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认知心理学总结
认知心理学总结一、小题1.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类智慧产生和发展的前沿性尖端科学2.信息加工的观点:将人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这是机能性质的类比、只管软件不管硬件3.(判断)联结主义的观点: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
4.(多选)信息加工系统包括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5.(判断/选择)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认为信息加工系统是对符号的操作,而符号是一种模式,功能是代表、标志外部世界的事物。
6.(选择)加工器的三个因素:一组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7.(选择)对信息加工系统的评价:系统具有智能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加工能力有限性、加工方式系列式8.认知心理学实质: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心理学理论。
9.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是问题的解决过程10.认知心理学的诞生:1956年建立:1967年以它为命名出书11.(选/判)认知心理学的影响:1.改变心理学的面貌: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2.对一些邻近学科和有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影响:出现了认知疗法;影响教育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影响;形成一个单一的学科—认知学科12.认知心理学两大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联结主义范式13.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的两种观点:1知觉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下产生的;2知觉是一种主动的和富有选择的构造过程,是对刺激的解释14.错序句原因:1.粗略扫描后按记忆顺序自动排序;2.整体知觉优于细节;3.熟悉领域的自动脑补15.两种知觉理论争论的焦点:现实刺激信息是否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才能产生知觉16.有几种知觉加工:自下而上(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自上而下17.知觉有三个水平。
初级的神经细胞元素为特征水平,次级的神经细胞元素为字母水平,第三级的神经细胞元素是单词水平18.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19.局部优先效应的证明(反对整体优先):当小字母达到视角8°时,它比总体特征共容易被识别。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一、起源与流派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指的又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以及各种感受,研究上述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为心理学。
认知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心理活动,是因为它动用了多种大脑功能,如知觉、注意、回忆、思考、推理、决策……这些认知加工有些是自动化的,有些是刻意的,比如运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生活显然属于后者。
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再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学术上称为:表征。
表征水平的高低往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认知风格差异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经验论主张“环境影响人”,学习的过程理所应当地塑造了人的智力;柏拉图学派主张的先验论则认为:一些认知机能如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
我们承认天赋的存在,有些人学东西就是快。
当年雷军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1992年在中国还没通网的时候他就开始当黑客了,这履历确实不能单用“学习努力”来解释。
我们现在知道,个人素质和后天学习都很重要,但对认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弄清其怎样发挥作用,还是要诉诸科学实践。
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实验心理学。
1威廉·冯特将一种工程师思维应用到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认为心理状态是由类似化学元素那样的“心理元素”以一定结构组合而成。
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元素,产生相应的意识经验,再由被试者口头描述这些经验。
这种实验意在探究心理的基本构成,但无力追究原因,或者冯特认为结构本身即原因,他的学生铁钦纳则用“结构主义”来定义这项工作。
以现在的眼光,结构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把心理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模式,升级为了一种实证学,为后世无数对心理模型的深度理解打下了科学的实验基础。
2在大西洋对岸,另一种风格的认知研究也正在被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人建构起来。
他生在一个有文学基因的家庭,兄弟亨利·詹姆斯就是一名作家,而威廉·詹姆斯开创一个心理学流派的方式也很特别:写美文——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大V鼻祖了。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和比较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两种重要范式一一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作为两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独特视角。
他们的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调整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维果茨基则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语言和社会交往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还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发展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于对儿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深入观察与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认知发展阶段和机制的理论观点。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且阶段性的过程,他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和任务,儿童在这些阶段中逐步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感觉运动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发生在婴儿期和幼儿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物理交互来了解世界,形成了物体永恒性、客体导向等基本认知概念。
前运算期则出现在幼儿期和学前期,此时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符号性,能够使用语言和图像来表达思维。
然而,他们的思维仍具有局限性,如缺乏守恒观念、易受直观影响等。
具体运算期大约在学龄期开始,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感知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旨在揭示人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负荷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
一、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描述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型。
