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版 尹建华-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7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版 尹建华-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7](https://img.taocdn.com/s3/m/3c0bc1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f.png)
■ 初始化编程: 初始化编程是8253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 方法:向8253控制寄存器写入控制字。
■ 步骤:1)依据要求先写入计数器的控制字,规定计数的工作 方式,
■
写入到控制寄存器。(通过控制寄存器的地址)。
■ 2)设置计数器初值:按控制字中格式规定,写入计数初值 时:
■
如规定只写入计数初值高八位,那么低
据
大批量数据传送的场合。但是,这种方
传
式要增设DMA控制器,硬件电路比前两
送 的
种方式更为复杂,
方
式
➢ DMA传送方式
CP U
与 外 设 之 间 数 据 传 送 的 方 式
·DMA传送方式
CP U
与 外 设 之 间 数 据 传 送 的 方 式
➢ DMA传送方式
CP
DMA传送的基本过程如下:
U
与 1 当I/O接口准备好,希望进行DMA操作
■ 5. 计数器内部结构:(每个结构内部是相同 的) 每个计数器单元包括:
■ 计数初值寄存器CR(十六位):接收计数 初值,送到计数器。
■ 计数单元CE(十六位): 对CLK减1计数, 完成计数任务;输出锁存器OL(十六位): 用于锁存CE计数单元的计数值,CPU可从此 读出CE的内容。
■ 在计数开始及计数过程中,每个计数器 与I / 0 设备相连的一个输入CLK,输出 OUT和一个控制端,它们之间关系都是 由工作方式决定的。
第七章 输入输出总线接口技术
■微型计算机的最小系统
主
■CPU与外设之间数据传送的方
要
式
内
■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
容
■串行接口通信的基本概念
■可编程串行接口芯片8251A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df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df](https://img.taocdn.com/s3/m/04e5188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6.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df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应用。
本文将从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谈谈微机原理。
微机原理是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各个部分的工作原理。
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负责执行指令、进行运算和控制数据传输。
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等。
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包括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了解微机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进行系统调试都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来谈谈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是指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技术,包括串行接口、并行接口、通信接口等。
串行接口是一种逐位传输数据的接口,适用于远距离传输和低速设备。
并行接口是一种同时传输多位数据的接口,适用于短距离传输和高速设备。
通信接口是一种用于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包括网卡、调制解调器等。
了解接口技术对于设计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协议的开发都非常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经常是相互结合的。
例如,我们在设计一个外部设备时,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选择合适的接口技术进行数据交换。
又如,在进行系统调试时,需要了解接口技术,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因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有所了解,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c3599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3.png)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1.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CPU的结构与功能2.2 指令与指令集2.3 寄存器与寄存器组2.4 CPU的工作原理与工作周期第三章:存储器3.1 内存概述3.2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层次结构与缓存技术第四章: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端口与地址映射4.3 I/O指令与DMA传输4.4 中断与中断处理第五章:总线与接口技术5.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5.2 总线标准与协议5.3 接口技术与接口电路5.4 常用接口设备及其驱动程序第六章:微机系统的扩展接口6.1 扩展接口的分类与功能6.2 ISA、EISA、PCI和PCI Express总线6.3 扩展槽与扩展卡6.4 声卡、显卡、网卡等常见扩展接口设备第七章:外部设备7.1 微机系统的外部设备概述7.2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7.3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7.4 存储设备:硬盘、固态硬盘、光盘等第八章:嵌入式系统8.1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8.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8.3 嵌入式处理器与实时操作系统8.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案例第九章:接口编程基础9.1 接口编程的基本概念9.2 接口编程的常用方法与工具9.3 汇编语言接口编程9.4 C语言与接口编程第十章:实战项目与案例分析10.1 微机系统接口设计概述10.2 实战项目一:设计一个简单的并行接口10.3 实战项目二: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10.4 实战项目三: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10.5 案例分析:接口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一章:串行通信接口1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11.2 串行通信的协议与标准11.