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范式

合集下载

心理学实验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实验范式则是指在实验中采用的设计模式和操作步骤。

不同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探究不同的心理现象和机制。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1. 反应时间实验反应时间实验是通过测量被试对刺激做出反应所需的时间来研究认知过程。

在这种实验中,被试需要在看到刺激后尽快按下按钮或键盘上的特定键来做出反应。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刺激类型、难度或出现位置等因素来探究认知过程中不同方面的影响。

2. 记忆实验记忆实验旨在研究人类记忆机制和过程。

其中最常用的是自由回想法,即让被试听取一组单词或图片,然后再让其回想这些信息。

通过比较被试能够正确回想出多少信息以及遗忘曲线等数据,可以了解记忆过程中不同因素对记忆保持和遗忘的影响。

3. 条件反射实验条件反射实验是研究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者会让被试在特定的条件下接受某种刺激,例如让被试在听到某个声音时按下按钮。

随着练习的进行,被试会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即在听到声音时自动做出相应的动作。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学习速度和效果等数据,可以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4. 社会心理实验社会心理实验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互动的重要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行为受环境和角色影响的程度。

在该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者分为监狱守卫和囚犯两组,并让他们扮演相应角色。

结果发现,在极端环境下,参与者往往会表现出与其本性不符的行为。

5. 情感实验情感实验是研究人类情感体验和表达的重要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自我报告法,即让被试在经历某种情感后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此外,还有生理指标法,例如通过测量心率、皮肤电阻等指标来评估被试的情感状态。

总之,不同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探究不同方面的心理现象和机制。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研究者需要注意保证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可重复性和伦理性,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干扰因素。

工作记忆力的心理学范式

工作记忆力的心理学范式

工作记忆力的心理学范式工作记忆力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的一种记忆系统。

它不仅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记忆相关,更与我们的学习、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心理学范式的角度探讨工作记忆力的相关研究和应用。

一、研究方法与范式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工作记忆力测量方法包括串联法、并联法和分离法。

串联法是通过测量被试在记忆一个序列的过程中的表现来衡量工作记忆力的容量和持久性。

而并联法则通过要求被试同时记忆多个信息的方式来衡量工作记忆力的负荷和控制能力。

分离法则通过将工作记忆的容量和控制分离开来研究,以揭示工作记忆的结构和功能。

二、工作记忆力的容量和持久性工作记忆力的容量是指个体一次性能够记忆和处理的信息量。

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存在个体差异,且与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相关。

同时,工作记忆容量还受到干扰任务的影响,干扰任务越多,工作记忆容量的利用率就越低。

工作记忆力的持久性则是指在记忆信息的过程中,信息的保存时间长短。

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持久性与大脑的神经机制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等区域的活动有关。

三、工作记忆力的负荷和控制工作记忆力的负荷是指在进行认知任务时,工作记忆所承担的信息量和复杂度。

研究发现,当任务难度较高时,工作记忆的负荷也会随之增加。

而工作记忆的控制则是指在执行任务时,对工作记忆的监控和调控能力。

控制能力好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抑制干扰信息,提高工作记忆的效能。

此外,控制能力还与前额叶皮层的发展和成熟有关。

四、工作记忆力的发展和训练工作记忆力的发展与儿童的年龄和经验有关。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容量和控制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此外,工作记忆力的训练也可以提高其容量和控制能力。

通过进行记忆游戏、注意力训练和工作记忆任务等活动,可以改善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

五、工作记忆力的应用工作记忆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方面,工作记忆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程序,用于探索和解释心理现象。

这些范式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的知识点。

一、自我报告范式自我报告范式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旨在获取个体主观体验和意识活动的信息。

研究者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通过让被试者回答问题或叙述经验,来了解其感受、态度、意见等。

自我报告范式在研究心理过程、认知心理、情绪和人格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观察范式观察范式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

观察可以是自然观察,也可以是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不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干预,观察对象在真实环境下自然表现。

实验观察则在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观察和记录参与者的行为反应。

观察范式常用于研究儿童发展、动物行为等领域。

三、实验范式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实验范式通过人为控制和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获取因果关系的信息。

