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适合背诵的知识点)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

2.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3.像我们组装过的电路一样,电池提供的电能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

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相等的。

4.车的行驶需要能量,汽油为大多数汽车提供了能量。

电动车会消耗电能,太阳能车会消耗太阳能。

5.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观察到的现象能量的表现形式物体发生的变化转动的电风扇电叶片的转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镜片上的细小污物脱落运动的太阳能车光车轮的转动水烧开了热壶盖被顶起来磁铁吸引铁钉磁铁钉的运动太阳能热水器光水变热炒菜热菜烧熟了6.在我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中,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机械能。

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2.交通工具的能量这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2)一辆汽车大约只有20%的燃料用于驱动车辆,剩下的燃料主要转换成了热能和声能,散发到环境中去了。

3)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对植物、动物、建筑物危害很大。

对地球的环境造成污染。

3.家里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能量使用的物品能源可否再生可否替代或节能办法XXX不可再生使用节能灯平板电脑电池不可再生不使用时关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可再生——燃气灶天然气不可再生利用节能燃气灶4.用电器的功率和耗电量1)功率是指用电器工作时单位工夫内耗电量的大小。

2)功率的单位是XXX,简称瓦,符号是W。

3)耗电量的常用单位是度,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

计算公式:功率(瓦)x时间(小时)=耗电量(度)。

4)下图为电热水壶的铭牌,观察铭牌可以知道它的功率、容量等信息。

“1800W”表示电热水壶工作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8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和归纳- 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技能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2.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3. 物质的化学性质:燃烧、溶解、酸碱性等4.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重点-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特征-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培养实践能力教学难点- 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实验器材- 适合学生年龄的物质样本(如纸张、铁片、盐、糖等)- 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思考,如:“什么是物质的性质?举例说明一个物质的性质。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实验观察(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以不同物质样本为对象,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物理性质,以及燃烧、溶解等化学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归纳(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特征,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一些拓展性的实验或案例,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观察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适当的作业,如练题目、观察报告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了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前面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2.难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教案、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

4.小组讨论的场地和设施。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板书,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同时,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湖泊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2.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3.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要注意:不要采摘植物和伤害动物;可以从脚印、粪便、毛等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经常飞来的鸟也应该记下来;找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要带上小铲,最好带上放大镜;可以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等。

4、寻找动植物时,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画下来或拍成照片,再编上号。

5、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有的地方校园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时,可以:给生物编号,写号码。

6、珍惜动物的分布区域:藏羚羊:西藏、青海、新疆扬子鳄:浙江、江西、安徽、江苏:大熊猫:四川、山西、甘肃白鳍豚: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珙桐:贵州、四川、云南7.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

8.我国珍稀植物有珙桐、人参、水杉、银杏、金花茶等。

9.我国珍稀动物有大熊猫、藏羚羊、扬子鳄、白鳍豚、亚洲象、金丝猴等。

10、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

11、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200万种。

其中植物有30多万种,动物有150多万种。

12、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13.我们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不同的标准可把同一植物划分到不同的种类里面去。

14、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40万种之多,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15、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它们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16、植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植物茎的质地软硬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也可以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还可以根据有没有花分成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等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4.1各种各样的能量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能量有很多种形式,声、光、电、热都是能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生活经验、资料和实验来认识能量,了解周围存在的能量和形式;经历光、热、声是否是能量的探究过程;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能量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地从事有关能量的探究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研究能量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2、难点:认识食物. 燃料中的能量。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大烧杯、圆底烧瓶、橡皮塞、开水、塑料杯、线、一小截火柴棍等;图片资料或课件等;事先也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能量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会想到些什么?(由于学生们先前已经接触到能量的一些知识,因此对能量的概念会有自己的解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地板书几个关键词。

其中学生们可能会想到:能量会使物体动起来。

教师暗示将“能使物体动起来”作为能量存在的标准,但不必强调)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具有太阳能,食物给了我们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能量,看来对能量的认识还不少,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能量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着能量。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深入地研究能量。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板书)(二)认识哪里有能量1、谈话:刚才同学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就想到了那些有“力量”的东西,它们能使物体动起来。

那么风、流水、电、汽油能使什么动起来呢?教师出示书本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物体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教师小结:风、流水、电、汽油等都能使物体动起来,它们都具有能量(简称“能”)。

