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有感

今天下午有幸参加了海淀进校教育扶贫“三省五地”骨干教师专项线上培训活动。会议主题是骨干教师与人能力提升。聆听了余盛泉教授《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和刘汝明教授《实践取向自我超越落实学科育人价值》两篇报告,其中余盛泉教授《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让我感触颇深。

余盛泉教授《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报告中介绍到随着大数据、智能、 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全纳、公平与终身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量数据的产生,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学习者的全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学习风格等个性化特征数据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传感器在线日志等进行实时记录、采集与精准分析,为破解传统教育中“大规模与个性化”无法同时兼顾的永恒矛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既可实现传统教育所关注的大规模问题,又可实现优质教育所关注的个性化问题,进而为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实现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和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新的契机。同时也促进学校教育体系的各个要素发生变革,包括教育环境、课程、教学范式、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变革,促进教师工作形态与专业发展方式变革,促进学校组织形态结构变革,促进区域教育治理与服务变革。

智能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育组织模式、

课程实施方式与学习方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满足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创新人才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多以单一维度、静态的、围绕“讲、测、考、练”为主,忽视了学习者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教育领域对学习者能力素养的重视,有必要开展能力素养驱动的个性化教育,为学习者问题解决过程提供适应性支架,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双重关注,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增强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迁移能力。

二、知识结构应智能时代的教与学

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将改变教师的工作形态,无论是教师的能力结构还是其专业发展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在智能时代,知识将越来越具有社会性,知识不是静态的存在,知识更具有流动性、情境性、社会性的特点;知识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知识的折旧速度将会越来越快;知识的扩散模型不再是教师通过教材作为中介的单点对多点的传播,而是群体之间多点对多点的互动、改进和建构,更多体现出知识建构、知识连接的特点。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被彻底打破,学生的知识面、知识深度、知识获取途径将更加多元,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严峻的挑战。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与组织者,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基本知识结构,需要在不同情境下,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将信息技术工具灵活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与学中。

三、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认知方式,呼唤新的教与学方式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生于互联网世纪的儿童,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智能等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计算机及网络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境脉。“人机结合”(人与计算机的结合)的思维方式是智能时代儿童的基本思维方式,这种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导致学习方式的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新型学习方式转变。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需要源于和满足学生认知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与变化,教育者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智能时代学生的认知方式,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与效率;教育者需要关注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在互补融合的方式和进程,通过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与智能终端,支持学习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通过各种情境感知技术实现知识与学习者的真实生活、真实环境的无缝融合,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如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仿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泛在学习等。

在智能时代,教师角色也随之变化。既可能是专业的教育资源开发者,也可能是同时在线学习的公众。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图书、音频、视频、动画文件,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获取实时信息,这不仅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终端设备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成为可能,更使在线阅读与分享成为可能。

在智能时代,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应具备数据素养。通过收集与学生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系统化的建模分析,然后转换为信息,即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指导与教育方案。数据分析成了未来教师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并不只是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知识和技能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是人格的载体。那么教师就是学生价值塑造的引领者。

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在线教育已经初步形成,学生自主选择也已成为现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通过沟通与指导,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科学世界的愿望与热情,指导学生学会选择线上线下适宜的学习内容,采取适宜的学习步骤与学习方式,在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思维能力,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者。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心理和情感发展的呵护者,而在情感和自主意识缺失的智能教育时代,教师通过情感投入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等功能不仅不可取代,反而显得愈发重要。

智能时代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坚守本心,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阳关大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