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隋唐)
道教的特征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具有鲜明民族性格: 思想渊源上:广泛汲取道、儒、墨以及阴阳、
星相、医学等思想资源; 教旨上:以长生成仙为目标,讲求养气健身,
钻研炼金服丹之术。网罗民间种种治邪驱鬼的 迷信手段,发展成为符咒等法术; 关注重点上:与关注“人死后如何”的佛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道教最关心的是 “人如何不死”。这正是中华民族重现世、现 实的民族性格在宗教观上的体现。
第八回 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 第九回 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
道教(上) 第十回 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
道教(下) 第十一回 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 第十二回 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 结语 文化,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佛教的兴起
印度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六世纪,释迦牟尼生 存时代约与孔子相同。
美男子卫玠之死——看杀卫玠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 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 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世说新语·容止篇》
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 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 谓玠被看杀。葬于南昌。……咸和中, 改茔(yíng)于江宁。——《晋书·卫玠 传》
其次,通过情感体验达到对无限的体认。 这就使玄学与美学联结在一起,魏晋时 期兴起的山水诗与山水画等,都深深浸 染着玄学风采。
再次,热衷追求理想人格,后人称之为 “魏晋风度”。陶渊明与“竹林七贤” 等便是魏晋风度的代表。
美男子卫玠小时候就善玄思
卫玠(Jiè)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 “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 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 车入鼠穴,捣齑(jī)啖铁杵(chǔ), 皆无想无因故也。” 卫思“因”,经日 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 卫既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 膏肓之疾!”——《世说新语·文学篇》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宗法制度的建立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_《诗经》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 周代的“制礼作乐”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的形式为“仪” ,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 一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 赫赫始祖
• 三皇五帝说 •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 五帝说法: •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 策》);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 期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课件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探究点:(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分布特点 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 业有关的科技得到了发展。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提示: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重现象总结而轻规律探究。
2.反佛
(1)背景: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不断有人反佛。
(2)表现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 范缜
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 (1)佛教和道韩教愈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地位与影响 (1)特点 ①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②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④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 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1)秦汉时期:秦小篆和汉隶均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有两点: 一是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 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二是笔墨纸 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代表是东晋的王羲 之,作品是《兰亭序》。 (3)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原因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法 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代表颜真卿、柳公权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和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义(PPT 96页)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
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 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 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一)儒家思想的学
派特征:德治
仁:内在思想核心 礼:外在行为规范 中庸:辨证思维方法 知、行、学、思:认
识论
孔子思想体系图
忠
恕
(组织 关系)
信
义
(人际 关系)
仁仁 爱爱
(( 核核 心心 ))
和
平
(人际 关系)
孝
悌
(家庭 关系)
用中庸拒绝极端
内圈:均衡
成功的六种态度
霸道
自卑
积极
自省
外圈:极端
愚勇 勇气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② 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 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 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 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 文明的“轴心时代”。
•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 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 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 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 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 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殷商西周)
植物身人面形
“稷”
“稷”字大篆为禾(谷物)、田(代表面 具)、人(人格神或巫师)组合而成的, 保留了“植物神”崇拜的某种信息。将 军崖植物身人面图,可能就是 “稷神” 的形象化。
鬼:祭祀仪式上,巫师戴着恐怖面具 (田)所扮演的幽灵、魔怪。
、(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日月星辰图》
江苏连云港将军 崖岩画《太阳纹》
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 举方式即著名的禅让。尧舜禹的禅让传 说,是当时制度文化的折光。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发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发现