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11.4 串口通信编程与应用第十二章:USB接口技术12.1 USB概述与历史12.2 USB接口的物理结构12.3 USB协议与数据传输12.4 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第十三章: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13.1 计算机网络基础13.2 局域网与广域网接口技术13.3 TCP/IP协议簇13.4 网络接口卡(NIC)与网络通信第十四章:无线通信接口14.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14.2 Wi-Fi接口与IEEE 802.11标准14.3 Bluetooth技术与蓝牙接口14.4 移动通信接口与4G/5G网络第十五章:现代接口技术发展趋势15.1 云计算与虚拟化接口技术15.2 物联网(IoT)接口技术15.3 边缘计算与接口技术15.4 与机器学习接口技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涵盖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性能指标、接口技术、外部设备、嵌入式系统、接口编程以及实战项目等多个方面。
微型计算机原理-第4章(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王忠民)
![微型计算机原理-第4章(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王忠民)](https://img.taocdn.com/s3/m/7f0440b702768e9951e738c8.png)
第四章 80x86 指令系统—累加器专用指令
⑴ 输入指令 ①直接寻址的输入指令 指令格式及操作:
IN acc, port ;(acc) ←(port)
②间接寻址的输入指令
指令格式及操作:
IN acc, DX
;(acc) ←((DX))
第四章 80x86 指令系统—累加器专用指令
⑵ 输出指令
①直接寻址的输出指令 指令格式及操作:
第四章 80x86 指令系统—通用数据传送指令
说明: *堆栈按后进先出原则组织。 *堆栈操作以字为单位进行。 *目的操作数dst不可以是CS。 *指令中的操作数不能是立即数。
第四章 80x86 指令系统—通用数据传送指令
例:已知(AX)=1234H,(BX)=5678H,分析下面程序段的执 行过程。
REG <=> REG/MEM • 段寄存器的内容不能参加交换
例: XCHG BX,[BP+SI]
第四章 80x86 指令系统—累加器专用指令
(二) 累加器专用指令 这类指令中的一个操作数必须是累加器。累加器操作数可以 是8位的,也可以是16位的。
第四章 80x86 指令系统—累加器专用指令 1.输入/输出指令
DI 1234H DS 4000H
DM
34H 2130H 12H 00H 2132H 40H
第四章 80x86 指令系统—地址传送指令
3. 地址指针装入ES指令 指令格式:
LES reg16, mem32 此指令的功能是将源操作数所对应的双字长的内存单元中的高 字内容(一般为16位段基址)送入ES,低字内容(一般为偏移地址) 送入指令所指定的寄存器中。例如:
LES DI, [2130H]
DI 1234H ES 4000H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7bec8e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8.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一、微机原理概述微型计算机,也称个人计算机或个人电脑,是一种体积小、性能强、价格低廉的计算机系统。
它主要由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以及系统总线等组成。
微机原理指的是微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系统结构、指令系统和操作程序、中断系统、I/O系统等方面。
二、微机接口技术概述微机接口技术是指为将计算机和不同设备进行连接而使用的各种技术和标准。
接口技术包括计算机内部接口技术和计算机与外部设备接口技术。
其中,计算机内部接口技术主要包括总线技术和存储器技术;计算机与外设接口技术主要包括串口、并口、USB接口、SCSI接口、以太网接口等。
三、微机原理1、微机基本结构微型计算机由中央处理器、内存、系统总线以及I/O子系统组成。
CPU是微机的中枢,其功能包括指令处理、数据处理、程序控制等。
内存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可以分为RAM(随机访问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两种。
系统总线用于连接CPU、内存和I/O子系统,传输数据和控制信息。
I/O子系统分为输入子系统和输出子系统,分别用于输入和输出数据。
2、指令系统和操作程序指令系统是CPU执行的指令集合,用来实现计算机的各种功能。
指令系统分为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操作码表示执行的操作类型,地址码表示操作的地址。
操作程序是由指令组成的一系列程序,用于实现特定功能。
3、中断系统中断指的是CPU在执行程序时,由于外部事件发生需要停止程序执行的一种机制。
中断可以分为硬件中断和软件中断,其中硬件中断由外设触发,是CPU在执行程序时被迫中断;软件中断由程序内部设置并触发,是CPU在执行程序时人为中断。
4、I/O系统I/O系统用于处理外部设备连接到计算机时的数据传输问题。
I/O系统包括两个主要组件:I/O控制器和设备驱动程序。
I/O控制器是负责和外设交换数据的组件,设备驱动程序则是实现操作系统与I/O控制器之间的通信的程序。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4版)___题解及实验指导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4版)___题解及实验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9d34300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4.png)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4版)___题解及实验指导这份大纲旨在为《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4版)吴宁题解及实验指导》给出一个概览,请参考以下内容。
概述介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引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阐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计算机硬件描述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讨论硬件的功能和特点计算机软件介绍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和分类强调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讨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微型计算机接口研究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和通信介绍接口的原理和技术分析接口的设计和实现实验指导实验准备介绍进行实验所需的基本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软件环境和实验原理的研究实验内容提供各章节相关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实验任务强调实验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实验总结总结每个实验的目的和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供实验的评价和改进建议通过这份《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4版)吴宁题解及实验指导》大纲,学生可以了解该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对于研究和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预期。