风和流水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

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

汽油具有的能量叫化学能,它燃烧时即发生化学变化时,才释放出它的能量。

2、讨论:热、光和声音是能量吗?(1) “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先让学生再一次明确能量的判断标准。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一课《各种形式的能量》1.(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二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家中使用的能量包括电灯、电视等消耗的(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消耗的(光能)和燃油汽车使用的(化学能)等。

2.我们可以根据现阶段能否再生将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3.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名牌上标明“(功率)”,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

4.汽车燃油消耗的能量中大约只有(20%)转化成了驱动车辆的机械能,其余主要转化成声能和热能耗散到环境中去了。

第三课《电和磁》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到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并通过反复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

2.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

第四课《电能和磁能》1.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

2.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3.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它的南北极跟(电流的方向)有关,想要改变电流方向有两种方式:(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和(改变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

第五课《电磁铁》1.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化为(磁能),可以吸起钢铁;断电时,电磁铁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与(电流强度)、(线圈缠绕圈数)、(铁芯大小)有关。

3.电磁铁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强,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强度越弱,电磁铁磁力越(小)。

4.电磁铁缠绕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缠绕线圈圈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

第六课《神奇的小电动机》1.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机器。

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

外壳内有一对(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课 各种形式的能量 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课 各种形式的能量 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4 能量活动,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动物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取得能量维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赖能量才能生存。

本单元一共7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身边的能量形式,从而展开对能量的认识和探讨。

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从学生熟悉的驱动汽车的能量引入,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使学生知道能量使物体发生了变化,形成对能量的初步感知,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以学生熟悉的“家”为能量认知场景,通过调查、分析、统计等方法,以电能消耗为突破口,发现家中的各种能量表现形式、能量来源和能量转换,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第3~6课“电和磁”“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神奇的小电动机”,都是围绕“电能和磁能的转换”开展教学的,让学生随着人类发现电和磁的脚步,循序渐进地了解人类是如何发现电能和磁能可以转换、转换过程又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实例。

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先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及其对生物体的意义,然后了解电能的来源和转换,最后利用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体回顾,完善“能量”概念的建构。

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能量”这个词,并对能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

但是,学生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关于能量守恒和转换的相关科学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以“能量”为研究支点,以生活实例为研究载体,用“转换”的观念把声、光、热、电、磁等多种能量形式联系在一起,逐渐认识、理解“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或者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然规律。

1.遵循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组织教学。

由于能量看不见,只能观察到能量产生的某种具体效应。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能量是非常抽象的。

在教学时,考虑到六年级学生仍然以具象化思维为主,不宜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换,应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出发,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第四单元每课同步习题及答案(含七套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第四单元每课同步习题及答案(含七套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同步习题及答案(满分:100分时间:40分钟)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填空。

1.物体运动起来就具有了()能。

2.使普通的汽车运动起来的能量来自()能,使电动汽车运动起来的能量来自()能,使太阳能车运动起来的能量来自()能,使磁悬浮列车运动起来的能量来自()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最终都转化为()能。

3.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电水壶烧水时把电能转化成了()能。

水烧开后,水壶盖被顶起的过程中,把()能转化成了()能。

二、判断。

1.能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声、光电、热磁等。

( )2.能量可以从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形式。

( )3.有些物体工作时不需要能量,比如石头从山顶向山下滚。

( )4.风筝在天上迎风起飞,是把机械能转化成了风能。

( )5.我们天天都生活在能量的世界,做的每件事都和能量有关。

( )6.不同的能量可以通过能量转化器相互转化。

( )7.蜡烛烧完之后火就灭了,这说明蜡烛具有的能量从此没有了。

( )三、选择。

1.扔出去在空中飞的铅球也有能量,叫( )。

A.生物能B.化学能C.机械能2.太阳能热水器的能量来自( )。

A.热能B.太阳能C.电能3.强激光可以打孔或切割材料,说明激光( )。

A.具有能量B.锋利C.很硬4.利用超声波清洗器能使附着在镜片上的细小污物脱落,从而使镜片变得干净,它工作时的能量来源于( ) 。

A.机械能B.电能C.声能5.炒菜时,是()把菜变熟。

A.电B.热C.机械6.关于能量转化,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钻木取火,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再转化为热能B.船在水中由人用力划动向前行驶,这一过程是将人的生物能转化为船的机械能C.游乐园的摩天轮在转动,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7.能量是()的。