二十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及对河南安 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 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希 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进而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上世纪 五十年代,考古研究者在夏人活动的中 心地区河南西部开始了对“夏墟”的考 古调查,偃师二里头被纳入学者的视线。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 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 3500年,相当于夏、商时期,是探索夏 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 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遗址。这一 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 其特点,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研究资料。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原始物质文化中美研究人员在南京师范大学沈冠军教中美研究人员在南京师范大学沈冠军教授的领导下采用新的年代测定技术确授的领导下采用新的年代测定技术确定居住在北京周口店洞穴周围能够定居住在北京周口店洞穴周围能够制造工具的直立人距今已有制造工具的直立人距今已有7878万年万年的历史该地区是对早期人类研究具有的历史该地区是对早期人类研究具有最高价值的考古遗址此项研究成果刊最高价值的考古遗址此项研究成果刊登于20092009年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年国际著名科学杂志自然自然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课件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促进 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THANK YOU
社会变革
近现代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运动对中国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04
中国文化的特点
博大精深
博大
中国文化的广度,涵盖了众多的 领域和方面,如哲学、艺术、文 学、历史、科技等。
精深
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厚的 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如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周代文化的影响
周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代文化中的思想、道德 、制度等方面的精华,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核 心内容。
02
中国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
文化争鸣,思想繁荣
详细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和观点,如儒家 、道家、墨家、法家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宗法制 和家族观念,对中国社会 结构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 影响。
教育体系
尊师重教的传统,促进了 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国家
的繁荣稳定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 力。
详细描述
原始文化时期,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文 化形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特征在后来 的中国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殷商西周:从神本文化到文化维新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都城一再迁徙,大 约在公元前14世纪,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这 时商人的文明水平已有了显著提高。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 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都殷的商人率先 ‚有典有册‛。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
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有巢氏、燧 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是这一时期中 华先民创造的神。
在父系氏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 属关系。父系氏族社会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传 说中的五帝,便生活在这一时期。五帝的组成有 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黄帝、颛顼、帝 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
四、原始社会组织
(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 族关系。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 几个阶段:
首先,原始群婚 。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的关系。 其次,血缘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开始产生婚姻禁例,即排
斥亲(父母)子(子女)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发生两性 关系。
2.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 殖崇拜。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 男性的崇拜。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 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 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 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3.图腾崇拜:
北京猿人复原像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 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 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 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 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 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 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颧 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 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印加骨, 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 又称为顶枕间骨,一般指出现在顶骨与枕骨之间人 字点附近的两侧对称的缝间骨,印加骨在南美洲印 来的。 加人有较高的出现率)、额中缝等。]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10
殷商西周:从神到人
甲骨青铜文化和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19世纪末发现于安阳殷墟,刻画在龟甲、牛骨上。 今天能够见到的或已出土的青铜器有约1万件,基本上是20 世纪上半叶出土的,大多数为礼器、乐器和兵器。 到了周朝,金文发达起来,一件青铜器上百十来字的不少。 西周中期的墙盘,上有284字;西周晚期的散氏盘铭有357字;毛 公鼎更是多达497字,是今见最长的青铜器铭文。
11
西周墙盘
毛公鼎
12
殷商西周:从神到人
神本位 商人观念中的神,地 位最高是帝。它统率 各种自然力,也主宰 人间事务。甲骨文就 是记录占卜的文献资 料,占卜的目的就是 为了按帝的意旨办事 。甲骨文中,凡占曰 前的主语多半是王。
王占曰
13
周人的人本文化:敬天法祖、宗法建构和制礼作乐