实验范式具有高度的实验控制性和重复性,可以用于研究认知、学习、记忆等各个领域的心理过程。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实验设计、组间设计和随机对照试验等。

四、问卷调查范式问卷调查范式是一种收集大量主观信息的常用方法。

研究者通常设计一套问题,以书面或在线的形式发放给被试者,被试者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答题。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用于调查心理特征、评估心理状态、探索态度和意见等。

问卷调查范式具有快速、成本低、数据量大等优势,但也存在被试者回答不真实的可能。

五、脑成像范式脑成像范式借助于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测量脑活动的变化,脑成像范式可以用于探索认知、情绪、注意力等心理过程的神经机制。

在脑成像范式中,研究者常用任务激活和静息态等条件来比较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脑活动模式。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范式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范式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范式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范式”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范式
一译“范型”。

意为“模型”,源于希腊语paradeigma。

维特根斯坦哲学首先使用。

指语言的派生方法中,对相似的字母组合习惯沿用相同的变形方法。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运用这一术语描述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指科学家共同遵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念的总和。

包括科学家把事物看作什么,是否合乎科学标准等信念。

常规科学时期(即科学发展相对稳定时期),科学共同体从事范式规定的解疑活动;科学危机时,范式解体;科学革命时,新范式代替旧范式。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前后的理论范式具有不同知觉格式塔的性质,无法相互比较。

库恩后来修改其观点,提出范式是模型、符号概括、范例等例行存在于不同专业领域中的共同要素,是专业的识别标志,而非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库恩修
改前的范式概念影响更大,涉及几乎所有学科史的研究。

一般将同一学科中能覆盖全部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或采用某种特别强调的方面作为研究的方针或计划,称为不同范式。

采用这一概念涉及不同范式的比较和统合,如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范式、认知科学范式、人本主义范式等。

因库恩将范式与常规科学相联系,故范式的形成是成熟科学的标志。

心理学常用范式作为衡量成熟或统一的心理学的尺度。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实验心理学中的注意提示范式是一种用于研究人类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实验设计。

它们被设计为操纵注意焦点和测试特定的认知过程,以了解人类如何选择、集中和处理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注意提示范式:1.反应时间范式(Reaction Time Paradigm):在这个范式中,被试需要根据特定的刺激,在一定时间内作出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从刺激呈现到反应产生的时间),研究人员可以推断不同注意条件下的加工速度和效率。

2.选择性注意范式(Selective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要求被试在面对多个刺激时选择性地关注特定目标,忽视其他非目标刺激。

通过测量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准确性和反应时间,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的效果和机制。

3.分割注意范式(Divided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要求被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或刺激,考察被试在注意资源分配方面的效果。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任务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来评估注意资源的分配情况。

4.空间导向注意范式(Spatial Orienting Paradigm):该范式涉及到被试对空间位置的注意处理。

通过提示被试在特定空间位置寻找目标或以不同的速度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刺激作出反应,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空间导向注意的特性和影响。

5.冲突注意范式(Conflict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通过创造冲突的刺激条件,研究被试在对冲突信息处理时的注意控制和抑制功能。

例如,Stroop任务通过呈现有冲突的颜色词汇,观察被试对颜色而非词汇的反应时的表现,以研究注意控制的能力。

这些注意提示范式提供了一种有机会研究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方法。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范式,并结合其他心理测量方法,以全面了解人类注意力的特点和机制。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引言实验范式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可以为研究者们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测试他们的假设或验证他们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实验范式,讨论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中的实验范式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因此需要使用特定的实验范式来探究这些特征。

以下是几个心理学中常见的实验范式:1. 反应时范式反应时范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设计。

研究者通常以刺激——反应的方式进行实验,在预定的时间内观察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典型的实验范式包括Stroop任务、连续性任务和选择反应任务等。

这些实验范式被广泛用于测量认知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2. 条件学习范式条件学习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心理过程。

研究者会刺激被试以建立某种条件反射。

常见的条件学习范式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这些实验范式有助于理解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以及研究相关的认知和神经科学问题。