A.看得见、摸得着B.看不见、摸不着C.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四、连线题。

1.手电筒化学能奔跑的人光能电池机械能2.煮饭化学能簧片振动热能身体的运动机械能植物生长电能电灯发光光能五、实验探究。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分类、繁殖和适应环境的一些基本知识。

以下将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一、动物的分类1. 动物的分类基础动物按照形态、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等特点可以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2.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了蜗牛、蚯蚓、昆虫等,它们没有脊椎,通常体表软,具有外骨骼的特点。

3.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椎的动物,主要包括了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等。

4. 动物的进一步分类在脊椎动物中,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又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二、动物的繁殖1.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动物通过分裂、孢子、萌芽等方式进行繁殖,后代与父母基本相同。

2.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动物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新的个体。

有性繁殖能够增加种裙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物种的适应能力。

三、动物的适应环境1. 适应气候的动物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也各不相同,比如驼鸟能够适应沙漠干燥的气候,企鹅能够适应南极寒冷的气候。

2. 适应食物的动物动物根据所处生态环境的不同,其食性也各有特点,一些食草动物适应吃草和叶子,而一些食肉动物则适应捕食其他动物。

以上便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分类、繁殖和适应环境的相关知识,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多加练习,巩固知识点,做到知行合一。

动物的适应环境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技巧,下面将进一步探讨动物如何适应和利用它们所处的环境。

四、动物的生存技巧1. 动物的穿着不同的动物根据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习性,会有不同的外表特征和穿着方式,比如北极熊拥有浓密的皮毛和厚实的脂肪层,以抵挡极寒的气候;河马的皮肤能分泌一种黏液,使其能够在水中轻松自如地行动。

这些都是动物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生存技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1.我国的珍稀生物有:()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藏、青海、新疆等地)。

A、扬子鳄B、珙桐C、白鳍豚D、大熊猫E、藏羚羊2.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40万种之多,()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A结果B不结果C开花D不开花3.()却是一个特殊的类别,它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靠吸收其他生物体或土壤里的养料而生存。

A、蕨类B、藻类C、苔藓D、菌类4.在动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已经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

而()又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A、鸟类B、鸟C、昆虫类D、昆虫5.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是()A、昆虫类B、鱼类C、鸟类D、哺乳类2、多项选择题1.植物可以分为()。

A、结果植物B、开花植物C、不开花植物D、不结果植物2.不开花植物包括()。

A、蕨类B、苔藓C、藻类D、菌类3.根据动物的骨骼特征,可将动物分为()。

A、脊椎动物B、雌性动物C、雄性动物D、无脊椎动物4.()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A、鸟类B、鱼类C、昆虫D、哺乳动物5.()改变着生物,培养了生物的多样性。

A、环境选择B、人为选择C、自然选择D、人工选择6.生物多样性关于()具有意义。

A、人类文明B、人类生存C、其他生物的生存D、维护地球环境7.在不开花的植物中,()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A、蕨类B、藻类C、苔藓D、菌类8.科学家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是动物身体中生有脊椎,构造比较复杂的一类,它又可以分为()……A、鱼类B、鸟类C、哺乳类D、昆虫类9.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由于植物可以()。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4 能量世间万物的运动都是能量在驱动,如我们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命和进行活动,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动物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取得能量维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赖能量才能生存。

本单元一共7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身边的能量形式,从而展开对能量的认识和探讨。

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从学生熟悉的驱动汽车的能量引入,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使学生知道能量使物体发生了变化,形成对能量的初步感知,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以学生熟悉的“家”为能量认知场景,通过调查、分析、统计等方法,以电能消耗为突破口,发现家中的各种能量表现形式、能量来源和能量转换,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第3~6课“电和磁”“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神奇的小电动机”,都是围绕“电能和磁能的转换”开展教学的,让学生随着人类发现电和磁的脚步,循序渐进地了解人类是如何发现电能和磁能可以转换、转换过程又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实例。

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先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及其对生物体的意义,然后了解电能的来源和转换,最后利用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体回顾,完善“能量”概念的建构。

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能量”这个词,并对能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

但是,学生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关于能量守恒和转换的相关科学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以“能量”为研究支点,以生活实例为研究载体,用“转换”的观念把声、光、热、电、磁等多种能量形式联系在一起,逐渐认识、理解“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或者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然规律。

1.遵循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组织教学。

由于能量看不见,只能观察到能量产生的某种具体效应。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能量是非常抽象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资料和探究问题,能够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2)通过演示实验,能够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意识到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会有所不同。