礼: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 来维系宗族。 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上下的 等级。
目的:“别贵贱,序尊卑”。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14
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而不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犬戎的围攻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是为东周。 770-221年,是诸侯争霸的时代,仅战国250余年间,发生大 小战争220余次。诸侯争霸、各自为政的政治环境造就了中 国文化的多元繁荣,各派竞相著书立说,呈现出诸子“百家 争鸣”的灿烂景观。
15
儒家
儒在古代指的是精通六艺的知识阶层的“士”,也就是 学者或教师。孔子开战国私学之先河,培养了一大批弟子 。孔子死后,儒学传播并不顺利,直到战国中期由于孟子 的大力倡导,才使儒学成为与墨学齐名的显学,因此,儒 家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PPT 41张)
汉魏六朝是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时期,也是人性解放与文化新因素产 生的时期。
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190一589年﹚共393年。经历了 三国﹙190一289年﹚、西晋﹙265一316年﹚、五胡十六国﹙317一439年 ﹚、南北朝﹙439一589年﹚四个发展阶段。文化特色鲜明:第一,民族大 融合, “胡化”与“汉化”并进; 第二,南方新的经济区出现; 第三,佛教广 泛传播,三教鼎立。本期中国文化表面上是动荡与混乱,实际上是转变与多 元。
一、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期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 1.关办私学。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社会 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私学的繁荣,士逐渐成为知识 阶层的通称。 2.群星闪烁。思想家有老聃、孔丘、墨翟、孟轲、庄周、 邹衍、荀况、韩非 ;政治家如管仲、子产、晏婴、商鞅; 军事家如吴起、孙武、孙膑;外交家如蔺相如、苏秦、张 仪;史学家左丘明;诗人如屈原、宋玉;论辩家如惠施、公 孙龙;医学家如扁鹊;水利家如李冰、郑国;天文家如甘德、 石申。可谓群星璀璨,蔚为大观。
2.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道家: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
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中。首先是清静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 寡民的状态。老子的社会政治与人生主张是“无为”、 “无为无不 为”, “柔弱胜刚强”。道家以“自然”为最高范畴。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
秦的统一,在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 的形成。国家统一,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 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经过 秦汉四百年的文化建设,树立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核心,造就了 全社会强烈的文化认同心理。统一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是违理 的、反常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定势。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皇帝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命曰“制”,令为“诏”, 天子自称曰“朕”。废谥法,自称“始皇帝”。
高中历史课件PPT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科技领先的影响
10.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 ,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 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A.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 B.阻断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C.推动了造纸技术的革新 D.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
200年
400年
600年
孙思邈《千金方》 唐官修《唐本草》
前者系统总结唐以 前的医学成就;后者 是世界第一部药典
800年
留存《金刚经》
世界现存最早、有确 切题款纪年的雕版印 刷品。
300年
祖冲之精确计算
500年
李春设计
700年
900年
僧一行主持
道教记录 开始适用于
史籍记载
1吉了了所4亚这1需264斯 个 的位年丁 公 最,,式 高·达波阿, 精到斯尔把度了的-卡精。现天西度代文学推航学会到天君家 亲有疾世 老 的不界 、 石能现 跨 拱存 度 桥疗最 最 。之古 大者—,—非孙世 对 线忠思界地科孝邈第球学也《一子实次午测。千金方》中唐火战早器药争的。 ,火是药唐最武末火箭
思想多元
【史料实证】从史料价值角度提取史料 信息,并说明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一手史料;
2、史料价值:佛教传入、兴盛;道教发展;佛教本土化趋势;
佛宾、阳道中、洞儒佛像多元融合;统治者推崇佛教;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宾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是北魏宣武帝 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李泰为(母亲)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
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丈诉讼。”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
A.妇女成为经济生活的中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修静
陆修静(406—477),字元德,号简寂 先生,浙江吴兴人。早年弃家修道,遍 历名山胜地。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 入庐山修道。明帝泰始三年(467),在 朝廷多次征召之下,陆修静进入建康, 后病逝于此。在刘宋朝廷支持下,陆修 静著书立说,同时提出一套整顿和改革 道教的措施,经其改革后的道教成为南 朝天师道正宗。
砖刻壁画如何制成?
南京考古界权威罗宗真先生执笔《南京西善桥 南朝墓及其砖刻壁画》称,该画“估计是先在 整幅绢上画好,分段刻成木模,印在砖坯上, 再在每块砖的侧面刻就行次号码,待砖烧就, 依次拼对而成的。南壁壁画自外而内为嵇康、 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壁自外而内为向秀、 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各人之间以树木分 隔,成各自独立的画面”(《文物》1960年第 8、9期合刊)。
卫玠之美
(卫)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 瓘(Guàn)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 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 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驿骑将军王济,玠 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 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 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玠妻 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 女婿玉润。”
道教的产生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酝酿于东汉,发 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 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藉政权之 力清整民间道派,首次使用“道教”一 词统一各道派。
与此同时,道教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宗 教仪式和斋醮(jiào,祈祷神灵的祭礼) 程式、道德戒律。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 教传授历史。道教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 的宗派至此基本定型。
中国文化通论
南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讲师 陈圣宇
玄学是什么?