本章介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首先,讲解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发展历程,帮助读者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演化过程。
其次,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分类。
通过本章的研究,读者能够建立起对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本章将深入探讨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和各个功能部件的作用。
首先,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总线结构和数据流动方式,帮助读者了解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传输过程。
然后,讨论了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器层次结构和主要存储器的特点。
随后,讲解了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和内部结构。
最后,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种类和原理。
通过本章的研究,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各个功能部件的作用。
本章重点介绍微型计算机的编程技术,包括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编程。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c3bff4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b.png)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单片微型计算机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原理以及接口技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原理1.1 数据表示和处理在单片微型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所处理的数据通常以二进制形式表示,通过位(bit)来表示数据的最小单元。
在微型计算机中,通常使用八位(bit)的字节(byte)作为数据的基本单位。
此外,计算机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数据类型来表示和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整数、浮点数、字符等。
1.2 CPU和内存在单片微型计算机中,中央处理器(CPU)被视为计算机的大脑。
CPU负责执行指令、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等操作。
而内存则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供CPU读取和写入。
常见的内存分类有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其中RAM用于临时存储数据,而ROM则用于存储固定的指令和数据。
1.3 控制单元和指令控制单元是CPU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解析和执行指令。
指令是计算机执行操作的命令,可以进行数据的读取、写入、运算等操作。
常见的指令集结构有精简指令集(RISC)和复杂指令集(CISC)。
RISC的指令集相对较简单,执行速度快,而CISC的指令集相对较复杂,但可以实现更多功能。
二、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2.1 输入输出接口在单片微型计算机中,输入输出(I/O)设备起着连接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重要作用。
常见的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等,而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扬声器等。
通过适当的接口技术,计算机可以与这些设备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并实现与用户的交互。
2.2 存储器接口技术存储器接口技术用于连接CPU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
根据不同的芯片架构和规范,存储器接口技术有所不同。
常见的接口技术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地址总线用于指定内存的地址,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而控制总线则用于传输控制信号。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07b54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5.png)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型计算机是指体积小巧、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其核心是中央处理器(CPU),由于CPU的发展,微型计算机呈现出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强的特点。
而为了实现各种功能的扩展与接口的连接,需要接口技术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原理及接口技术。
一、微型计算机原理1.中央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它负责执行计算机的各种指令和数据处理操作。
CPU由控制器和算术逻辑单元组成。
控制器负责指令的译码、控制和时序等工作,算术逻辑单元负责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操作。
2.存储器存储器是用来存储数据和指令的地方,通常分为内存和外存两种。
内存是计算机的主要数据存储设备,它可以读取和写入数据,速度快。
外存用来存储大量的数据,速度较慢。
3.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它们用于输入和输出数据。
键盘和鼠标用于输入数据,显示器和打印机用于输出数据。
输入输出设备通过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实现数据传输。
二、接口技术接口技术是用来连接各种设备与微型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接口技术。