【教学难点】大自然和人类选择并改变着生物的演示实验和科学结论。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实验演示法【课前准备】动物图片、球形烧瓶、玻璃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动画片:《恐龙世界》。

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时,可是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消失呢?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青蛙的去与留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只青蛙,你们认为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家知道小猫吧?那么青蛙是不是如同猫妈妈和猫爸爸生出不同花色的小猫一样,生出的青蛙后代体色也是不同的呢?(青蛙的后代体色也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继续通过图片资料来分析一下。

课件展示不同环境中的青蛙体色变化图第一排:两只生活在绿色田野中的皮肤上带有条纹的绿色青蛙雌雄交配,生育后代,它们后代的肤色一般表现出四种不同的性状。

第二排:一只鸟在吃它们后代中的黄色青蛙,描述的是由于生活在绿色的田野中,黄色与周围的绿色有较大的差别,很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吃掉。

第三排:不同肤色的后代青蛙,一只鸟在吃绿色青蛙,表示环境由田野变成沙漠,绿色青蛙很容易被天敌发现,留下的多是黄色青蛙。

说明:由于环境的变化,青蛙的体色也在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二)大自然选择了它们青蛙的选择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地方生活着不同长相的狐狸,也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4-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到450万种。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4-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不要采摘植物和伤害动物。

●我们在整理校园生物时,可以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统计校园生物时,不能漏掉那些不知名的动植物。

★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扬子鳄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藏羚羊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

★珙桐:中国鸽子树。

人参:“关东三宝”之一。

金花茶:“茶花皇后”。

水杉:植物界的“活化石”。

银杏:植物界的“大熊猫”。

4-3★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

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的。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成不同的类型。

①根据植物有没有花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②根据生活环境可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荷花为水生植物,其他植物为陆生植物。

③根据茎的特点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荷花、玉兰、大叶黄杨、雪松、圆柏为木本植物,牛筋草、苦苣菜等为草本植物。

④根据是否落叶的特点分为:(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

雪松、圆柏为常绿植物,其他为落叶植物。

⑤根据人类食用的需要分为:蔬菜、水果、粮食、药材。

★开花植物的身体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在已经发现的(30多万)种植物中,开花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4-4★(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将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一、校园生物大搜索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2.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3.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要注意:不要采摘植物和伤害动物;可以从脚印、粪便、毛等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经常飞来的鸟也应该记下来;找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要带上小铲,最好带上放大镜;可以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等。

二、校园生物分布图1.我国珍稀植物有珙桐、人参、水杉、银杏、金花茶、百山祖冷杉.2.我国珍稀动物有大熊猫、藏羚羊、扬子鳄、白鳍豚、亚洲象、金丝猴等。

3、珙桐: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人参: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湖北金花茶:广西银杏:山东、江苏4、熊猫:四川、陕西、甘肃白鳍豚: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扬子鳄:安徽、江西、江苏、浙江藏羚羊:青海、新疆、西藏三、多种多样的植物1.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动植物。

2.根据茎的特点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桃树樟树)和草本植物(狗尾草、水稻);根据生活环境将植物分为水生植物(浮萍)和陆生植物(雪松);根据是否落叶将植物分为落叶植物(梧桐)和常绿植物(万年青)。

3.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

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了两大类: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4.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5.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6.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蕨菜)、藻类(紫菜、海带)和苔藓类(葫芦藓、青苔)7.属于开花植物有:桃树、油菜花、凤仙花、月季、金鱼藻8、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四、种类繁多的动物1.科学家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2.像蚂蚁、蝗虫、蜜蜂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类;像金鱼、鲤鱼那样,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是哺乳动物。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1.太阳系大家族1.太阳系图片2.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

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组成了太阳系。

3.八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太阳系内已经被发现的小行星有70余万颗,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以及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上。

5.木星的卫星众多,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有79颗卫星。

6.彗星俗称“扫把星”。

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主要成分是冰、尘埃和较小的岩石颗粒。

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中的冰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或几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太阳系中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因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成功预言其周期是76年而得名。

7.行星是满足以下条件的天体:1围绕太阳运行;2质量足够大,形状近乎球形;3其轨道附近区域清空。

8.八颗行星体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是水星、火星、金星、地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

9.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0.八大行星根据组成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态星球,一类是气态星球。

11.固态星球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气态星球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固态行星的表面是岩石;气态行星的表面是气体,大气之下可能是液体、冰层或固态的内核。