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 “贵无”,着眼于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 的思考。玄学以探求理想人格为中心课 题,从汉代的宇宙论(解释宇宙起源与 结构))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探讨 宇宙和人的本性、本质)。玄学的兴起, 对魏晋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寇谦之的发迹
寇谦之(365—448),北魏著名道士,天师道 著名改革者,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北 魏神瑞二年(415),他宣称太上老君亲临嵩 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道经二十卷,并令 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 女合气之术”。424年,寇谦之赴魏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拓跋焘。440 年,太武帝还听从其建议,改年号为“太平真 君”,又亲至道坛受箓(lù),成为道士皇帝, 并封寇为“国师”,天师道在北方大盛。
魏晋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包括嵇康、阮 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 们常聚集当时山阳县(今河南修武县附近) 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 贤”。
竹林七贤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介 绍
上世纪60年代南京南朝西善桥陵墓出土, 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 砖组成,分南北两部分,南为嵇康、阮 籍、山涛、王戎,北为向秀、刘伶、阮 咸、荣启期。人物造型简练传神,八人 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 性格特征鲜明,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 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
南京已发现五座墓葬中有“竹林七贤图”
软件园墓葬群位于雨花台区石子岗南,在此勘 探并发掘出了38座墓葬,墓葬时代从东晋至清 代初期,跨越了千余年。其中一个南朝拼镶砖 刻壁画墓,壁画主要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狮子’、‘天人’、‘虎’、‘龙’等图 案。”据悉,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等大 型拼镶壁画墓自1960年代后在南京首次发现, 迄今为止这样的墓葬在南京和丹阳才发现5座。 (据新华网2011年1月报道《考古发现:204 座古墓葬彰显更璀璨南京史》)
“虎溪三笑”的故事
陆修静曾在庐山修炼,后世遂流传著名的“虎 溪三笑”故事。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送 客从不过寺前虎溪桥,但当陶渊明、陆修静来 访,宾主交谈甚欢,慧远送客时不知不觉送过 虎溪。此时,寺中驯养的老虎便鸣吼警告,于 是三人相视大笑,欣然作别。后人对此津津乐 道,李白、苏轼等都有题咏之作。但陆修静来 庐山时,慧远、陶渊明均已过世几十年了。这 个故事得以流传,只不过表达了后人希望儒、 道、释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而已。
玄学的特点
首先,思维超越现实直接诉诸玄妙的本 体。魏晋学术亦因而富于谈玄析理的色 彩。
其次,通过情感体验达到对无限的体认。 这就使玄学与美学联结在一起,魏晋时 期兴起的山水诗与山水画等,都深深浸 染着玄学风采。
再次,热衷追求理想人格,后人称之为 “魏晋风度”。陶渊明与“竹林七贤” 等便是魏晋风度的代表。
道教的特征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具有鲜明民族性格: 思想渊源上:广泛汲取道、儒、墨以及阴阳、
美男子卫玠之死——看杀卫玠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 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 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世说新语·容止篇》
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 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 谓玠被看杀。葬于南昌。……咸和中, 改茔(yíng)于江宁。——《晋书·卫玠 传》
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是动乱的年代,也是思想极度 活跃的时代。士人生存处境极为险恶, 同时其思想行为又自由放纵、独立特行。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 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追求旷达放 纵,常聚于竹林纵饮,洒脱倜傥。“竹 林七贤”体现的“魏晋风度”得到当时 和后世士人的赞赏。
竹林七贤
美男子卫玠小时候就善玄思
卫玠(Jiè)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 “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 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 车入鼠穴,捣齑(jī)啖铁杵(chǔ), 皆无想无因故也。” 卫思“因”,经日 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 卫既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 膏肓之疾!”——《世说新语·文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