它认为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可以看作是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
在输入阶段,人们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输入刺激,如声音、图像和文字等。
在加工阶段,人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加工,形成心理表征。
在输出阶段,人们将经过加工的信息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如语言、行为或思维过程。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演变过程。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他的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经历从感知运动期到前操作期再到具体操作期最后到形式操作期的发展过程。
这些阶段代表着儿童逐渐从对自身认知的依赖到能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的提升。
三、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分配和处理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认知负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固有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指人们进行信息加工和问题求解时所必须付出的认知努力,如记忆、注意力和思维等。
外在认知负荷是指外部环境对人的认知资源的占用,如复杂的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等。
固有认知负荷是指问题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难度。
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探讨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阿尔伯特·班德拉的心理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来推断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和意图。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也探讨了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加工过程,如自我概念、他人同理心等。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抽象分析法又称会聚性证明法(Convergent validation method)它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综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某些(种)推断结论的研究方法。
2.口语报告法(由德国邓克尔提出)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3个阶段)5.视像记忆(图像记忆)视觉器官识别刺激信息的形象特征并暂留与保持一个生动视觉图像的过程。
(又称图像存储,是感觉登记的一种主要的信息编码方式)6.声像记忆在短时间内保持听觉信息的存储过程。
7. 四耳人实验4个扬声器放在屋子的4个角,被试处在屋子的中央,从不同的声源呈现不同的字母,被试采用全部和部分报告法来报告所听到的字母。
(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报告法的回忆成绩优于全部报告法)8.AVL单元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 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认知心理学用之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以此来说明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编码与存储)9.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信息单元(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具有意义的(如字词)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信息容量的单位是组块)10.精致性复述或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11.情景记忆个体接收和存储关于个人特定时间内所经历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与相关空间相互联系的信息。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两种心理范式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两种心理范式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两种重要的心理范式,即认知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儿童思维的演化和学习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建构和适应两个过程实现:建构:儿童构建自己关于世界和自己的认知结构。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特点。
最早的阶段是感觉运动期,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思维逐渐扩大,符号和操作概念的引入,如预留和逆操作。
最终,他们达到了形式运算期,在这个阶段,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适应:在适应过程中,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适应和适应。
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过程:适应和平衡。
适应是指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通过吸收新信息和调整现有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
平衡是指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皮亚杰,平衡存在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将新信息纳入现有认知结构中,而顺应是指调整认知结构以适应新信息。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洛芬伯格提出的,强调了儿童发展是由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儿童的发展不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四个系统来解释这种相互作用:微系统: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参与和互动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
儿童的发展受到这些微系统的直接影响。
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对儿童的行为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时间:时间因素也被视为生态系统理论的一部分,它强调了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性。
总体而言,认知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是补充和互补的。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而生态系统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两种心理范式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儿童的发展,为儿童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计算机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感觉信息加工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自下而上加工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间接知觉)自上而下加工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直接知觉)模式识别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工作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其信息容量扩大,由于它是与长时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尤其是在信息的意义上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联系,因此这样就使那些编码了的信息能够进入长时记忆永久存储。
