军的怒火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军需处长被叫来,说不定如发怒的豹子般的将军会把他撕成碎片。

这是本文的高潮部分,连我这个读者都感到了可怕,心中还隐隐替军需处长担心起来。

可一向纪律严明的红军战士面对将军的咆哮却无动于衷。

你看“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怎么回事?“没有人回答”是因为他们内心早已悲痛得无以复加?还是不忍心把这个事实告诉将军?或许都有吧!“没有人走开”是因为他们知道眼前这个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

面对盛怒的将军,终于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虽说是“小声”,但在这里却无疑是一声响雷,使将军如遭电击。

太出人意料了,不仅将军没想到,作为读者的我也没想到。

这个被将军认为是失职,要被将军狠狠治罪的军需处长竟然就是眼前因衣服“单薄破旧”而“冻僵”的老战士。

然而,读者也不会因为将军的误会对他产生不满,相反,将军的暴怒不正是他爱兵的体现吗?联系先前他让马给伤病员的行为,让我们对将军也充满了敬意。

画面四:军礼默默祭英魂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将军愣住了”,他“愣住”,是因为他没想到这个冻死的老战士竟然是掌管衣物的军需处长。

情势突然逆转,所以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这个“久久”让将军想起了很多,也想明白了很多。

他肯定想到是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别的战友才冻死了。

他还肯定想到自己刚才对军需处长的误解。

他甚至还想起了军需处长以前的种种事迹……因此,他愧疚,他感动,他悲痛,所以他“眼睛湿润了”。

为了缓解心中强大的悲痛,为了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他需要“深深”吸一口气。

又因为心中升腾的对军需处长的无限敬佩与失去爱将的沉痛心情,所以他是“缓缓”地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这军礼重逾千斤啊!此时,军需处长的生命已化成了一座丰碑屹立在将军的心里。

这里,“久久”、“深深”、“缓缓”这些叠词的运用对渲染气氛,对表达将军震惊、愧疚、沉痛、感动、敬佩的复杂心情起了加深情感的作用。

读到这里,我的心底也有一种感动、一种悲伤、一种敬佩慢慢地溢上来。

此时,我就是“将军”,“将军”就是我。

画面五:丰碑晶莹树人心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