3. 社会认知范式社会认知范式涉及人际互动和社会情境对个体认知加工的影响。

典型的实验范式包括雙關語任务、隐式联想测试和电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实验等。

这些实验范式常用于研究人际关系、社会态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

二、生物学中的实验范式生物学的研究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生物学中常见的实验范式:1. 细胞培养范式细胞培养范式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通过将细胞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可以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细胞培养范式被广泛用于研究生物细胞的形态、功能以及药物对细胞的影响等。

2. 动物模型实验动物模型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方法,通过使用动物作为模型来研究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例如,小鼠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新药的研发。

动物模型实验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生物过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心理学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模式。

通过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情境,来获取数据。

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环境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实验室观察法则是在实验室中模拟一些情境,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

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真实的行为,但缺点是可能会受到观察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科学和最严密的研究范式之一。

实验法通过在实验室中控制和操作变量,来推断因果关系。

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刺激,对照组则不接受处理或刺激。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变量,得出准确的结论,但缺点是可能存在实验环境的人工性,结果可能不具有外部效度。

三、调查法(Survey Method)调查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问卷或面访的方式,收集自报式的数据。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取大量的数据,并且研究范围广泛,但缺点是受到被试者主观主义的影响,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四、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案例研究法是针对个体或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收集详细的个人或群体信息,对其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案例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深入的、详尽的个体或群体信息,但缺点是个案的特殊性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五、实证研究方法(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证伪假设的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各种研究范式,包括实验、调查等。

关键在于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来得出结论。

六、相关研究方法(Correlational Research Method)相关研究方法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来探究变量的相关性。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

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一、儿童博弈任务(Child 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

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

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

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

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二、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总结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总结

人工概念形成范式——实验:假设检验说实验范式实验者:布鲁纳过程:1)实验材料:81张图片,特征维度分别为:A、图形形状:方形、圆形、十字形;B、图形数量:1、2、3;C、图形颜色:红色、绿色、黑色;D、边框数量:1、2、32)选择范式:同时将81 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

请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指一张图片给我看,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3)接受范式:同时将81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

我将每次给你看一张图片,请你按自己的想法,判断它是否属于我所想的概念。

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

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假设:1)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的正确率呈线性稳步提高,被试则是以渐变的方式习得概念的;2)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的正确率开始上升很慢,达到某一时刻突然跳跃到100%,被试则是以渐变的方式习得概念的;结论:被试形成假设的两个途径:1)总体假设:把主试呈现的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看做该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也就是把所有可能都问一次。

2)部分假设:根据主试呈现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关于未知概念的假设,然后在之后的询问中依次排除不合适的属性。

人工概念形成范式——实验:内隐学习说实验范式实验者:里伯过程:该实验设计了一种“人工语法”,用这种语法可以组成一个个字符串。

将被试分为两组:A组:努力记住字符串;B组:找出字符串排列的规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求被试判断一些新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语法。

结果:A组的成绩显着高于B组。

即原先没有意识到学习字符串里有什么规则的被试,反而更好的学习到了“人工语法”。

结论:1)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时,采用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2)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3)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增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心理学实验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方式。

它是为了研究特定的心理现象或者测试某种假设而设计的一套程序。

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实验中,研究者会引导被试参与者进行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观察他们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

通常,被试参与者会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不同的刺激或条件。

研究者会记录被试参与者对于刺激的反应时间、准确率等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注意力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改变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要求被试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注意力的转移或者集中。

通过观察被试参与者的行为和反应,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注意力的结论,并探讨注意力对于认知和行为的作用。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情绪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实验中,研究者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诱发不同的情绪,例如通过观看影片、阅读文字、听音乐等。

被试参与者会被要求描述他们的情绪体验,并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测量他们的情绪反应。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研究情绪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情绪调节的机制。

还有许多其他的心理学实验范式,如工作记忆实验、决策实验、社会认知实验等。

每种实验范式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范式的设计和操作需要严密的思考和精确的控制。

研究者需要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保护被试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

合理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准确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方式。

不同的实验范式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和操作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获取有效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范式

心理范式

心理学的范式与范畴叶浩生范式(paradigm)是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库恩用范式的产生和变更来解释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范畴(prescription)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沃森的历史编纂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他用范畴的演变来分析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范式与范畴在心理学的历史中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