(7±2)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陈述性记忆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适合于存储经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任何具有意义联系的东西。
程序性记忆一个人对自己通过学习后所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记忆。
情景记忆个体对时间的自传式的记忆。
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接触过程。
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个刺激信息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这个刺激信息的识别或觉察能力的提高。
图式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她涉及人对某一范畴的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
脚本顺序性事件的图式,即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
产生式规则某种技能需要由规则才能完成的过程。
产生式系统由多种规则才能完成的特定技能,即需要有多个或一系列产生式规则完成的技能。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重点解读
认知心理学重点一、名解。
1.速度准确性权衡: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被试在RT实验中,往往会以降低反应正确率为代价来提高反应速度,或者为了达到较高的反应正确率而减慢反应速度。
对一般的RT实验来说,目前主流看法是,在实验达到高正确率的条件下,RT数据是有效的。
2.系列位置效应:记忆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对于序列呈现的材料,位于系列开始和系列末尾的项目容易被识记和提取,位于中间的项目最难被识记和提取。
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这种现象。
(百度出来的)A.传统心理学对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并均高于中间部分。
过去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解释B.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将系列位置曲线反映两种记忆:结尾反映短时记忆;起始和中间反映长时记忆验证两种记忆说对系列位置曲线的解释根据两种记忆说所做的两种预测:(1) 若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就会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2)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
3.自上而下的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4.自下而上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
5.追随程序(Shadowing Procedure):指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使被试尽可能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6.双耳分听:注意的研究范式之一。
操作范式为两耳同时呈现不同材料,被试报告两耳听到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概述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概述作者:高子雯谭怡郭新杰来源:《湘潮(理论版)》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起源、理论假设、研究方法、阐释内容和评价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并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的效果及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认知过程;模型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50-01一、起源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下述理论流派:格式塔学派、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皮亚杰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文所探讨的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二、理论假设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即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的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叶浩生,1998)。
并提出了相关的假设。
一是心理过程能够也应该科学地进行研究。
二是心理功能的模型可以通过研究被提出、建立。
三是通过对可观察的行为和意识的研究,对心理功能模型展开证实、驳斥、甚至是修改。
四是认知过程对我们接收的信息进行灵活的组织和控制。
三、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家在对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还采用了特殊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实验室研究。
实验的研究方法能使研究者在控制实验情境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有助于收集资料,验证假说,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成为认知心理学经常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种是个案研究。
皮亚杰采用了临床面谈的方法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并引进临床法与数理逻辑作为分析工具对个案进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阐释内容认知心理学家尝试去解释以下一些心理现象。
记忆: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记忆的信息输入、储存和丧失的多重储存记忆模型,认为存储是其记忆模型的结构要素,还提出了一些控制和影响记忆的因素,如:注意、编码、复述等,这些因素与存储紧密关联。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实验范式
1 视觉搜索
2 Stroop 效应
3 空间线索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空间线索
引导注意定向和注意转移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Stroop 效应
不同位置及方式e空间线索引导不同意识程度(受控制和不受控制) 的选择性注意,反映自动加工或控制加工。不同线索和目标刺激 呈现时间间隔调节效应的方法(易化或抑制)。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范式
1 视觉搜索
2 Stroop 效应
3 空间线索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Stroop 效应
自动化行为的干扰效应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Stroop 效应
经典的Stroop任务是指色-词干扰效应(RT:不一致>一致)。 为研究认知加工过程中的干扰效应特别是自动化行为提供了解释,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空间线索 自变量
线索类型(一致性,视听线索)。 线索和目标刺激的SOA。 目标刺激和干扰刺激的关系。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1 独立组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3 复合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数据分析与解释交互作用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确定实验设计的指导原则
研究者运用复合设计研究一个实验中两个或更多自变量的效应。 在复合设计中,每个自变量都可以通过独立组设计或重复测量设
空间提示影响视觉任务的效应即是空间线索效应,与中性线索条 件相比,当目标出现在提示过的位置上(有效组)时反应更快,当目 标出现在没有被提示过的位置时(无效组)反应变得更慢。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空间线索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空间线索 因变量