B接口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是目前最常用的接口技术之一,它具有传输速度快、可插拔、接口数量多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和外围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2.网络接口网络接口是用来连接计算机与局域网或互联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常见的网络接口有以太网接口、无线网卡接口等。
网络接口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共享和通信。
3.显示接口显示接口是用来连接计算机与显示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常见的显示接口有VGA接口、HDMI接口等。
显示接口的不同会影响到计算机与显示器之间的图像传输质量。
4.扩展接口扩展接口是用来连接计算机与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常见的扩展接口有音频接口、视频接口、串口接口等。
扩展接口可以实现计算机与各种设备之间的功能扩展和数据传输。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标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730e97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4.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微型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衔接及综合应用的课程。
尤其微处理器大量开展和计算机渗透嵌入各种仪表和控制系统后,“微机原理与应用〃成为组构系统的根本技术。
《微型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着重介绍微型计算机根本构成及应用方法。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电路与电子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并为《单片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打下根底。
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这门学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微型计算机根本构成与外界联系(广义输入/输出)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专业开展和计算机的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学习微处理器芯片根本功能、指令系统、构成微型计算机的外围芯片,以及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接口芯片。
掌握微型计算机结构特点,以及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连接的软、硬件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掌握和了解各种典型环境下接口设计原那么;熟悉和正确选择常用的儿种大规模集成接口电路。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知道《计算机接口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知道该课程的研究领域和技术前景;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 .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概念、根本原理利技术要点,拓宽计算机应用的领域和范围的思路和概念。
3 .掌握计算机结构特点,以及实现计算机与外部连接的软、硬件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
4 .掌握和了解各种典型环境下接口设计原那么;熟悉和正确运用常用的儿种大规模集成接口电路。
5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到达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 ---- 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 ---- 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何宏)章 (6)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何宏)章 (6)](https://img.taocdn.com/s3/m/f8b61ca58e9951e79a89279d.png)
第6章 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2.端口编址方式 既然端口可被微处理器访问,如同存储单元,那么每个端口 也存在着编址的方式问题。在当今流行的各类微机中,对I/O接口 的端口编址有两种办法,即端口统一编址和端口独立编址。用 Motorola公司的微处理器,如6800、68000系列构成的微型机采用 前一种方法;而用Zilog和Intel 公司的微处理器,如Z-80、Z800、8086/8088、80286、80386、80486、Pentium等系列构成的 微型机都采用后一种方法。
期(WR为低电平时)呈现在数据总线上,这样短的时间用于向低速 外围设备传送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在接口电路中设置数据锁存 器,将CPU输出的信息先放在锁存器中锁存,再由外设进行处理, 以解决双方的速度匹配问题。
第6章 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2.缓冲隔离功能 CPU与外设的信息交换是通过CPU的数据总线完成的,系统不 允许外设长期占用数据总线,而仅允许被选中的设备在读周期(或 写周期)占用数据总线。通过接口电路,就可以实现外围设备信息 在CPU允许期内传递到CPU数据总线上,其他时间对CPU总线呈高阻 状态,这样,设备之间可互不干扰。一般在接口电路中设置输入 三态缓冲器满足上述要求。 3.转换功能 通过接口电路,可以实现模拟量与数字量之间的转换。若外 设电平幅度不符合CPU要求,则通过接口电路进行电平匹配,也可 以实现串行数据与并行数据的转换。
息、状态信息和控制信息3种类型。 1.数据信息 CPU和外围设备交换的基本信息就是数据,数据通常为8位或
16位。数据信息大致分为以下3种类型。 (1) 数字量。数字量是指由键盘、磁盘、扫描仪等输入设备
读入的信息,或者主机发送给打印机、磁盘、显示器、绘图仪等 输出设备的信息,它们是二进制形式的数据或是以ASCII码表示的 数据及字符,通常为8位。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f9ce34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d.png)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指在微型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的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是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
接口技术是指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技术。
在微型计算机中,微处理器是控制微型计算机工作的核心部件。