我们将尝试着分析范式与范畴的特点,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探索它们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范式与心理学的发展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阐述了他的科学范式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尽管范式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但库恩却从来没有对它作出规定性的、简明扼要的解释,而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范式这一概念。

有人统计,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对范式的概念作出了二十余种解释:有时他把范式看成是科学家所共有的信念,有时他把范式又看成是科学家共同的研究倾向,或理论、定律、模型、准则、方法,甚至研究工具和仪器。

但一般说来,范式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第一,从心理方面来说,范式是科学群体的共同态度和信念,是从事某一学科的科学家所共同分享的立场和观点;第二,从理论方法上来说,范式是科学群体所公认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框架”,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古典天文学时期天文学家的范式,“牛顿力学”是古典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家的范式,“相对论”则是现代物理学家的范式。

这些范式都是由特定时期从事这一科学的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框架所构成,库恩认为,范式的形成是科学成熟的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范式,才能称之为规范科学。

依据范式的概念,库恩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这一动态模式包含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前科学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范式还没有形成,学科内部学派林立,相互之间争吵不休,依据库恩的观点,大部分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目前都处在这一阶段。

第二,规范科学时期。

稳定的科学范式开始形成,大部分科学家依据范式进行研究,对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在发现范式与经验事实不一致时并不导致怀疑范式本身,而是怀疑自身的观察能力。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科学研究的特征1.系统性——科学研究的五个基本步骤:(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2)设计研究的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说2.控制性——控制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无关因素的控制(2)对研究对象的操作界定3.继承性4.创新性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式(一)大样本研究范式与小样本研究范式1.大样本研究范式2.小样本研究范式(30个人为界)(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1.定量研究:从数量化的思路出发,运用心理量表或其他手段对心理特征及心理活动作定量测定,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

(1)心理测量与调查(2)实验研究2.定性研究: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几乎每天在每个工作场所和学习环境下都会进行定性研究。

(1)理论或思辨: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对心理现象规律进行分析。

(2)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定量研究是演绎,定性研究是归纳)定量研究通常遵循“假设检验”模式,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质性研究通过归纳法收集资料(网上搜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性是相对的,两者的差异表现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研究和理论的关系、研究策略、描述事实的手法、资料特性、结果范围等方面。

(1)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不同定量研究基本排除了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研究者往往被研究对象视为外人;定性研究则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源泉,花费相当多时间深入到具体情境中,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及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反思和调适,尽量设法被研究对象视为自己人。

(2)研究和理论的关系不同定量研究一般依托某些理论,形成假设,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定性研究不一定要事先设定假设,其理论假设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其过程发现需要进行抽象的提炼和归纳,才有可能达到理论层面。

心理学考研常用研究范式汇总

心理学考研常用研究范式汇总

心理学范式第一部分心理学导论
1.割裂脑研究
2.感觉剥夺
3.知觉适应实验
4.双耳分听实验
5.未注意盲和静态实验范式
6.变化盲
7.白鼠跳台
8.局部报告法
9.短时记忆遗忘因素实验——干扰or消退
10.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11.艾宾浩斯的遗忘研究
12.心理旋转实验
13.陆钦斯量杯实验
14.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实验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
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3.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4.刻板印象威胁研究
5.旁观者研究
6.囚徒困境范式
7.货运游戏范式
8.单纯接触效应
9.群体极化之冒险转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桑代克的迷笼实验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3.托尔曼的位置学习
4.托尔曼的潜伏学习
5.班杜拉的充气娃娃实验
6.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7.贾德的水下打靶实验
8.苛勒的纸下觅食实验。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心理学范式——精选推荐

心理学范式——精选推荐

五、解释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一)方法论解释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人文科学应建立什么样的方法论,这是以狄尔泰为代表的方法论解释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狄尔泰所处的19世纪中叶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实证主义的强大思潮充斥学界的理性主义时代。