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简言之,心理之于大脑如同计算机软件之于 硬件。 三、心理学和语言学:反叛行为主义的“认知 革命”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是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范 式——“符号加工模型”——的最早表达。 2、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1)语言的模块性: Comsky:“我们可以把心理想象成一个‘心理器官’ 的系统,而语言能力是其中之一。这些器官中每一个 都有它的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像语法的基本成分,就是“普遍语法这一模块系 统中的各种子系统的参数,而普遍语法本身又是人类 心理的一个子系统,是人类所独有的。”
“无教师学习”:没有外界输入的指导信息; 对任何联结的改变只依赖于网络内部的局部状 态(“赫布规则”) “有教师学习”:从外部向网络提供关于网 络执行状况的指导信息。 (3)联结主义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一,内在并行性:一个高度并行的非线性系 统。其并行性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而且它的处 理过程也是并行的和同步的(神经计算是分布 在许多处理单元上同时进行的)。
第10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 式”
第1节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一、计算机的发明和“人工智能”的产生 1、“图灵机”的概念: 图灵所说的“机器”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物理 对象,而是一台数学上理想化的机器,它可以 通过不同的物理形式实现自己。“图灵机”是 一种抽象的计算机模型。 (1)图灵机的构成: (A)一条一维的带子(“磁带”),它被分 为许多方格; (B)一个扫描器/打印器,它在任何时候总是 指向一个方格;
可以是头脑中的抽象的符号(如语言、表象 等); 可以是计算机中的电子运动模式; 可以是头脑中神经元的某种运动方式。 所谓对符号进行“操作”,就是对符号进行 比较,即找出哪几个是相同的符号,哪几个是 不同的符号。换言之,就是按一定的“规则” 对符号进行转换。 正是在符号能够进行物理操作的意义上,便 在“符号系统”前加上“物理的”这一形容词。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一、起源与流派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指的又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以及各种感受,研究上述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为心理学。
认知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心理活动,是因为它动用了多种大脑功能,如知觉、注意、回忆、思考、推理、决策……这些认知加工有些是自动化的,有些是刻意的,比如运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生活显然属于后者。
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再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学术上称为:表征。
表征水平的高低往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认知风格差异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经验论主张“环境影响人”,学习的过程理所应当地塑造了人的智力;柏拉图学派主张的先验论则认为:一些认知机能如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
我们承认天赋的存在,有些人学东西就是快。
当年雷军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1992年在中国还没通网的时候他就开始当黑客了,这履历确实不能单用“学习努力”来解释。
我们现在知道,个人素质和后天学习都很重要,但对认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弄清其怎样发挥作用,还是要诉诸科学实践。
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实验心理学。
1威廉·冯特将一种工程师思维应用到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认为心理状态是由类似化学元素那样的“心理元素”以一定结构组合而成。
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元素,产生相应的意识经验,再由被试者口头描述这些经验。
这种实验意在探究心理的基本构成,但无力追究原因,或者冯特认为结构本身即原因,他的学生铁钦纳则用“结构主义”来定义这项工作。
以现在的眼光,结构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把心理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模式,升级为了一种实证学,为后世无数对心理模型的深度理解打下了科学的实验基础。
2在大西洋对岸,另一种风格的认知研究也正在被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人建构起来。
他生在一个有文学基因的家庭,兄弟亨利·詹姆斯就是一名作家,而威廉·詹姆斯开创一个心理学流派的方式也很特别:写美文——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大V鼻祖了。
罗伯特杰维斯两种认知模型
罗伯特杰维斯两种认知模型【原创实用版】目录1.罗伯特·杰维斯及其贡献2.两种认知模型的概述3.两种认知模型的具体内容4.两种认知模型的应用和影响正文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他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其中,他提出的两种认知模型对于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两种认知模型的概述。
杰维斯提出的两种认知模型分别是“源模型”和“目标模型”。
源模型主要关注信息的输入和处理过程,强调认知系统如何从环境中接收和处理信息。
而目标模型则关注信息的输出和应用过程,强调认知系统如何将处理后的信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两种认知模型的具体内容。
源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获取:源模型认为认知系统会主动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环境提供的信息。
2.信息处理:源模型认为认知系统会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包括记忆、比较、推理等过程。
3.信息存储:源模型认为认知系统会将处理后的信息存储起来,以备后续使用。
而目标模型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设定:目标模型认为认知系统会在解决问题之前设定一个目标,以指导后续的认知过程。
2.信息搜索:目标模型认为认知系统会在目标的指导下主动搜索相关的信息。
3.信息应用:目标模型认为认知系统会将搜索到的信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以实现目标。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两种认知模型的应用和影响。
源模型在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设计更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等。
而目标模型则在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
总之,罗伯特·杰维斯提出的两种认知模型——源模型和目标模型,为我们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认知心理学—两种记忆说
每个字词的呈现时间1s、 2s。 结果: ①两种呈现时间都产生 系列位置效应。 ②2s的起始和中间部分 优于1 s的,结尾部分 无差异。 表明:增加刺激的呈现 时间有利于长时记忆, 而不影响短时记忆,证 实预测①。
不同刺激时间的系列位置效应
2019/10/13
13
实验2:Glanzer & Cunitz( 1966)
2019/10/13
7
4)动物电休克实验 Jarvik & Exman(1960)白鼠跳台实验。 ①铁笼 笼内台子 笼底通电
白鼠在台上,跳到笼底,遭中等强度难受的电击 结果:白鼠很快学会呆在台子上,很少再跳到笼底 ②足部电击后,立即头部施加电休克刺激 结果:白鼠以后还会往笼底跳,没有学会呆台上, 忘掉足部电击。进一步实验表明:电休克刺激与足 部电击之间时间间隔增多,电休克作用降低。 表明:电休克破坏了当前事件记忆的生理过程,未 能使之转化为永久储存。
迅即遗忘,未能转入长时记忆中。
2019/10/13
6
3)Baddeley和Warrington (1970) 被试:正常、遗忘症患者 任务:识记10个词组的字表,后自由回忆。 结果:立即回忆,成绩基本相同;延缓30s
(30s内心算作业以防止复述),遗忘症患者 的回忆成绩比正常被试差很多。 说明:存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储存。
2019/10/13
8
2、自由回忆实验(有力证据!)