它负责执行指令、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操作。
微处理器通过总线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包括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
为了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需要使用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可以分为硬件接口和软件接口两种。
硬件接口是指通过物理接口的方式连接微型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例如串口、并口、USB等。
软件接口是指通过编程的方式实
现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接口技术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外部设备的要求。
不同的外部设备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接口进行连接。
例如,打印机通常通过并口或USB接口连接到微型计算机,而鼠标则通
常通过PS/2或USB接口连接。
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接口实
现微型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总的来说,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外
部设备之间数据交换和通信的关键技术。
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对于有效地使用微型计算机和外部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999b0d828ea81c758f5782f.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基础1、试说明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机系统的概念。
答:微型处理器: ①大规模核心芯片;②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 组成。
微型计算机是由微型处理器、内存储器、总线、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组成。
微型计算机系统:①微型计算机;②外部设备和软件组成。
2、两个数1234H 和9ABCH 分别存储在10000H 和21000H 开始的存储单元中,试画图表示存储情况。
3、现代计算机与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区别?答:①从存储器的结构来讲:冯诺依曼式计算机是单一的,现代计算机的存储器是由内存和外存组成的。
内存储器有主存、高速缓存、寄存器组;外存储器有硬盘、光盘、磁带等光驱。
②从控制器方面来讲:冯诺依曼式计算机通过CPU 集中控制来工作;现代计算机是由分散控制来实现。
③从通信方面来讲:冯诺依曼式计算机是通过CPU 通信;现代计算机通过总线通信。
4、微机系统的工作过程?以一个模型为例如来说明微机的工作过和,假设计算12H + 34 H ,程序如下:MOV AL , 12H ; 将12H 送到累加器中ADD AL , 34H ; 计算12H +34H ,结果送回累加器,编绎后丙坤指令对应的机器指令为:10110000 00010010 “ MOV AL ,12H ”, 00000100 00110100 ; “ ADD AL ,34H “PC :程序计数器 AR : 地址寄存器 AB :地址总线 M:存储器 RD:读 WR:写DB:数据总线 DR:数据缓存器 IR :指令寄存器 ID :指令译码器 PLA:控制信号ALU :运算器34H 12H ... BCH 9AH 10000H 10001H ... 21000H 21001H BOH 12H 04H 34H 10000H 10001H 10002H 10003H①首址在程序计数器PC中,首址送到地址寄存器AR中,PC -> AR,程序计数器加1,PC+1 -> PC,(PC)=10001H,AR -> AB找到存储器M,CPU发读信号,BOH -> DB -> DR -> IR -> ID -> 发出各种控制信号;② PC -> AR,程序计数器加1,PC+1 -> PC,(PC)=10002H,AR -> AB找到存储器M,CPU发读信号,12H -> DB -> DR ->AL;③ PC -> AR,程序计数器加1,PC+1 -> PC,(PC)=10003H,AR -> AB找到存储器M,CPU发读信号,04H -> DB -> DR -> IR -> ID -> 发出各种控制信号;④ PC -> AR,程序计数器加1,PC+1 -> PC,(PC)=10004H,AR -> AB找到存储器M,CPU发读信号,34H -> DB -> DR -> ALU IN1; AL -> ALU IN2ALU IN1 + ALU IN2 = 46H -> AL第二章8086/8088微处理器1、微型计算机的硬件主要由哪里几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寄存器、输入输出设备。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反思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e1fefe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c.png)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反思背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接口技术、以及基本的汇编语言编程知识,并且能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存储器、接口技术、输入输出、编程语言等方面的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中,通常需要从硬件、操作系统、软件开发、网络等不同层次来对微型计算机的原理与接口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
学生反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学生对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同。
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操作系统的原理、编程语言的编写及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掌握程度较高;而另一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相对薄弱,学习难度较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实践。
教学方法在授课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练习。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充分讲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内部结构、操作系统的原理、编程语言的编写均有深入的认识,这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通过分类、组织教材,将理论知识整合为几个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在案例中,提出相关的问题,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