13.八大行星各自又有哪些独特之处?水星的运行速度最快。

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行星。

火星的环境与地球最接近。

地球适合生命的生存。

木星的卫星最多。

土星有美丽的光环。

天王星“躺”在公转轨道上自转。

海王星表面的蓝色是甲烷气体。

14.八颗行星被发现的先后顺序。

第1阶段: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用肉眼观察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第2阶段:1781年,英国人威廉·赫歇尔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

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F要爱护动植物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

(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能量》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能量》知识点
(2)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3)改变磁铁的极性或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会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
(4)发明了发电机后,人们就能够把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大规模地转化成电能了。比如:普通电池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光电池将光能转化成电能,火力发电站将热能转化成电能,水力发电站将水能转化成电能,风力发电站将风能转化成电能,核电站将核能转化成电能。
(4)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套在指南针上时,磁针偏转角度最大。
(5)增加电流或增加通电导线的圈数都可以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
(6)用通电线图和指南针能检测废旧电池是否有电。
第3方面有关电磁铁(主要涉及第5课)
(1)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电池不是电磁铁的组成部分。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例如: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换为磁能,可吸起钢铁;断电时,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
(3)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点是都有磁性和南北极,不同的是电磁铁的磁性和南北极都能改变,而磁铁的无法改变,并且电磁铁的磁性通电时才有,磁铁的磁性自然存在。
(4)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或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第四单元《能量》重点实验
实验名称
制作电磁铁
实验材料
大铁钉(长10厘米左右)、带绝缘胶皮的导线、电池、大头针、电池槽、小块砂纸。
实验步骤
1.把准备好的大铁钉与大头针接触,观察现象。
2.用有绝缘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缠绕50圈~100圈,导线两头各留出10厘米~15厘米做引出线。固定导线两头,以免松开。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能量》知识点

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自转与公转基础知识梳理第10课白天与黑夜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天,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地球始终不停地绕着一根假想的轴转动,这根假想的轴叫地轴。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叫自转,约24小时自转一周。

3.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做的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4.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5.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其他星体(如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6.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日出的时间不同。

东边的上海比西边的拉萨先迎来黎明。

7.昼夜长短的变化(1)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夏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

(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第11课四季更替1.一年中,许多星座逐日西移,一年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北极星的位置基本不变。

2.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这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

3.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地球处于近日点的时间在每年一月初,地球处于远日点的时间在每年七月初。

4.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也在不停地自转。

5.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

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形成6.随着季节的变化,每天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和每天的日照时间也在不断变化。

(1)冬季,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小,每天总的日照时间短,因此气温低。

(2)夏季,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大,每天总的日照时间长,因此气温高。

7.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导致冷热有差别,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8.同一时间,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第12课影长与季节1.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长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六年级科学上册诊断自测题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

40%
1.波兰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说”。

他的观点:是地球、月亮等天体运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也在运动。

2. 地球(方向)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是地球的。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地球的自转形成了___
_____。

3. 18世纪植物学家_________对植物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时间是_______ 的,从而编排出一个“”。

4. 地球围绕自西向东公转,地轴是________ 的,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

5.月球是地球的_______,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_______。

6.美国宇航员_________ 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人类登月梦想。

7.我国“嫦娥一号”于xx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___ ____探月卫星。

8.发生日食时总是从___________先亏;发生月食时总是从__________先亏。

11.产生日食的原因是_______挡住了_______的光。

10.月球本身不发光是靠反射_______的光才发亮的。

二、明辨是非:20%
1.地球总是自东向西不停地旋转着,因为太阳是东升西落。

()
2.四季的更替是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
3.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下半月月相的变化由圆到缺。

()4.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也没有生物。

()
5.月食的种类有月全食、月偏食、月环食三种。

()
三、珠海拾贝。

16%
1.一年中,日出较早的季节是()。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2.在一天中,人的体温和血压,以及呼吸频率都会有节律性变化,其中
()时的体温和血压比较高。

①清晨②傍晚③深夜
3.产生月食的原因是()。

①月亮被黑云挡住②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③月亮被太阳挡住④月球自身出现了一些变化
4.月球上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

①大海②平原③高山
四、研究与结论。

8%
日食是怎样形成的?请画图表示日食的成因。

五、科学与生活。

16%
1.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你知道《节气歌》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中有哪些节气吗?
2.当我们北半球是夏天时,太阳应照射到什么位置?写出你的猜想和方案。

猜想:
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