⑴ Murdock自由回忆实验的系列位置曲线 做法:按一定顺序呈现项目,要求被试 自由回忆(不必按先后顺序)
结果:将自由回忆得出的结果与原先呈 现的顺序加以对照,就可发现在原来的 刺激系列中,不同位置上的刺激的记忆 效果——系列位置曲线。
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奈塞尔(Neisser)《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的确立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一)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纽韦尔和西蒙,此范式实际上是把人的认知活动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即可按照符号结构和符号的过程的表征来加工信息,认为信息加工为系列加工,具有六种功能:1、输入符号2、输出符号3、建立符号结构4、条件性迁移5、复制符号6、输出符号(二)联结主义范式:《平行分布加工》麦克里兰德、鲁米尔哈特,人类的认知活动本质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分布式加工处理。
核心概念:“并行分布式处理”,分留个组成部分:1、一组单元2、激活状态3、联结模式4、节点激活规则5、节点输出功能6、学习规则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抽象分析法:人与计算机类比,通过综合与抽象,运用计算机程序,以推理判断方式得出结论。
2、计算机模拟方法: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来揭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思维)。
3、流程图示研究法4、口语报告法5、反应时测量法6、内隐联想测验方法:用于考察个体知识或评价的自动激活过程,无需个体觉察与控制。
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这种以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加工又称为数据驱动加工,特点是在加工过程较低阶段结果不受高加工阶段的影响。
自上而下加工: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这种较高水平加工制约低水平加工过程,即为“概念驱动加工”。
特点是较低阶段的加工输出受高阶段加工输出影响与制约。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1、认知资源有限性:人在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识别加工的认知活动时受到心理能量的限制。
2、认知资源能量分配:把注意看作是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即中枢能量理论。
3、注意的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理论:诺曼和波布罗,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内部存在着用于加工刺激信息的认知资源,由于用于人的注意这一认知过程来加工与处理刺激信息的资源是有限的,就会导致注意分配上的限制,造成了信息加工系统对有限资源的竞争。
《当代认知心理学》考点背诵
《当代认知心理学》考点背诵一.填空题1.目前认知心理学有两大范式或两大研究取向,这就是和。
2.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知觉过程有和的区分。
3.凯恩曼的注意认知资源分配模型的四个条件:(1);(2);(3);(4)。
4.认知心理学把人类的记忆过程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
5.瞬时记忆(感觉登记)的三个基本特点为、、。
6.认知心理学用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以此来说明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编码与储存。
7.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以进行。
8.按照佩奥的双重信息编码理论,在长时记忆中,存在着两种独立的编码系统,它们是和。
9.安德森认为,从动作到技能的自动化过程,即产生式系统形成过程,经历了、和。
10.推理一般分为和。
11.等人提出了演绎推理的。
等人提出了。
提出了。
12.条件推理有两种重要的规则,和。
,在条件推理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个体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某种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即。
13.在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含有三个基本成分:。
14.问题的类型包括:和。
15.我国心理学家将问题解决划分为以下四个具体的心理活动阶段:、、和。
16.专家与新手在、、上存在差异。
17.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元认知成分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和,这种观点被称为元认知结构的三分法。