3.实践训练针对课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提高计算机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4.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从案例演示、理论讲解、实际操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差异,合理安排课程时间,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效果。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应重点突出计算机的结构原理和编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应用场景中发挥知识的作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799a70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c.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一、微机原理1.1. 微机的概念与发展微机是现代计算机的一种,通常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部分,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
它是一种小型化的,具有高度自主、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计算机设备。
微机的发展源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始于19世纪60年代,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演化发展,逐渐成为现代计算机的一个主要系列之一。
1.2. 微机的工作原理微机是一个高速度的计算机设备,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从硬件上看,微机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方面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各种软件、程序。
微机的工作原理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首先通过输入设备将数据输入微机中,并与处理器和存储器进行交互,由操作系统控制各种资源,最后通过输出设备将结果反馈给使用者。
1.3. 微机的组成微机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操作系统等部分组成。
具体包括:中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控制计算机运行、处理各种运算、指令执行等。
存储器:微机中的存储器由各种存储器构成,丰富的存储器可保证微计算机运行数据的高速存取、临时数据缓冲、预测等结果处理。
输入/输出设备:微机的输入设备主要包括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主要包括显示器、打印机等。
操作系统:微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Linux等,不同操作系统的功能、应用、兼容性也存在差别。
1.4. 微机的分类与应用微机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应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个人计算机(PC)、工作站、小型机、超级计算机等。
在应用方面,微机主要应用于办公、生产、控制、娱乐、医疗等广泛领域,其使用普及也是世界各地的各种行业、企业和机构。
二、接口技术2.1. 接口的定义与分类接口是指连接两个或多个系统、设备、技术等的一种机制,可以使它们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交互等。
接口按照数据传输的方向分为输入、输出或双向接口;按照数据传输的方式分为并行接口、串行接口等多种类型;按照物理连接方式,则分为USB、RS232、SCSI、IDE等种类。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9db656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c.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工作。
微机原理是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而接口技术则是指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通信协议,它对计算机系统的扩展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微机原理是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
微型计算机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内存和外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组成。
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执行程序指令和控制各个部件的工作。
内存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而外存则用于长期存储大量数据。
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等。
微机原理研究的重点是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结构。
其次,接口技术是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桥梁。
计算机系统通常需要与各种外部设备进行交互,比如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等。
而这些外部设备往往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因此需要通过接口技术来实现它们与计算机系统的连接和数据交换。
接口技术涉及到物理接口、逻辑接口、通信协议等多个方面,它的设计和实现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系统的扩展性、兼容性和性能。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研究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为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优化和调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其次,它对于扩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在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研究还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基础。
总的来说,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与外部设备的连接方式。