当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推崇科学、追求客观知识成为时尚。

狄尔泰一方面在施莱尔马赫将研究神学和文献的解释扩大到研究人文科学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解释学不仅是人们达到正确理西解文本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人们进入精神世界、历史世界,获取人文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狄尔泰通过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比较,发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知识性质上的本质区别,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外在于人的客观或物质现象,而人文科学研究的则是人的心理生活,心理生活的中心或基本内容是价值和意义的体验、表达和理解。

在狄尔泰看来,理解、传统以及文本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作品本意和历史事件的原貌,而是为了理解和研究我们自己。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经验表达式”,唯有通过理解,人类在历史中的经验和意义才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成为人类有意义的自我认识。

因此,以理解为认识方法的解释学,是打开人文世界之门的金钥匙。

这样,狄尔泰确立了解释学在人文科学中的一般方法论地位。

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理解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和作品的原意的过程。

狄尔泰进一步认为,所谓理解,是指通过呈现于感觉中的表现认识其心理生命的过程。

为了使理解和解释具有客观有效性,狄尔泰发展了一套达到对意义的客观理解的方法。

他认为,读者要解读一篇历史文本,就得放弃他现在的观念,以便能进入作品和作者的原意,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握原作的“客观精神”(objektiver geiste)。

他以客观精神来假定人类有一种共同的人性,并认为唯在此基础上,共同的、客观的理解才成为可能。

人文科学借助解释学,借助于在解释学中发展起来的“客观理解”方法,便具有了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

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范式心理学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它对于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解释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范式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范式的基本概念心理学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它对研究者进行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指导,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心理学范式主要包括实验范式、观察范式和问卷调查范式等。

二、实验范式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控制和操作自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

实验范式需要研究者精心设计实验任务和实验条件,并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只有自变量的变化。

通过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研究人类行为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过程的机制。

三、观察范式观察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观察和描述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观察范式可以采用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种方式。

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而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中创造特定情境来观察被试者的行为。

观察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人类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问卷调查范式问卷调查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向被试者发放问卷来了解他们的主观体验、态度和观点。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采用结构化问卷和非结构化问卷两种形式。

结构化问卷是指设计好了问题和选项的问卷,被试者只需要选择或填写相应的选项。

非结构化问卷是指对被试者开放问题,让被试者自由回答。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心理学范式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实验范式被广泛用于研究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观察范式被用于研究婴儿和儿童的行为和发展特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问卷调查范式被用于研究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等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范式的应用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为心理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心理学范式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它对于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解释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研究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和方式。

这些范式为心理学家们提供了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有效工具。

本文将对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实验设计、观察法和测量方法。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操纵,来观察其对被试者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实验设计:1. 独立样本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这种设计适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不同条件对被试产生的影响。

2. 配对样本设计:将被试按一定特征或条件进行配对,分别置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反复测量设计:对同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点或条件下进行反复测量,以观察变量的变化过程。

二、观察法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非实验研究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来研究人类行为。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观察法:1.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被试的行为,以获取真实反应和行为的数据。

2. 结构观察法:通过事先建立观察表或量表,对被试的行为进行结构化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解读。

3. 隐蔽观察法:研究者不被被试察觉,对其进行秘密观察和记录。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被试的自我意识和反应偏差。

三、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用来量化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的工具和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测量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适当的问卷,向被试提出问题,以了解其态度、信念、行为等心理特征。

2. 反应时测量:利用被试对刺激的反应速度或反应时长来推断其认知过程或注意力水平。

3. 生理指标测量:使用生理仪器来测量被试的生理变化,如心率、脑电活动、皮肤电阻等,以揭示与心理过程相关的生理反应。

结语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包括实验设计、观察法和测量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心理学家可以深入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

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来观察其对被试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来研究人类行为;测量方法用于量化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范式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l)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

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

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

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儿童博弈任务(Child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

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

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

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

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延迟满足任务(Delay of Gratification)延迟满足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项经典范例,它采用延迟任务和选择任务来评定满意的延迟(如Mischel,Ebbesen和Zeiss。