二.名词解释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脑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2.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是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示流程图示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口语报告法口语报告法是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生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它又称为“口述记录分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以冯. 诺伊曼构架为基础的常规计 算机(或“图灵机”),具有根本上不 同于我们神经系统的结构。 第四,联结主义的目的不再是用“符号” 和“符号操作”来模拟认知过程,而是 模拟发生在神经系统中的过程。 (2)“联结主义系统”的构成:
(A)一组处理单元:或称为“节点” (nodes),它呈现某种水平的激活。有3种单元: 输入单元:外部刺激据此进入该系统; 输出单元: 隐单元:不是与环境而是只与其他单元相互 作用的内部单元。 (B)激活的状态:即在每一时间t,每一单元有 某种激活a(t)。 (C)联结的模式或“网络的构架”:它决定 一个单元通过加权输入对其他单元产生的影响 (该加权可以被比作人脑的突触)。
(B)输出符号(Output): (C)存储符号(Store): (D)复制符号(Copy): (E)建立符号结构(Structure of symbol E Structure symbol): 通过找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在符号系统中 形成符号结构。 (F)条件性迁移(Conditional transfer):根 据原来存储的信息加上当前输入而进行一系列 活动。换言之,就是依赖已掌握的符号而继续 完成行为。
1、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简况: (1)1943年麦卡洛克和皮兹发表《神经活动 中内在观念的逻辑运算》一文,系最早尝试。 (2)罗森布拉特发明的“感知器”系开创性 网络研究。但1969年明斯基和佩伯特发表《感 知器——计算几何学引论》使网络研究转入低 潮。 (3)1982年霍普菲尔德提出“Hopfield net”, 使网络研究复兴。其特点是:第一,是一个自 反馈的简单网络;第二,使用“赫布律”来调 节联结的强度(联结权重);第三,整个网络 的“记忆”是分布式的。
“无教师学习”:没有外界输入的指导信息; 对任何联结的改变只依赖于网络内部的局部状 态(“赫布规则”) “有教师学习”:从外部向网络提供关于网 络执行状况的指导信息。 (3)联结主义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一,内在并行性:一个高度并行的非线性系 统。其并行性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而且它的处 理过程也是并行的和同步的(神经计算是分布 在许多处理单元上同时进行的)。
“正性加权”对单元的激活产生兴奋性影响 (兴奋性联结);“负性加权”则产生抑制性 影响(抑制性联结)。 (D)节点的激活规则:这是指在时间t+ i 中计 算新的激活水平的规则,即a(t+i)。 (E)节点的输出功能:把激活映射到节点的 输出上即为“输出函数”。 (F)学习规则: 学习规则是造成联结的模型发生变化的原因。 即是说,通过改变权重,被表征在该网络中的 知识就被改变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分布式信息存储:信息并非存储在一个 特定区域,而是分布式地存储在整个网络系统 中的。 第三,容错性:当神经网络中部分单元(神经 元)失效而不能工作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和改变整个系统的行为。 “脑不是串行机而是并行机;不是数字机而 是模拟机。” 第四,自适应性:指整个神经网络具有自我调 节的能力。表现在自组织、泛化、学习和训练 方面:
PSSH的实质性观点是:MIND 内部具有对世 界的“表征”,并根据“规则”操作或操纵这 些表征。一句话:“认知即计算”。 一、“PSSH”及附带推论: 1、“物理符号系统”: (1)“物理符号”: 西蒙说: “所谓符号就是模式(pattern),任 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与其他模式相区别,它 就是一个符号。” 如: 可以是物理的符号(如书写的文字、光波和 声波等)
2、符号系统范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西蒙:“现在的计算机基本上是串行处理。计 算机也可以模拟人的并行处理过程。这是用分 时(time-sharing)或时间切割的方式进行的。因 此,按串行处理原理设计的计算机既能模拟人 的并行处理过程,也能模拟串行处理过程。” 3、PSSH与“联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吗? J.Searle 的“中文屋论证”(Chinese Room Argument)对PSSH或“机器思维”的挑战。
第10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 式”
第1节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一、计算机的发明和“人工智能”的产生 1、“图灵机”的概念: 图灵所说的“机器”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物理 对象,而是一台数学上理想化的机器,它可以 通过不同的物理形式实现自己。“图灵机”是 一种抽象的计算机模型。 (1)图灵机的构成: (A)一条一维的带子(“磁带”),它被分 为许多方格; (B)一个扫描器/打印器,它在任何时候总是 指向一个方格;
大量语言现象“说明语言官能结构内部呈模块性 (modularity),而总的认知结构系统也量模块性。我想, 对后一个假设其实不该有太多分歧。随着我们对各个 认知系统的认识的提高,会越来越显得有根据,而且 不勉强,很自然。” (2)“普遍语法”: 语言知识可以用“生成语法”恰如其分地反映出 来,生成语法是一个由规则和原则组成的系统,可以 对各个语言单位作结构描写。
二、“PSSH”的理论优势和应用前景: 1、“信息处理”基础假定的合理性: 第一,智能只有通过物理符号系统才可获得; 第二,计算机因编制程序而进行思维; 第三,人脑(至少)是物理符号系统; 第四,认知或思维是根据“规则”而进行的符 号操作; 第五,“硬件的确无关紧要”(hardware did not matter): 心理之于大脑,犹如软件之于硬件。