深入研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有助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为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优化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95ffc4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d.pn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引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了解计算机硬件原理以及设备与外部世界的接口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并探讨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一、微机原理微机原理是指对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研究的学科。
微机原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数据传输方式及控制方式、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了解微机原理对于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及进行系统级的调试和优化非常关键。
微型计算机由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存储器(Memory)、输入设备(Input Device)、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等几个基本部分组成。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的指令,控制计算机的运行;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输出设备则是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输出给外界。
二、接口技术接口技术是将计算机系统与外围设备、网络或其他系统进行连接和通信的技术。
计算机与外界设备的接口技术包括串行通信接口、并行通信接口、USB接口、网络接口等。
接口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可以提高计算机的扩展性和连接性,实现计算机与外界的无缝衔接。
2.1 串行通信接口串行通信接口是一种利用串行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技术。
串行通信接口由发送端和接收端组成,通过使用不同的协议和信号电平进行数据的传输。
串行通信接口的优点是可以通过串行线路同时传输多个数据位,适用于长距离传输。
常见的串行通信接口有RS-232、RS-485等。
2.2 并行通信接口并行通信接口是一种利用并行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技术。
并行通信接口将数据分成多个位同时传输,速度较快。
常见的并行通信接口有并行打印口(LPT口)、并行接口总线(Parallel Interface Bus,简称PIB)等。
2.3 USB接口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通信接口标准。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31ab05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8.png)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Chip Microcomputer,简称SCM)是一种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I/O)接口和定时器等功能模块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计算机系统。
它在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的同时,具备强大的计算和控制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本文将介绍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原理和接口技术。
一、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原理单片微型计算机由CPU、存储器和I/O接口等主要组成部分构成。
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原理中,CPU负责执行指令和数据处理,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I/O接口则实现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
1. CPUCPU是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分,它包含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等组件。
运算器负责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控制器则协调和控制各个组件的工作,寄存器用于临时存储数据和指令。
2. 存储器存储器是单片微型计算机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地方,主要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RAM具有读写功能,用于存储程序和运行时数据;ROM则用于存储只读数据和程序。
3. I/O接口I/O接口是单片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通道,常见的接口有串行口、并行口、键盘接口和显示接口等。
通过I/O接口,单片微型计算机能够与各类外设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二、接口技术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是实现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数据交换的重要手段,合理选择和设计接口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系统稳定性。
1. 串行口串行口是一种将数据以比特流的形式进行传输的接口技术。
它适用于数据传输速率较低、线路成本较高、距离较远的场景。
串行口的特点是简单、稳定,适用于与单片微型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2. 并行口并行口是一种将数据同时以多位的形式进行传输的接口技术。
它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但在线路布局和噪声干扰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并行口常用于打印机、显示器等外设与单片微型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总结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04cccce195f312b3169a56d.png)
第一章微型计算机基础1、几个关键字:时钟频率、字长、寻址范围、地址总线、数据总线2、冯诺依曼结构中微型计算机的四大组成部分:CPU、内存、I/O接口、系统总线3、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ALU):算数逻辑运算控制器(CU):指令译码,根据指令要求发挥出相应控制信息寄存器(Registers):存放数据4、存储单元是存放信息(程序和数据)的最小单位,用地址标识。