研究者向儿童呈现一些小礼品(如糖)并让儿童选择是立即得到1颗糖还是过一段时间(如游戏结束时)获得2颗糖(此数量是可以改变的,如:现在1颗,游戏结束时6颗)。

研究要测量的是儿童做出延迟选择的次数,并就此来考察儿童是否能够抑制即时的愿望去满足长远的愿望,即能否有着眼于将来。

使用这种方法的早期研究通常未在学前期发现年龄差异,但在学龄期发现了年龄差异。

而且,这一研究确定了许多影响儿童选择等待的时间长度的注意和认知因素。

例如,对想要的奖赏的抽象的、非唤醒的,而不是具体的、唤醒的特性的考虑积极地影响了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

这些结果说明了在这个任务上取得成功的一种方法可能是将它从一个“热”执行功能任务转变为一个“冷”执行功能任务,强调了执行功能的两方面之间的密切关系。

近年来,有两个研究采用经过修改的选择任务,考察了年龄较小的儿童能否放弃自己当前的机会去满足自己将来的愿望或者能否帮助他人(research assistant)放弃当前的机会去满足将来的愿望。

儿童在研究中表现出了审慎和利他行为,并且这种着眼于将来的(future oriented)审慎和利他行为与年龄有关。

Moore还发现审慎和利他行为与心理理论测验中的表现相关。

窗口任务(WindowsTask)这种研究方法来源于Russell、Mauthner、Sharpe和Tidswell。

研究者向儿童呈现开有窗口的两个盒子,将盒子上的窗口朝向儿童,以便让儿童看到盒子的内容。

每一次试验中,主试在其中一个盒子里放上“诱饵”,要求儿童告诉主试(主试看不到盒子的内容)哪个盒子里有东西。

接着,主试对儿童指出的地方进行验证。

如果儿童示意主试检查空的那个盒子,则儿童能够得到另一个盒子内的东西。

相反,如果儿童让主试察看放有“诱饵”的盒子,儿童就得不到该盒子里的东西。

这个实验的关键因变量是儿童指导主试察看放有“诱饵”的盒子(因而没能得到“诱饵”)的试验的次数,如果儿童能够学会“欺骗”主试,总是指示主试去空盒子里找东西,那就表明儿童能够主动运用欺骗的策略来获得奖励。

其基本假设是儿童具有获得“诱饵”物品的需要,这种需要将推动儿童的认知活动;其要求儿童形成的规则是:如果我要得到奖品,就必须给主试说空盒子里有东西。

这种任务主要用于研究3-6岁儿童的心理理论问题。

图片工作记忆任务——自定顺序指示(Self-Ordered Pointing,简称SOP或SOPT)任务SOP也被认为是研究冷执行功能的典范之一。

最初,研究者用这种方法来研究额叶的功能及其损伤的后果。

Arc~bald和Kems把它纳入了研究执行功能的重要方法中。

在适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向儿童呈现一本图册。

首先,儿童看到图册的一页上有2张图片并任意选择其中一张。

接着,研究者翻到下一页,呈现给儿童与前面看到的完全一样但位置安排却不同的2张图片,这时,要求儿童指出刚才没有选过的那张图片。

然后,研究者向儿童呈现新的一页,这一页在原有2张图片的基础上增加一张新图片,且原有的 2 张图片的位置与前一页的安排又不相同,要求儿童指出哪张图片是没有选过的,以此类推。

如果儿童没能正确地从一组图片中找出自己没有选过的一张,研究者就向其呈现重新安排过位置的同样一组图片;如果儿童在两次重新安排图片位置之后还是没能正确指出,那么此任务结束。

此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图片记忆广度的测量,以此揭示出工作记忆在整个儿童时期内存在的与年龄有关的规律性的增长。

完成这种任务需要将记忆中的图片和现实知觉的图片相比较并做出决策,当图片的数量超出儿童的记忆广度时,儿童将不能在头脑中实现这种比较,因而,表现为行动上的失败,即不能利用思维活动正确地支配外部行为。

这种研究方法通常用于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河内塔和伦敦塔(T owerofHanoi或TowerofLondon) 实验范式河内塔以流行于19世纪的一道难题为基础。

此任务中有一个特殊装置,装置有3个相同大小的底座,n个盘子从大到小、由下直上放置在其中一个底座上,要求儿童必须遵守特定的规则(如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且移动过程中3个座上都始终保持大盘在下、小盘在上) 将n个盘子从起始座借助中间座移到目标座。