第3节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联 结主义
一、联结主义模型的基本特征: 联结主义是探讨MIND的一种新科学方法。 其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处理”的概念,即认 知或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互作用中 产生的。 相近或相关的术语有:PDP(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Connectionism、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Neural Computatio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4)1986年,拉梅哈特、麦克莱兰德主编的 《并行分布处理:认知的微观结构探索》,标 志着认知心理学新范式的形成。 2、“联结主义系统”的构成和主要特点: (1)联结主义的核心思想: 第一,认知或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 互作用中产生的。 第二,联结主义致力于“认知的微观结构”: 神经元的单元及其联结的网络就构成了“知 识”,而联结权重的变化就可以说明身体运动、 感觉及认知过程。
(C)一有限的内在状态:q0……qn; (D) 一有限的字母表。 (2)图灵机构成的“前提条件”: 一个并且只有一个符号出现在每个方格中。 (3)图灵机的运作机制: (A)、在每一时刻,机器一定处于某一内在 状态q;它的扫描器/打印器同时扫描带子上的 某一方格。
(B)、在一给定时间t,机器所做的事情完全 由它在t的内在状态和它的扫描器/打印器正在 扫描的那个符号所决定。 (C)、在内在状态和被扫描的符号的决定作 用下,机器做三件事情: 第一,它的扫描器/打印器用字母表中的一个 符号取代另一个符号。这两个符号也可能是相 同的(即意味着:它擦去了正被扫描的那个符 号并打印一个新符号,这个新符号可以和被擦 去的符号相同);
第2节 认知心理学的经典范式: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PSSH)
PSSH也称“符号系统范式”,其相关术语 有: 心理学领域:physical symbolic system hypothesi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mbolic processing models; serial processing formalisms; doctrine of symbol systems. 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领域: symbolic AI; Good Old-Fashion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OFAI); 心理哲学领域: cognitivism;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the mind.
物理符号系统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它遵从物理规律,它是可以由任何可 能的物理基体(人脑或机器)来实现的系统; 第二,它不局限于人的符号系统,任何可以 为认知器官或认知功能所分辨的有意义的模式 都可以归入符号这一范畴。 PSSH是关于一切可能的形式的智能的一个 假设。 (2)、物理符号系统的6大功能: (A)输入符号(input);
人脑都具有某种天赋的、全人类共同的心理状态。进 而可以提出一种标志着人脑“初始状态”的特征图式。 “我们把这种图式叫做‘普遍语法’。我们实际上可 以把普遍语法看成遗传的程序,看成决定可能的人类 语言可能实现的范围之图式。每一种这样的可能的实 现,是一种可能的最终稳定状态,是某一特殊语言的 语法。普遍语法是一种在初始状态中遗传地决定的系 统,它在经验所树立的条件下被具体化、提炼、整理、 加工,从而产生在达到稳定状态时所表达出来的特殊 语法。”
亦称“产生式系统”:“是指计算机所能执行 的一组活动,它的基本原理是一个条件能产生 一个活动,即C—A(condition-act).” 2、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三个“附带推论”: 第一,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个物理符 号系统。 第二,既然计算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它就 一定能表现出智能,这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条件。 第三,既然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 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那么我们就能用计算机 来模拟人的活动。
2 、“人工智能”的产生: 1956年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夏季 人工智能研究计划”,是计算机科学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 目标是思维的形式模型,最终是要制 造和编程一种智能的、思维的机器。 二、“功能主义”的心理哲学 1、“机器思维”问题的提出:
1950年,图灵在《MIND》上发表《计算的 机器与智能》,提出“模仿游戏”的思维实验, 现今成为众所周知的“图灵测验”(Turing Test) 2、“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Putnam: “人类心理状态就是大脑的计算状态。 要理解它们,就必须对神经学的具体内容进行 抽象,就像我们在编程序或使用计算机时通常 要对‘硬件’进行抽象一样,并且完全以所涉 及到的那些计算的术语来描述心理状态。因此, 心理状态就像是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