单位:位、字节、字5、三总线:地址总线(AB):输出将要访问的内存单元或I/O端口的地址数据总线(DB):数据线的多少决定了一次能够传送数据的位数控制总线(CB):协调系统中各部件的操作,决定系统总线的特点6、“裸机”指未装备任何软件的计算机所有物理装备的集合=硬件系统=裸机:CPU、I/O接口电路和半导体存储器(ROM和RAM)7、字长是指计算机内部一次可以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8、时钟周期<总线周期<指令周期9、任意进位制数→十进制数:按位权展开十进制数→任意进位制数:辗转相除第二章8086/8088微处理器1、8086 CPU有两个独立逻辑部件组成(内部功能结构):总线接口部件(BIU):与内存或I/O端口传送指令或数据、产生20位的物理地址指令执行部件(EU):负责执行指令2、BIU负责取指令,EU负责执行指令,重叠执行大大减少了等待指令所需的时间,提高了CPU的利用率和整个系统的执行速度3、段寄存器:代码CS、数据DS、堆栈SS、附加ES通用寄存器:数据寄存器:AX、BX、CX、DX变址寄存器:源DI、目的SI指针寄存器:基址BP、栈SP标志寄存器:FLAGS指令指针寄存器:IP4、8086 CPU通过CS寄存器和IP寄存器能准确找到指令代码5、8086/8088段寄存器的功能是用于存放段起始地址及计算物理地址6、指针寄存器和变址寄存器:只能按16位存取。
7、可以用于寄存器间接寻址、基址变址等寻址方式的寄存器有BX、BP、SI、D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
4个段寄存器CS、 DS 、SS 、ES
分别指示存储区的段地址,用来识别当前可寻址的四个段,
第2章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
②段寄存器和存储器分段
8086/8088率先打破微处理器只能访问64KB存储空间的限制,可寻址1MB。
存储器空间 20根地址线 220 = 1M Byte
00000H ……
FFFFFH
分段原因:
A19
地址
A0
100 1 0 1 1 1 0 0 1 0 1 1 0 1 0 1 0 1
972D5H
段
972D5H 12H [972D5H]=12H
由存储器中存放的信息属性, 分成4种段,存放3类信息:
代码、 数据、 中间结果和断点地址。
8086 CPU有20根地址线,16位数据线。CPU内部寄存器是16位的。 → CPU内部存放地址的寄存器是16位的,只可表示16位的地址。
为了能寻址1MB地址空间,8086对存储器进行分段管理: 每个段最大为64KB(216),最小为16B。(此时最多64K个段)
8086 BIU:指令队列6个字节, 外部数据总线16位。
8088 BIU:指令队列4个字节, 外部数据总线8位。
大多数情况下,CPU取指、执指操作并行。 提高了系统总线的使用效率,改善了系统性能。
通用寄存器
AX AH AL BX BH BL CX CH CL DX DH DL
SP BP DI SI
支持单片CPU或多片CPU系统工作
第2章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
(2)特点 ① 取指执指重叠并行 执行当前指令时预取下一条(或多条)指令,指令在指令 队列中排队(指令流水线技术); 优点: 一条指令执行完成后,可以立即执行下一条指令, 减少CPU为取指令而等待的时间,提高CPU的利用率。
BIU使用指令队列实现流水线操作。 当Queue中有2/1个或2/1个以上的字节 空间,且EU未申请读写存储器,BIU 顺序预取后续指令代码→ Queue。
功能
完成所有外部总线的操作,提供总线控制信号。
具体为: 取指、指令排队、读写操作数、总线控制、 地址转换(将两个16位地址相加20位物理地址)。
ALU数据总线
地址加法
第2章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
地址总线20位
数据总线
CS DS SS ES IP
内部Reg
总线 外部总线
控制
逻辑
运算寄存器
EU
控
ALU
制 系
统
标志 FR
指令队列 12 3 4 5 6
8088 8086
执行部件(EU)
总线接口部件(BIU)
第2章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
最大内存容量:1MB(220)
基本寻址方式:8种
指令系统: 99条基本指令。可以对位/字节/字/字节串/字串/
压缩/非压缩BCD码 等多种数据类型进行处理。
端口地址: 16bit I/O端口地址,可寻址64K个端口地址,
每个地址对应一个字节宽的I/O端口。
中断功能: 支持的中断源(内部中断和外部硬件)达256个
→内部通信寄存器 → 向“ALU数据总线” 传送数据。
第2章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
2. 性能及特点 (1)8086/8088 CPU 主要性能
字长:
16位 / 准16位
时钟频率: 8086/8088标准主频为5MHz,
8086/8088-2主频为8MHz。
数据/地址总线: 复用,外部DB宽度16bit/8bit,AB宽度20bit 。
取指 取指 取指 取指 得到数据
等待 执行 执行 执行 执行
通常,IP中是将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在当前代码段内的偏移地址。 只要是顺序执行, 队列中的指令就是紧接当前指令的逻辑上的指令。
如果EU当前执行的是转移指令,则BIU清除队列,从新地址取 出指令立即送EU执行。再从后续的指令序列中取指令填满队列。
③标志寄存器FR
9个标志位,其中6个条件标志位用于存放结果状态。
④暂存寄存器 ⑤EU控制系统
接收从BIU的指令队列中取来的指令代码, 译码并向 EU 内各有关部分发出时序命令信号, 协调执行指令规定的操作。
负责全部指令的执行; 向BIU输2章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
第2章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
(3)EU的工作过程 从BIU的指令队列中取指 →译码电路分析→相应控制命令 → 控制数据经过“ALU数据总线”的流向:
① 若是运算操作:操作数 → 暂存器→ ALU;
运算结果→ 经“ALU总线” →相应Reg,并置FR 。
② 若从外设取数:EU→ BIU→ 访问MEM 或 I/O
(2)BIU(Bus Interface Unit,8086/8088同外部设备的接口部件)
① 4个段寄存器
代码段Reg:CS 堆栈段Reg:SS 数据段Reg:DS 附加段Reg:ES
组成
②指令指针寄存器IP(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在当前
③指令队列Queu代e 码段内的地址偏移量)
④20位地址加法器Σ ⑤总线控制逻辑 ⑥内部通信寄存器
第2章 80x86/Pentium
2.1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 2.2 微处理器的主要引脚及功能 2.3 系统总线与典型时序 2.4 典型CPU 2.5 CPU的工作模式 2.6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与协处理器
第2章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
2.1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
2.1.1 8086/8088 CPU基本结构
1. 8086/8088 CPU结构框图
由两部分组成 EU :执行部件(8086/8088) (相互独立) BIU:总线接口部件(8086的不同于8088的)
EU:执行指令。 BIU:取指、读操作数、
写结果。
(1) EU( Execution Unit,含有ALU及部分Reg.)
组成 功能
① 8个通用寄存器
数据寄存器:AX,BX,CX,DX (16位) AH,AL,BH,BL,CH,CL,DH,DL(8位)
变址寄存器: SI,DI 指针寄存器: SP,BP
②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
16 位加法器,用于对寄存器和指令操作数进行算术或逻辑运算。