任务难度随问题解决所需移动盘子的次数而变化。

而问题解决所需移动盘子的次数正是此研究的关键因变量。

另外,河内塔任务中使用的盘子可以更换,Klahr和Robinson(1981)就用铁罐代替了最初的河内塔任务中的盘子。

在河内塔的基础上,Shallice设计了伦敦塔任务。

此任务将河内塔任务中的盘子换成了彩球,要求儿童描述他们要怎样改变彩球的最初排列才能将它们按要求移到目标座上。

河内塔任务和伦敦塔任务都曾应用于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但近来,更多的研究采用了伦敦塔(如Luciana 和Nelson,他们用此方法来研究额叶受损儿童的认知缺陷。

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需要被试利用被告知的特定规则,按照一定的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问题。

因此,一方面,规则运用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另一方面,根据规则去制定行动计划则显得更加重要,最后,利用规则、按照计划去具体执行也同样重要。

显然,这里所研究的执行功能比前面的搜寻任务、优势规则抑制任务、灵活反应任务等所研究的执行功能更加高级,除了研究规则运用以外,还要求更高级的利用规则制定计划以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同时,工作记忆依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昼与夜Stroop(Day-Night Stroop)昼夜Stroop来源于Gerstadt、Hong和Diamond的研究。

当研究者向儿童呈现画有月亮和星星的图画,要求儿童看见此图画时回答“白天”;当呈现画有太阳的图画时,儿童回答“夜晚”。

在此实验条件下儿童正确回答的次数就是该研究的关键因变量。

这种任务和Stroop任务具有基本相同的实质。

昼夜Stroop这种研究方法既用于学前儿童又用于学龄儿童。

这两种任务一方面具有共同的实质:都要求儿童抑制字面意义和视觉冲突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不完全一致,后者同时还是一个规则运用任务,即“如果你看见月亮和星星,那么你说白天;如果你看见太阳,那么你说夜晚”,因此,工作记忆在这种任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而Stroop任务则几乎没有规则运用的含义,工作记忆在其中并不重要。

停止信号任务(Stop—Signal Task)Logan(1994)【2lJ采用停止信号任务来研究了与执行功能密切相关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1)。

他通过计算机向儿童呈现一系列刺激,并告诉他们,如果屏幕上出现某个刺激(如字母“x”或“0”),就按x键和。

键中的其中一个,如果听到作为停止信号的声音,就停止按任何一个键。

这个研究中的因变量包括选择反应时,而这种选择反应时任务在本质上是一种测量规则使用能力的任务,即:如果出现x,则按x键;如果出现o,则按。

键,如果出现停止信号,则不按任何键。

因此这种任务所要求的也是一种利用给定规则控制行为的能力,同时还测量对已形成的“按键反应倾向”进行抑制的能力,当然,因为儿童必须记住规则才能灵活地反应,因而工作记忆的作用也不可缺少。

在优势规则抑制任务中,有些任务要求儿童自己归纳出规则(发现规则,如WCST和FIST),有些任务是将规则指直接告知儿童(运用规则,如DCCS),但其共同实质是要求儿童不仅仅能够运用规则实现分类任务,而且更进一步要求儿童在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实现规则间的灵活转换,而实现规则灵活转换的关键则是要儿童抑制先前的优势规则的影响而发现或利用新规则。

利用前面提到的斜面滚球任务,适当修改实验程序也能够检测这种要求规则灵活转换的能力。

手部游戏(Handgame)手部游戏源于Luria的研究。

儿童首先模仿主试的几个手部动作。

然后,儿童必须做出与主试相反的手部动作。

例如,当主试伸出一根手指时,儿童就伸出拳头;而当主试伸出拳头时,儿童就伸出一根手指。

此实验的因变量是儿童在做出与主试相反的手部动作时所犯错误的次数。

这种研究方法类似于民间的一种“拍手一踏步游戏”:如果游戏的一方拍两次手,则要求游戏的另一方踏步,如果拍一次手,则要求停止踏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